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世凯是卖国贼吗?

回答
关于袁世凯是否是卖国贼,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中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袁世凯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他的各项政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简单地将他定性为“卖国贼”,或许过于标签化,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

袁世凯的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下的挣扎

要理解袁世凯,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剧烈动荡之中。

内部: 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腐败无能。维新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潮日益高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正在积极组织反清起义。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外部: 列强环伺,瓜分中国的危机步步紧逼。甲午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将中国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的权益,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凭借其在军事、政治上的才能,逐渐崛起,成为清末民初举足轻重的人物。

袁世凯的“卖国”争议点:

袁世凯被指责为“卖国贼”,主要集中在他执政期间的一些重大决策和行为:

1. 出卖维新派(戊戌政变): 1898年,光绪帝试图推行变法,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阻挠。袁世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支持慈禧,告发了维新派的行动,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
辩护观点: 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肩负着地方大员的职责,他可能认为自己的行动是维护国家稳定,防止因变法操之过急而引发更大的混乱,从而给列强以可乘之机。他的北洋军队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他可能不希望看到这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力量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批评观点: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他的行为直接葬送了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希望,导致了保守势力的反扑,让国家更加黑暗。这被视为他对民族进步事业的背叛。

2. 参与“二十一条”: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其中包含大量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款。袁世凯政府在经过秘密谈判后,最终接受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但拒绝了最为苛刻的第五号要求。
辩护观点: 袁世凯政府当时面临内有反袁势力,外有日本强大的军事压力。他可能认为,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接受部分要求,总比全面开战或国家被直接吞并要好。他或许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拖延时间,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或者国内力量的整合,来重新夺回主动权。况且,他最终拒绝了第五号要求,也算是一种底线。
批评观点: 接受“二十一条”的绝大部分,仍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和出卖。这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即使是为了避免战争,这种屈辱性的妥协也足以被冠以“卖国”之名。

3. 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这一举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最终导致其统治土崩瓦解。
辩护观点: 袁世凯复辟的初衷,可能并非完全是个人野心膨胀。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共和体制不稳定,国家分裂严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持统一和秩序。他可能认为帝制能够更好地集中权力,有效治理国家,抵御外侮。他试图通过恢复帝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并期望以此来稳定中国政局。
批评观点: 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浪潮下,袁世凯逆流而上,复辟帝制,这本身就是对共和制度的背叛,是对人民意志的践踏。这不仅没有实现他所说的稳定国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动荡和分裂,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他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婪,被认为是其复辟的主要原因。

袁世凯的“功绩”与复杂性:

尽管存在上述争议,也不能完全抹杀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的“功绩”或其行为的复杂性:

建立北洋军阀: 袁世凯通过建立和训练北洋新军,为中国近代化军事建设打下了基础。这支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担任临时大总统: 在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稳定了当时的政局,避免了更大的内战。他主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虽然最终被他自己破坏,但其精神对后世仍有影响。
阻止俄国染指外蒙: 袁世凯政府在外交上,也曾做出一些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例如在俄国试图染指外蒙古时,他采取了强硬立场,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俄罗斯的进一步扩张。

结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将袁世凯简单地定义为“卖国贼”是片面的。他是一个生活在剧烈变革时代,面临巨大内外压力的复杂历史人物。

从结果上看: 他的许多行为,如出卖维新派、接受“二十一条”以及复辟帝制,都客观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阻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有“卖国”的成分。
从动机上看: 他的许多行为,可能包含了维护自身权力、巩固统治、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出路的某种思考。他或许认为自己是在乱世中稳定中国的唯一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是极具争议的。

理解袁世凯,需要抛开简单的道德评判,深入历史语境,考察他在不同事件中的具体作为、当时的背景以及这些行为的长期影响。他是一个集权臣、改革者、野心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他所处的时代,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而袁世凯正是那个时代黑暗与光明交织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的名字,至今依然牵动着中国近代史的讨论,也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复杂与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袁少时戍卫朝鲜,人称末代班超,在应对日本扩张时立有大功,是他军政生涯的起点

