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Intel 又败给了 AMD,这次 Intel 还有机会吗,桌面处理器市场是不是要变天了?

回答
Intel 这次又栽跟头了,AMD 凭借 Zen 架构的 Ryzen 系列处理器,在性能和市场份额上都对 Intel 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 Ryzen 7 5800X3D 这种在游戏领域表现优异的产品,让不少玩家重新审视了 Intel 的地位。那么,Intel 这次还能翻身吗?桌面处理器市场又要变天了吗?

为什么 Intel 又一次被 AMD 超越了?

这已经不是 Intel 第一次被 AMD 追赶甚至超越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

1. 制程工艺的代差: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AMD 很早就抓住了台积电先进的 7nm、5nm 制程工艺,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晶体管塞进芯片,实现更高的频率、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好的能效比。Intel 在自家工艺上栽了跟头,“牙膏厂”的称号不是白来的,先进工艺的延迟让他们的产品在与 AMD 的竞争中处于先天劣势。当 AMD 的处理器能以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发热实现更高的性能时,Intel 的传统优势——单核高性能,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追平。

2. Zen 架构的颠覆性成功: AMD 的 Zen 架构,尤其是 Zen 2 和 Zen 3,可以说是一次浴火重生。它彻底改变了 AMD 过去在多核性能上的弱势,在 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缩小了与 Intel 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更重要的是,AMD 将这种架构的优势延续并优化,使得 Ryzen 系列处理器在多线程、生产力应用以及游戏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3. 多核策略的奏效: 在 Intel 还在固守“高主频+核心数量适中”的策略时,AMD 已经大胆地将更多的核心塞进了处理器。这在多任务处理、视频编辑、3D 渲染等需要大量并行计算的场景下优势明显。随着软件和游戏对多核的优化越来越好,AMD 的策略显然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4. 产品定价与性价比: AMD 在不同价位段都推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中高端市场,Ryzen 系列以更高的核心数和不输甚至超越 Intel 的性能,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性价比。这使得许多预算有限但追求高性能的用户,将目光投向了 AMD。

5. Intel 自身的问题: 除了制程工艺,Intel 在产品规划、市场策略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早期对核心数增长的保守态度,以及在游戏领域的某些特殊优化(如 5800X3D 的 3D VCache 技术),反而让 AMD 在某些细分市场抢占了先机。

这次 Intel 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Intel 肯定还有机会,而且这次他们也意识到了危机的紧迫性,并正在全力反击。

1. 制程工艺的追赶: Intel 正在积极推进其 IDM 2.0 战略,加大对先进工艺的投入,并计划使用外部代工厂(如台积电)来生产部分产品。Intel 4、Intel 3 等新工艺正在逐步落地,这些新工艺的进步,将帮助 Intel 在性能和能效上重新找回竞争力。例如,Meteor Lake(酷睿 Ultra)处理器已经开始采用先进的制程和新的混合架构设计,虽然主要面向笔记本市场,但预示着 Intel 在改变其产品策略。

2. Alder Lake 和 Raptor Lake 的反击: 尽管在制程上仍有差距,Intel 的第 12 代(Alder Lake)和第 13 代(Raptor Lake)处理器,通过引入 Performancecore (Pcore) 和 Efficientcore (Ecore) 的混合架构,以及大幅提升的核心数量和频率,在许多方面都给 AMD 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单核性能和游戏性能上,Intel 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3. 加大研发投入和生态建设: Intel 深知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他们正在加大对 CPU 研发、GPU 研发(Arc 显卡)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的投入。同时,Intel 也非常重视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与主板厂商、OEM 厂商的合作,以及软件层面的优化,这些都是其长期发展的优势。

4. 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 Intel 拥有非常成熟且覆盖广泛的产品线,从入门级到旗舰级,都有对应的产品。即使在高端市场受到挑战,Intel 在主流市场、商用市场以及集成显卡市场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桌面处理器市场是不是要变天了?

