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贸易是贸易顺差还是逆差?

回答
中国古代贸易的状况,不能简单地用“顺差”或“逆差”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且情况复杂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规模都经历了显著的演变。

早期:有限的对外贸易与相对平衡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物品交换为主,并且规模相对有限。主要贸易对象集中在周边地区,交换的主要是本地特产,例如铜、玉、农产品等。这一时期的贸易更多的是一种地缘性的互通有无,很难说有明确的贸易顺差或逆差概念,更多是一种基于实用需求的交换。

春秋战国时期:贸易的初步发展与区域性扩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对外贸易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诸侯国之间的贸易以及与周边民族的贸易都日渐频繁。例如,齐国凭借其海洋资源和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这一时期,虽然有贸易往来,但由于国家间的交流相对独立,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贸易统计体系来判断整体的顺逆差。但从一些诸侯国对外输出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以及从外部获取的某些矿产资源来看,某些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局部性的贸易优势。

秦汉时期:统一市场的建立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为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外交往迈出了关键一步,最著名的就是“凿空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里程碑。中国向西方出口大量的丝绸、漆器、茶叶(虽然茶叶大规模出口是唐宋以后之事,但汉代已有零星贸易),而从西方进口了马匹、珍宝、香料、玻璃器皿、琉璃等。
贸易的性质: 丝绸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品质在西方备受推崇,能够换取大量贵重物品。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丝绸需求旺盛的时期,中国很可能处于一种贸易顺差的局面。大量的丝绸出口换回了相对数量的黄金、白银和珍稀物品。西方的贵族和皇室对中国丝绸的渴求,使得这种不对等的物质交换成为可能。

魏晋南北朝:战乱中的贸易调整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受到一定影响,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也可能有所收缩。但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仍在继续。不同政权之间的贸易以及陆海丝绸之路的相对中断或延续,都会影响贸易的格局。

隋唐时期:开放的贸易盛世与逆差的出现端倪

唐朝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其对外政策开放包容,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陆海并举: 陆上丝绸之路依旧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蓬勃发展,广州、扬州等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中国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等,进口胡椒、香料、象牙、宝石、药材等。
货币化和白银流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海上贸易中,中国通过出口大量的手工业品,换来了大量的白银。白银作为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量白银的流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拥有强大的出口能力。
逆差的可能性分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唐朝的对外贸易并非全然是顺差。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内对进口奢侈品和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例如,为了满足皇室和贵族对香料、珍宝的需求,需要消耗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进行交换。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或特定商品上,也可能存在贸易逆差。但从整体商品输出和资源流入的角度来看,唐朝很可能在很多时期处于一个相对的贸易优势地位,即更倾向于贸易顺差。大量白银的流入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白银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弥补出口商品价值的。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海上贸易的突飞猛进

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元朝则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疆域,进一步拓展了贸易范围。

海上贸易的主导地位: 宋朝是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非洲东岸的贸易往来空前频繁。中国出口大量的瓷器(尤其是宋瓷的全球影响力无需多言)、丝绸、茶叶、铜钱等,进口香料、珠宝、象牙、药材、贵金属等。
“铜钱外流”的问题: 宋朝对外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铜钱的大量外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中国的铜钱在海外市场非常受欢迎,能够换取高价值的进口商品。这种铜钱的外流,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刺激出口,但长期来看,也意味着大量的财富以金属货币的形式流出中国。这使得一些学者认为,宋朝在某些时期可能面临贸易逆差的压力,特别是当进口商品的总价值超过出口商品的总价值时。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铜钱的外流可以被视为一种“投资”,因为其背后支撑的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白银的持续流入: 尽管有铜钱外流的问题,但中国依然通过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如瓷器、丝绸)换取了大量的白银。这说明即便存在铜钱外流,中国整体的商品竞争力依然强大。
元朝的特使情况: 元朝控制了广阔的陆地和海上通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马可·波罗的东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元朝时期,中原王朝的出口能力依然强劲,但其庞大的统治范围和对外战争也可能带来巨额的开支,对贸易平衡也可能产生影响。

