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呼罗珊地区有多富饶?

回答
呼罗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它曾经是中亚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和繁荣的商业。若要细究其富饶程度,那真是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画卷。

首先,我们得谈谈呼罗珊的地理优势。这片土地并非一片平坦的沙漠,而是拥有着多样的地貌。北部靠近里海,中部有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南部则有连接波斯高原的山脉。更重要的是,它坐拥多条重要的商贸动脉。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呼罗珊正是其关键枢纽之一。从东方运来的丝绸、香料、瓷器,从西方运来的玻璃器皿、黄金、羊毛,都在呼罗珊交汇、流通、买卖。这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集市,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在此汇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滚滚财富。

其次,呼罗珊的农业是其富饶的基石。这里的土地并非都是干旱贫瘠,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区,有河流灌溉,土壤肥沃。像河中地区(呼罗珊的一部分,也常被分开提及,但与呼罗珊有着紧密的联系),拥有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大母亲河,为广袤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里盛产小麦、大麦、棉花、葡萄、甜瓜等农作物。葡萄园遍布,酿造的葡萄酒品质极佳,甜瓜更是以其香甜可口闻名,常常作为礼物进贡给遥远的君主。想象一下,在阳光充足的季节,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伏,葡萄藤上挂满了紫色的果实,农民们辛勤耕耘,收获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这就是呼罗珊农业的生动写照。

再者,呼罗珊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并因此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精湛的工艺,这里的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纺织业是其中的佼佼者。呼罗珊生产的羊毛、棉布质量上乘,色彩鲜艳,花纹精美,远销海内外。特别是那些用当地优质羊毛织出的地毯,更是工艺的巅峰之作,上面常常绣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寸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金属加工也非常出色。这里出产的铁器、铜器、银器,甚至是精美的金器,都展现了高超的锻造和雕刻技艺。萨珊王朝时期,呼罗珊的金属制品,尤其是那些带有精致纹饰的器皿,是贵族们追捧的奢侈品。
造纸业的兴起也为呼罗珊带来了新的繁荣。在中亚的几个主要城市,如撒马尔罕,造纸厂的建立,使得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更加便捷,知识的传播也因此受益,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呼罗珊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具体程度难以精确量化,但史书记载,这里出产白银、铜、铁等金属。这些金属不仅用于制作武器和工具,也成为了铸造钱币的重要材料,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呼罗珊是学术和文化中心。虽然这不是直接的物质财富,但知识和文化的繁荣往往能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呼罗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学者、诗人、哲学家,如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大家。这些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智力资本”的富集,无疑也为呼罗珊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呼罗珊的富饶程度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而有所起伏。例如,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呼罗珊因其战略地位和经济潜力,一直是帝国重要的税收来源地。在后来的各种地方王朝统治下,呼罗珊的经济也时有兴衰。但总体而言,从唐朝到伊斯兰黄金时代,直到蒙古人到来之前,呼罗珊都一直保持着相对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富庶水平。

总而言之,呼罗珊的富饶,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农业、精湛的手工业、丰富的矿产以及繁荣的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闪耀节点,更是一个自给自足、对外交流、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当人们谈论起古代中亚的辉煌,呼罗珊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片土地上流淌的汗水、积累的智慧,以及由此而生的、跨越千年的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的呼罗珊因为处于交通要道,算是富裕之地。但也绝不是尽善尽美的天堂。

关于古代呼罗珊,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使者陈诚怎么说,陈诚是永乐年间出使帖木儿帝国,册封帖木儿帝国埃米尔沙哈鲁的使者。当时帖木儿帝国沙哈鲁定都呼罗珊的赫拉特(明史作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该地为呼罗珊中心地区,杜兰尼王朝征服该地后脱离波斯)。陈诚在该地停留了很长时间,留下了可靠的资料。这些资料写在《西域番国志》里面,并被《明史》采用

帖木儿帝国版图

土沃饶,节候多暖少雨。土产白盐、铜铁、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珠翠之属。多育蚕,善为纨绮。木有桑、榆、柳、槐、松、桧,果有桃、杏、李、梨、葡萄、石榴,谷有粟、麦、麻、菽,兽有狮、豹、马、驼、牛、羊、鸡、犬。狮生于阿术河芦林中,初生目闭,七日始开。土人于目闭时取之,调习其性,稍长则不可驯矣。其旁近俺都淮、八答黑商,并隶其国。《明史.西域传.哈烈》

