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代藩王有没有值得颂扬的故事?

回答
明代藩王,一个常常与锦衣玉食、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但若细细探究,其中也不乏令人动容、值得称颂的篇章。他们虽然拥有丰厚的俸禄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但也有着自己的无奈、抱负,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的别样风采。

要说值得颂扬的故事,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周王朱橚。这位藩王,字鸣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的故事,与其说是一段功绩,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尤其是在他被贬斥到云南边疆之后。

朱橚最初被封在开封,年轻气盛,也曾参与过一些政治纷争,甚至一度被怀疑与谋反有关。虽然他最终免于重罪,但却被剥夺了王位,发配到了云南,一个距离中原遥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想想看,一个曾经的亲王,如今要面对边疆的蛮荒之地,这其中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然而,朱橚并没有就此沉沦。在云南的日子,他没有选择继续抱怨或沉湎于过去的荣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百姓。云南地处南方,气候湿润,但也有不少疾病流行,尤其是水土不服和一些地方性的瘟疫,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同时,边疆的物资相对匮乏,百姓的生计也比较艰难。

这时候,朱橚这位曾经的亲王,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学习能力。他开始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那些对百姓生存至关重要的方面。他发现,云南地区盛产一些草药,但很多都被百姓视为普通的野菜,其药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认识。

于是,朱橚开始系统地学习草药知识,并着手编撰一部医药书籍。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深入民间,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药农请教,亲自采集草药,辨认其性状,记录其功效。他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甚至亲自尝试一些药方,以验证其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朱橚最终完成了一部名为《救荒本草》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它详细记载了在荒年能够食用的各种野菜,并说明了它们的食用方法和营养价值,甚至还记录了一些简单的烹饪技巧,旨在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药用植物,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炮制方法以及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

《救荒本草》的价值,在当时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为饥荒时期的百姓提供了一条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人们对植物药用的认识,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在物质贫乏、医疗条件落后的边疆地区,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

值得称颂的还在于,朱橚并不是那种只写书而不实践的人。他不仅编撰了《救荒本草》,还积极地将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当地百姓,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和利用这些植物。他甚至组织人手,将一些药用植物种植在自己的府邸周围,作为示范,让百姓能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更令人敬佩的是,朱橚在编撰《救荒本草》的过程中,虽然身份是藩王,但他的态度却是谦逊而务实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高高在上,而是将自己视为一个学习者,一个服务者。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为此付出的实际行动,是那个时代许多养尊处优的藩王身上难以见到的。

当然,朱橚的故事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早年经历也曾有争议。但是,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他被贬斥到云南之后,他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人民的关怀,足以让他成为明代藩王中一个闪耀的、值得我们去铭记和颂扬的人物。

他的《救荒本草》并非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它更是一份承载着生命关怀的礼物,一份在困境中绽放的智慧之花。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即使身份尊贵,一颗心始终向着大地,向着人民,也能够创造出超越时代价值的伟大成就。

总而言之,明代藩王朱橚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藩王在人生低谷中,如何通过学习、实践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将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并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民间智慧的一种记录,一种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福王的结局是挺令人颂扬的,这是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我就讲给你听听吧。

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藩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就藩河南洛阳。

请看两段《明史》:

先是,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又请淮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乾没要求輙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河东引遏不行,边饷由此绌。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

就明朝末年那个局面,明王朝的藩王居然还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奢侈生活,这简直是不把百姓当人看了。

正史上记载福王是被起义军抓住后直接宰了,没受到什么苦。但是彭孙贻《流寇志》对此事却又有不同的记载:

闯将围河南府,福王募死士,斩获颇多……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福王朱常洵为义军所擒,苦苦乞活,李自成对他厌恶至极,遂将这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带到宴会上,活生生把他身上一部分肉取下来剁碎,跟鹿肉拌在一起当下酒菜,然后再处死他。