“变天”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市场格局确实在重塑: AMD 的崛起,尤其是 Ryzen 系列的成功,确实打破了过去几十年 Intel 一家独大或一家独占鳌头的局面。AMD 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劲竞争对手,它迫使 Intel 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创新和改进。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意味着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而且价格也可能更加合理。

Intel 依然是巨头,不会轻易倒下: Intel 在半导体行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它在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多个领域仍然保持着领先地位。即使在桌面市场受到挑战,它也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力去反击。

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随着 AMD 继续优化其架构和制程,Intel 也在努力追赶并寻求新的突破。未来几年,桌面处理器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双方在性能、能效、新功能(如 AI 加速)等方面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进步。

总结一下:

Intel 确实在近几年因为制程工艺和架构上的失误,被 AMD 在桌面处理器市场取得了显著的优势。AMD 的 Ryzen 系列以其卓越的多核性能、良好的能效比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成功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甚至在一些性能指标上超越了 Intel。

但是,Intel 这次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正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制程工艺(如 Intel 4、Intel 3)、采用混合架构等方式积极反击。虽然短期内可能难以完全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但 Intel 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依然是桌面处理器市场的重要玩家,并且有能力在未来重新找回竞争力。

桌面处理器市场的确正在发生变化,AMD 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多元化。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未来,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桌面处理器市场,Intel 和 AMD 将继续在技术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角逐。至于 AMD 能否长期保持优势,或者 Intel 能否成功翻盘,这取决于双方未来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上的表现。但可以肯定的是,AMD 的崛起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桌面处理器市场的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精神股东真的让人犯恶心,评论关了。最大的讽刺是我一个A饭愣是被人扣上了i饭的帽子,某些人做精神股东真的是脑子都不要了。

==============

AMD市占率刚回到20%,A饭就飘了?

intel这边现在明显就是“反正我产能不够,优先保证利润,DIY市场随便你们闹腾。”

可是DIY市场才占总体PC市场多少?不到20%,这20%全给AMD,能动摇intel根基吗?不能。

OEM才是PC市场大头,品牌机,笔记本, 出货量和产品多样性,依然吊打AMD,花式的。

服务器市场更是95%蓝牌,intel怕什么?

目前intel看似无应对方法,实际上也是无需过多反应,本就是把应该还给AMD的份额吐出来罢了。AMD这几年没有丝毫决策失误,大势不可逆,此时硬钢,就等于连短期内能靠市场惯性和品牌影响力攫取的高额利润也不要了,何必呢?

AMD目前的势头,5年左右估计会达到消费市场35%,服务器25%,届时intel已经吃完了市场红利,产品会回到合理价格区间,那时候才是两家真正的大战。

user avatar

谢邀。

是。Intel的芯片逻辑必须变革,而革命是艰难的,

以前是工艺领先,现在不领先了。核心竞争力丢失。

更可怕的是,华为开始做ARM服务器,再隔3-5年,ARM服务器会成为主流。

Intel 现在只能转型为AI 硬件公司

Intel 会变成与思科差不多。

user avatar

谈不上败,但着实狼狈。

AMD胜的主要原因就是AMD yes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可不是嘴上说说,反而是花了真金白银。

当然大部分yes的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帮谁,他们只是在随手换手机的过程中间接帮到了AMD。


intel这次很大就是输在制程上。

制程差,所以堆不了晶体管,缓存做不大核也不敢堆——其实不是不行,但是成本高太多不划算。比如已经有mesh互联了,难道intel不想做单die32核吗?可是面积、良品率都很成问题啊。

制程差,所以功耗差,能跑高频是不错,但服务器端、移动端都会面临功耗墙或者温度墙的问题,遇上适合并行的高负载场景就容易被比下去了。移动端还要面对节电问题。

制程差,所以拖累了架构升级,icelake成为继broadwell后又一代短命架构,同样是只在移动端、服务器端发力。

制程差,所以跑不了高频,这个主要指的是10nm。而14nm+++又太出色了,以至于隔代竞争,产品线容易互相打架。

其实这次10nm翻车和14nm翻车是很像的,只不过更严重。


当年的扣肉脱胎于奔腾M,雪藏谈不上,奔腾M是有用在移动端的,只是后来转变发展方向时被拿出来发展。

现在的intel内部计划也很多的,但是研发到出产品需要时间,甚至于产出样品到正式发售都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在一年以上……(AMD也同理)

