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靠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被认为不健康?

回答
话说,靠着盖楼、修路、建桥这么一条道走到黑,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事儿吧,听着挺实在,毕竟看得见摸得着,也确实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但要是说它“不健康”,那可就有点门道了,不是说它完全没用,而是说它有潜在的弊端,就像你吃太多好吃的,一时爽快,但长远看身体会有点扛不住。

我这么跟你掰扯掰扯,这“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为啥会被人诟病,我尽量说得具体点,让你感觉就像是咱老百姓平时唠嗑一样,没啥学术腔。

1. 饮鸩止渴的短期效应,透支未来:

你想啊,搞大规模基建,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钱往里砸,GDP数字立马就上去了。因为你在花钱,在创造需求,在雇人干活。这有点像你今天花明天的钱,日子过得潇洒,但明天的账单你得想办法还。

债务负担加重: 这些基建项目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而国家往往是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这笔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借来的。如果说这些项目本身的回报率不高,或者建设周期太长,那么巨额的债务就会压在国家头上,给未来的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子孙后代可能都要为今天的大兴土木埋单。
资源错配与浪费: 当一个国家过度依赖基建来拉动经济,就容易出现“什么都想建”的情况。可能有些项目实际上并不那么急需,或者说它的实际效益远远抵不上投入。就好比你家里本来够吃,但你还是把钱都买了昂贵的厨具,最后吃着吃着,反而觉得手里没钱买菜了。这种资源浪费会影响到其他更有价值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科技研发等等。

2. 产能过剩的隐患,无人问津的“面子工程”:

你想,一旦成了习惯,就容易把“建”本身当成了目的,而不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手段。

重复建设与低效投资: 为了完成年度GDP目标,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比如同一条线路,不同的城市都想修,结果导致线路重叠,资源分散,效率低下。某些地方为了“政绩”,不惜一切代价上马大型项目,即便这些项目建成后利用率不高,甚至成了“鬼城”、“烂尾工程”,那就真是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面子工程”与地方债务: 有时候,基建项目也带有强烈的“面子工程”色彩。比如修一些华而不实、超出实际需求的标志性建筑、宽阔但车流稀少的道路。这些项目可能一时能提升城市的“颜值”,但从经济效率和居民实际受益的角度看,却未必划算,反而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包袱。

3. 经济结构的失衡,增长动能的单一化: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增长的动力应该是多元化的,是靠创新、消费、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共同驱动的。如果过度依赖基建,就容易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忽视了消费与服务业的升级: 当政府的投资导向过于倾斜于基建时,就可能挤占对消费升级、服务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投入。比如,大家手里都没多少钱花,或者大家对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不旺盛,你光修再多的路,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百姓口袋里有钱,愿意消费,服务业才能蓬勃发展,这才是经济内生动力的体现。
不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过度依赖“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容易使经济增长模式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真正的经济活力来自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比如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如果资源都被吸收到传统的基建中,那么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长远来看,经济增长的后劲就会不足。
对外部需求依赖的惯性: 有些国家过度依赖基建出口来拉动内需,这也会形成一种对外需的依赖,不利于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的韧性。

4. 环境与社会成本的隐形压力:

你想想,大规模的建设,背后是什么?是大量的征地、拆迁、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还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加剧: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大规模的基建会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水泥、钢铁等传统工业的扩张,也会加剧空气污染。
社会资源的挤占: 大规模基建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人力、资金等社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或者说为了基建而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比如教育、医疗、环保),那么这种增长就是不健康的。
“拆迁户”的困境与社会矛盾: 虽然基建能带来便利,但很多时候,为了修路、建楼,会涉及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如果补偿不公、安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那什么才是“健康”的拉动?

