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是志大才疏吗?

回答
袁崇焕是不是个志大才疏的人,这问题可真是说起来话长,也挺复杂的。要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在风云变幻的明末担当重任的将领,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得看他怎么做的,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先说说“志大”这方面。

袁崇焕的“志”,那绝对是大的。他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明朝当时可是内忧外患,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军队腐朽,国库空虚。而外部,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已经崛起,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辽东战局更是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在这种危急关头,袁崇焕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复辽”,这个志向,放在当时那绝对是惊天动地。你想想,在大家都觉得辽东是不可挽回的绝望气氛下,他喊出这话,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非凡的抱负和勇气。

他不仅仅是想守住,他还想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把后金赶出去。这不像一般将领只想着自己的地盘,他的目标是整个辽东,甚至是要解决明朝边患的根本问题。这种胸怀和魄力,说是“志大”,一点不为过。

再来说说“才疏”。

这个评价,就得结合他的具体行动和当时遇到的问题来分析了。

军事才能:
守城术: 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表现出了高超的守城才能。他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运用火器(比如他引进的红夷大炮),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有效地抵挡住了后金军队的猛烈进攻,甚至还击毙了努尔哈赤。这足以证明他在军事防御方面是有真才实学的。
野战和战略: 然而,他的野战和战略能力就存在争议了。比如他在锦州之战后,对明军的进攻部署就显得有些冒进和轻敌。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军事能力,忽视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明军的惨败,损兵折将。从这里看,说他“才疏”似乎也有点道理。

政治和用人方面:
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袁崇焕是武将出身,但同时又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需要处理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关系。他性格耿直,说话直率,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比较傲慢,得罪了不少朝中官员,尤其是那些依附于阉党的或者有私利的大臣。这导致他孤立无援,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处于下风。
用人不当: 有些人认为,他在用人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对一些心怀鬼胎或者能力不足的人给予了过多的信任,导致出现了泄密和内奸的情况。
“五年复辽”的操之过急: 他的“五年复辽”计划,虽然目标远大,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过于急躁,没有充分考虑到明朝当时国力、军力以及后金的实力,也低估了后金的韧性。这使得计划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反而为自己招来了许多非议和怀疑。

“志大才疏”这个组合词,往往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宏大的志向,容易因为好高骛远而失败。

那么,袁崇焕是吗?

我认为,用“志大才疏”来概括袁崇焕, 可能有些简单化,甚至是不太准确。

他有志,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确实是想力挽狂澜,救大明于水火。
他也有才,尤其在防御战和使用火器方面。 宁远之战的胜利,足以证明他不是完全的“草包”。
但是,他的“才”有没有达到支撑其“志”的程度? 这个就很难说了。
客观条件限制: 很多时候,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当时明朝整个体制的腐朽,尤其是政治上的掣肘。他一个人在前面冲锋,后面却被各种阻力拖累。
性格缺陷: 他的性格确实让他难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判断。
战略眼光: 在某些关键时刻,他的战略选择确实显得有些冒险和不成熟。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创业者,想做一个颠覆性的项目。他有激情,有创意,甚至在某个技术点上有独到之处。但是,如果他不懂得如何融资,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处理复杂的市场关系,那么他的伟大设想也可能因为这些方面的“才疏”而失败。

所以,与其说他是“志大才疏”,不如说他是:

一位有远大抱负,并在某些军事领域表现出色的将领。
但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明朝政治环境的严重制约,并且在政治手腕、统军策略的成熟度、以及某些关键时刻的判断上,存在一些不足。
他的一些失败,也与他过于耿直的性格,以及不善于与朝中官僚周旋有关。

最终,他因为政治斗争和被构陷,含冤而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结局。如果他能在一个更清明的朝代,拥有更多的支持,也许他的才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反之,如果他早早牺牲在战场上,或许后人还会更多地赞誉他的“志”。