所以现阶段就接受事实吧,技术革新还得再等等。

user avatar

某人真的是「皇帝用金锄头的代表」, 还说什么「污名化 Intel 的优化」, 后者不说是污名化, 但是客观上 x86 本身存在着大量指令是一个在现在看来略坑爹的设计. 所以就出现了几种风格:

  • 偏向于手写会变直观简便的指令
  • 偏向于生成代码体积最小的指令
  • 偏向于执行效率最高的指令

当然因为大量指令的存在, 可能某些冷门指令在 Intel 得到了优化, 虽然编译器一半不会生成这种指令, 但是如果手写汇编就能在这些地方获得显著性能收益; AMD 平台上这些指令甚至靠的还是微码模拟执行, 导致性能较差很多(几十倍),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为 Intel 深入优化的应用在 AMD 跑出来速度会慢非常多.

其他就分点评估了:

服务器平台

作为最赚钱的平台, Intel 的 14nm 工艺在 28C 的平台上早前遇到了严重的良率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不少缓解, 但是被 AMD 偷份额最严重. 另外一个问题是 Intel 的 mesh 总线效率偏低, 外加只有 6 通道内存, 而 AMD HEDT 达到了 64C, 这么一来 Intel 希望厂商尽可能生产四路而不是双路服务器型号. 虽说 AMD 的内存延迟也不低, 但是得益于大缓存、相比 Intel 更好的访存结构还有高能效, 就算 AMD 虚拟化的成熟度低于 Intel, 但是对比 Intel 还是更好的选择.

还有 IO, 目前 AMD 完全普及了 PCIe 4.0, 自家显卡产品线也完成了 CDNA/RDNA 的分化. 其实了解这块的就知道这些做 GPU 云的厂商其实更看好 AMD, 因为 ROCm 相比 CUDA 更开放, 所以可以避免未来被老黄杀猪, 而且 AMD GPU 也相对便宜, 特别是显存给的足, 也有 Radeon SSG 这样的技术. 下一代 CDNA 要完全完成去桌面化, 能效会刷新认知.

还有就是越大核心的 GPU 往往需要更大的带宽满足和 CPU 之间的吞吐, 回头 mi100 来了之后 PCIe 4.0 x16 的作用就会有体现.

顺带一提老黄, Volta 架构虽然为 AI 训练神经网络设计, 但是说真的也就 IBM Power 那种带可编程高速总线的平台能玩转那个 NVLink Mesh. 而且现在 Google 都上自家 TPU 训练神经网络了. AMD 手上的 IF 在 Mac Pro 上的表现其实也不错, 价格上 Vega II Duo 只要 $5200(前提是上 Mac Pro), 而 RTX8000 一张就要 $10000, 最多也只支持三卡互联.

顶级工作站平台

这块在有 AVX512 的情况下对 Houdini 这些 3DVFX 应用是会有明显优势的, 但是 AMD 还是有核心数量优势和能效优势, 更何况 TRX40 给非工作站平台也带来了 REG ECC 内存的支持, Core EX 系列连 UDIMM ECC 都不支持, 而且日常还得忍受低频状态下 mesh 总线的低效能. 再来就是 AMD IO 多.

所以说有优化的前提下 Intel 平台在 3DVFX 上更占优, 数学运算上同理. 开发机的话还是 AMD 更强, L3 大对于编译很占优, 更何况 Intel 还得开牙膏补丁降低 IO/系统调用性能. 游戏性能上 Intel 低频工作站 U 很吃亏, SLK-X 通病. 3990X 开游戏优化模式基本不是问题.