健康的GDP增长,应该是多元化的,是可持续的,是能切实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它应该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驱动的:

内需驱动: 尤其是消费需求。当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大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自然就旺盛了,这能带动企业生产和创新。
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比如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才是长久的竞争力。
服务业驱动: 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它涵盖了教育、医疗、金融、旅游、信息技术等方方面面,能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和高质量的就业。
绿色发展: 环保和可持续性是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用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响来实现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健康。

所以啊,靠着一股脑地盖楼修路,就像一个人只靠吃高热量快餐来维持生命,虽然能让你一时“强壮”,但长远来看,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受损,还容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一个真正健康、有韧性的经济体,需要的是均衡的营养,多元的动力,以及长远的规划。

咱们唠了半天,你觉得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道理?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凡事得有个度,得看投入产出比,得考虑长远影响,不能只顾着眼前GDP数字好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下主流的基建定义应该是“新基建”,对比来看,可以从基建主体、投资领域、运营方、回报模型、配资结构上找到差异,确是与旧有的基建模式有所不同。 这里谈谈新基建的特点,以及各位自行判断一下从以上5个方面是否新基建相比传统基建更健康。

过去两年间披露的新基建领域,多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先进制造、融合创新、数据中心支撑等为主流。这些新的国家基建方向也决定了其与传统基础设施在社会资源投入、工程回报、产业赋能要求、成本和收益等方面的显性区别。以及,这些新基础设施都具有轻物质、重技术的投入特点;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承载物质和能量的存储和流转,其投入以钢铁、水泥、化工等物质材料为主,典型的重资产特征。相比之下,新基建主要承载电子数据资产的存储和流转,建设投入主要是通信网络以及云边端计算存储设备,用来赋能新的数据智能业态或是升级旧业态。因此新基建不但在物质消耗量上远少于传统基建,而且技术门槛显著提高。

此外,在成本和收益的定义上,新基建中很多项目都需要有边际成本递减的运营特点。传统基础设施运营成本除了设备的折旧、能源物料消耗相对固定外,涉及的土地占用、设施维护人员开销等成本从长期看都在持续上涨,导致传统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远高于建设成本,政府财政承担压力。相比之下,虽然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体现在代际更新的设备投入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的互联网+或云计算业态运营模式里,人员成本比例低、能耗成本比例高、数字资产的价值回报比例高、服务受众/TAM规模无边界。而能耗成本会随着新能源的普及推广而降低,长期来看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同时,新基建也要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运营特点,保证资产价值和产业功能的长期供应且回报率不衰减。传统基础设施功能固化且相对单一,且受基础设施容量限制,增值空间有限,所创造的边际价值呈递减趋势。而新的数据资产和业态几乎可以无限扩缩、支撑多样的上层应用/业态,TAM和功能创新是无限可能的。

