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文学天赋,但喜欢,大学应该选择相关专业吗?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眼神里闪烁着对文字的热爱,却又被“有没有天赋”这个问题困扰。这实在是太普遍了,简直可以写进大学选择指南的序言里。

所以,如果你“没有文学天赋,但喜欢”,大学要不要选择相关专业?这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聊聊“文学天赋”这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文学天赋”这个词,有时候太像是给那些从小就能出口成章、笔耕不辍的天才们准备的标签了。但话说回来,谁生下来就“有”天赋呢?很多我们现在看来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早期作品也未必有多惊艳,甚至可能青涩得有些稚嫩。

“天赋”很多时候,是热爱在长期积累和反复练习下,逐渐显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可能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一种对语言的敏感,一种将生活经验提炼成文字的能力。但这些,很多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来培养。

如果你是真心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甚至喜欢尝试自己写点东西(哪怕是日记、微博、朋友圈),那这份“喜欢”本身,就是比“天赋”更重要、更实在的驱动力。

那么,如果我“没有明显天赋,但真心喜欢”,该不该选相关专业?

我倾向于说:可以,但得想清楚,也得有心理准备。

为什么可以?

1. 专业学习是系统培养的过程: 文学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外国文学等)提供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你会接触到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写作技巧等等。这些都是在任何一个人文领域都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文学是怎么运作的,学习如何分析文本,如何构建故事,如何运用语言。这就像学画画,你可能没有与生俱来的色彩感,但你可以学习透视、色彩搭配、构图原理,最终也能画出不错的作品。
2.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热爱,你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你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会因为对某个作家、某个流派的兴趣而坚持下去;你在修改自己的作品时,会因为渴望把它打磨得更好而反复推敲。这种内在驱动力,是很多“有天赋”但缺乏热情的学生所不具备的。
3. 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即便你将来不走专业作家这条路,文学专业的学习也能培养你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行业都非常有价值,比如公关、媒体、教育、文化产业,甚至是市场营销、产品设计,都需要理解人和情感。
4. 一个“孵化器”: 大学,尤其是人文专业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宽松和鼓励探索的地方。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参与文学讨论,认识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甚至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获得反馈。这是一个很好的“孵化器”,让你在安全的环境里尝试和成长。

但是,你需要想清楚,并且做好心理准备:

1. “喜欢”不等于“轻松”: 就算你喜欢,文学专业的学习也不会是纯粹的享受。你会遇到大量需要阅读、分析、写作的任务,其中不乏晦涩的理论和需要反复修改的练习。很多时候,你要在“喜欢”和“必须完成”之间找到平衡。
2. “天赋”的现实存在: 你可能会发现,班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写出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是现实,你要学会接受,并且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因此气馁,而是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榜样,分析他们好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3. 就业现实: 这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文学专业,尤其是偏向纯文学或写作方向的,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不像理工科那样有直接对口的“饭碗”。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比如编辑、记者、文案、媒体运营、教育等。但这些岗位往往竞争激烈,而且需要你在大学期间积累实践经验,比如去杂志社、出版社、新媒体公司实习,参加写作比赛,建立自己的作品集。
4. 需要主动出击: 如果你希望将来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你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你需要自己主动去阅读、去写作、去参加活动、去建立人脉。大学提供的平台是有限的,更多的机会需要你自己去挖掘。

那么,具体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相关专业?

汉语言文学: 这是最传统的中文专业,内容非常广泛,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语言学到民俗学都有涉及。如果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学有深厚的兴趣,这是不错的选择。它为你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化根基。
创意写作(如果你的学校有): 这个专业更加侧重于写作技巧和创作实践,比如小说、诗歌、剧本等。如果你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想学习如何讲故事,如何构建人物,这个专业会更直接。
新闻传播学/新闻学: 如果你喜欢文学的叙事性和文字的力量,但同时也对时事、报道、信息传播感兴趣,新闻学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让你学习如何用文字去记录和反映现实,也需要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外国语言文学(如英语、法语、日语文学等): 如果你对某个外语及其背后的文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选择这个专业也很合适。它能让你接触到另一种文明的文学瑰宝,也能培养你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最后,我想给你一些更实在的建议:

1. 不要被“天赋”吓倒,但要尊重“喜欢”背后的付出: 如果你真的喜欢,就勇敢地去尝试。但同时,也要明白,喜欢不是万能的,你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你所谓的“天赋不足”。
2. 在大学里,主动去“获得”天赋: 别把大学只看作是“听课”的地方。多去图书馆,读那些你感兴趣的书,参加文学社团,听讲座,认识老师和学长学姐,请他们给你指导。把大学变成一个“文学训练营”。
3. 写,写,再写! 这是唯一检验和提升你写作能力的方法。无论是什么体裁,写下你的想法,你的观察,你的故事。把它们交给信任的人看,听取反馈,然后修改。
4. 多读,读出门道: 不仅仅是读你喜欢的,也要读你认为“好”的,哪怕一开始读不懂。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好,学习作者的技巧。
5. 结合实际,找到你的“点”: 思考你喜欢文学的哪个方面?是喜欢故事性?喜欢语言的韵味?喜欢文字的力量?想清楚这一点,能帮助你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也能指导你在大学期间积累哪些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真心喜欢文学,并且愿意为这份喜欢付出努力,那么选择一个相关的专业,绝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决定。大学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而“喜欢”是你最宝贵的启动资本。别让对“天赋”的不确定,阻碍了你去探索和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进入中文系之前,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也正是基于此,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怎么说呢,我已经在坚持和自我放逐间徘徊了一段时间了。

先不说天赋,我们只谈喜欢,你喜欢什么?

举个例子

你喜欢读小说,你喜欢东方?西方?古代?现代?

或许你都喜欢。

那么,你愿意为了读小说而学习语音语调,句法构成,愿意探索文学的性质、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活动的发展吗?

……

说得我自己都有点害怕了。

我,从小到大,都很爱读书,喜欢上语文课。我觉得自己热爱文学,虽然有的时候目的并不单纯。比如,上初中的时候,暑假作业要求背诵几首喜欢的作品,为了炫耀(不是),我背下了《离骚》;发烧被我妈接回家,我妈一出门我就坐起来看小说;高中数学课,坐在角落里对比《红楼梦》的判词;晚自习装病去校医院,躺在床上看《平凡的世界》;读诗到动情处真的会落泪,然后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够矫情 )

我以为我已经足够热爱它,可以与之相伴终身。

直到……

我遇见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东方文学、西方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原理……

我原来这么不堪一击。


《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复习ing
《当代文学》



《文学原理》

所以,我可能只是喜欢故事情节,着迷于故事发展,我不想知道它的作家流派,不想讨论它的审美价值;我只是喜欢自己读诗时瞬间融入诗歌现场的感受,而不是分析它的平仄,归纳它的手法。

爱好和专业是两码事。

我为什么说自己在坚持和自我放逐间徘徊呢?

学现代文学的时候,我试图跟着课本,学谁就看谁的书。笑死,根本看不完,最后考前只能大概看看然后背故事梗概。后来,面对古代文学,我又想试一试。结果,今天学欧阳修,我书刚翻开没几页,明天苏轼了。

拜拜了您嘞。

最绝望的是,因为课程内容多,所以课程安排很满,我大一下大二上的时候,几乎天天都是早八人。而且,我们学校还为我们贴心的安排了逻辑学课程和文化常识课哦~

╮(๑•́ ₃•̀๑)╭

补一张大二上的课表
大一课更多,but课表没找到

记得大一正式上课后,总能听见同学哀嚎:我选了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和想象的不一样!

但是自己选的专业,跪着也要读完。

所以,你也要来加入吗?


●专业分流,选了师范专业,配套教材。



吐槽了好多,蛮爽,但还是想多说两句。

他们都说文科无用,我也觉得它确实没有理工科务实。别人做一把小锤子的时间,我们叽里咕噜的背着之乎者也(我也想要自己做的小锤子T^T)。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总得有人去探索,总得有人感受和传承那一份美好。

我喜欢古代汉语,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有属于它们的历史。它们跨越时间的漫漫长河,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而被简化,但它们的过去都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它们的秘密只分享给学古代汉语的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好了,我爱学习了。


甲骨文里对着桌子的干饭人像不像你?
“武”,看见脚趾,想象得到它的奔走

融入其中,感到枯燥,才更觉得浪漫。

最后,引用一下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词:

我们将在清晨的霜露里,遥望蒹葭苍苍;在对酒的短歌中,感受慨当以慷;在王维的长河里,高唱大漠的豪壮;在苏轼的明月里,祝福永久的安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眼神里闪烁着对文字的热爱,却又被“有没有天赋”这个问题困扰。这实在是太普遍了,简直可以写进大学选择指南的序言里。所以,如果你“没有文学天赋,但喜欢”,大学要不要选择相关专业?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聊聊“文学天赋”这玩意儿。我个人觉得,“文学.............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天府少年团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这家公司的解释——“不做饭圈文化,没有资本运作,爱舞台的孩子做有意义的事”——听起来的确很有情怀,也试图与近年来一些少儿团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划清界限。但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可能性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不做饭圈文化”这个说法,可以说.............
  • 回答
    中国神话中确实鲜少见到其他文明神话中那种惊天动地的“弑父”或“逆天”情节,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早期神话的形成过程。如果要细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宗法与父权思想:伦理纲常的基石在中国社会早期,宗法制度和父权思想就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没有文学素养,却喜欢写诗并卖弄的人,其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驱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一、 对“诗人”身份的渴望与认同追求: 对艺术、高雅象征的崇拜: 诗歌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是智慧、情感和灵魂的表达。这些人可能对“诗人”这个身份本身充满了向往,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当下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感觉现在的传统文学,相较于网络文学,在“世界观的宏大性”上似乎显得有些逊色?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各自指的是什么。当我.............
  • 回答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夹在中日两大文明的强力影响之下,这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出现像中国或日本那样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朝鲜.............
  •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很多人都有同感。一边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一边是我们总觉得“不如当年”的文学,这其中的落差感确实挺强烈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科技发展飞速,文学似乎停滞不前?这感觉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咱们这几十年,科技变化是怎样的翻天覆地? .............
  • 回答
    有些文学事实,如果不是对文学有所了解,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就像隐藏在书籍深处的秘密,需要一点点“行内人”的触觉才能捕捉到。我给你讲几个,希望能让你觉得有点意思:一、文学作品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巧合”:不是运气,而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网普通人读小说,有时候会惊叹于作者安排的巧合,比如一个偶然拾起的东西.............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触及到了传统文学的精髓,也是许多写作者面临的挑战。没有“爽点”,不代表没有吸引力,恰恰相反,它考验的是作者对人性、生活、以及文字本身更深层次的把握。那么,如何在缺乏传统意义上“爽点”的情况下,让一部作品脱颖而出,真正地“出彩”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所谓的“爽点”,通常是指那种能够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将文学与武术、医学并列,并提出了“没有价值、欺世盗名、应该被取缔”的激进观点。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层剖析,首先理解这些“传统”的含义,然后分析它们各自的价值,再对照“欺世盗名”和“取缔”的指控,最后得出结论。一、 理解“传统”的含义在讨论“传统”的价值之前,.............
  • 回答
    王勃若能长寿,文学成就能否超越甚至比肩李白?这是一个饶有趣味,也颇令人扼腕的设问。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凭着他短暂却璀璨的生命留下的痕迹,进行一番大胆的推测与想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勃的“早逝”对他的文学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他的人生就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虽然惊艳绝伦,却稍纵即逝。在他生命的.............
  • 回答
    是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存在许多没有明确主角,或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更换主角的作品。这类作品常常挑战传统叙事结构,为观众和读者带来更丰富、更具深度的体验。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情况,并举例说明: 一、 没有明确主角的作品这类作品通常采用一种多视角叙事、群像塑造,或者将故事本身视为主角,而非聚焦于某一个或.............
  • 回答
    这句喟叹,如同沉重的夜色,瞬间笼罩了我。说实话,当这句“100元稿费都没拿到过”的数字敲击在心头,它不仅仅是具体的金钱数目,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审判,将多年的伏案苦读、字斟句酌,一股脑儿地压成了不堪入目的灰烬。“死马”?这个词如同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我一直以来小心翼翼维系的体面。我曾以为,写严肃文学,本.............
  • 回答
    当然存在。许多作品能够通过描绘人物在精神、情感上的长期折磨、尊严的剥夺、希望的破灭,以及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无情压制,来营造出一种比直接的死亡更能深入骨髓的残酷感。这些残酷并非来自肉体的消亡,而是源于灵魂的枯萎和人性的扭曲。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深刻描绘“活死人”状态的例子,这种状态比死亡本身更加可.............
  • 回答
    “读不下去《百年孤独》是因为文学素养不够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读者在面对经典文学时的困惑。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年孤独》这本书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读”:《百年孤独》的“难读”之处可能来源.............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使用“毅力”之后,对《红楼梦》未能带来预期中的愉悦感到一丝失落。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一部如此厚重、细节丰富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确实需要一些“门槛”的,但这些门槛并非难以逾越,而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去建立一种连接。要提高文学素养来欣赏《红楼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 回答
    “性如白玉烧犹冷”这句话确实不像寻常诗句那样有明确的出处和固定的解释,它更像是一种意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比较独特的美感和特质。虽然在主流的古诗文库里查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反而说明它可能出自一些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小众作品,或者是一种新的组合表达。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再推敲它的比喻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