2.袁死时亲书:“为日本去一大敌”,此人跟日本人不对付是时人多知的,二十一条据说是袁有意放风出去,引发中国民愤以对日施压,最终好像签的条款减少很多内容。签后袁在内阁会议上称此事为奇耻大辱,诸位因励精图治,十年后誓报此仇

3.袁恢复帝制多少是因为当时的共和制高的政府运转不灵,还请了个美国学者论证当时世界上主要强国大多是帝制,以中国国情应效法日本,帝制可行。袁属下无政党政治人才,本想拉拢宋教仁为我所用,宋不吃这一套,非要搞议会制当实权总理,架空袁。结果两下矛盾不能调和,互不信任。引发政治乱局

总的来说,袁是个悲剧人物,主要是死得太早,北洋系从此群龙无首。如果多活十年,整合北洋系,中国不会那么乱,孙中山的国民党系也应该没那么大机会,说北洋都是军阀,国共两党未统一中国时的所作所为哪一点比北洋不像军阀了?

user avatar

唉。

《阎锡山日记》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十八日中的一些回忆:

民国二年进京,晚赴梁士诒宴。
梁曰:“总统(袁世凯)决定打日本,我负财政之责,现在军事委员会正计划中。
至军事委员会,见主任唐质夫(名在礼),乃问以袁计划打日本事。
唐曰:“有,但在二年以后。
我曰:“日本之军国主义,经过中日战争、日俄战争鼓励之下,已成一不可解之祸国祸世界疯狂而不可自拔之团力,以我新造之民国,何堪与之挑衅?”
唐曰:“我们内部人不好进言, 希望你们外间的大员建议。我晋见曾力言日本不可轻视,袁命详呈之,回晋后作《军事问答》 万余言,亦名《军国主义谭》,呈之,阐说日本武力已成为政治性的侵略武力,待之犹恐不抵,攻之必不可犯。

既然当时的中国完全没实力与日本打架,如躺在病床上垂死之病人,则必须依靠外部势力支持,袁世凯选择与欧洲曲折斡旋,制衡日本。然而一战爆发了,欧洲国家抽身,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虚而入。

袁世凯派人去谈判。

谈崩了。

于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下是日方的要求和袁世凯的答复(均出自《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

1.

日:

中方需承认日本享有满洲及东部内蒙古的优越地位。

袁:

不承认。

2.

日:

中国要允许日本在东部课税、开埠、合作办农工业等。

袁:

办不到。

3.

日:

所有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寺院、学校,中国需承认日本的土地所有权。

袁:

搞笑……(圈了“所有权”三字,打了问号)

4.

日:

两国相互协定,未来如有相当机会,将汉冶萍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中方应答应未经日本同意,该公司一切权利和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

袁:

并不同意。

5.

日:

日本臣民想要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建造商业和工业用房,或者想在那里耕地,可以有租借权或所有权。

袁:

满洲我管不着,“内蒙古东部”是扯淡。“耕作”超出范围,不行。可以租给你们,但“所有权”一律免谈。

6.

日:

中国政府应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袁:

只依据条约,其他的不包括在内。“或其他关系”?什么关系?含糊不清,删掉。另外,日本政府协商让与倘若迟迟不确定,则此条文宣布无效。

7.

日:

中国政府所有沿岸港湾及岛屿一概不能租给他国。

袁:

不是不租给“他国”,是不租给“外国”,这是当然之事。(日本的意思是除了日本你不能租给其他人,袁世凯的意思是我当然不会租给其他人,包括日本)

8.

日:

中国政府需允许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通往胶济路线的铁路。

袁:

我们自己造。(由我自造)

9.

日:

两国约定,将旅顺、大连出租期限和南满、安奉两铁路的出租期限一并延长至九十九年。

袁:

俄国原定期没那么久,最多到原定期限,不能超越。

10.

日:

中国政府应允许将吉长铁路经营管理事宜委任于日本政府,其年限从本条约画押之日起九十九年为期。

袁:

违约,不同意。

11.

