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藩王有哪些趣事?

回答
明朝的藩王,那可真是一群集特权、财富与奇葩事于一身的奇男子。他们继承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留下的丰厚遗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也少不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那些“嗜财如命”的藩王们。朱元璋本意是让他们安享富贵,但谁承想,这一个个王爷,把“安享”的日子过成了“敛财”的竞赛。最极端的例子,大概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些藩王,为了搜刮民脂民膏,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辽王,就因为搜刮钱财,被皇帝下旨削减俸禄,还被要求变卖一部分田产来抵债。这可不是小事,说明他们捞钱已经到了让朝廷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更有甚者,一些藩王竟然利用自己的权势,插手地方经济,控制盐业、矿业,甚至强行收购商人的货物,价格低得离谱。这种行为,已经跟土匪没什么区别了,百姓们苦不堪言。

当然,也有一些藩王,虽然也喜欢钱,但他们的爱好更加……艺术化?

例如,宁王朱宸濠,这个家伙名声在外,不光是因为他后来造反,更因为他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或者说,是那种有钱有闲就容易出事儿的文艺青年)。朱宸濠爱好文学、音乐,自己也写写诗词。可惜啊,他的才华没用在正道上,反倒因为不满自己的地位,加上身边一群狐朋狗友的怂恿,最后走上了造反的邪路。他那点文学造诣,比起他日后犯下的罪行,显得更加讽刺。听说他造反的时候,还组织了一批文人墨客,一起吟诗作对,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另一种诠释,只不过这“青云”最终是断头台。

还有一些藩王,则是在生活作风上让人大跌眼镜。本来,藩王们都有自己的王府,里面自是宫殿一般,仆从无数。但有些人,总觉得不够排场,不够与众不同。

有个藩王,据说为了体现自己的尊贵,专门打造了一批黄金马车。这还没完,他还觉得普通的马不够威风,于是,他竟然让人去抓捕了大量的狮子、老虎,训练它们来拉车!这脑洞开得,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谁能想到啊?当然,这事儿最后大概率不了了之,因为狮子老虎这玩意儿,也不是那么好驾驭的。不过,这个传闻流传下来,倒是让人看到了藩王们在满足自己虚荣心上的奇思妙想。

再说一个关于日常管理的趣事。藩王们虽然不怎么管事,但毕竟是个王府,总得有人打理吧?有些藩王,对自己的生活细节要求极高。比如,王府里的食材,一定要最新鲜的,甚至要当天从产地直接运来。这运输成本可就高了去了,皇帝给了那么多钱,还得让他们这么折腾。更离谱的是,有些王府为了保证王爷们吃的水够“纯净”,竟然专门修建了地下水井,而且这些水井只为王爷们一人一家的饮用而服务,旁边还要养着专门的挑水工,确保水源纯净无污染。这哪是吃饭,简直是享受皇家待遇的极致体现。

当然,也并非所有藩王都如此荒唐。明朝历史上也有一些藩王,能够安分守己,甚至在国家有难时出钱出力,为朝廷分忧。比如一些藩王在边境驻守,抵御外敌,也算是为国尽忠。但这些相对“正常”的故事,似乎总不如那些离经叛道的奇葩事来得有传播力,也更容易被人记住。

总而言之,明朝的藩王们,他们就像是封建社会中被放大的“特权阶层”。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富贵和闲逸。正因如此,他们身上总会折射出人性的各种奇特面貌,有时是贪婪,有时是狂妄,有时是奢靡,也有些许才情。这些趣事,虽然很多都带着一丝荒诞的色彩,却也是构成明朝历史独特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后人津津乐道,也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封地在甘肃平凉的韩王家,因为地处偏僻,荷包经常空空荡荡,为此闹出了一堆事情。

明英宗时候,韩府的乐平郡王就自称实在忍受不了平凉这穷酸地方,要朝廷给他改封。

有趣的是,明英宗还真答应了,新的封地也定好了,直接给你从平凉移到广东韶州。

不过这事后来因为英宗突然反悔,黄了。

但开了这个头,后继者可就接踵而来了。

不久,明宪宗(成化)的时候,韩府襄陵王像狗皮膏药一样,死赖着要移国。

人家还迫不及待选了几个地方,表示什么江西建昌、浙江衢州、湖广德安,咱都愿意去。

然而朝廷最后决议却是,襄陵王你就去凤翔吧!

这下好了,这位泼皮王爷开始耍赖推辞,哎呀,我不能去凤翔啊,这样岂不是要离开我母亲的墓园,我这带孝子怎么舍得?

