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癌症患者死亡前想要体验毒品?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人性挣扎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面临不可逆转的死亡时,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渴望,其中就包括一些在常人看来“越轨”或“危险”的想法,比如体验毒品。

从患者的角度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理和情感的驱动:

对痛苦的极度恐惧和逃避: 癌症晚期常常伴随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疼痛,即使是强效的止痛药,也可能无法完全缓解。对即将到来的持续性痛苦的恐惧,可能让患者产生一种“即使是毒品,只要能带来解脱,也无妨”的想法。这不是对毒品的追求,而是对痛苦的绝望式逃离。
对生命的“最后放纵”或“告别仪式”: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多人会反思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有一些未竟的愿望,或者想要体验一些他们从未尝试过但一直好奇的事物。体验毒品,在这种语境下,可能被视为一种“最后的反叛”,一种与常规告别的仪式,或是对自己生命中可能存在的压抑的一种释放。这可能是一种对“活着”的最后一次用力抓取,即使是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
对失去控制感的反抗: 癌症对身体的侵蚀,意味着患者正在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死亡本身也是一种无法掌控的终局。在这种巨大的失控感面前,体验毒品可能被视为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在被动接受死亡的过程中,仍然能自己做主的行为,一种对生命最后阶段的微小掌控。
寻求短暂的“美好幻觉”或“平静”: 毒品常常被描述为能带来欣快感或幻觉。对于一个身心俱疲、对未来毫无希望的癌症患者来说,短暂的、虚幻的“美好”体验,也许是他们此刻最渴望的东西。这是一种对残酷现实的短暂逃避,一种沉溺于短暂愉悦的慰藉。
好奇心与禁忌的诱惑: 即使是即将死亡的人,也可能保留着对未知的好奇心。毒品,作为一种被社会广泛禁止和污名化的物质,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禁忌的色彩。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一些禁忌的吸引力可能会被放大,成为一种最后的探索。
对社会规范的挑战或不满: 有些患者可能对社会规则、道德标准感到厌倦,或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觉得过去的束缚已经不再重要。体验毒品,可能是一种对这些束缚的彻底告别和挑战。

然而,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特别是从医学、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情况又变得复杂得多:

医学上的不建议和风险: 即使是为了缓解痛苦,医疗专业人士通常也不会推荐使用非法毒品。这些物质的成分不纯、剂量不稳定,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副作用,甚至加剧患者的痛苦,或导致意外的死亡,这与临终关怀的初衷——安宁、舒适地离世——相悖。癌症晚期患者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任何不安全的物质都可能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
伦理上的困境: 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职责是帮助患者,但同时也受到法律和伦理的约束。为患者提供非法毒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将触犯法律,并可能面临严重的职业后果。他们必须在患者的意愿和自身的职业操守之间找到一个极其艰难的平衡。
社会和法律的限制: 毒品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非法的。即使患者有这样的意愿,也很难合法地满足。这种非法性也使得任何帮助患者尝试毒品的行为都具有极高的风险。
对家属的影响: 满足患者这样的愿望,可能会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尤其是在涉及到非法行为时。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保持一种深刻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局限和风险。

1. 倾听与理解是第一步: 当患者表达这样的愿望时,首先要做的是去倾听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否定或指责。尝试去探究这种愿望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疼痛、是恐惧、是遗憾、还是其他什么?只有理解了动机,才能找到更合适的应对方式。
2. 探索替代性的满足方式: 如果患者寻求的是解脱、是告别、是体验,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合法、安全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例如,可以通过更强效的药物(合法范围内)、心理咨询、艺术治疗、音乐疗法、甚至是某些法律允许的宗教仪式或体验来实现?临终关怀的理念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上的需求,找到能够替代毒品带来“美好体验”的途径。
3. 与医疗团队和家属沟通: 这样的愿望不应该被孤立处理。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需要就此事进行坦诚的沟通,共同探讨最人道、最安全、也是最符合伦理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转化这些愿望,让他们找到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终点。
4. 承认人性的复杂: 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标准来套用一个生命即将终结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性的很多界限都会变得模糊。与其去评判,不如去尝试理解那种在绝望中的挣扎和渴望。

总而言之,癌症患者在临终前想要体验毒品,这是一种令人心痛的信号,反映了他们可能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恐惧和无助。我们的回应应该基于理解、同情和责任。在合法、安全和道德的框架内,尽一切可能去满足他们除了毒品之外的其他临终愿望,帮助他们平静、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而直接满足这种危险的愿望,无论动机多么“人道”,都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和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得有点让人无语,一个是缺乏对癌症的认识,一个是缺乏毒品跟药品一枚硬币两面性的认识。同时,现实社会中也存在着真实的让人嘘嘘的事情。

1、毒品的危害与毒品的专业知识

陈敏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可以看他写的书,以及大量的文章。

上面是他写的书。

链接地址在上面。

会员的话,更划算一点,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相关内容。

2、癌症患者真的很痛苦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没有见过癌症晚期的患者,比如胃癌的。

在晚期那阵子,会听得到人凄惨的嚎叫,真的是嚎叫,很大声。

只要真听过的,那个声音会让人记住一辈子的。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呢?

