问题

为什么宋真宗以后再无封禅?

回答
说宋真宗以后朝代再无封禅,这事儿吧,其实挺有意思的。不是说后来的皇帝压根没想过,而是这里头牵扯太多,一环扣一环,把封禅这件大事儿给“劝退”了。

咱们得从宋真宗那时候说起。他那会儿,国家刚出了点起色,跟辽国打了几仗,虽然没占到便宜,但也没吃大亏。可皇帝嘛,总得找个由头给自己脸上贴金,彰显一下“天命所归”。于是,就有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封禅”。

宋真宗封禅,说是要祭祀天地,表示自己是受命于天。这事儿吧,本来是皇帝的特权,也是一种政治姿态。但关键就在于,他封禅的理由和过程,被后世的文人名士给好好“研究”了一番,还留下了不少“史料”。

你看,封禅这事儿,讲究的是“应天顺时”,得有好兆头,得有祥瑞。真宗的时候,就有人了个“天书”,说是老天爷给的,证明他这皇位坐得正、坐得稳。这事儿说得神乎其神,什么“白乌”“白兔”,各种祥瑞都来了。但后来的史书,比如《宋史》,对这件事儿的态度就比较保留,甚至有些挖苦。很多文人觉得,这简直是皇帝为了彰显自己权威,搞出来的一场“政治秀”,一点也不实在。

就好比现在,你要是搞个活动,非要说老天爷给你发了“旨意”,大家可能就觉得有点夸张了。

然后,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宋朝本身的国情和文人的影响。

宋朝,尤其是宋仁宗以后,文官集团的地位那是相当高。这些人,虽然不像武将那样直接管军队,但他们在政治、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重视“以理服人”,崇尚“古之德政”,对于那种过于虚浮、带有迷信色彩的做法,骨子里是瞧不上的。

你想想,封禅这事儿,多大的手笔?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古代搞封禅,那是要修路、建坛,大动干戈的。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毕竟是个以文治著称的朝代,皇帝跟文官们打交道,更多的是靠道理、靠朝议。你要是搞这么大的“宗教活动”,很容易引起文官集团的质疑。他们会问:这值得吗?这符合祖制吗?这会不会劳民伤财?

再加上,宋朝一直跟辽、西夏、后来还有金打交道,边境压力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皇帝搞大型的封禅仪式,容易让人觉得是“不务正业”,把精力放在了不该放在的地方。

举个例子,宋朝的皇帝,很多都很喜欢跟文人一起讨论学问,写写诗,画画画。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德治”、“礼制”来巩固统治,而不是靠神秘的“天命”或者盛大的祭祀仪式。封禅这种事,在他们看来,可能有点“老一套”了,而且容易显得皇帝“没底气”,需要靠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还有,“封禅”本身的历史演变。封禅最早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天子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泰山和梁父山。但到了唐朝,唐高宗也曾考虑过,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成。唐朝之后,这种祭祀礼仪的规矩,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到了宋朝,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对于“封禅”这样更偏向古代君王“功业”象征的活动,似乎也失去了一些原本的土壤。毕竟,宋朝的皇帝,他们的“功业”更多体现在制度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上,而不是像秦汉时期那样,是通过开疆拓土、征服四方来确立“天命”。

更直接一点的理由,就是“条件不符”。封禅是要有“大功”在身的,比如统一天下、化解大乱。宋朝的皇帝,虽然有他们的功绩,但从“一统天下”、“荡平四海”这个层面上来说,跟秦汉时期相比,确实有距离。强行去封禅,就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说你“德不配位”,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总结一下,宋真宗以后再无封禅,并不是因为皇帝们懒得去,而是因为:

1. 前例的“污点”:真宗的封禅本身就带着点“祥瑞造假”的色彩,被后世诟病,这让后来的皇帝在做类似决定时,会多一层顾虑,生怕重蹈覆辙。
2. 文官集团的制衡:宋朝强大的文官集团,更看重实际的治理和“以理服人”,对于耗费巨大、带有迷信色彩的封禅,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劝阻或反对。
3. 宋朝的政治文化:宋朝的政治文化更偏向文治、理性,皇帝的权威更多建立在制度和治理能力上,而不是过度依赖神秘的宗教或仪式。
4. “条件不符”的客观限制:封禅需要“大功”作为基础,宋朝的皇帝虽然有治国之才,但从“功绩”的角度来看,与秦汉时期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贸然封禅容易引发争议。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让封禅这件曾经显赫的皇家仪式,在宋真宗以后,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与其说是没人想,不如说是“不适合”了,或者说,文人政治和时代精神,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演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评论指正,枢密副使不算小官,抱歉


先说下封禅是什么东西,好多人可能都听过这词,不过应该都不怎么了解。只觉得似乎这事挺重大的。


这事起源于秦朝,秦始皇搞的第一次封禅大典。但是渊源能上溯到黄帝时期。这有点像啥呢,是皇帝的一次个人表彰大会。


皇帝不是号称天子嘛,上天的孩子,代表上天管理这世界。儿子好不容易干出点成绩,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喜。

封禅就是天子给家里打电话,来你们凡间好久了,任务完成的挺好,还不兴跟家里联系联系?


而且封禅这事特别重大,不是随便哪个皇帝都能搞得。秦始皇搞过一次,其他搞过这事的皇帝只有五个。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是想办一次封禅大典的,不过被魏征给挡回去了。你看,从这就能看出来封禅到底要求有多高。


有一说一啊,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李世民肯定是够资格了,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嘛。说这事是让你体会下在古人眼里封禅这事有多神圣有多难。表彰大会不是随便开的。


咱们说下够封禅的具体的硬指标啊,总共三个,一个是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要是国家统一,啥意思呢,比如说曹操就没资格,你都没统一全国你好意思吗。那些偏安一隅的国家如南宋自然也不行了。


其次呢,太平盛世,国富民强。这个不太好形容。因为国家繁荣昌盛这事它也没个标准啊。不过大家心里其实也都有杆秤。李世民可能就是因为刚结束完战争,国家百废待兴吧。


最后一个标准,这个说来有些好笑,也有点玄学。简单来讲就是要有祥瑞。你自己觉得能封禅了,你问过上天了吗,老天爷要是不同意呢。祥瑞就是上天同意你搞封禅的指示。


封禅这事虽然实质上是皇帝给自己颁奖,名义上却是是祭祀天地,所以祥瑞就是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同意了,你才能来。


那么怎么才算祥瑞呢。这个可就真的算得上五花八门了。比如说,在某地发现一白化动物,一只白鹿,白虎,什么的。敬献给皇帝。


还有汉代一只老百姓家里的牛,生了一只小牛。这只小牛生的比较畸形,多长了一条腿。大家就觉得这挺好,麒麟转世,大大的祥瑞。牛就因祸得福,给它供起来了。它的主人呢,也能得一笔封赏。


还有水浒传里,梁山上有一块天降陨石,陨石上还刻着字,108将名字都在上边,这对于梁山好汉们那当然是天大的祥瑞。当然啊,谁都知道那是扯淡。


我刚了解到封禅这东西的时候还想,你说封禅这种事多好啊,听着就很有意思。要是继续流传下来。咱们的文化就又多了一个保留节目。而且几百年一遇,还是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说不定能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正就觉得这事很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封禅为啥后来就不玩了呢。这得说到历史上第六个封禅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宋真宗赵恒。


说到这位皇帝,我估计大家都没什么印象。问题就在这了,他要真是一代雄主,你能不认识他吗。


有的小伙伴估计已经想到了问题所在。一个不配封禅的皇帝搞了一场封禅。封禅这事的含金量还怎么算。说白了就是他打破了千年来的默契,凑不要脸的强行搞了一场封禅。


有点像咱们国家的金鸡奖评影帝。把影帝颁给了肖战。首先呢,金鸡奖本身的名声就臭了,含金量下去了嘛。下一次再办,你再颁给谁他也不觉得光荣了。因为我拿这个奖,证明了我跟上届那位一样。这对我来说是荣誉吗,耻辱还差不多。领了奖估计回家也不好意思摆出来,直接拿回去垫桌腿了。