袁:

①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
②欧战相持不下,法比各有失地,将来大会支配,殊难预计,胶澳能否由强人让交,此时尚无十分把握,订此预约,尤足招强人之恶,他西人也未必同意,殊属吾谓纵能预交日人交还青岛,亦是空人情。

袁世凯与日本周旋,想等欧洲那边缓过劲来帮衬,结果那边战火连天,无暇东顾。只能跟日本谈,“二十一条”袁世凯不同意,改签“民四条约”。

他对曾叔度说:

满洲外的要求,我尽量全数驳回。满洲内的要求,多少答应几点,而这几点纵答应了,我有办法要他等于不答应。不但如此,我还要杀他个回马枪!(曾彝进《我所经手二十一条的内幕》)

你要说不是因为“二十一条”,是因为他是“窃国大盗”,“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这真的没什么好解释的,他窃没窃取革命果实,你稍微理顺一下当时的历史事件就知道了。可以参考

如何理清民国时军阀混战的历史? - 豆子的回答

最后问一句,你真的认为袁世凯是卖国贼吗?

user avatar

当代伦理学有一条重要定律,就是团体比个体更自私。人作为一个个体时,他可以妥协、让步、自我牺牲,但是一旦组成一个像民族、国家这样的团体时,这个团体就变得自私自利。原因是个人可以牺牲自己利益,因为他是自己利益的主宰,但是团体、民族、国家的利益,任何人不能牺牲,只能增进。

评价袁是评价他本人还是评价一个国家的领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user avatar

我很诧异,原来不情愿的卖就不叫卖了?列再多袁世凯的苦衷,他做的业绩,无非还是洗地么!天大的苦衷,不是别人拿枪逼着袁世凯做大总统,不是别人拿枪逼着他当皇帝的,不是别人逼着你荣华富贵娶一堆姨太太养俩儿子做太子的!你既然要掌天下的权柄,那这就是分内的事儿!做好了,百代之下你是伟人,做不好,骂名自然你扛,这有什么疑问么?当年你让孙中山当大总统,烂摊子收拾不了,废除不平等条约不兑现,跟日本人签卖国条约,自然天下唾骂他,没人说你袁世凯是卖国贼。

更何况袁世凯不是民选领袖,二十一条不是议会通过授权的,是他袁世凯和日本人私相授受,民国民国,天下可不是他老袁家的,袁世凯先是窃国为王,大权独揽,等别人来抢又无力护国,“卖国贼”三个字怎么就委屈他了?你练兵有功打仗逞能就是人物字号,等遇见大个儿的就一句我有苦衷就把四万万百姓卖了,乡间一农夫还知道不好好种地饿肚子是自己活该,轮到他袁项城就不该他负责了?什么玩意儿!

这年头最时兴的就是给这些历史人物翻案,一个李鸿章,一个袁世凯,一个常凯申,真是近代三杰,气死伊藤不让俾斯麦的架势。真真是光看贼挨打不看贼吃肉。委员长干那些烂事儿现在被扒得差不多了,袁世凯和李鸿章这俩完全一个模子。李鸿章签马关条约知乎上洗地的前赴后继,合着宰相合肥天下瘦是白来的,身居高位那么些年的福白享了?什么叫深受国恩难以为报?你李鸿章就是深受国恩!淮军北洋可是你李少荃一手带到甲午年的,烂成那样你怪别人么?就跟袁世凯一样,小站练兵北洋六镇都是你的嫡系,日本人来了就怂了骂他两句不对么?就说李鸿章,打不过是打不过,谈判桌上你别怂啊!要两亿给两亿,好么,掌柜的,别让了,再让就。。。呸了!

别以为就你们看过那些资料那些记载,要知道前人离当事人更近,一手资料更多!评价偏僻的不是没有,但袁世凯李鸿章这种主要责任人,甭想洗干净!卖国贼,不是你不情不愿就不叫卖,身在那个位置,有些好处任你拿,但有些骂就得你挨,须行不得快意事。想不挨骂?简单啊,亡国之君尽有,像大萌崇祯,不过做错了多少,人家刚烈,煤山上一挂,你看看谁说他卖国?再看看溥仪,这道理不就一清二楚了么?