挽救生命是不可能的了。减轻其痛苦就是注射毒品,或者吃止痛片。

这个毒品就是吗啡。吗啡就是毒品。

然后题主说禁毒警察能禁止医生使用吗啡用于止痛吗?

然后说癌症患者是体验毒品吗?

然后来一个情境,得了癌症的人去找禁毒警察要毒品?

3、一些毒品可能对治疗癌症有效

在知乎搜索一下。狗药 、 大麻 、癌症 这样的关键词。 有个患者自己吃狗药 与大麻素(大麻提取物)治疗好了癌症。

而国内有同样的患者,也买了狗药,然后买了大麻素。

大麻素是毒品,难道能不让人买吗?

显然不是,肯定可以买的。这是符合法律的,这种不算吸毒,也不属于贩毒。

4、注射死刑与安乐死

目前的注射死刑跟安乐死的原理是一样的。

我国目前的安乐死是两针法。第一针,注射的叫“牛奶”的药品,这针是麻醉剂跟肌松剂的混合。第二针,氯化钾(不是氰化钾),氯化钾是无毒的。致命的是氯化钾。

第一针里,原来就用过毒品。

用过芬太尼等等这种药品。

换句话说,比如大毒贩子刘招华他不吸毒,但是死前是体验到了毒品的味道的。

5、让人嘘嘘的事

以前有个人,他的老爸得了癌症,然后医院根据病情与病者的要求等等,决定给患者使用吗啡,用来缓解病者的疼痛。

后来这个人的老爸死前的几天。他跑去告医院。

说医生给他老爸用毒品,让他老爸上瘾了……

这个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user avatar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前都是在体验法律意义上的“毒品”,最常见的就是吗啡,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癌症晚期患者缓解病痛的止痛药,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明确规定的毒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

吗啡与鸦片、海洛因同根同源,主要成分都是从罂粟提取而来,虽然它的出现挽救了很多人,但同时也让很多人上瘾。在海洛因没有出现之前,吗啡就是当时全球流行的毒品之王,滥用的高峰期,群体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妓女、工人,甚至政要们。

实际上,毒品只是法律的定义,本质上大多数是临床上曾经或现在仍在使用的管制类药物,之所以会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和成瘾,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无节制的滥用,这一点美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因为海洛因、K粉、摇头丸、芬太尼都是被他们从药品玩成毒品的。

毒品与药品就是一体两面[2],具体区别如下:

1、合理用于医疗目的、为病人解除病痛或是治疗的就是药品,反之,私自滥用就是毒品,麻醉性镇痛剂与部分精神药品就属此种情况。

2、药品是出于医疗的需要,具有医疗价值;而毒品滥用不具有药用价值,不是出于医疗目的而生产或使用,仅有伤害和成瘾的单一属性。

3、“药品”和“毒品”具有双重性质,违背法律规定生产、使用的药品就是毒品,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就是药品。