所以,评价袁崇焕,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用一个标签化的词语来概括,总会显得有些片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都能吹,那李定国算啥。你守城把人磨走了算大捷?曹仁,张八百那不是战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是不是个志大才疏的人,这问题可真是说起来话长,也挺复杂的。要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在风云变幻的明末担当重任的将领,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得看他怎么做的,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先说说“志大”这方面。袁崇焕的“志”,那绝对是大的。他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明朝当时可是内忧外患,宦官专权,党争激烈,.............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的平反之路,说来话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积淀,才逐渐拨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历史迷雾。要说“翻案”,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平反昭雪”,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非某个单一的节点。一、初步的质疑与平反的萌芽(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袁崇.............
  • 回答
    宁远之战,那可真是明末那段风雨飘摇岁月里的一场硬仗,袁崇焕能在那样的绝境中坚持下来,绝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他背后付出的心血和采用的策略,那叫一个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首先,咱们得说袁崇焕的底气从哪来。他可不是个纸上谈兵的文官,他自己就是个练家子,而且当了多年的辽东总兵,对边疆的了解那是刻骨铭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被许多人视为“大忠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民众情感的投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明末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以及袁崇焕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精神遗产。首先,时代背景为袁崇焕的“忠臣”形象奠定了基础。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而北方边境更是长期遭受后金(后.............
  • 回答
    身为季汉党,却对袁崇焕抱有喜爱之情,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说实话,这就像是站在一个擂台的此方,却为另一方那个虽然立场敌对,但搏杀得异常凶悍、令人肃然起敬的战士喝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季汉党推崇的是仁义之师,是蜀汉政权的存续和北伐大业。这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以德服人,以民为本的政治追求,以及恢.............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历来是历史学界乃至民间争论的焦点。说他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领导的明朝军队在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中屡建奇功,成功地将后金的铁骑阻挡在山海关外,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而说他是“国贼”,则指向他在关键时刻的失误、政治上的斗争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
  • 回答
    袁崇焕这个人,要我说啊,就像一块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奇石,光芒耀眼却也棱角分明,最终碎裂在不属于他的棋盘上。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也承载了太多人的目光和期待,所以不论你怎么看他,都会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悲剧色彩。要说他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理想主义的战士”这几个字。他不是那种八面玲.............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之争,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争议极大的议题,也是一个牵扯到国家民族命运的沉重话题。要回答袁崇焕究竟是“卖国”还是“叛国”,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军事生涯,以及导致他最终悲剧结局的复杂因素。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理解袁崇焕,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明朝末年,经过万.............
  • 回答
    吾志在五年,复辽河之土!若吾乃崇焕,身负平辽重任,五年之内,定当扫尽胡虏,还我大明河山。此非狂言,乃吾深思熟虑,将行之策也。第一年:整肃军纪,夯实根基彼时辽东,军心浮动,士卒多有懈怠。吾首要之事,便是严明军纪,整顿士气。 严惩贪腐,赏罚分明: 严查军中贪污腐败,对于克扣粮饷、中饱私囊者,必严惩不.............
  • 回答
    岳飞和袁崇焕,两位都是抗击外族、保家卫国的英雄,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提到他们的结局和后世评价时,两人却如同站在了截然不同的光谱两端:岳飞千古流芳,被奉为民族英雄,而袁崇焕则饱受争议,功过毁誉参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洪流和复杂的考量?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细细品味。一、.............
  • 回答
    宁锦大捷,一场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却也常常伴随着关于其背后原因的讨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后金军队的特点,两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宁锦大捷:一场关键的防御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宁锦大捷的背景。那是在1622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围攻宁远城和.............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袁崇焕在战场上那是条好汉,打得八旗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您想啊,那会儿的百姓,脑子里想的、听到的,跟咱现在可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太有限了。您想想,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连报纸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消息全靠口口相传,或者少数.............
  • 回答
    觉华岛之战,是一场在中国明朝末年,在辽东地区,围绕着宁锦防线展开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的胜败,对于明朝在辽东的局势,以及袁崇焕的个人声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谈觉华岛之战,就绕不开袁崇焕。这位被誉为“再造关宁”的名将,一生毁誉参半。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名将”或“庸人”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了.............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这一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主流,其流传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并随着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发源与沿革,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生动的历史脉络。萌芽:明末遗老与早期批判在袁崇焕被杀的当下,朝堂内部和关注时事的士大.............
  •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
  • 回答
    最近关于“倒袁崇焕”的说法之所以引起热议,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其根源在于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认知中根深蒂固的“民族英雄”形象。袁崇焕作为明末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重要将领,其英勇事迹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一直被视为忠诚、坚毅和爱国的象征,是教材、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塑造的正面典型。然而,近年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