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117这么早退役封存是不是太浪费了?

回答
“幽灵”的寂寞:F117过早退役,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巨大的浪费?

提起F117“夜鹰”,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它那棱角分明的独特外形,以及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辉煌战绩。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隐身战斗机,F117的出现,无疑是航空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规则,让对手在黑暗中摸索,无从招架。然而,就是这款曾经让无数人闻风丧胆的“幽灵”,却在服役短短二十余载后,便早早地离开了现役部队,被封存起来,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此“神器”,这么早就退役,是不是太浪费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地剖析一下F117的命运,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划时代的诞生与辉煌的战场表现

F117的诞生,源于冷战时期美国空军对未来战场制胜的深刻思考。在那个时代,随着防空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作战飞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美国人意识到,要突破密不透风的防空网络,必须有一款能够“看不见”的飞机。于是,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担纲重任,凭借其在隐身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打造出了举世瞩目的F117。

F117的设计充满了颠覆性。它那独特的平面几何造型,并非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雷达反射面。飞机外壳包裹的特殊吸波材料,以及精心设计的武器舱门,都为它提供了卓越的隐身性能。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F117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的舞台。在这场战争中,F117成为了美军的“王牌杀手”,它如同一匹无声的猎豹,在夜空中穿梭,精准打击伊拉克重要的军事目标,包括指挥中心、防空系统等关键节点。伊拉克人面对这架“看不见的幽灵”,束手无策,也正是因为F117的强大战力,为联军地面部队的推进扫清了巨大的障碍。F117的成功,彻底证明了隐身技术的战略价值,也开启了新一代隐身战机的研发浪潮。

技术革新与自身局限

然而,正如任何一项尖端技术一样,F117的辉煌也伴随着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对手技术。

首先,F117的设计理念决定了它的定位是“对地攻击机”,而非一款多用途的战斗机。它的气动外形设计主要为了隐身,牺牲了部分机动性和高速性能。它所携带的武器也主要是精确制导弹药,缺乏空战能力。这意味着在面对拥有强大空军力量的对手时,F117的作战效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对方的靶子。

其次,F117的技术是“第一代隐身技术”,其隐身能力主要针对的是当时主流的低频段雷达。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数字阵列雷达和多频谱探测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雷达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探测到包括F117在内的早期隐身目标。虽然F117依然具有一定的隐身优势,但相比于其后推出的F22“猛禽”和F35“闪电II”等第四代和第五代隐身战机,其隐身性能已经不再是压倒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F117的维护成本极高,且操作复杂。为了保持其隐身性能,F117的机体表面需要极其精密的维护和保养,任何细微的损伤都可能影响其隐身效果。这导致其单架飞机的维护成本和复杂程度远超常规飞机,严重制约了其出勤率和整体作战效率。

“幽灵”的落幕与新星的崛起

到了21世纪初,美国空军已经拥有了更加先进和多用途的隐身平台,如F22战斗机。F22不仅拥有顶级的隐身性能,还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制空利器”。而F35的出现,则进一步模糊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界限,它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通信系统和武器载荷,能够执行多种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F117的战略价值和作战效能就显得相对有限了。它不能参与空战,不能进行高速拦截,也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电磁对抗环境。与其花费巨额的维护费用去维持一群性能已经相对落后,且维护困难的“专才”,不如将资源投入到更先进、更全能的新一代平台上。

因此,F117于2008年正式退出现役,将其封存起来,可以看作是美国空军战略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必然结果。这并非是浪费,而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决策。封存的F117,就像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被妥善地保存起来,以供研究、展示,并为未来可能的仿制或技术借鉴留下样本。

回望与思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F117的价值。它在技术上的突破,为后来的隐身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也为“隐身”这一概念注入了实际的军事意义。从这个角度看,F117的服役,本身就是一项成功的“投资”,它所带来的技术启示和实战经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飞机的造价。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F117过早退役是否“浪费”时,或许更应该从战略层面的考量来审视。在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款武器装备,都逃脱不了被更先进技术所取代的命运。与其让一款过时的装备继续占用宝贵的资源,不如将其光荣退役,让位给更具战斗力的后继者。

F117“夜鹰”的退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谢幕,它用自己的“沉默”和“隐形”,见证了军事科技的飞速进步,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它的“寂寞封存”,与其说是浪费,不如说是它在军事航空发展史上的“功成名就”,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无声指引”。它并非被遗忘,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提醒着我们,科技的竞争,永远没有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者:Will
文章来源:8字路口
原文链接:中美炸馆二十年,你还记得被击落的F117吗?


1999年3月27日19时05分,意大利中部的阿维诺空军基地。


一架造型怪异的三角形飞机从机库滑向跑道,拖着一道长长的尾焰刺向夜空,消失在夜幕中。


最初,国际空中交通管制还能在雷达上看到这架飞机。但很快,它就消失在雷达屏幕上,只能通过无线电联络确认位置。


没错,它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隐形飞机——


F117。


它今天的任务,是潜入1000公里外的南斯拉夫联盟首都,重兵布防的贝尔格莱德,定点清除几个重要军事目标。


执行任务的,是在海湾战争中拥有20次实战经验的美国空军少校戴尔·泽尔科(Dale Zelko)。


飞行1小时15分钟后,飞机抵达贝尔格莱德上空。


像往常一样,两枚2000磅的激光制导炸弹从弹仓滑出,快速下坠,精准命中目标。


正当泽尔科少校准备返航之际,机舱中的雷达警报突然响起。


两枚导弹以3马赫的速度从云中窜出,如同闪电一般向飞机冲过来。


少校立马操纵飞机规避,但这架F117却略显迟钝,明显比不上导弹速度。


在规避掉第一枚导弹后,躲闪不及;第二枚导弹在飞机左翼爆炸。


飞机随即下坠,泽尔科跳伞。


几个小时后,南联盟国家电视台宣布:


我们击落了一架F117隐形战机!