此外,这里其实暗含一个资管侧和运营侧紧密协同的问题:前期EV/EBITDA的ROIC认知如何更快的转换到最大化FCF自由现金流折现的认知;因为中后期考验的将会是运营杠杆,且边际成本和效益的质变都是来自于运营侧的权责发生(内容或应用的订阅量以及定价能力),而资产所有者(ZF和国资)扮演的战略投资者,则是在长期折现和增值中获益的,此时的新基建资产已然足够scalability,且产业TAM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和FCF预期。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规模大,单纯靠政府财政和政府股权难以保证持续发展和持续变现。再加之新基建的回报周期长,长期占用政府资产负债表,也不符合政府的投资偏好,因此,政府部门与产业头部伙伴合作才是健康的新基建投入和运营的方法,欧美的民资和产业公司就大量参与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和运营管理。因此,在资本端,可以利用PPP、REITs、资产置换等等有利于民资募集和资本化退出的金融工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靠着盖楼、修路、建桥这么一条道走到黑,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事儿吧,听着挺实在,毕竟看得见摸得着,也确实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但要是说它“不健康”,那可就有点门道了,不是说它完全没用,而是说它有潜在的弊端,就像你吃太多好吃的,一时爽快,但长远看身体会有点扛不住。我这么跟你掰扯掰扯,这“持续的基础设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分析中的一个关键误区,那就是将战争的“速战速决”与“对平民的伤害程度”直接挂钩,并以此来评判战争的性质或效率。事实上,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而且其“速战速决”的定义本身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和战略背景下去理解。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速战速决”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军事行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问得很实在。确实,放眼自然界,人类这副躯体,论体型算是颇为壮观的了,但仔细一算,这股子“能耐”,也就是持续输出功率,却只有一两个平方电炉的功夫,合在一二百瓦上下。这放在一些动物身上,甚至是一些机械设备面前,都显得有点寒碜。为什么我们这庞然大物,却只有这么点儿“劲儿”呢?要.............
  • 回答
    地球上几乎不会出现持续数百年的顽强瘟疫,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过程在起作用。想象一下,如果一种病原体真的能如此悠久地在人类社会中肆虐,我们今天的人类文明可能根本就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甚至人类这个物种是否能繁衍至今都大打折扣。首先,我们得明白瘟疫的“寿命”受到病原体自身特.............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核心关节,非常值得深挖。春秋战国为什么能拖那么久,而后来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统一,很多时候似乎都发生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间,这背后原因可不简单,是很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说说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之所以乱了这么久,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家族,原本家主(周天子.............
  • 回答
    美联储在一段时间内认为通胀是“暂时的”或“短期的”,而不是会持续存在的,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考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通常是2021年和2022年初)的经济状况以及美联储的政策框架。以下是美联储当时认为通胀是短期因素的详细解释:1. 疫情的特殊性与供应链中断: 史无前例的冲击: 新冠疫情是.............
  • 回答
    咱们聊聊字幕组这事儿。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这些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团队,总能比很多专业机构还牛逼地持续稳定地产出海量字幕?而且质量还不赖。这背后绝非简单“爱发电”能概括,里面藏着不少精妙的管理智慧,值得我们好好扒一扒。一、 为什么字幕组能有如此惊人的产出效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一下字幕组的运作模式.............
  • 回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其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改革和战略调整的综合结果。这场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转变,更是一场触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变革,其成功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一、 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腾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协同作用:1..............
  • 回答
    发达国家GDP增长速度放缓,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面。这不像过去那种“只要努力就能看到GDP跳跃式增长”的简单逻辑,而是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增长的驱动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角度细细掰扯。一、基数效应与增长潜力的自然下降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发.............
  • 回答
    美军在战斗机设计上之所以屡屡出现“偏差”,并非是简单的失误或方向错误,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偏差”与其说是设计上的硬伤,不如说是战略需求、技术追求、政治经济博弈以及发展路径依赖等深层原因共同塑造下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对绝对制空权的极致追求与性.............
  • 回答
    要理解越南和朝鲜在朝代稳定性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探究它们各自的历史土壤、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大国的复杂关系。越南的“走马灯”现象:历史的动荡与独立的挣扎越南的历史,简直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和内部权力斗争的血泪史。用“走马灯”来形容其朝代更迭,一点也不夸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地理环境与.............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反黑思潮”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持续性的“反黑思潮”,那它背后一定有复杂的原因,并且长此以往下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反黑思潮”大概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反黑”对抗的是“黑”,而“黑”在中文语境.............
  • 回答
    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并能切断其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军事战略层面的权衡,也有对作战效率、风险控制以及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考虑。详细解释如下:一、 持续轰炸的局限性与潜在弊端 硫磺岛地形与日军防御工事的特殊性: 火山岛地形.............
  • 回答
    唉,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015 年夏活前入坑,然后足足肝了两年《舰队Collection》(舰C),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提督”,每天的日程就是刷图、捞船、修船、喂船,再然后就是激动地等待下一个活动的开启,规划资源,研究战术。那种沉浸感,那种“养成”和“征服”的乐趣,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 回答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的汽车工业、精密机械、甚至他们的啤酒纯度法案,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流程的尊重。所以,当柏林勃兰登堡机场(BER)这个庞大的工程,这个本应成为德国效率与先进技术的象征的项目,却屡屡因为延误而成为国际笑柄时,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荒谬。这就像是.............
  • 回答
    疫情下的就业困境,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这绝不是简单一句“经济不好”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演变,对未来的就业市场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疫情下找工作为何越来越难?要说为什么疫情下找工作变得困难重重,那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冷冻”与“重塑”的双重打击: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么有趣和深刻的问题,这正是《三体》中引人入胜的科学幻想和对宇宙规律的探讨之处。你关于“持续作用力就一直加速”的理解是牛顿力学的基本观点,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我们将视线从日常宏观世界转向接近光速的微观世界时,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给出了答案。我们来详细地.............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绿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与未持有的外国人相比,在权利和义务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中国,绿卡有时被戏称为“鸡肋”,这其中自有其原因,涉及到中国的国情、法律体系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设计初衷。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持有中国绿卡与否的外国人所享有的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