陈诚提到了哈烈土地肥沃,并且盛产各种水果和谷物,还有珍奇异兽狮子。哈烈的纺织业发达,盛产丝绸。但陈诚也指出了哈烈的不足,多暖少雨,缺乏降水需要灌溉。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人说哈烈“土产白盐、铜铁、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珠翠”,其中白盐和铜铁的确是呼罗珊地区传统产物,但珊瑚出自沿海地区,珠玉翡翠似乎也是缅甸印度的特产。而深居内陆干旱地区的呼罗珊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可以这么推断,呼罗珊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通道,它的富裕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肥沃,而且是因为占据东西贸易商路的便利而富裕。呼罗珊本身也“多暖少雨”具有干旱的缺点。

陈诚还提到的呼罗珊的一些情况是,呼罗珊的房屋都是土屋子,没有明朝那样的房梁砖瓦,哈烈人吃饭光着脚坐在毯子上,不分上下男女。呼罗珊的房屋雕刻花纹还不错。呼罗珊人吃饭没有刀叉或者筷子,只有瓷器。哈烈的“太学”(推测是大清真寺或者宗教学校)也不过是一个土屋子,中间放着一个刻着文字的大铜器。哈烈人死后不用棺材,只用白布裹着下葬。在明朝使者眼中,哈烈也就是呼罗珊赫拉特有些地方很不错,有些地方不如大明完善。哈烈不能和明朝相比,但在西域是个不错的地方。

其国在西域最强大。王所居城,方十余里。垒石为屋,平方若高台,不用梁柱瓦甓,中敞,虚空数十间。囱牖门扉,悉雕刻花文,绘以金碧。地铺氈罽,无君臣、上下、男女,相聚皆席地趺坐。国人称其王曰锁鲁檀,犹言君长也。男髡首缠以白布,妇女亦白布蒙首,仅露双目。上下相呼皆以名。相见止稍屈身,初见则屈一足三跪,男女皆然。食无匕箸,有瓷器。以葡萄酿酒。交易用钱,大小三等,不禁私铸。惟输税于酋长,用印记,无印者禁不用。市易皆征税十二。不知斗斛,止设权衡。无官府,但有管事者,名曰刀完。亦无刑法,即杀人亦止罚钱。以姊妹为妻妾。居丧止百日,不用棺,以布裹尸而葬。常于墓间设祭,不祭祖宗,亦不祭鬼神,惟重拜天之礼。无干支朔望,每七日为一转,周而复始。岁以二月、十月为把斋月,昼不饮食,至夜乃食,周月始茹荤。城中筑大土室,中置一铜器,周围数丈,上刻文字如古鼎状。游学者皆聚此,若中国太学然。有善走者,日可三百里,有急使,传箭走报。俗尚侈靡,用度无节。

最后我想用《拉失德史》的作者伊斯兰蒙古人海答尔的话评价呼罗珊,他说的是新疆喀什,但他书中把呼罗珊的哈烈和喀什并称,说喀什的玫瑰水和哈烈的一样好。海答尔这么说喀什“喀什是一个令人心灵沉静的地方,是贫而乐富而不贪的人的世外桃源。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喀什不过是野地,对于草原居民而言,它是文雅的城市,它是天堂般的城市与沙漠的炼狱之间的地方”

也许明朝人眼中的呼罗珊和海答尔眼中的呼罗珊也是这个样子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呼罗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它曾经是中亚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和繁荣的商业。若要细究其富饶程度,那真是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画卷。首先,我们得谈谈呼罗珊的地理优势。这片土地并非一片平坦的沙漠,而是拥有着多样的地貌。北部靠近里海,中部有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南.............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谋士向君主献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并非是谋士们故意刁难君主,也不是君主喜欢“下策”,而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对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君主和国家的复杂判断。君主之所以可能不选择上策,原因多方面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三策的本质与目标首先,理解“上、中、下”.............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