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回答
项羽的“破釜沉舟”究竟是不是“幸存者偏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概念弄明白。

“破釜沉舟”,这是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做的一件大事。他把粮草辎重全部烧毁,只带了三天军粮,然后渡过漳河,与秦军决战。这个行为的核心是什么?是断绝退路,逼迫士兵只能前进,没有后退的余地。 这种做法是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让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因为一旦失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幸存者偏差”,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讲的是我们往往只关注那些“活下来”或者“成功了”的案例,而忽略了那些“死掉”或者“失败了”的案例。因为那些失败的案例我们根本就没机会去研究和了解。举个最经典的例子,二战时期的飞机,人们发现返航的飞机上机枪弹孔最多的地方,集中在机翼和机身上,而发动机和驾驶舱却很少。按照常理,应该加强机枪弹孔多的地方。但统计学家发现,那些被击中发动机和驾驶舱的飞机,根本就没能飞回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幸存者”才会有这样的弹孔分布。换句话说,真正需要加强防护的,恰恰是那些在返航飞机上找不到弹孔的地方。

好了,现在咱们把项羽的“破釜沉舟”往“幸存者偏差”这个框里套,看看合不合适。

为什么说“破釜沉舟”不完全是“幸存者偏差”?

1. “破釜沉舟”是主动的决策,不是被动的观察。 “幸存者偏差”是对现有数据的一种解释和反思,它是一种“后视镜”的视角。你看到了一批返航的飞机,然后根据它们的弹孔分布来反思。而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他在战斗之前,主动做出的一个战略选择。他是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预设了行动的规则和方式。他不是在事后分析失败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打),也不是在事后挑选成功的案例。

2. “破釜沉舟”的目的是激发士气和战斗意志,这是一个心理和战术层面的考量。 项羽这么做,是想让士兵们知道,大家只有一条路可走——打赢。这种极致的压力,理论上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他赌的就是这一把,赌的就是绝境求生的爆发力。这个跟“只看成功者”的统计逻辑完全不同。幸存者偏差是告诉你“你只能看到活下来的,所以要注意那些活下来的案例中‘不寻常’的地方”,而破釜沉舟是告诉你“我把你们逼到绝境,你们就得给我拼命”。

3. “破釜沉舟”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而且是可以被预见的(虽然项羽可能没完全算到)。 如果项羽的军队真的被打败了,那粮草烧了,退路断了,那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这跟幸存者偏差里“你只看到没被击中的地方”的被动揭示不同。项羽是主动地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风险之中。他并非是在事后才发现某个地方是关键(因为那个关键是“全军覆没”),他是在事前就选择了这种极端策略。

那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它跟“幸存者偏差”有相似之处呢?

我觉得主要是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知道项羽“破釜沉舟”之后,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而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此,我们就会把“破釜沉舟”看作是“成功者”项羽所采取的“伟大”战略。我们会把这个行为和他的成功联系起来,并且认为“你看,他敢于冒险,敢于孤注一掷,所以他成功了”。

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就忽略了那些可能采取了类似策略但最终失败的例子?

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其他将领也曾经“破釜沉舟”,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秦军实力太强、天气不利、士兵意志不坚等)而失败了?如果失败了,他们的“破釜沉舟”就会被历史遗忘,或者被认为是愚蠢的决定。
即便是项羽,如果当时他运气不好,遇到的是一支战斗力更强的敌人,或者军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哗变,那么“破釜沉舟”就可能成为一个灾难性的决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评价项羽的“破釜沉舟”,确实有事后诸葛亮的成分,也有点像在分析“幸存者”的经验。我们看到的“破釜沉舟”之所以被我们津津乐道,是因为它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决策。而那些采取了同样策略但失败的、我们不知道的案例,就被排除在了我们的视野之外。

所以,更准确地说:

项羽的“破釜沉舟”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充满风险的战术决策,其目的是在极端压力下激发士兵的战斗力。它不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统计现象。

但是,我们今天对“破釜沉舟”的成功解读和推崇,确实可能受到了“幸存者偏差”的影响。我们更容易关注和歌颂那些因为这种冒险策略而成功的案例(比如项羽),而忽略了历史上可能存在的、因为采取类似策略而失败的案例。

就好比有人因为某次冒险投资成功而名声大噪,我们会说“你看,敢于冒险才能成功!”但我们很少去追究那些因为同样冒险而倾家荡产的人们,尽管他们冒的风险和那个成功者是相似的。

总而言之,项羽当时是“在决断,不是在分析”。而我们今天是在“分析他的决断”。前者是行为,后者是解读。解读行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倾向于从成功的案例中提炼“经验”。

所以,项羽的“破釜沉舟”不是幸存者偏差,但我们对它的解读可能沾染了幸存者偏差的色彩。 这两者之间是行为与解读的关系,而非等同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本质上是由于历史记载造成的聚焦偏差。

举个例子,红军长征,只写飞夺泸定桥,然后就赢了。是不是觉得打起仗来只要莽就行了?

项羽破釜沉舟,之后楚军就赢了。那么楚军只打了三天仗吗?显然不是。那么楚军是只打了三天就夺取了足够的口粮吗?也不是。是楚军过河之后,先与秦军血战,夺取了立足点,然后与联军取得联系,此后形成了以楚军为锋锐冲击敌军、以联军为后盾提供粮草的短暂合作。此后楚军站稳脚跟之后还继续打了一年,才去关中与刘邦对峙。

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的事情,刘邦入咸阳则是公元前206年的事情。

一年的战斗只给你写一个破釜沉舟。

那么为什么要打一年呢?因为项羽赢得走不动道了?莫非是“置酒高会”被打了反击?