明清时期:全球贸易体系下的顺差与白银的涌入

明朝取消了海禁,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对外贸易的渠道,如隆庆开关。清朝初期实行海禁,但康熙时期废除海禁后,对外贸易迅速恢复并发展。

“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明清时期,中国凭借其成熟的手工业体系,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高附加值商品。这些商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需求旺盛。
白银的巨大涌入: 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明中叶以后,特别是通过与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的贸易,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是因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当时中国对欧洲的商品需求相对较小,同时欧洲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便将其作为主要货币与中国进行贸易。
贸易顺差的典型时期: 整个明清时期,尤其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很可能处于一个巨大的贸易顺差状态。白银的大量流入不仅为中国的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应,也支撑了国内的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那个时代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贸易盈余国”。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状况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早期,贸易规模有限,难以判断顺逆差。
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出口能力(尤其是丝绸),很可能在很多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并有贵金属流入。
宋朝时期,虽然铜钱外流引起了一些关于逆差的讨论,但整体上中国依然拥有强大的商品出口能力,白银也有持续流入。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中叶以后,中国凭借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极其有利的地位,经历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并因此吸引了巨量的白银流入。

因此,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那么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特别是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倾向于表现为贸易顺差。但这种顺差并非一成不变,特定时期特定商品的交换比例、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理解中国古代贸易的顺逆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期和贸易对象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套用现代经济学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题主的问题很杂,无法一一回答。借着最近看了秦晖老师在公号中的一系列文章,谈一点关于古代外贸的认识。由于我主要是治汉史的,所以也以汉代的情况为主吧,涉及其他朝代的可能不确,仅供参考。

关于中国古代外贸中的“顺差”和“逆差”

一、丝绸之路的逆差贸易

关于丝绸之路,这个我想不必过多介绍了,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丝绸之路”这一称呼,实际上不是原生自中国,而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对当时中欧路上贸易商路的一个称呼。之所以说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倒不是什么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丝绸”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是最具东方特色的一种代表性的商品。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长久以来的一种误会,很多人提到丝绸之路,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一群一群的骆驼,扛着一匹匹的丝绸走过漫漫黄沙这样一种画面。实际上这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相符。我们以汉代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当时的丝路外贸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

(1)汉代丝路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了什么?

名为丝路贸易,实际上在汉代,中国主要输出的不是丝绸,而是黄金。

黄金是汉代的法定通货,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从当时汉代国内货币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能够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职能的等价物有三种:贵金属(主要是黄金,少部分地区有用白银的)、铜钱、丝绸(帛)。但是我们考虑丝路外贸的实际情况,铜钱首先就被排除掉了,因为很难大量携带。而布帛作为货币,即便在当时的汉朝国内都不是主要的形式,更不要说外贸。当然也有人会问,也可能以物易物呢?以物易物当然在丝路贸易中也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主流。这一点从汉代的许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出来。

如《史记·大宛列传》:

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国益厌汉币,不贵其物。……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

这里提到交易,使用的也是“汉币”,而且还能看出,当时的丝绸之路上,有大量的民间商人冒充汉使跑出去与西域各国交易,可能还受到了一定的“欺负”。而在其他史籍中提到丝路贸易,一般也是金、帛并提,而金放在前面,甚至就直接只提黄金。如《史》《汉》中提到张骞出使西域:“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又有黄金买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后来还因为这事儿打了起来。(《史记·大宛列传》)另外,还有当时西域各国,招待胡使和汉使也不是一个待遇:

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汉使焉。

如前所述,这些汉使许多都是民间商人假冒的,到了那边吃的用的都要用黄金去买。

(2)丝路贸易中汉朝的巨大逆差

在丝路贸易中,汉朝输出了大量的黄金,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贸易是存在巨大的逆差的。当然我们无法估算出这种巨大的逆差到底有多大,但从当时人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比如《盐铁论·力耕篇》中桑弘羊的言论: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騱騵马,尽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而与他辩论的贤良文学则说:

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鼦旃罽,不益绵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一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财货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