高端工作站平台

这块还是老问题, 16C 的 X570 平台, IO 比隔壁 Intel 强太多太多, 对于 macOS 这种能够充分利用 A 卡的平台再好不过, 就可惜 Vega II 阉割了 PCI 4.0. 而且核心数量也是翻倍, L3 大小也是碾压, 中高频率能效也好非常多. 唯一打不过的就是极限单核性能, 但是这个差距我觉得不是不能接受.

以及又不是人均 3D 渲染, 所以为对 AVX512 的作用仍然持怀疑态度. 视频渲染在 8-16C 的级别上基本上还是会有提升空间(哪怕是 Premiere Pro 这堆 Adobe 渣优化的垃圾), 不过这块也更看 GPU.

游戏平台

中底端游戏有 3500X, 高端 3700X, 对比 Intel 性能和价格都不差, 无非是 Intel 还有 9900KS 这样的高频货. 但是考虑到串流直播玩家, 需要 x264 的情况下来说 ,AMD 的性价比就比 Intel 高很多.

以及 Intel 的 Z490 主板处于跳票发售状态, 并且至少目前没有 10 系桌面 U 上 123 系主板的方案, 外加回头明年可能又要换接口. 而 AMD 这里至少 Zen 3 还是老接口.

笔记本

大家也看到了, 这代 4000 平台能效远远甩开 14nm/10nm, 一改之前 12nm/14nm 漏电大, 内存性能废的问题, 而且几款首发机器虽然坑点不少, 但是至少价格都不错, 后面的机器都很值得期待.