而且宋真宗封禅这个事非常好玩,我觉得有必要详细讲讲。


说到宋真宗,为了帮大家认识下他具体是谁,就得先说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

写在历史课本上澶渊之盟。这个就是宋真宗任上干的事。


先帮大家回顾下历史课本啊。北宋的时候契丹对北宋发动了进攻,宋真宗慌了,手底下有个大臣,叫王钦若,建议大家一起逃跑。宋真宗准备采纳他的话,先跑一个再说。


然后被寇准拦下了。说了句建议逃跑的人都该杀。这下没人好意思再提了。逃跑这事本身就不能明目张胆的干,脸还要不要了。宋真宗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不过后路被堵死了也就没办法了。然后被寇准强拉着御驾亲征去了。


没想到的是,这一仗还真打赢了。然后呢,两边罢手,签了个协议叫澶渊之盟。就是宋朝每年给契丹进贡,契丹就不再攻打宋朝。这个事呢,说来挺窝囊,明明是打赢了,结果要给人家赔款,还得年年都交,来保证以后对方别再来了。


所以历史书上给定的调就挺耻辱的这事。当然,这两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些人会站出来说你们懂个屁,花钱买和平其实挺值的,要不然军费要花多少你们知道吗巴拉巴拉。


我们对这事就不做价值判断了,见仁见智吧。我顺便提一下中间寇准的这个操作。这事非常凶险。皇帝已经准备跑路了,王钦若其实无非是看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给皇帝当个托而已。毕竟皇帝亲自提出逃跑这事太丢人。


咱们古代啊,有这个传统,就是有些事心里都明白,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也得都装作不知道,然后大家一起飙戏,过把当演员的瘾。朝堂就是演员的诞生现场。记住这个知识点,等会要用到。


比如说皇帝想跑路,底下的大臣心思活络的就看出来了。赶紧出来给皇帝当托。说陛下咱们赶紧去南方跑路吧,你要这么说皇帝当场就得给你一个大嘴巴子。怎么把实话说出来了。


你得说,陛下,贼寇势大,您去南方亲自招兵去吧,顺便带上我们。别管说啥,理由好听就行。皇帝就会做出为难的样子,朕可不能扔下前方战事不管啊,别别别,陛下,后方更需要您。然后皇帝就会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显示自己坚决与京城共存亡的样子。


臣子们也明白,戏要做全套嘛,就会再三请求,求求您了,有些别出心裁的大臣还会做出一些行为艺术。比如在大殿上拿头猛撞柱子,磕出血来最好。然后慷慨激昂发表一通言论。比如您要不走我就撞死在大殿上如何如何。皇帝终于勉为其难被大家说动,然后带着大家拔腿就跑了。


这也是这时候跳出来出来拦住皇帝的凶险之处。皇帝其实是自己想跑。你拦住了不说,还大骂说跑的人该杀。首先呢,这就把皇帝的退路堵死了。以后再也不敢提逃跑这事了。而且你冒犯了皇帝啊,以后事情要是过去了我整不死你。大家把自己带入到皇帝的角度应该能想明白。


有一部架空历史小说叫赘婿,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叫秦嗣源。我当时一看就知道作者是拿秦嗣源这个虚构的人物在影射寇准。同样是关键时刻挡住皇帝逃跑。


小说里秦嗣源还干了一件更猛的事。皇帝嘴上说不跑。结果敌兵真的快到城下了。全城恐慌。谣言四起。皇帝真的害怕了。没有通知文武百官。带着几个奸臣偷偷跑了。


秦思源听到消息紧赶慢赶拦住皇帝,跪在路中间。求皇帝回宫。这是在京城的大街上啊,皇帝丢了多大的人。这事确实是太耻辱了。所以后来秦嗣源忙前忙后,呕心沥血,真的挡住了敌人。结果敌人一走皇帝立马给他杀了。


现实中的寇准下场也很不好。所以说这事风险很大。不过谁让咱是忠臣,为社稷为国家呢。


说回现实。最后皇帝也没想到真的赢了。赶紧见好就收。签协议能让点就让点。别打我就行。澶渊之盟就此确立。


这个皇帝倒也没小说里那个这么恶毒。一度很感谢寇准。而且面上有光啊。给国家带来了和平。边境终于稳定了。一度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干得真不错。