我们不讨论这两方的观点对错,但从辩论中可以看出,双方对汉朝花费了大量的黄金,从西域购进了大量的商品这一当时的现状并没有分歧,都是承认当时的逆差贸易的。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与今天的国际贸易不同,汉朝的巨大逆差并不意味着交易的另一方获得了等额的顺差。文献中有这么一句话: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当然,这话不可尽信,因为我们知道当时在西域诸国也是存在金属铸币的。但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汉朝输出大量的黄金换回各种进口商品,但对应的在出口国可能存在将这些黄金作为一般商品处理的现象。

二、“高质量”逆差与“低质量”顺差

那么,怎么看待汉代丝路贸易的这种逆差?包括学者在内,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观点,似乎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在贸易中,我花了大量的钱买了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没卖出去赚到钱,似乎是亏了。实际上,这样一种观点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明清以来,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有着巨大的顺差的(没错,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贸顺差维持了很长时间)。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汉代的逆差和明清的顺差。借用秦老师的观点,将它们称之为“高质量”的逆差和“低质量”的顺差。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质量一词更多的是指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不涉及分配领域等其他方面。

(1)汉朝的“高质量”逆差

如前所述,汉朝在丝路贸易中有巨大的逆差。这种逆差其实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汉朝在丝路贸易中花了大量的钱;其次,汉朝有能力在丝路贸易中花大量的钱。大家能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吗?一个是外贸的结果,另一个是消费的能力。汉朝从官方到民间,不断地去丝路沿线诸国“爆买”,这实际上也是汉朝经济强盛,消费能力强大的一个表现。反观作为贸易另一方的丝路沿线诸国,从贸易的结果来看是顺差的。但从汉朝流入丝路沿线诸国的黄金和高档消费品比如丝绸,从结果来看黄金或许是留下了,但高档的消费品实际上本地消化的非常有限。这些消费品去了哪呢?想想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来源就知道了吧?而作为丝绸等高档消费品最终的去向,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当时的罗马帝国在丝路贸易中实际上也是严重逆差的。甚至因为罗马帝国的黄金东流过于严重,当时罗马当局还实施过黄金管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经济体,在丝路贸易中都是逆差状态,这正是两个经济体经济强盛,消费能力强盛的体现。而位于思路沿线的诸多顺差小国,大量流入的黄金并没有转化为投资,只是变成了统治阶级腐化的奢侈品。

(2)明清的“低质量”顺差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开始一改前态,变得“只卖不买”了。反映在外贸上自然是账户上有着巨大的顺差,似乎是赚了很多钱。而这也成为很多学者吹捧中国的依据,诸如“全球经济中心”“白银时代”等等。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明清顺差的具体内容,会发现与汉代逆差贸易相比,这种顺差似乎并不怎么值得羡慕和赞赏。

首先,从出口商品的种类上来看。汉代丝路贸易中,出口的代表性商品是丝绸,当然还有其他的,这些无一不是在当时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档商品。而到了明清时期呢?明清对外贸易最大的出口项目是生丝——生产丝绸的原材料。基本的常识是,国际贸易中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家比出口原材料的国家要“高级”。而且这种出口项目的变化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比较汉代和明清,中国国内对生丝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下降了,也就是中国人自己都穿不起绸了,这才有了大量的生丝出口。

其次,进口的减少体现了什么?一方面当然是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导致了进口的减少。但单纯的政策无法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在被迫开放之后清朝依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顺差。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的还是体现在消费能力上。传统的说法一直强调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老百姓对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没有需求等等。但为什么没有需求?为什么汉代的消费者就有需求?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购买能力的问题。

最后,如果说明清以来尤其是晚清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是一种常识的话,我们还可以在同样落后的地区找到这种“低质量”顺差的例子。比如印度、东欧和俄罗斯。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16世纪在欧洲,西欧的贵金属同样也是向东欧流动,换回各种的小麦、木材等原材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圣彼得堡童谣需要外国货币才能换回原料。这些国家显然也不是什么发达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贸易的状况,不能简单地用“顺差”或“逆差”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且情况复杂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规模都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早期:有限的对外贸易与相对平衡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物品交换为主,并且规模相对有限。主要贸易对象.............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