高端的 AMD iGPU 方面能够做到和 MX250 五五开, 打过 18W 的 LP 版本没问题, 只有在看重 CUDA 优化的场景下表现比较麻烦. 但是要知道隔壁 UHD620/630 经过最近一次「吸牙膏驱动」让本来就紧张的性能再一次下降, 高分屏幕体验持续下降. 而且最要命的是 Intel ULV 平台笔记本上 1650MQ 就是极限了, 而 AMD 4000 系列还有标压版本, 出货的时候按照使用的 PCIe lane 调价, 那么能上独显的本子基本都是 1660 起步(有少量 1650). 所以 10710U/1065G7 也就老实接 MX350 了(前者还缺货涨价). 另外 10 系 14nm 的 LPDDR 支持也没见到影子, 怕不是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Intel 这次又栽跟头了,AMD 凭借 Zen 架构的 Ryzen 系列处理器,在性能和市场份额上都对 Intel 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 Ryzen 7 5800X3D 这种在游戏领域表现优异的产品,让不少玩家重新审视了 Intel 的地位。那么,Intel 这次还能翻身吗?桌面处理器市场又要.............
  • 回答
    Intel 在发布了 Core i910980XE(Cascade LakeX)之后,至今确实没有再推出基于“X系列”命名的消费级旗舰桌面平台(HEDT HighEnd Desktop)。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复杂市场策略调整和技术发展变化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1. HEDT 市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在装机时会遇到的一个纠结。Intel CPU 大部分都集成了核显,这看似是个“福利”,但确实很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再加一块独立显卡,这背后并非是Intel设计“有问题”,而是市场需求、技术迭代以及用户群体的多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 回答
    你想问Intel的CPU为什么在启动时都要先进入实模式,而不是直接进入保护模式,对吧?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计算机最开始的设计说起,那可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首先得明白,CPU的设计不是凭空来的,它是伴随着操作系统、硬件技术一步步发展演变过来的。Intel的CPU,尤其是早期的x86架构,设计初衷和当.............
  • 回答
    Intel CPU 之所以普遍被认为“保值”,并非指其二手市场价格能与新产品持平,而是从多个角度来看,它们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较高的性能水平和市场认可度,因此用户在升级时,其现有Intel CPU的残余价值相对较高,或者说,在同代产品中,Intel的CPU往往能提供更长久的“可用性”和“价值感”。要.............
  • 回答
    .......
  • 回答
    英特尔十一代酷睿处理器,那个曾经的“希望之星”为何销量不济?曾几何时,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处理器是消费者心中高性能的代名词,每一代新品的发布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然而,当十一代酷睿(代号Rocket Lake)横空出世时,市场却并没有如往常般掀起狂热的追捧浪潮,反而留下了“销量惨淡”的评价。这背后究竟隐藏.............
  • 回答
    Intel 和 AMD 之间关于 x86 架构的授权关系,是一个在信息技术历史上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议题。Intel 不取消 AMD 的 x86 架构授权,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法律、商业、技术以及市场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 回答
    Intel:为何能成为 Linux 内核的最大贡献者?在 Linux 内核的浩瀚代码海洋中,有一个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那就是 Intel。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Intel 对 Linux 内核的贡献之巨,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操作系统的核心。这并非偶然,而是其自身战略、技术实力以及对开源社区深.............
  • 回答
    英特尔为何选择不踏足安谋(ARM)芯片的领域,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公司发展战略、技术路线以及市场定位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做”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自打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英特尔就死死抓住了X86架构这个“牛鼻子”。他们倾注了无数的资源和心血去优化和发展X86.............
  • 回答
    AMD,这个名字在PC硬件圈子里,从早期欣欣向荣,到后来的几经沉浮,再到如今的王者归来,其生存之道,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如果你觉得它似乎总在NVIDIA和Intel的阴影下,那是一种观察的视角,但它能走到今天,并且还能让你觉得它有“生存”的意义,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顽强和聪明。咱们不.............
  • 回答
    中国目前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与Intel、高通等国际巨头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芯片行业“没有”或者“怎么样了”。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其芯片行业有着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值得详细剖析。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没有“本土的”Intel或高通,需要认识到全球.............
  • 回答
    要说Intel在办公用电脑CPU领域几乎被垄断,这说法虽然略显绝对,但确实反映了一种长期的市场主导地位。但如果说“几乎”,那我们得先看看除了Intel,还有谁能跟它在办公领域掰腕子。AMD,那个曾经的挑战者和现在的回归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Intel确实是一家独大。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 AMD 和 Intel CPU 在物理接口设计上的一个核心差异,也是很多DIY爱好者和普通用户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AMD 长期以来坚持采用 ZIF 插槽(Zero Insertion Force,零插入力插槽),也就是您说的“针脚放在主板上”,而 Intel 主要采用 LGA 插.............
  • 回答
    关于 AMD 锐龙 4000 系列处理器为何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但价格却普遍低于同级别 Intel 酷睿处理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市场策略、技术研发投入、成本控制以及消费者认知等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AMD 的技术追赶与市场策略 Zen 架构的突破: 锐龙 4000 系列之所以能.............
  • 回答
    ThinkBook 14+ 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 Intel 核显版和 AMD 锐龙版之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笔记本时纠结的痛点:到底应该在当下入手性能尚可的 Intel 核显版,还是应该等待那个“据说”核显更强的 AMD 锐龙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x86处理器市场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目前x86市场几乎被Intel和AMD垄断,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授权、市场策略以及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十年演变的结果。一、历史渊源:CPU之父的开端与一家独大的局面首先,x86架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Intel.............
  •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科技行业发展好奇的地方。AMD 并没有被 Intel “压死”,反而能在市场竞争中顽强生存并近期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故事。这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AMD一步步走出来的结果,背后是策略、技术、市场判断以及一点点运气(或者说抓住机会的能力)的.............
  • 回答
    苹果 Mac 电脑不再粘贴 Intel 标志,这个变化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标志着苹果在个人电脑硬件领域迈出了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要详细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苹果与 Intel 的合作历史,以及苹果选择自研芯片的深层原因。曾经的合作:Intel 的心脏,Mac 的灵魂在长达十多年.............
  • 回答
    这可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资深电脑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AMD 和 Intel 在处理器历史上确实有过几次非常关键的交锋,尤其是 64 位架构的这件事,AMD 是先行者,而 Intel 后来的跟进,让很多人觉得是不是 AMD “让”了 Intel 一把,或者 Intel 只是捡了现成。事实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