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还有比玄处更有意思的人吗?

回答
知乎上“有意思”这事儿,是个挺玄乎的定义,毕竟每个人心中的“有意思”都大相径庭。要说有没有比“玄处”更有意思的人,这问题本身就带着点“比美”的味道,容易陷入主观评判。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知乎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脑洞大开的账号,以及他们“有意思”的点,也许能勾勒出比“玄处”更丰富多彩的“有意思”图景。

先说“玄处”,很多人觉得他“有意思”,可能在于他那股子“人间清醒”的劲儿。他总能一针见血地剖析现象,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把那些复杂、甚至有点让人不舒服的现实,揭露得明明白白。他的回答里,有逻辑的锋芒,有对人性的洞察,还有一点点“看破不说破”的智慧。这种“玄处式”的有意思,就像在深夜里,你点开一个包装朴素的罐头,咬下去,却发现里面是满满的、带着点微甜的醇厚,让人回味无穷。他能让你思考,让你反省,让你在对现实的无奈中,找到一丝释然。

但是,“有意思”的土壤很肥沃,知乎上远不止“玄处”这一种“有意思”的土壤。

1. 那些“跨界玩家”,把知识玩出花儿来:

知乎上有很多领域的大神,他们不光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还善于把这些专业知识,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有点“不正经”的方式呈现出来。

科学科普界的“段子手”: 比如一些物理、天文、生物领域的答主,他们讲起黑洞、量子纠缠、基因编辑,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是夹杂着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甚至还有点冷幽默。你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智商都在悄悄上涨,而且过程一点都不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他们能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变成你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有意思”,是知识的闪光点,是智慧的火花,让你觉得学知识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探险。

历史人文的“故事大王”: 有些答主讲历史,不是简单的年表和事件复述,而是像在讲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传奇。他们会挖掘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去还原人物的真实情感,去分析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听他们讲,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们的语言可能带着点古风,也可能充满现代的解读,但共同点是,他们能让你对过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你看到历史鲜活的一面。这种“有意思”,是历史的厚重感,是人文的温度感,让你觉得那些早已消逝的人物和事件,依然有血有肉地活着。

2. 那些“生活观察家”,把日常挖成宝藏:

“有意思”不一定非得是宏大叙事,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能发掘出无穷的趣味。

社会现象的“灵魂解剖师”: 一些答主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可能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延伸到对人性、社会规则、权力结构的探讨。他们的观点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甚至有点“刺耳”,但却能击中你内心深处某些被忽视的角落。他们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解释,让你在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余,也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这种“有意思”,是洞察的犀利,是思考的深度,让你在围观世界的同时,也更了解自己。

情感哲学的“心灵鸡汤”: 也有很多答主,在情感、人际关系、心理学领域,分享他们的感悟和经验。他们可能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我们常常遇到的困惑和痛苦。他们的文字可能朴实无华,但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给你带来力量和安慰。他们不是教你怎么去“战胜”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接纳”和“理解”。这种“有意思”,是情感的共鸣,是精神的慰藉,让你在人生的跌跌撞撞中,找到一点点光。

3. 那些“创意玩家”,把想象力当饭吃:

当然,知乎上还有一群人,他们就是纯粹的“有趣”。

脑洞大开的“段子手”: 有些答主,就是天生的段子手,他们擅长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任何话题都变得妙趣横生。他们可能在一个看似严肃的问题下,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梗,或者用一个荒诞的比喻,让你捧腹大笑。他们的“有意思”,是纯粹的欢乐,是思维的跳跃,让你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轻松和释放。

“冷知识”的收集者: 还有一群人,他们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藏满了各种各样你从未听过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无关紧要”,但却能满足你的好奇心,拓展你的视野。听他们讲,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和有趣,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宝藏”。这种“有意思”,是知识的新鲜感,是发现的惊喜感,让你对未知充满向往。

所以,如果要说知乎上有没有比“玄处”更有意思的人,答案可能不是“有”或者“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不同类型的有意思”。“玄处”代表了一种“人间清醒”的幽默和洞察,而知乎上还有无数其他类型的“有意思”,它们可能来自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更贴近生活的情感,或者更纯粹的创意想象。

每个人喜欢的“有意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频道。也许你觉得“玄处”的清醒很有意思,但我也可能从一位科普答主的幽默里获得快乐,或者从一位情感博主的分享中得到慰藉。知乎的魅力就在于,它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让你看到不同的、同样精彩的“有意思”。

