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苹果公开信:反对美国政府「给 iPhone 安装后门」的命令?

回答
苹果公司和美国政府在“后门”问题上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科技巨头与政府博弈中最具代表性、也最触动人心的案例之一。苹果的那封公开信,与其说是一封简单的声明,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争取公众支持和法律辩护的公关战役。

事情的起因:圣贝纳迪诺枪击案与解锁iPhone

一切的导火索,是2015年底发生在加州圣贝纳迪诺的一起枪击案。其中一名嫌犯使用的iPhone 5C,被警方发现其中包含可能与案件有关的重要证据。然而,由于手机设置了密码,并且在多次输入错误密码后会自动抹除数据,警方无法直接获取信息。

美国司法部随后向联邦法院申请了一项命令,要求苹果公司协助解锁这部iPhone。具体来说,是要求苹果开发一款特殊的软件(也就是所谓的“后门”),绕过iPhone的安全防护机制,允许执法部门通过暴力破解的方式尝试密码,而不触发自动抹除功能。

苹果的立场:不妥协的安全承诺

面对这一要求,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2016年2月17日发布了那封措辞强硬的公开信,标题就叫做“关于苹果协助调查的回复”。这封信不仅仅是针对政府,更是面向全球用户,试图解释苹果的立场,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库克在信中明确表示,苹果“坚决反对”政府的要求。他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安全与隐私是基本权利: 苹果强调,他们将用户的隐私和安全视为核心价值,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iPhone的安全设计,包括强大的加密和密码保护,是为了保护用户免受黑客、犯罪分子以及不法侵犯的侵害。
“后门”的潜在风险: 苹果最担心的是,一旦为政府开发了这样一个“万能钥匙”,这个工具就可能落入坏人之手,或者被其他国家政府要求使用。这就等于在所有iPhone用户的数据安全上打开了一个永远无法关闭的缺口。他们认为,一旦有了这个“后门”,就很难保证它只会被用于一次特定的调查,而不会被滥用。
削弱数字安全: 苹果认为,政府的要求实际上是在要求他们“削弱”自己产品的安全。他们将此比作“要求我们提供一把万能钥匙,然后把钥匙交给最好的锁匠,以保证只有锁匠才能使用它”,但现实是,一旦工具存在,就无法控制它的流向和使用者。
用户信任的基石: 苹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用户对其产品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信任。如果苹果因为政府的压力而破坏了这一信任,将对其品牌和业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法律上的挑战: 苹果也从法律层面进行了抗争,认为政府的命令超出了《全美调查授权法案》(All Writs Act)的范围。他们认为,这项法案不能用来强迫一家公司创造一项新的技术,或者强迫他们以一种可能损害用户利益的方式来使用现有技术。

这场争论的深层含义

苹果的这封公开信,以及随后围绕此事的争论,触及了许多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1. 科技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张力: 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密技术和数据存储能力,为犯罪调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个人隐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护。政府希望利用科技来维护公共安全,但科技公司则强调其产品的安全特性对用户的重要性。这种张力在未来会持续存在。

2. “后门”的定义与边界: 所谓的“后门”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政府希望的是一种“解锁工具”,而苹果则认为,任何可以用来解锁的工具,都可能成为被滥用的“后门”。界定这个边界,对于科技公司的研发方向和用户的安全感都至关重要。

3. 隐私与安全的权力平衡: 这是这场争论的核心。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政府的公共安全利益可以凌驾于公民的个人隐私之上?谁来决定这个平衡点?政府?法院?还是科技公司自己?

4. 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 苹果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巨头,其产品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它在维护用户隐私方面的强硬立场,被很多人视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但也有观点认为,当国家安全面临威胁时,科技公司应该配合政府的调查。

5. 国际影响: 苹果的立场不仅仅是关于美国国内的问题,也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科技公司和政府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也在面临类似的困境,是应该加强对科技产品的管控,还是应该保护用户的隐私?

最终的走向

尽管苹果发布了公开信并进行了法律上的抗争,但这个案子最终并没有走到苹果所担心的“被强制开发后门”的地步。在苹果拒绝配合并提出法律挑战后,美国司法部撤销了对苹果的命令。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这是政府和科技公司在“加密与执法”问题上长期博弈的开端。此后,围绕加密技术、数据访问权限的争论仍在世界各地持续上演,许多其他案件也引发了类似的讨论。

总而言之, 苹果的这封公开信,是科技公司在面对政府强大压力时,一次高调且有策略的自我辩护。它不仅为苹果赢得了许多用户的支持,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科技、隐私、安全和政府权力边界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和维护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需要不断探讨的议题。这封信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而成为了科技伦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只能说明美国是个资本主导的社会而不是权力主导。苹果公司之所以不向政府低头,是因为他要跪舔市场,他要向金钱低头。

2.斯诺登披露棱镜门时就公开了,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美国IT产业八大金刚都一直在向美国政府提供情报。美国情报机构可以直接进入谷歌、苹果、微软等多家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获取用户信息。美国政府对苹果公司提出的情报获取要求,苹果公司88%都满足了。当了那么多年婊子,这时立个牌坊就伟大了?