福王用他的身体十分写实地告诉我们,谁敢蔑视群众,谁敢鱼肉百姓,谁就最终会以最原始的方式回馈人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代藩王,一个常常与锦衣玉食、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但若细细探究,其中也不乏令人动容、值得称颂的篇章。他们虽然拥有丰厚的俸禄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但也有着自己的无奈、抱负,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的别样风采。要说值得颂扬的故事,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周王朱橚。这位藩王,字鸣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
  • 回答
    明代藩王府,听起来是权贵们的居所,但藏在那些朱墙黛瓦之下,却有不少寻常百姓听了也会忍俊不禁,甚至拍案叫绝的趣事轶事。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细节,人性化的闪光点,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转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明代藩王府里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一、 藩王们的“消遣”与“烦恼”别以为藩王们日.............
  • 回答
    明朝的藩王,那可真是一群集特权、财富与奇葩事于一身的奇男子。他们继承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留下的丰厚遗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也少不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那些“嗜财如命”的藩王们。朱元璋本意是让他们安享富贵,但谁承想,这一个个王爷,把“安享”的日子过成.............
  • 回答
    明朝末年,藩王数量众多,其供养开支更是成为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明朝末年的国库上,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藩王数量: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明朝末年藩王数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藩王的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而且有些宗室虽然拥有王爵,但并不一定具备实际的封.............
  • 回答
    .......
  • 回答
    明末的藩王们,他们的日子可不像他们头衔听起来那么光鲜亮丽,更像是被架空的象征,被时代的洪流远远甩在身后。与其说是“干什么”,不如说他们大多在“做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藩王制度,说白了就是皇族成员封地的管理权和俸禄供养。这些王爷们,从亲王到郡王,封地从数州到数十州不等,拥有相当大的经济特权。.............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历史事件,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绝非一个简单的“藩王吃垮”就能概括的。不过,藩王及其藩国的确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以后,成为了一个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对国家财政的健康造成了不小的损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慢性“吸血”。要说他们是不是“吃垮”了明朝,这.............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藩王和王爷进出京城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政策,这背后是两个朝代在政治控制和皇权巩固上的不同考量与策略。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明朝:藩王进京的“紧箍咒”与防患未然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大量的藩王,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势力庞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朱元璋之.............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清异姓藩王见到宗室亲郡王时的具体礼仪,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复杂且值得细究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清两代对于宗室和藩王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森严的规定,而“异姓藩王”这个概念在明朝和清朝的实践中,其性质和地位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明朝的异姓藩王与宗室的礼仪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大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如果朱标继位,并且保留明朝边疆的藩王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统治结构上的调整,更会深刻影响明朝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生态乃至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一、 国家安全与边疆防御:一把双刃剑朱元璋设立藩王,一个重要的初衷是为了拱卫边疆,抵御外.............
  • 回答
    明朝的灭亡,绝非仅仅是藩王一个因素所能概括的,将其归咎于藩王,未免过于片面。藩王问题确实是明朝后期一个显著的弊病,对国力造成了不小的侵蚀,但更深层次的衰败,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藩王问题: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政治隐患首先,我们得承认,藩王的设置,本身就承载着“封建亲.............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早期政治体制的一个关键细节。简单来说,明初塞王就藩后的领地,不能直接称为“国”,但其拥有非常接近于“国”的权力、地位和规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塞王的“藩”是什么?“藩”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屏障、藩篱,引申为地方政权、附属国,以.............
  • 回答
    关于明朝建文帝是否削藩与朱棣是否会造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削藩”和“造反”这两个词的表面,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建文帝削藩,朱棣反;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或许就不反。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朱棣之所以起兵,其根源在于一个更为深层、更为庞杂的政治.............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直接根据猪肉价格来判断明清两代的生活水平下降了“数成”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价格的绝对值与相对值 绝对价格差异巨大: 明代每斤13文,清代每斤40文,这看起来是价格上涨了3倍多,似乎生活水平下.............
  • 回答
    明代南北榜案件,又称“南榜北榜案”或“南北榜之争”,是明代科举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其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些信息,我们需要从案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深远影响来剖析。一、 案件的起因与背景:南北榜案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明代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