反过来说,刘邦入彭城,刘邦是出关以后,在洛阳为义帝发丧,接着历史记载就说刘邦在彭城置酒高会了。那么问题来了:

刘邦是怎么打通从洛阳到徐州这近五百公里道路的呢?你就是行军也得走段时间吧?项羽的楚国一点防御也没有吗?项羽是怎么指挥的?算不算项羽输?

再说了,彭城这样的都城,怎么攻破的?

这显然是项羽的巨大失败。但是历史对此采取了一笔带过的方式,着重记载的是项羽反击胜利。这样光看记载,项羽又“赢”了。

于是看书上的记载,项羽就总是胜利,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然后胜利转进到垓下,亡了。

基本上深得国府战报之真传。

光看记载,那就是项羽赢着赢着就突然输了。

要是这样记载,苏德战争也可以写成希特勒赢着赢着就输了。很简单,光写德军胜利就行了。比如说德军破釜沉舟只准备了三个月的汽油就突袭苏联,号称打到莫斯科过元旦。接着就是各种围歼战,写得爽一点,类似于“莫敢仰视”之类。写苏军的时候,就写斯大林欺骗英美各国建立了苏美英联军,然后写被德国歼灭了几百万,血流漂杵,伏尔加河为之不流。接着就写英军怎么虐意大利,美军怎么跟德国决战北非,英美如何诺曼底登陆,把美国塑造成韩信。然后再写德军的几次反击战,着重写苏军损失。最好再加个什么什么河为之不流。这样最后写柏林战役,写易北河会师,再写希特勒对着爱娃唱歌。最好来一句希特勒听着隆隆的炮声,说难道德国的大炮都已经到苏联去了吗?最后再写一段德国血战的小片段,给希特勒来个非战之罪。很成功就把德国洗白了。至于你问为什么上一段德国还在基辅会战呢怎么下一段就柏林危机了,别问,问就是黑。

文字是传递信息的。读者因为不能到现场去看所以依靠作者的记载。但是有些作者就会利用这个机会,传递假的信息来诱导读者、就为了传递自己的观点。所谓“成一家之言”,并不管历史真实是什么样的。

读书要带几分小心,因为有些作者总是有点不老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的“破釜沉舟”究竟是不是“幸存者偏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概念弄明白。“破釜沉舟”,这是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做的一件大事。他把粮草辎重全部烧毁,只带了三天军粮,然后渡过漳河,与秦军决战。这个行为的核心是什么?是断绝退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你这句“如今成年的我为什么还要为怎么生存发愁?”简直说出了无数个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看着那些历史书上光辉的名字,李世民16岁就带着军队在雁门抵挡胡骑,那份少年意气和责任感,简直是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孙策,18岁,正是我们刚刚迈出校园,可能还在迷茫人生方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凭.............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关于项羽的军事才能,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视他为千古战神,有人则认为其功绩有被夸大的成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项羽生涯中的几场关键战役,并结合当时的战争环境、对手的实力以及项羽的战术特点来综合判断。项羽的军事才华是毋庸置疑的,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 项羽在战场上的表现,.............
  • 回答
    关于蒲将军为何跟随项羽,以及后来又为何消失,史书上并没有留下非常详尽的记录,这本身就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蒲将军”这个称谓的由来。在史书中,能够和项羽并肩作战,并且名字带有“蒲”字的大将,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有可能指代的就是蒲将.............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 回答
    王者荣耀 S26 赛季项羽的强度,说实话,有点意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哇,强无敌”的类型,但如果你玩得明白了,他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存在。首先,咱们得明白项羽的核心定位。他是个坦克,而且是非常纯粹的坦克。不是那种能打能抗还能切后排的“战士型坦克”,也不是那种靠吸血回蓝的“法坦”。项羽就是个站得住,.............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如果从历史公正性的角度来看,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他的评价深受他个人经历、立场以及当时战争格局的影响,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评价毫无价值,恰恰相反,韩信的视角提供了理解项羽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路径。要理解韩信的评价,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处境和心态。韩信早期屡次.............
  •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并非.............
  • 回答
    要说项羽的军事能力为什么普遍被认为高于刘邦,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就像比较两位棋手,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谁的棋艺更胜一筹。项羽,这位我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他的军事才华可以说是自带光环,而刘邦,则更像是一个擅长整合资源的“战略家”,虽然也能带兵打仗,但那种纯粹的、摧枯拉朽的战场指挥能力,确实是项羽的强项。.............
  • 回答
    如何看待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细致入微的分析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他们的兴衰故事也常常被用来对比和解读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要理解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刘邦的成功:顺势而为,以人为本,务实致远刘邦的.............
  • 回答
    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如果能成功斩杀刘邦,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斩首行动”的成败,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推演。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刘邦政权的瞬间瓦解与群龙无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后来一统天下的霸主,固然有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
  • 回答
    刘邦之所以一定要造项羽的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动机、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并非刘邦“非要”反项羽,而是当时天下大势、两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战略选择,使得他们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一、 历史背景:秦.............
  • 回答
    关于曹无伤之死是否是项羽的“反套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挖的有趣角度,而且非常有解读空间。不过,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历史上的记载,尤其是在《史记》这样的权威史料中,并没有直接将曹无伤的死与项羽的“反套路”联系起来。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模糊。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历史一定就是这样”的框.............
  • 回答
    刘邦对待匈奴和对待项羽的态度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是形势所迫,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质的不同:内敌与外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项羽是刘邦争夺天下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内部的敌人。刘邦和项羽都在争夺同一个目标——大秦帝国倾覆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 回答
    项梁的突然离世,对于风雨飘摇中的项家,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此停滞,那份沉重的家族重担,最终还是落在了这位年轻的项羽肩上。要说清楚为何项家的大权最终会旁落到项羽手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项梁生前的安排,也有项羽自身的能力和时代的机遇,更少不了项家内部.............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