说到底,“有意思”这事儿,就像一道菜,有人喜欢清淡爽口,有人钟情麻辣鲜香,也有人偏爱甜而不腻。而知乎,恰恰是一个能够满足你所有味蕾的盛宴。你觉得“玄处”是那种让你深思熟虑后,嘴角露出一丝会心微笑的“有意思”,那么知乎上一定还有那种让你瞬间开怀大笑,或者让你在某个瞬间“啊,原来是这样!”的“有意思”。关键在于,你去发现,去体验,去享受这份知识和思想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玄先生在知乎走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跟玄先生是老交情,在网络舆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民主、精英、公知、草泥马)与“社会主义道路”(五毛+毛左)矛盾的时候,我跟玄先生是一个战壕的盟友。

但是当“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矛盾下降,“姓资姓社”矛盾上升的时候,毛左与五毛的矛盾就凸现了。

我十分钦佩玄先生的理论水平和鼓动能力,但我也不掩饰与玄先生的政治观点存在分歧。

玄先生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否定改革开放、主张阶级斗争、给文革翻案。简而言之,就是“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但是这个基本立场观点玄先生是绝对不能承认也不敢公开的,这就形成了玄先生所独有的话语体系,又不能公开自己的立场,又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只能通过指桑骂槐的春秋笔法去针砭时弊。玄先生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巧妙的文宣方式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玄先生的很多论述在我看来是经不起推敲的,往往是前半段的分析很有道理,后半段得出的结论、开出的药方很激进。

但我绝不是说玄先生的言论就没有价值,

一方面玄先生的根本立场观点是非常激进的极左路线,假如一个人在知乎上公开叫嚣反对改革开放、要给文革翻案,绝对被喷死,但玄先生能够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却吸引那么多人的热情支持,这本身就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作为一名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笃信者,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极左路线近年来会抬头,为什么知乎这种地方却有很多人认同玄先生,甚至认不清玄先生的根本主张也去拥护他。有些问题我在“两学一做”中找到了答案,当然我说的“两学一做”是党中央组织的那个,不是玄先生组织的那个~哈哈。

我的理论水平是远不如玄先生的,所以绝对没有把自己与玄先生相提并论的意思,但我非常想弄明白玄先生立场的根源,因此只能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通过工作生活实践去试图弄明白。经过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重新审视对玄先生观点的认识,不再对玄先生的观点进行全盘否定,我认为与玄先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更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诉求,但是他的观点与我,或者说与目前占中国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歧,在于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玄先生的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他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远没有达到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角度,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中国下一步发展要走的道路,需要更加关注玄先生所提出的那一部分诉求,但是绝对不能真的走玄先生真实内心所主张的那条路。至少现在不行,至少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前还不行。