所以题主这个假如,根本不需要通过缉毒警察,真到了癌症晚期(即死亡前),医生都会让他们合法体验“毒品(吗啡)”,让他们从疼痛中平静下来,静静等待死亡的来临。

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88%91%E6%B3%95/721359?fr=aladdin
  2. ^一体两面的毒品与药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g2MjU0NA==&mid=2247484334&idx=1&sn=c7ed5846881a7ebbf4c1d59100dea313&chksm=9f2653d1a851dac727c5d88053bae574beabe6835c9c0c22a13b377c0e9736746293b7f882b9&token=1529373060&lang=zh_CN#r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人性挣扎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面临不可逆转的死亡时,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渴望,其中就包括一些在常人看来“越轨”或“危险”的想法,比如体验毒品。从患者的角度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理和情感的驱动: 对痛苦的极度恐惧和逃.............
  • 回答
    关于多名奥迪车主患上白血病、癌症、畸形儿甚至死亡,并将原因指向汽车内饰气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担忧的社会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探讨。事件本身:信息的来源与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信息的来源。这些说法通常出现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消费者投诉平台,甚至是某些新闻报道或专题文章中。在.............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真是让人感到心痛和复杂。一位母亲,在发现自己的女儿欺凌了癌症患者之后,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方式——强行剃掉女儿的头发。这背后,我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内心的煎熬,以及她处理问题时可能存在的某种绝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母亲对女儿行为的愤怒和想要纠正的决心。欺凌弱者,尤其是欺凌那些身患重病、本就脆.............
  • 回答
    国内首例 CART 治疗患者康复出院:120万治疗癌症值不值?国内首例 CART 治疗患者的成功康复出院,无疑是精准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120万元的高昂治疗费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笔巨款,究竟值不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回答
    关于中国患癌率高达1/3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讨论话题,但需要非常谨慎地解读,因为它涉及到数据的来源、统计口径、以及我们对“患癌率”这个词的理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癌症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确实很高,但“高达1/3”这个数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性或被过分简化。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先从以下.............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听了心寒,也着实让人难以置信。一位丈夫辛辛苦苦工作七年,将自己所得的七十多万工资全部上交给妻子,结果自己患上癌症,需要用钱的时候,妻子却轻飘飘地说一句“钱没了”。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信任、责任和人性的考验。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和可能的情境: 长达七年的上交工资: .............
  • 回答
    吾恩,一位大家熟悉的音乐人,最近被确诊患上了胃印戒细胞癌,而且还是晚期,病情发展到需要切除胃部,即所谓的“皮革胃”。这个消息让许多喜爱他的朋友感到震惊和心痛。提起吾恩,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他温润的嗓音,那些或深情、或治愈的歌曲陪伴了许多人的青春岁月。他不仅是位歌手,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精神寄托。所以,.............
  • 回答
    关于“虎子的后半生”这个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于他在网络上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多个平台上的卖惨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反感。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表面现象:光鲜的豪车生活与卖惨的强烈反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方面,我们在视频中看到“虎子”开着豪车,吃着山珍海味,出入高.............
  • 回答
    演员徐小婷因癌症去世,享年33岁,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她的离世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癌症的关注,以及对治疗方法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中医治疗。关于徐小婷的去世和癌症本身: 疾病的残酷性: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即使年轻、身体素质好的人也可能罹患。徐小婷年轻且热爱生活,她的离世提醒我们,癌症不分年.............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一位患有癌症晚期、在上海的留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不少争议。大意是说,这位留学生在上海的隔离医院里,因为不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隔离条件,试图通过制造舆论,来达到让专家和医护人员单独为她进行隔离治疗的目的。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情况挺复杂的。首先, 从留学生本.............
  • 回答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在我看来,是一项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看待的突破性进展。简单地说,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而是 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我们先来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它为什么叫做“疫苗”,又跟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不同?为什.............
  • 回答
    咱们聊聊槟榔这玩意儿,以及它嚼出来那些癌症的事儿。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很多人的健康,也搅动了不少讨论。槟榔与癌症:一场甩不掉的“毒”约首先得说,槟榔致癌,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小道消息”。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把槟榔列入了一类致癌物的行列,跟烟草、酒精、砒霜这些大家伙放一块儿了。这.............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我佩服那个哥们儿,真的,这份情义太重了,现在社会,能有几个掏心掏肺的朋友?尤其是在生死关头,还能把自己的付出推到前面,这得是多深的交情啊。你说他为了什么?为了让老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圆一个梦,还能留下点美好的回忆。想想看,一个人,知道自己.............
  • 回答
    这个话题确实让人心情沉重,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件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我们该如何看待。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痛的家庭悲剧。母亲正面临着与癌症搏斗的艰难时期,这笔钱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她能够获得治疗、带来希望的生命线。而孩子无知的行为,却在最.............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关于“只要活得久就一定会得癌症”的说法,我想说这是一种过于绝对和悲观的看法,但背后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这个依据并没有达到“一定会”的程度。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开车,只要开的时间够长,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加,因为路况、人为失误等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癌症的发生也类似,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我们身体的.............
  • 回答
    加拿大年轻母亲的遭遇,如同一个冰冷的巴掌,狠狠地扇在了加拿大医疗体系的脸上。她含泪的控诉,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绝望,更是对系统性失能的血泪揭露。延误的两年,磨灭的生命线:这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等待”所吞噬。两年,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也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尤.............
  • 回答
    最近网上传出的“八篇不同中国学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症种类的论文,使用了完全相同的数据结果”的事件,无疑给科研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绝不是一起孤立的学术不端行为,它触及到了科学研究的根基,也让公众对科研的可信度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要理解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学术诚.............
  • 回答
    麦凯恩参议员被诊断出脑癌的消息,确实是震惊了很多人。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铁骨铮铮、掷地有声的政治家,身体一直很硬朗,而且在公众视野里非常活跃,突然间得知这样的消息,让人很难接受。我记得之前就传出过他身体不适的消息,但是大家都没往最坏的方向去想。毕.............
  • 回答
    微博女权群体对周杰伦的“出拳”:一次复杂现象的剖析近期,在微博上,围绕着周杰伦及其部分言论,一场关于“女权”与“直男癌”、“妈宝”的讨论甚嚣尘上。这场由部分微博女权主义者发起的“批判”,将周杰伦推上了风口浪尖,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