接着,奸臣出场了。就是之前提出逃跑的那个王钦若。王钦若这时候站出来了,跟宋真宗说,你以为你签的这个澶渊之盟挺好啊。你明明打赢了,最后还年年给人家进贡。这叫什么,这叫懦弱,软弱,这叫卖国,丧权辱国啊,屈辱啊,你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巴拉巴拉。


这就是奸臣可恶的地方,契丹打来的时候怕得要死,忙着劝皇帝逃跑,敌人一走了,没有后顾之忧了。他又跳出来装好人了。


我想起来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


在愚蠢的时候最纯洁,


在安全的时候最勇敢,


在贫穷的时候最慷慨。


其中安全的时候最勇敢这话很贴切,王钦若这样,明末的时候士大夫们也这样。闯王打进北京之前,一个个阻止皇帝南逃,说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要他们捐点钱吧,一个个又不掏。打进北京了吧,说要殉国,结果就崇祯一个人吊死在煤山上,还有一个老太监。


这些人呢,都跪在路边迎接李自成。李自成还非常煞风景的问了句,你们不是说要殉国吗,怎么都不死啊。大臣说,因为我们要为你服务啊,所以舍不得死,把有用之躯给您尽忠啊。


李自成才不管那一套,把这些人全给抓起来,一个个严刑拷打,问这些人家里有多少钱,全给搜刮了一遍。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坏人这不就来了么。宋真宗本来挺得意这事,让王钦若这么一说,就跟有人给脑袋上浇了盆冷水一样的,心灰意冷啊。赶紧问,那咋办啊。


王钦若就说,有俩办法,一,你把契丹给灭了,收回燕云十六州,那你这文韬武略,绝对名留青史。宋真宗一听,用本山大叔的语气说:谈下一话题!


王钦若等的就是这个,高深莫测的轻轻说了俩字:封禅。


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当然都觉得这是搞错顺序了。明明是牛逼的人才封禅,不是封禅的人才牛逼啊。不过宋真宗显然已经被王钦若说服了。你也别觉得宋真宗傻,你是低估了人这张嘴的威力。


你看,君子斗不过小人原因就在这了,人家三两句话就把寇准累死累活的功劳否定了。然后成功说服皇帝听自己的了。嘴比你能说啊。


皇帝一听就着了魔了。心心念念着要搞封禅。这事可不就得交给老王来办嘛。


接下来要怎么搞呢,这事要操作起来还真是个技术活。


首先,这事不能自己说啊,那天你们单位领导说我要办一个自我表彰大会,怎么可能呢,领导脸皮都薄,体面人,要面子的。那找个下属说出来行不行。


也不行,这个应该也不难理解。太生硬啊。谁看不出来啊,而且大家到时后肯定也不怎么配合。而且肯定有反对的声音。反对的声音要是形成一股声势,那就真不好搞了。毕竟大家要是都劝你不要给自己发奖,你强行干了,天怒人怨不说,史书上也不好看啊。古人很重视历史定位的。


所以要一步一步来,王钦若虽然治国才能没有,干这些事倒是很有天分。在他的组织下。下边不断有官员上报各种祥瑞。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个最扯得是说。


我们这里闹蝗灾了,蝗虫一听说是您老人家在当皇帝,直接就不吃粮食了,抱草而死啊。这位就属于舔过头的典型,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谁敢认啊。祥瑞这东西不是你说她是他就是的。


需要政府的承认,政府要官方承认才算祥瑞。而且呢,那个谦让的陋习又来了,宋真宗刚开始对这些祥瑞一概不承认。


大臣们又是好一阵劝,您就接受了吧,皇帝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祥瑞。说到这里,就该鼓动大臣们上书请求封禅了吧。还不行。


文官集团有点像羊群,搞定了头羊就差不多了。所以宰相不能在这时候跳出来组织。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搞定宰相呢。宋真宗在这方面简直绝了。他选择了贿赂宰相。


有一天宰相王旦下班准备回家了。他叫住了宰相,说我送你点东西,一坛子酒。不过呢,路上别打开。你千万拿回家,只跟家人们在一块喝。别忘了哈。宰相满肚子疑惑回到家,叫来家人们一起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酒,是一坛子珍珠。


宰相也就明白咋回事了。大家都是人精嘛。在这事上也就不敢跳出来了。由着大家折腾吧。毕竟皇帝都贿赂你了,你拿了东西敢不办事?或者退回去?