好了,这话一说出口,等下一次他奏请的时候,成化帝来了一句:

“您上次不是说离不开老妈的坟嘛,言犹在耳啊,这辈子就哪都别去了吧!”

王亦尝自奏甘心旧居,不愿外迁,恐离母妃坟园,及劳扰下人。言犹在耳,须守而行之,终身不渝,可也。

与此同时,韩府的大宗也没闲着搞事。

韩康王不肯供养前任韩怀王的遗孀,还把这位伯祖母王妃扫地出门,赶出王府,弄得她流离失所。

而韩王这么干是为了省多少俸禄呢?答案是每年120石。

最后也是成化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下圣旨要韩王迎她回去赡养。

到了明世宗(嘉靖)的时候,韩王府下面的一位郡王,建宁王朱旭㮁,估计是因为手头紧,一时周转不开,打算拿东西出去抵押换钱用。

拿的是什么呢?朝廷下赐的封王金册!

然后这事泄露了之后,他就毫无疑问被废为庶人。

十几年后,嘉靖三十二年,韩府出了更大的乱子。

以襄陵王朱融焚为首的260多名韩府宗室,联名上书诬告韩定王“兼并山田市肆、虐杀无辜、招集无赖诸奸利隐慝事”,韩定王也上书,揭发“襄陵王诸宗室凶淫不法事”。

最后嘉靖派下的钦差调查团回报,韩王除了手脚确实不干净之外,襄陵王上报的其他罪名都是子虚乌有。所以嘉靖只申饬韩王改过,但把襄陵王的禄米革了三分之一。

user avatar

明朝靖江王,是少数不用遵守元素周期表命名的明朝藩王。

相对于其他藩王各种搜肠刮肚,创造元素周期表,靖江王一脉名字都简单明了,不受拘束。

靖江王(1370~1650)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始祖南昌王朱兴隆,明太祖朱元璋大哥。


南昌王朱文正,朱兴隆独子,朱元璋侄子。因不满封赏,意图通敌卖国被朱元璋软禁,死后追封爵位。


靖江王朱守谦(1370~1380)(1387~1387)朱文正独子。朱元璋对他倾注的爱和包容,多到令人羡慕。


靖江悼僖王朱赞仪(1400~1408)朱守谦嫡子。


靖江庄简王朱佐敬(1411~1469)朱赞仪庶子


靖江怀顺王朱相承,朱佐敬嫡子,追封。


靖江昭和王朱规裕(1471~1489)朱相承嫡子。


靖江端懿王朱约麒(1490~1516)朱规裕嫡子。


靖江安肃王朱经扶(1518~1525)朱约麒嫡子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1527~1572)朱经扶庶子。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75~1582)朱邦苧庶子。


靖江温裕王朱履焘(1585~1590)朱任昌庶子。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1592~1609)朱邦苧二子。


靖江荣穆王朱履祜(1612~1635)朱任晟二子。


靖江王朱亨嘉(1638~1646)朱履祜嫡子。


靖江王朱亨歅(1646~1650)朱履祥嫡长子。

十几位靖江王的名字,基本都是常用字,就算不常用,笔画也不是很多。

————————

明朝藩王有钱的很有钱,没钱的是真没钱。

那些有钱的藩王如谨慎的守卫一般,守护着自家金山,不肯轻易散财,最后这些财产全成了农民起义军的囊中物。

user avatar

一、岷庄王朱楩第四子广通王朱徽煠于景泰二年图谋造反,过程有点儿戏搞笑。

先简单介绍下岷庄王朱楩的几个儿子:

嫡长子朱徽焲,起初被封为世子,因在宣德年间诬陷其二弟时任镇南王的朱徽煣毁谤仁庙,被明宣宗查出,废黜了世子之位,于是岷王之位后来由老二镇南王朱徽煣进封。
嫡二子朱徽煣,封镇南王,后袭封岷王;
庶三子朱徽煝,封江川王;
庶四子朱徽煠,封广通王,本次事件的主角;
庶五子朱徽焟,封阳宗王,本次事件的配角。

景泰初,湖广武冈州有段友洪、蒙能、陈添仔等十多人投入广通王朱徽煠府上做家丁,各种挑拨教唆广通王朱徽煠做些不法之事。后来段友洪的父亲段洪山也凭借着所谓的“妖术”进入王府,段友洪可能是受此启发,又向朱徽煠进言,称致仕后府都事于利宾擅长“相术”,并将其引荐给了朱徽煠。