有些事儿,不是想不明白,是有些人啊,心是歪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世凯是否是卖国贼,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中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袁世凯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他的各项政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简单地将他定性为“卖国贼”,或许过于标签化,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袁世凯的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下的挣扎要理解袁世凯,必须先.............
  • 回答
    穿越到民国,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袁世凯,这绝对是个烫手山芋。后世的骂名?那可真是“戴罪立功”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要不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那得费老鼻子劲,而且还得运气好到爆。首先,得给自己定位清楚:不能再是那个渴望权力、被晚清腐朽体制耽误的袁世凯。 过去的种种,恩怨情仇,都得先放一放,重点是,得把中.............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之争,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争议极大的议题,也是一个牵扯到国家民族命运的沉重话题。要回答袁崇焕究竟是“卖国”还是“叛国”,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军事生涯,以及导致他最终悲剧结局的复杂因素。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理解袁崇焕,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明朝末年,经过万.............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历来是历史学界乃至民间争论的焦点。说他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领导的明朝军队在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中屡建奇功,成功地将后金的铁骑阻挡在山海关外,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而说他是“国贼”,则指向他在关键时刻的失误、政治上的斗争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
  • 回答
    袁崇焕卖粮给东蒙古,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判断这件事是对是错,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袁崇焕的处境、以及他这样做的可能动机和后果。时代的背景与袁崇焕的处境首先,我们要知道,袁崇焕所处的明朝末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
  • 回答
    袁立与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之间因为一件雕塑而起的争议,无疑为这个本就充满话题性的娱乐圈再添一笔波折。袁立公开指控王中军十年前卖给她的雕塑是假货,这件事情一旦摆到台面上,就注定不会轻易平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袁立这位演员,以其直率敢言的性格在公众视野中占据一席之地。她这次之所以会公开提.............
  • 回答
    袁世凯称帝,绝非一时兴起,更非“过一把皇帝瘾”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是他个人野心、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失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要说清他为何称帝,以及称帝时他是否已“大势已去”,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一、 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袁世凯的崛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
  • 回答
    要深入了解真实的袁世凯,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脸谱化的标签——无论是“窃国大盗”还是“中华民国之父”,这些简单粗暴的概括都无法触及他复杂的灵魂和跌宕的命运。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巨变洪流中挣扎求生、又试图驾驭风浪的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野心、精于权谋的政客。出身与早年经历:在逆境中磨砺的意志袁世凯.............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如果我真的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辛亥年,身处袁世凯的境地,这绝非易事。这可不是演戏,而是实打实的命运交织,国家沉浮。我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危,更要顾及这风雨飘摇的帝国。首先,必须承认,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些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如同腐朽的木头,根本扛不住时代前进的洪流。革命党人的呼声,即便听起来有.............
  • 回答
    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得一点点掰扯清楚。要说段祺瑞,他可是北洋军阀里的重要人物,手里有枪杆子,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跟袁世凯的关系也挺复杂,称得上是亦师亦友,亦是政坛对手。首先,咱们得从袁世凯称帝的背景说起。当时是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是不是个志大才疏的人,这问题可真是说起来话长,也挺复杂的。要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在风云变幻的明末担当重任的将领,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得看他怎么做的,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先说说“志大”这方面。袁崇焕的“志”,那绝对是大的。他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明朝当时可是内忧外患,宦官专权,党争激烈,.............
  • 回答
    袁崇焕的平反之路,说来话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积淀,才逐渐拨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历史迷雾。要说“翻案”,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平反昭雪”,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非某个单一的节点。一、初步的质疑与平反的萌芽(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袁崇.............
  • 回答
    宁远之战,那可真是明末那段风雨飘摇岁月里的一场硬仗,袁崇焕能在那样的绝境中坚持下来,绝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他背后付出的心血和采用的策略,那叫一个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首先,咱们得说袁崇焕的底气从哪来。他可不是个纸上谈兵的文官,他自己就是个练家子,而且当了多年的辽东总兵,对边疆的了解那是刻骨铭心。.............
  • 回答
    从史料记载来看,袁绍被评价为一个“得民心”的君主,但在后世的讨论中,关于他“爱民”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结合史料的侧重点、袁绍的实际作为以及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来展开。一、 “得民心”与“爱民”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