王旦秉承了中国官场戏要做全套的传统,上书请皇帝封禅。被皇帝义正言辞地驳回,随后又上一道,皇帝继续驳回,王旦锲而不舍,继续上书,皇帝还是驳回了。王旦一看,这什么意思,咱们的潜规则不就是让三次吗。你真不想封禅了?反悔了?遂不再上书。


这下轮到皇帝傻眼了,其实我是想的呀。我猜一下皇帝的心思哈。皇上的意思是让三次这种潜规则都心知肚明了,那你让三次我就做了,你们不就都明白我就是这意思了吗。那就成了皇帝的新衣了。所以我得打破传统,多让他几次。戏不就演的更像了么?


这下咋办,大臣没明白我意思啊,都以为我迷途知返真不打算搞了咋办。


皇帝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有一天,把大臣们交到一块说,爱卿们呐,我前两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神仙,他跟我说小伙子干的挺好,上天最近准备嘉奖你一下,给你一卷天书。我就醒了。然后呢,等半天没等来。最近有人报告说在宫里某地找到一卷黄色帛书。


大臣们一听就明白了,感情从这等着呢。赶紧说既然是上天给你的,那我们就先走了,不打扰您看天书了。大家不要以为古人都迷信。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儒家学说非常鄙视鬼神之事,子不语怪力乱神嘛。


再说了,就算这些大臣有迷信的,这事也肯定能看出来啊。都是人精。一个个都不想蹚这趟浑水。皇帝能乐意吗,把所有人都留下了。逼大家跟着皇帝来了一次开箱,天书里果然说让皇帝封禅这事。大臣们纷纷留下弹幕表示支持,保护,加油等等言论。


接下来就正式准备这事了。王钦若理所应当的回归皇帝宠臣之列,并直接负责这事。跑泰山上去了,中间还写信向皇帝拍马屁,说泰山上本来有老虎袭人事情的。我们来了这一个老虎没见着。你看,老虎都不想给你添乱,躲起来了。诚心想让你封禅成功啊。


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等待了吗,还不行。祥瑞还有个对应的词,灾异。这俩是上天给你好脸还是坏脸的指示器。比如说,某地地震,某地水灾这样的天灾都是在说明一个事,老天爷看你不顺眼,不满意。给你的绩效打了个差评。


一般这种情况皇帝都会下罪己诏。历史上有些皇帝倒霉催的,有人统计过有下了几十次罪己诏的。


那么万一在准备封禅的这个时段里真有点事怎么办,那就必须停下。不过呢,皇帝有办法,下令地方上谁也不许上报灾情,敢报弄你。


于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隆重召开。这个最远可以回溯到黄帝时期的传统迎来了来自宋真宗的致命暴击。


不知道当时参加的大臣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事的珍贵程度。不过中间倒是有一些小事很有意思。比如大臣们都跟着皇帝走了俩月,一路上皇帝带头斋戒,就是吃素。到了泰山上以后,看着跟着的大臣们说你们一路跟我斋戒,都辛苦了。底下有个小官说不辛苦不辛苦,我看大家路上都偷偷杀驴吃呢。


还有就是封禅完回了京城,皇上意气风发,登高一看,都城海晏河清。感慨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啊。还是那个小官,说那是,因为穷人都被赶走啦。


我估计那个小官坟头的草应该挺高了吧。那当然不可能,刚弄完封禅大典怎么可能杀人呢。小官幸免于难,且青史留名。


最终,后世一方面因为不屑,另外也看到了搞这事会让朝堂变得如何乌烟瘴气。非常默契的不再封禅。封禅至此绝迹。

user avatar

肖战的《光点》卖了一个亿,你觉得以后还会有人凭销量定歌儿质量吗?