于利宾一见朱徽煠就大呼“王有异相,当主天下!”又神神叨叨地说:“本该去年六月就起兵的,可惜没人来点拨王爷你啊!幸好现在也还有机会,不过最晚也不能超过今年五六月,赶紧打到南京登基。”

朱徽煠这货听完大喜,顿时就打算造反了,和他身边的这帮乌合之众一合计,先用黄金造轰王之宝,用白银造灵武侯、钦武侯印改元“玄武”,伪作敕书,伪封段友洪、蒙能、陈添仔等人为总兵等官,让他们分别带着银印、财宝等物去游说周边苗寨首领,以封官许爵煽动他们追随自己造反,封都廒寨苖首杨文伯为灵武侯、天住寨苖首苖金龙为钦武侯,以银牌赐横岭峒苖首吴英头等人,打算忽悠他们起兵三五十万,八月初一起来进攻武冈诸处。

杨文伯一听这事估计是有点懵逼的,他们哪来的三五十万人马?跟你造反?他们又不傻,根本不敢接朱徽煠的伪敕,立马就跑了,不料被老二镇南王朱徽煣(后来的岷恭王)给逮住了。

这个朱徽煣是广通王朱徽煠的二哥,两兄弟之前就有点仇,景泰元年的时候,朱徽煠还向景泰帝告状,说他二哥镇南王朱徽煣对他不好,屡加仇害,希望能把他迁到附近的零陵县,以远离他二哥。

镇南王朱徽煣抓到了杨文伯,而蒙能、陈添仔正招诱诸苖未归,一下就问出了他们图谋造反的事,这下算是逮到他弟弟的把柄了,赶紧通知了湖广巡抚李实,李实又迅速地上报朝廷。

朝廷派了监察御史刘孜、锦衣卫指挥卢忠与镇南王及湖广三司逮捕了段友洪等人,并进行审问,得到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赶紧派驸马都尉焦敬、内官李琮把广通王朱徽煠抓到了京师,锦衣卫又抄了段友洪等人的家,把于利宾等人一并抓至京师。而蒙能、陈添仔、李祥等则躲进了苗峒,朝廷一时未能抓获。

当时广通王朱徽煠手上还没有兵,焦敬、李琮等人一到,他只能束手就擒。而杨文伯未受伪命,得以幸免。

接着湖广总兵官保定伯梁珤又上奏,说老五阳宗王朱徽焟使其家人李祥同段友洪等人一起前去召诱苖兵,明显是与广通王共谋造反。于是一起被逮至京师。

景泰二年十二月,一干人犯到京师后,由三法司、皇亲、司礼监官会审于廷,众人犯当面对质,广通王朱徽煠认罪,并表示老五阳宗王朱徽焟也是同谋。

与此同时,陈添仔、蒙能还真招到了两千苗兵,不过等他们赶到武冈,听说朱徽煠已经被逮至京师,只好回去,屯驻在青坡木洞等处,旋即被官军击败,斩杀五百多人,余贼奔溃,堕崖、溺死者甚众,陈添仔受伤后单骑逃走,蒙能率苗兵逃至广西。湖广总督王来的奏报及所得徽煠与苖贼伪敕送至京师,于是广通王、阳宗王谋反一事尘埃落定。

景泰帝还真是宽宏大量,都这样了,还饶朱徽煠、朱徽焟不死,只将其削去王爵,降为庶人,留朱徽煠于京,朱徽焟并两人家属全部圈禁凤阳看守祖陵,每年各家还给与食米二百石及一定的柴薪。而朱徽煠、朱徽焟所有地土田园粗重物件全归镇南王朱徽煣所有,他是最大赢家。

可惜的是蒙能和陈添仔没抓住,尤其是这个蒙能,还真是个人才。

景泰三年二月,山东道监察御史刘孜就上奏说:“广通王徽煠所封伪总兵蒙能、陈添仔、李祥等尚遁藏苗峒,若不设法擒捕,恐诱苗贼出没,遗患边方。”

景泰帝命湖广总督王来和总兵官保定伯梁瑶等榜谕苗㟠,令其将蒙能等送出,重加赏劳。若阳从阴叛,观望不决,听来等调军殄除以靖地方。

可蒙能不仅没被逮住,竟然还渐渐在苗寨坐大了,招兵买马至数万,攻城拔寨,官军死伤甚众!