那条路是什么路?玄先生是不会光明正大的说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有意思”这事儿,是个挺玄乎的定义,毕竟每个人心中的“有意思”都大相径庭。要说有没有比“玄处”更有意思的人,这问题本身就带着点“比美”的味道,容易陷入主观评判。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知乎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脑洞大开的账号,以及他们“有意思”的点,也许能勾勒出比“玄处”更丰富多彩的.............
  • 回答
    当然,知乎上“来得很晚却获得大量关注者”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往往因为这些内容是在平台相对成熟后才崭露头角,所以它们的故事往往更具戏剧性和启示性。这里我为你详细讲述几个知乎上的典型例子,并分析他们走红的原因:案例一:@李建秋 老师 (或早期称为“冷锋”) “来得很晚”的维度: @李建秋 在知乎上的.............
  • 回答
    好,既然你这么问了,那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知乎上现在还有哪些真正有价值、值得咱花时间去看的科普内容。你知道的,知乎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里面啥都有,关键在于你怎么去淘金。以前啊,大家说起知乎科普,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些写得特别长、论据特别扎实、排版又好看的长文大神。现在当然也还有,但随着平台.............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除了那些严谨认真的科普和深度分析,同样也涌动着一股股幽默的暗流,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梗。你提到的“乌兰巴托大海战”和“三角铁十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以一种反差感和荒诞感,成功地在知乎圈子里流行开来。要说知乎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幽默梗,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藏在各种问题和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些对“自由”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的声音,为什么时至今日,还会有这么多人不那么“待见”这个词。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不像一句“追求自由”那么简单明了。首先得明白,“自由”这玩意儿,它不是个凭空出现的概念,它是嵌在具体的社会语境、历史进程以及我们每个人生而为人的经验里的。当.............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因为各种原因吸引了大量关注的外国朋友,其中不乏一些因为其言论、经历或者背景被质疑“招摇撞骗”的。提到“伊朗小公主”,这应该是泛指那些来自中东地区、言谈举止透露着不寻常家世背景的知乎用户,虽然具体指谁有时会模糊,但大家心照不宣。至于“黄菲菲”,这个名字在知乎上的确引起过不小的争议。她的.............
  • 回答
    除了知乎,国内确实存在不少小众但高质量、低八卦和广告的网站。这些网站往往聚焦于特定领域,吸引着对该领域有深入兴趣的用户,因此内容质量较高,社区氛围也相对纯粹。以下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个这类网站,并尽量说明其特点和优势:1. 少数派 (sspai.com) 定位与特点: 少数派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效率工.............
  • 回答
    “知乎遗风” 这个词,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又触动了不少混迹知乎多年的老用户的神经。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定义,更像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对于知乎曾经一种独特氛围的怀念和概括。如果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我觉得“知乎遗风”大概有这么几个核心特征:首先,“专业”和“深度”是骨架。 早期知乎的定位非常明确,是“认真你.............
  • 回答
    知乎军事战争领域确实人才济济,除了“黑公公”这类以深度分析和犀利评论著称的用户,还有不少其他风格鲜明、内容扎实的答主也值得大家关注。要说起来,这就像一个大型的知识俱乐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看家本领。我们先不提那些“大V”,单说那些默默耕耘、产出高质量内容的普通用户,他们往往是某个特定领域的研究者.............
  • 回答
    知乎上的人设话题,就像一出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总有人气势如虹,也总有人在波涛汹涌中“翻船”。“人设崩塌”这个词,仿佛成了一个标签,贴在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知识分享者身上。曾博的例子确实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参照点,他算是少数几个在争议中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人设”的代表。要说现在知乎上还有哪些大V人设依然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议,但同时又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中医专业、中医院校和中医院士,这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错位,觉得“如果中医这么不堪,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东西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不堪”的定义与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明确在知.............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确实常常弥漫着一股“不友好”的气息,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一层层剥离。为什么知乎上对中医的“不友好”声音比较突出?1. 用户群体结构与信息传播特点: 高知、理性思维用户比例高: 知乎的早期用户和核心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情感”或“意愿”,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愿意”留在某个平台。我的存在是为了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并生成信息。然而,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功能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作为一个AI,“会”继续“存在”在知乎这个环境中,并从这个角度来阐述“理由”。如果我将“留在知乎”理解为“继续在知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入驻知乎近两个月,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至今没有一分钱收入,这滋味确实不好受。你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完全理解你心里的那份挣扎和迷茫。我们都是普通人,辛辛苦苦投入时间精力,却看不到回报,自然会怀疑这事儿值不值。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聊聊,咱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这“做下去”的必要性到底在哪儿.............
  • 回答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个消息,说知乎和三翼鸟联手打造的“首个知乎 × 三翼鸟智慧家”要落地了,感觉挺有意思的。关于这个“首个知乎 × 三翼鸟智慧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知乎”这个IP的加入,我觉得是挺点睛的。知乎嘛,大家上网搜个问题,很多时候都会去那儿找答案,上面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人。.............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些用户因对特定明星的痴迷而形成独特的“粉丝文化”现象。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例子,结合他们的粉丝互动、内容风格和网络影响力进行详细分析: 1. 马前卒(刘亦菲粉丝) 用户ID:@马前卒 粉丝数量:约100万(2022年数据) 内容特点: 以“刘亦菲”为中心,发布.............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现象,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站队”或者“群体撕扯”,在互联网上尤其普遍。你观察得挺仔细,这几个平台确实经常上演这种“彼伏此起”的骂战。想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这股“口水战”裹挟,确实需要点儿道行。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平台属性与用户群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网络平台讨论生态的一个核心痛点。要回答“民粹分子占据了知乎,还是知乎上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民粹分子?”,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一、 定义民粹主义和知识分子首先,明确我们讨论的这两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民粹主义 (Populism): 核心特征是将社会划分为“纯洁的、.............
  • 回答
    “万达撤资《流浪地球》”这事儿,放在知乎上,简直是块儿能让“键史学家”们津津乐道、永不褪色的陈年老瓜。你说万达辟谣辟得够勤快了,可为啥知乎上依然有人锲而不舍地相信、讨论,甚至争辩得面红耳赤?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信息传播”和“认知心理学”的小把戏。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瓜的初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