真宗封禅一事具体可见我上面的回答。

user avatar

自从某超级大国领导人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就知道这个奖是什么成色了

user avatar

教员路过泰山都是绕着走的

user avatar

说“之后历代皇帝因为觉得真宗封禅这事丢人所以不去封禅”的,我就想问问

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1]
封禅之义有三: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2]

历代皇帝是不是如此有羞耻心,以至于连论证自己王朝合法性的手续都不要了?

那这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廉耻感可真是强到爆棚了。

实际上真宗之后历代皇帝放弃封禅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汉唐以来论证一个王朝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改变,所以大家不搞封禅了。不仅封禅被Over了,一起被放弃的还有且不限于五德始终说、谶纬说等等一堆东西,简单来讲就是大伙意识到汉唐以来的正统论不可控性太大了,所以干脆逐渐放弃这套东西,所以搞到最后许多在秦汉时期被视为“奉天承运”的重要道具在后来就失去了原本的重要意义——除了封禅之外,传国玉玺也是受害者之一,乾隆大哥拿到真假莫辨的传国玺之后干脆唱高调说什么“君人者在德不在宝”,把玺给毁了(当然过两年后悔了,觉得自己这么干也挺有病的——又重新做了一个……)

即真秦玺亦何足贵……即使尚存,政、斯 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3]

当然,B不能让你一个人都装了,你清朝皇帝有这个觉悟,我明朝皇帝凭啥没有?所以咱们大明的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

弘治十三年,鄠县民毛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秦玺复出,遣人献之。礼部尚书傅瀚言:“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真伪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篆文与《辍耕录》等书摹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所纪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录者不类。盖秦玺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摹秦玺而刻之者。窃惟玺之用,以识文书,防诈伪,非以为宝玩也。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我高皇帝自制一代之玺,文各有义,随事而施,真足以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何藉此玺哉!”帝从其言,却而不用。[4]

所以说,真宗之后再无封禅,本质上来讲是因为大伙已经研究决定了,以后就用新的正统理论了,不要再搞汉唐时代那套东西了——风险太大,玩不起。汉朝讲究天人感应,讲究谶纬,搞政治神话,政通人和就风调雨顺,朝政不行就天惊地动,可你谁能保证自己在位几十年没点天灾人祸啊?尤其是等到了五代的时候城头变幻大王旗,大家干脆就枪杆子里出政权,你说你有执政合法性,你有几个指挥?

从本质上来说,五代之后的宋朝人需要一套新的东西来支撑这个朝代的存续,像以前那些东西肯定是不行了——咱们开国皇帝是个不要脸的篡位反贼,趁着人家孤儿寡母夺了大周的天下,你说啥顺天应命啊?咱有那个么?至于以前看重的什么“授受如贯”,咱是夺权啊!更倒霉的是北边有个大辽,人家当年那是打进中原之后建的国,有事没事也自命正统来的,这玩意谁受得了啊。你要是按照以前的那套东西,就得搞清楚你大宋的德运是从哪继承过来的——这里面能做文章的地方太多了啊!所以自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开始之后,一个是经学跟纬学分道扬镳,前朝的封建迷信拜拜了您内;一个是大家搞出来了新的正统论。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5]

说白了就是咱们不讨论什么天命的问题了,也不讨论什么五德始终、德运继承的问题了,咱们得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事物——我大宋皇帝全面拨乱反正,据有中原,结束了五代时的混乱局面,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我大宋就是正统!完事了!

在这个基础上大伙开始把封禅啊、禅让啊、传国玉玺啊这些东西的重要性都给降低了,不然很多事说不明白——你不正统么?为啥没有“授受如贯”?你不正统么?传国玉玺拿出来看看呗?最后索性去你的吧,你们那些玩意都是扯犊子,不需要这个,老子一样正统!所以说封禅这事也是扯犊子,我天下统治得好好的,为啥非要搞个封建迷信活动来论证一下自己的执政合法性?最关键的是你这个迷信活动它是哪来的呢?

它是暴秦的玩意啊!不是咱们上古时代的东西啊!你学点啥不好非学个暴秦……不怕学了之后自己也暴毙了?