景泰五年,蒙能自称“蒙主”,纠集生苗三万多,攻围隆里、新化、铜鼓诸城,湖广震动。景泰帝命贵州、广西、湖广三省大军合兵围剿,竟不敌!

景泰六年十二月,铜鼓、罗围堡等诸卫所、堡寨被蒙能攻占,都指挥汪迪率官军六百策应,全部被杀,蒙能声言欲破龙里城,一时声势大震。巡抚湖广工部尚书王永寿向朝廷告急,少保兵部尚书于谦及侍郎王伟皆自请出征。景泰帝未允许,只命总兵官南和伯方瑛率军进剿。

景泰七年四月,蒙能率苗贼二万攻打平溪卫城,官军以火枪大败之,斩获无算,蒙能为枪击伤,传说已死。

五月,景泰帝因天象示警而下诏大赦,敕书中竟然有“贼首蒙能若能赴官自首,待以不死,决不失信”这样的话,蒙能竟然能把朝廷打到抛出招安的橄榄枝。

至天顺元年四月,蒙能才终于伏诛,但其余党仍屯聚铜鼓等处不断作乱.....

二、嘉靖年间,道君皇帝朱厚熜封徽王朱厚爝、朱载埨和辽王朱宪㸅为真人,后皆身败国除

1、徽王

第一代徽庄王是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朱见沛,成化十七年就藩河南开封府钧州。嘉靖年间的是第三代徽恭王。

徽恭王朱厚爝先前因为钧州知州陈吉徵解王府禄粮不及时而怀恨在心,另外,朱厚爝这个人非常爱琴,曾与陈吉争斩琴事闹得沸沸扬扬,而陈吉还因事杖笞过王府军校,双方矛盾不小,于是王府长史李应时等人遂率众殴辱陈吉。

陈吉也很愤怒,于是与李应时互相告发,又上疏向朝廷告发徽王的诸多不法事情,徽王上疏自辩,官司打到了嘉靖帝面前。

嘉靖帝很恼火,于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命锦衣卫将陈吉逮捕至京讯鞫,河南巡抚雒昂和河南巡按御史王三聘为陈吉辩护,这让嘉靖帝更加愤怒,以雒昂、王三聘不早奏报为由,命锦衣卫一并逮捕至京。

于是雒昂被杖杀,王三聘和陈吉被发配边疆,一时间舆论哗然,世人不敢非议暴君嘉靖帝,于是纷纷指责徽王。

徽王心里也十分不安,担心日后会被嘉靖帝算账,于是以重金贿赂嘉靖帝当时非常宠信的所谓“真人”陶仲文,求他帮忙。

陶仲文是当时有名的方术之士,擅长装神弄鬼,是道君皇帝朱厚熜修仙问道的好帮手,据说他真正拿手的是房中之术,有神药能够让嘉靖帝重振雄风,夜御数女。

其实陶仲文虽然受到嘉靖帝的宠信,但一直还是非常谨小慎微的,这回受了徽王的重礼,就在嘉靖帝面前说徽王“忠敬奉道”,这算是投其所好。

嘉靖帝果然很高兴,封徽王为太清辅玄宣化忠道真人,并铸金印赐之。

嘉靖二十九年,朱厚爝薨逝,谥恭王,其次子朱载埨嗣位。

朱载埨有样学样,跟他爹一样大搞旁门左道,当时有个南阳人叫梁高辅,炼制房中秘药,其药是取红铅梅子,配新生儿未啼哭之前的口中血炼制,名为“含真饼”,据说服用后有奇效。

朱载埨将秘药献给嘉靖帝,并将梁高辅通过陶仲文引荐于上,嘉靖帝大悦,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又封朱载埨为清微翊教辅化忠孝真人,赐金印如其父。

后来梁高辅在京为上取梅子不得,无法炼制房中秘药,就写信给朱载埨,让他先贡献之前的存货,朱载埨舍不得,没给,梁高辅就怒了,嘉靖帝也开始怀疑梁高辅和朱载埨了。其后愈发厌恶朱载埨,朱载埨害怕了,赶紧派人将红铅送于陶仲文,求其转献于嘉靖帝。