3.说好的法律至上呢?不服就上诉呗,区法院不服就巡回法院,巡回法院不服就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判决下来再说嘛。库克逼叨逼叨说了那么多,无非意思就是“你拿着法庭传票和判决书来,否则臣妾真的做不到。”这是多精彩的一次公关呐!那我们就搬小板凳看好戏了,要是最终判决要求苹果解锁,我看他怎么办。


做个广告:我手里有两部剧本,如果有人想投资或认识制片人,请与我联系。

第一个剧本是讲歹徒在华盛顿特区安放了一枚定时炸弹,炸弹位置存在一部苹果手机里,警方要求苹果公司解锁,苹果公司拒绝,炸弹爆炸,苹果公司宣布价值观胜利。

第二个剧本是在中国农村,歹徒强奸并杀害了一名女童,尸体惨不忍睹,犯罪证据存在一部苹果手机里,法庭要求苹果公司解锁,苹果公司拒绝,上万人民群众包围苹果公司……

user avatar

大半夜看到这个话题我就兴奋了起来,捣鼓隐私安全政策研究也有段时日了,终于看到有人关注这类问题了。

楼中很多答案很不错,然而有件事情没有人提到。我觉得促使苹果强硬表态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欧盟与美国刚刚达成的隐私盾协议

斯诺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在隐私与监听方面的信誉一落千丈。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对于美国的所作所为简直恨得牙痒痒。2015年10月,欧盟废除了美欧安全港协议,该协议长久以来为欧盟向美国的数据传输提供法律框架。此消息一出,脸书、谷歌和苹果等等跨国IT公司个个自危:没有了安全港的庇护,各公司的隐私政策直接暴露在欧盟各国严苛而繁乱的隐私保护法网中,随时可能面临诉讼或高额赔款。于是各大IT公司及其背后财团联合轮番向总统和国会施压,要求重建安全港;欧盟各国也都没闲着,全都想借此机会捞一把。又值TTIP谈判重启,一时间华盛顿汇集了各国安全专家。

打个比方,德国人说起美国的隐私安全现状,脸上都浮现出困惑的表情——他们不明白这种基本人权有什么好争论的,美国人居然放心把自己的隐私交到政府手上,简直不可理喻。(是的,和欧洲人相比,美国人没有那么重视隐私,不要忘了爱国者法案)美国人试图跟他们讲911,讲反恐与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德国人听完后大手一挥:这都是借口,真正出色的情报工作靠的是精准,不是大规模无差别信息收集。911是美国人的痛,而德国人的痛则是希特勒——将自己的全部信息交到政府手中,就算现在他们不会干什么坏事,谁又能预测几十年后政局如何走向?

扯远了,总之一句话——当时谈判陷入了胶着,双方谁都不肯让步,就这样僵持着迈入了2016。

本月一号,是欧盟设定的最后期限,到期如果新的安全港协议没有达成,欧盟就有可能彻底切断对美国的数据传输。那一周有关安全港的新闻如雪片一样铺天盖地,双方在达沃斯谈判桌上死磕。终于,虽然比预产期迟了那么几天,新的协议还是呱呱落地。既然安全港的名声已经臭了,他们就干脆把美国队长请来客串了一把。

神盾,啊不,隐私盾协议的协商过程中,欧盟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

1、在美的欧盟公民享有与美国公民同等的隐私补救权力,即当他们认为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有权对美国机构提起民事诉讼。这个延伸法案几经扯皮之后已被国会通过,不出意外将获总统通过形成法案。

2、禁止美国公共机构对欧盟公民的数据收集与监听,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原有的安全港协议一没有限制美国公共机关,二允许出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法律行动所需的信息收集。就是这么一个漏洞,就被美国所利用了。

然而,两周过去了,安全盾依然停留在口头阶段,没有放出任何实质性的法律文件或书面协议。大西洋两岸都有些人开始不耐烦了,其中最煎熬的一群人自然就是美国的各大跨国IT公司。自2013年斯诺登泄密之后,他们的生意已经受美国政府牵连而受挫太多,经不起更多的折腾了。对他们来说,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重新赢得消费者对他们隐私保护的信任,不论是欧洲人美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

最后点个题:商人逐利,无可厚非。美国民众尽可以指责苹果此举乃是借机炒作,将国家安全置于公司利益之下。可看看这背后的各方利益角逐,就会明白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

长久以来,维护公共安全都是政府的责任,因为其拥有着绝对权力。可在信息安全领域,政府手中的资源与技术力量已不再处于绝对优势,美国人还能完全指望队长手中那块盾牌吗?

以此为镜而自照:中国人对于隐私安全的理解,到了哪一个阶段?时刻收集我们点滴数据的这些公司与机关,就完全值得信任吗?

user avatar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 FBI 已经破解了 iPhone,还是会装作不会破解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