(封禅)实自秦始,古无有也。且三代不封禅而王,秦封禅而亡,人主不法三代而法秦,以为太平盛事,亦已谬矣[6]
禅最无据……至秦始封禅,而汉武因之,皆用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祀渎天也。[7]

所以说从宋代中晚期以后,封禅的神圣性就逐渐消解了。等到了明清之后也不是没人提出来过这事,然而最后的反应也都是“这玩意也不是古礼啊”“咱得以德治国啊”“儒家经典里有封禅这玩意么”……

实际上,封禅神圣性的消解其实伴随着中国古代“正统论”的一次巨大变革。而正统论的巨变又跟五代乱世对皇权神圣性的消解与宋代辽金两国的强势有着很强的联系。从宋代开始,士大夫政治逐渐成熟,君主独裁制度日趋加强,对皇帝来说,论证自己“受命应天”的动机也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了,所以明清两代就算是朱棣跟乾隆这样的皇帝,最后也都放弃了封禅。这就是一种礼仪的命运,当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要看历史的发展……

参考

  1. ^ 风俗通义·山泽第十·五岳
  2. ^ 张说:大唐封祀坛颂·全唐文·卷221
  3. ^ 清高宗:御制文初集·卷4
  4. ^ 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
  5. ^ 正统论·欧阳修全集·卷十六
  6. ^ 范祖禹:唐鉴·卷2·贞观六年
  7. ^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1 9
user avatar

这个时间线捋一下,问题就很容易解释明白了。

如果你按照历史往前看,越古老的时代,就越流行谶纬说、五德说、各种异象等神秘主义学说。

而泰山封禅是建立在这些神秘主义土壤之上的最神秘的仪式。是利用神秘主义进行合法性宣誓的统治方式之一。

时代越前进,谶纬说五德说就越少,各种异象也不再被无限解读,而是基本都服务于政治斗争了。

这种土壤下,就不需要神秘主义来宣称合法性了,大家早已习惯了大一统你就是皇帝,也不用搞什么神秘的仪式来让大家相信你就是天命了。

究其原因:

1,信息交流越来越快,宋代以前,从洛阳到济南,一路上还要经过相当辽阔的沼泽湿地和原始森林。村庄、城市都是一些被森林和沼泽分割的交流不便的独立的地理单元。宋代以后随着土地不断被开垦,地理单元连接起来,信息交流增大。谶纬学等神秘主义言论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掉了。

2,因为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平民化,掌握知识的群体迅速扩大、经过五代十国的厮杀,传统的贵族政治彻底灰飞烟灭,中小地主阶级崛起。原来是小圈子政治,搞来搞去就那几家,现在体制内的官员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来自于各种家庭(当然来自赤贫的无产阶级还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神秘主义统治根本无法继续(有文化的人原来越多,你那套东西哪能糊弄住那么多人),国家政权开始寻求新的统治方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程朱理学,统治阶级开始启用新的方式对底层人民进行愚弄和压迫来进行统治。这种方式不同于神秘主义,他是用知识传播来确立等级次序尊卑观念,比神秘主义更加稳固。很多人说唐之后和唐之前的儒生简直不是一个物种,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统治阶级开始完全改造和利用儒学,让其成为唯一的统治法则。

所以泰山封禅这种神秘主义仪式,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

user avatar

“桧”字的寓意本来是极好的,但秦桧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人取名愿意用“桧”字了

user avatar

宋真宗以后,还是有封禅的。

在08年左右。

有位马老师,曾经带领一群自己团队的高管,去秦始皇陵封禅过。

user avatar

秦始皇去封禅

老天爷:孩子,你要向我说什么?

秦始皇:爹,我扫平了六国,北击匈奴,南并百越,书同文车同轨。

老天爷欣慰的点了点头。

汉武帝去封禅

老天爷:孩子,你又做了什么事?

汉武帝:爹,我灭了南越,开了西域,打到匈奴老窝里给你汇报成绩。

老天爷伸出了大拇指。

汉光武帝去封禅

老天爷:怎么了?