梁高辅得知自己被绕过,再加上已经和与陶仲文产生了嫌隙,于是向嘉靖帝告发此事。

嘉靖帝对陶仲文的信任堪称无人能及,是那么好动摇的吗?他传密旨给陶仲文,让其别管徽王的事了。

嘉靖三十五年,徽王朱载埨被人告发诸多不法事,据调查,他于王府中修筑万岁山,建演武亭,以月河环绕,募壮士于河中荡舟,他于一旁欣赏观看。又私自修建大小殿廊百余间,于民间盗墓七十多处,其府中官员劝谏,不听,竟将其杖杀,前后杀死无辜者二十多人。还曾微服私行,诈称张世德,带着宫女、太监出外游玩,直抵南京,在凤阳被巡逻的人抓获,羁押三日才走脱。朱载埨担心自己的不法事被朝廷知道,暗中派人在京城观察朝廷动静。

嘉靖帝对其厌恶后,刚巧其强夺民耿安之女的事被河南当地官员告发,更多的不法之事得以公之于众。于是嘉靖帝下旨革除其禄米三分之一,追夺真人金印,以其余诸不法事下抚按覆勘。

经过核实,嘉靖帝将其革爵,降为庶人,禁锢高墙,并抄没其私财,撤毁违制亭宇。

朱载埨闻命,先杀其宠妾,接着自缢而死,其正妃沈氏等十六人,旋亦投缳自杀,次妃林氏等取帛殉者,前后五十余人。

user avatar

说点靖江藩的趣事

正统以后,藩禁更加严格,藩王不得随意出府,更不得出城游玩。如果出城扫墓,也要申请通过后才能成行,简单来说,和坐牢区别不大。

靖江王朱佐敬在他的幼女坟前造了一个享堂,还用围墙围起来,其中建房五十多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宠爱死去的幼女,想把她的坟墓造的豪华一些。其实这位王爷的真正目的是以扫墓为名出城游山玩水。尧山风景秀丽,观庙众多。这位王爷带着妃子随从四十多人,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就睡在坟前的房子里,也不敢多住,往往三五日就回。在被告发受到训斥之后,他再次申请出城扫墓时,皇帝在批文中特别提醒他“在途宜加谨慎,礼毕即还”。

造享堂,外筑周垣十余里,建屋五十余间,常纵妃及宫人内使四十余人往尧山庙、全真观、冷水、清泉二寺游玩,就坟所宿三五日方回。《明英宗实录》卷七十

靖江王朱约麒更是在府中寂寞难耐,多次假扮成道士夜游桂林城。地方官上报礼部后,这位王爷解释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治疗“心疾”,也不知是什么心疾,估计是在家里要憋疯了。

庚戌,靖江王约麒屡著道士衣巾夜出至市中,广西守臣以闻。王亦自陈因患心疾至此。礼部请为禁治。上降敕谕王并本府内外官,令以礼匡正,俾慎于其后。《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靖江王府的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桂林城外。嘉靖二年,靖江王朱经扶趁春祀山川坛的机会到尧山游玩,难掩激动,作诗一首,成为靖江藩二百多年唯一一位在王府外刻有诗文的藩王。

帝入南巡不记还,□□湘竹泪痕斑。
苍梧□□桑榆静,九襄山川草木闲。
斯道毋芝大圣法,今日尤谓至仁艰。
桂石景慕无他识,特把虞名题此山。

受到朝廷训斥严禁后,靖江王不敢再随意出门了。所幸王府花园中有座独秀峰,向往山川之乐的藩王只能在这座60米高的小山上聊以自慰。他们稽古凿洞,观景题字,也别有意趣。正德十四年中秋,靖江王朱经扶与王妃在府内赏月时赋诗一首,并刻之于独秀峰上,至今仍存。

凉浸琼楼宿雨收,卷帘坐对一帘秋。
山河有影悬霄汉,风露无声下斗牛。
夜色阑珊催玉漏,桂香馥郁漾金瓯。
霓裳仙曲犹堪听,不羡当年汗漫游。

靖江王朱邦宁自号“澹仙道人”,他根据旧志将独秀峰下的西洞重开,在内发现了“太平”字样的铜钱,以及其太高祖朱佐敬所作《独秀岩西洞记》与《独秀岩记》,因此改西洞为太平岩,感念朱佐敬“孝友好学,贤德仁恩,被于广右之民六七十年,至今称口不绝”,因而作诗曰:

一柱擎天动古今,高岩孑立起人钦。
他山自是无肩并,吾祖从未有德音。
不羡繁花春绚烂,却宜丛木夏生阴。
洞中此日风光满,帝德亲恩覆载深。

一时间,宗室、地方官、文人、僧道皆以诗词附和,刻满太平岩内,成为嘉靖间桂林文坛的一桩盛事,至今独秀峰上仍存不少包括以上诗作在内的石刻遗迹。

靖江藩闲散宗室不受出城禁令限制,相比藩王则要自由得多。

正德六年孟冬,靖江王府门付潘文起到母塘岭选定坟地,后与辅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宗室人员,王府承奉、典宝、典膳以及地方官吏指挥等二十六人会于一岩。众人酒酣之后到此,见山苍谷幽,心旷神怡,于是列坐其次,摆开盘馔,再次举酌,各作诗文咏之,颇类兰亭集之会。记载此次聚会的摩崖石刻说:

维时天气清爽,主宾情浃,剧饮酒酣,既而舍车徒行来憩于此。仰睇苍峰,俯瞰幽谷,顿觉心旷神怡……身际盛世,辅弼贤王,藩屏清穆,时和岁丰,故得以放浪于林泉之间。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者,仰不愧俯不怍,止无柅而行无牵,真地行之神仙也。

众人将此地命名“会仙岩”,各赋诗宣其意,刻石摩崖;雇工除去杂草,填平沟壑,又掘井筑石,方便后来人在此斋厨,岩洞由此焕然一新,又是正德间广西文坛一盛事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藩王,那可真是一群集特权、财富与奇葩事于一身的奇男子。他们继承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留下的丰厚遗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也少不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那些“嗜财如命”的藩王们。朱元璋本意是让他们安享富贵,但谁承想,这一个个王爷,把“安享”的日子过成.............
  • 回答
    明代藩王府,听起来是权贵们的居所,但藏在那些朱墙黛瓦之下,却有不少寻常百姓听了也会忍俊不禁,甚至拍案叫绝的趣事轶事。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细节,人性化的闪光点,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转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明代藩王府里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一、 藩王们的“消遣”与“烦恼”别以为藩王们日.............
  • 回答
    明朝末年,藩王数量众多,其供养开支更是成为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明朝末年的国库上,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藩王数量: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明朝末年藩王数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藩王的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而且有些宗室虽然拥有王爵,但并不一定具备实际的封.............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历史事件,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绝非一个简单的“藩王吃垮”就能概括的。不过,藩王及其藩国的确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以后,成为了一个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对国家财政的健康造成了不小的损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慢性“吸血”。要说他们是不是“吃垮”了明朝,这.............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藩王和王爷进出京城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政策,这背后是两个朝代在政治控制和皇权巩固上的不同考量与策略。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明朝:藩王进京的“紧箍咒”与防患未然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大量的藩王,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势力庞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朱元璋之.............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这样的说法,其实细究起来,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朝覆灭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藩王,更不能指望他们能像“救世主”一样挺身而出。首先,我们要明白“藩王”这个群体在明朝的地位和作用。明朝自建立之初,就实行了诸王并封的制度,也就是分封诸子为王,给予他们封地和俸禄,让他们镇守一方。.............
  • 回答
    明末的藩王们,他们的日子可不像他们头衔听起来那么光鲜亮丽,更像是被架空的象征,被时代的洪流远远甩在身后。与其说是“干什么”,不如说他们大多在“做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藩王制度,说白了就是皇族成员封地的管理权和俸禄供养。这些王爷们,从亲王到郡王,封地从数州到数十州不等,拥有相当大的经济特权。.............
  • 回答
    明代藩王,一个常常与锦衣玉食、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但若细细探究,其中也不乏令人动容、值得称颂的篇章。他们虽然拥有丰厚的俸禄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但也有着自己的无奈、抱负,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的别样风采。要说值得颂扬的故事,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周王朱橚。这位藩王,字鸣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具体礼仪,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复杂且值得细究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清两代对于宗室和藩王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森严的规定,而“异姓藩王”这个概念在明朝和清朝的实践中,其性质和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明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的礼仪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大量.............
  • 回答
    如果朱标继位,并且保留明朝边疆的藩王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统治结构上的调整,更会深刻影响明朝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生态乃至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一、 国家安全与边疆防御:一把双刃剑朱元璋设立藩王,一个重要的初衷是为了拱卫边疆,抵御外.............
  • 回答
    关于明朝建文帝是否削藩与朱棣是否会造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削藩”和“造反”这两个词的表面,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建文帝削藩,朱棣反;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或许就不反。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朱棣之所以起兵,其根源在于一个更为深层、更为庞杂的政治.............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早期政治体制的一个关键细节。简单来说,明初塞王就藩后的领地,不能直接称为“国”,但其拥有非常接近于“国”的权力、地位和规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塞王的“藩”是什么?“藩”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屏障、藩篱,引申为地方政权、附属国,以.............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