光武帝嗫嚅良久:那个爹,我又一统天下了。

老天爷勉强笑了笑说:你出身低,有此功劳也属不易。

唐高宗唐玄宗:爹!西去长安九千九百里,皆我大唐国土,四海之内,无不臣服,这是他们的使者。

老天爷高兴的说不出话,华夏子孙越来越强了。

宋真宗:爹!我在黄河北岸打赢了契丹,说好了每年只用交三十万保护费他就不打我了,我趁机还和他拜了把子,以后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老天爷:……

宋真宗:爹你怎么不说话啊?爹?爹!

快来人哪,快打120!

user avatar

大家知道,死了以后谥号叫文正是最好的,明朝就4个,清朝就8个,当然清朝的大部分都是沾了当皇帝老师的光,连著名诗人林则徐林公都没得到文正的谥号。

但是呢,还有一个级别更高的谥号

叫忠献


后来自从秦桧得到了忠献的谥号以后


连忠献这个谥号都没了··

《明会典》

忠——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同样的还有冠军侯(注这个是我记错了,是王甫,不过错了就错了,就不删了)


还有封禅,后世以好大喜功著称的乾隆都是游览泰山,打死也不封禅了···


这么一说


宋朝毁掉的东西还真多啊··········


还有古代一个金杯,给立功的大将军喝酒,结果有一次拿来给帮国王舔痔疮的弄臣喝酒·········

你给别人推荐小马拉大车的电影,开始是一米八一米七的高个妹子和小正太,突然你推荐了一个爱川沙罗,直接就完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宋真宗以后朝代再无封禅,这事儿吧,其实挺有意思的。不是说后来的皇帝压根没想过,而是这里头牵扯太多,一环扣一环,把封禅这件大事儿给“劝退”了。咱们得从宋真宗那时候说起。他那会儿,国家刚出了点起色,跟辽国打了几仗,虽然没占到便宜,但也没吃大亏。可皇帝嘛,总得找个由头给自己脸上贴金,彰显一下“天命所归”.............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说“轿子在宋以后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仔细辨析。 准确地说,轿子在宋代及其以后,在特定阶层和社会场合中,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其使用范围和工艺有了显著发展,但它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 能够负担和使用轿子的,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阶层,如官员、贵族、富商、以及在重要场合.............
  • 回答
    宋朝确实开启了一个以文制武的时代,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是前朝的惨痛教训,以及统治者对国家稳定和中央集权的极度渴求。回溯到唐朝,虽然“武”的色彩依旧浓厚,但藩镇割据的乱象早已埋下隐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将这种“武”的跋扈推向了极致。将领们凭借手中的兵权,拥兵自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刘裕的北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简直是血与火的交响曲,把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打得满地找牙,自己也差点儿被这趟浑水给淹没。说他强,那真是实打实的强,绝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要说刘裕为什么这么牛,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1. 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九成九: 时机抓得准,机会像流水一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赵匡胤选择“宋”作为国号,这背后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考量、政治策略,甚至是一种“借古喻今”的巧妙安排。他当然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宋国,这个国家的影响力,特别是其文化和经济成就,在赵匡胤那个时代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选择“宋”,恰恰是要借助这份历史遗产,为新生的宋朝镀上一层正统和.............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宋朝以来,尽管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科举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官员。要说最高能够做到什么官位,这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非科举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科举出身”的范畴。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荫袭出身,即官员的子弟凭父辈的恩荫入仕,这.............
  • 回答
    理解汉代“天人合一”的新儒学与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学在进步性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汉代,一个国家初建、文化整合的时代,儒学在此时经历了重要的转型。董仲舒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等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政治观相结合,构建了一个.............
  • 回答
    中国传统上将宋朝视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主要源于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在军事上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并最终丧失北方半壁江山的现实。这种历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以及儒家士大夫对王朝军事实力和领土完整的重视。然而,《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今.............
  • 回答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在分析其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之所以多以宋朝作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这种分析模式的合理性:1. 小说本身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水浒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其中充满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其故事的主要背景设.............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推行了“以文制武”的国策,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文强武弱”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具体情况。宋朝的“以文制武”:一种主动的选择与深远的隐忧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