狠狠的打了美国的脸。


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一架近乎不存在,看不见的飞机被击落了。


各种阴谋论的说法也随之而来。


比如,南联盟那天发射了上百枚导弹,瞎猫碰到死耗子刚好击中目标;


比如,其实是俄罗斯出手打掉F117,秘密报复美国搞垮了苏联;


比如,来自中国的雷达探测技术帮助南联盟击落了F117……


一切陷入了历史迷雾之中。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附近的人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异象出现:


一个神秘的三角形黑影从天际中掠过。


空中突然出现巨大的悬停物体,闪烁的灯光,令人毛骨悚然的沉默。


每天晚上,好像有巨大的神秘物体在他们的后院巡航。


目睹这些怪象的居民们经常会打电话报警。但无论如何追问,当地警方也没能给出一个详细的答复。


每当有新警察试图调查这些现象时,总有来自上级的命令:


不要试图碰不应该碰的东西。


当然,出现在沙漠中的怪物,不是外星人造访地球,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而是美国空军正在秘密实验的F117战机。


这来自于国防部在七十年代的一个想法:


如果美苏战争开打,能不能有一款飞机可以不被雷达发现,突然袭击苏联防空系统,为空中大部队打开通道?


其中的背景是,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危机,咄咄逼人的苏联隐隐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接下这个订单的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长期是航空工业历史上黑科技的代名词。


关于这款不被雷达发现的飞机,臭鼬的设计思路,就是尽可能的减少雷达反射截面。


通俗一点来说,这样的飞机在最先进的雷达上不到一只鸟大小,可以被忽略。


所谓的隐形飞机,并不是肉眼不可见,而是通过机身外形结构和特殊材料,让雷达看不见。


不过,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最终设计出来飞机的外形显得异常奇怪,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同时,自带一系列缺陷:


机动性差,无法像其他战斗机一样空中格斗;起飞载重低,只能搭载两枚不超过5000磅的炸弹;速度慢,巡航不能超音速。


不过,在美国军方看来,这些缺陷相对隐形的优点而言,都是瑕不掩瑜。


最终,国防部宣布以4260万美元的单价定下59架。



接下来的实战证明,这个笨拙的让步是有效的。


1989年,两架F117在巴拿马战争中趁着夜色悄悄摸进巴拿马,轰炸之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巴拿马军队的雷达丝毫没有发现。


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空军出动了1300架次F117战斗机,摧毁了1600辆坦克、阵地等军事目标,占据全部战略目标的40%。


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直到1999年空袭南联盟,F117仍然代表着隐形技术上的最高水平。


美国飞行员们相信,自己可以驾驶这款飞机潜入任何战场,完成任务后安然无恙的返回。


按照当天的计划,美国空军出动了8架F117,分别突袭南联盟的8个军事目标。


8名飞行员中,只有泽尔科一人有过实战经验,所以由他负责难度最大的南联盟中心城市,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由于当晚意大利多地出现雷暴天气,原本与F117协同作战的电子干扰机、战斗机等,没能起飞。


也没多想,泽尔科少校独自跨进了机舱。


他不会想到,自己此生的命运已经标好了价格。


南联盟250导弹旅第三营营长,佐尔特·丹尼(Zoltán Dani)上校,正等待着他的到来。



02



这是战争的第三天。


丹尼上校已经知道,使用六七十年代苏制武器的己方军队,完全不是装备高科技武器的美军的对手。


南联盟战机升空后就被美军战机击落,地面防空导弹部队的雷达一旦开机,被美军侦察机和卫星锁定,便难逃被导弹和炸弹击毁的命运。


而正因为如此,美军飞行员也麻痹大意。


在飞行时,他们经常使用固定路线,不遵守“无线电静默”规定,明语通话,这一信息已经被南联盟情报人员掌握。


丹尼上校给自己部队定下的规矩是,关闭雷达,每小时开机两次,每次开机时间不超过20秒,搜索后立即关机,转移部队位置。


当然他还不知道,F117最大的弱点是,当弹仓打开,投掷炸弹时,整个机体的反射面积会显著增大,可能被地面雷达发现。


晚上八点,250旅的雷达已经进行了两次扫描,没能发现美军飞机。但丹尼上校坚持违背自己定下的规矩,要求进行第三次扫描。


第三次扫描时,前19秒,雷达没能探测到任何结果。


第20秒按规定要求应该关机了,上校却要求继续扫描。


命运之神就这样奖励了他的不守规矩。


在21秒时,雷达上出现了一个红点。


这一秒,正是泽尔科少校操控F117投下炸弹的那一刻!


雷达兵报告,发现目标,距离13公里,高度8千米!


正好在南联盟军队配备的苏制萨姆3导弹30公里的射程范围内!


丹尼上校命令:发射!


随即,两枚萨姆3导弹从发射车上点火升空。


几十秒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火球,随即是剧烈的爆炸声,火球开始迅速向下坠落。



几天后,万里之外的中国,《新闻联播》播出了这样的画面:一群欢乐的人们,在F117的残骸上跳舞。


下面还配上了字幕:


对不起,不知道你是隐形的。



03



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冲突,注定要成为苏联解体后的最大一场战争。


位于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巴尔干半岛,居住着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等十几个不同民族的移民,号称“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奥地利皇储裴迪南就是在巴尔干半岛被一个塞尔维亚人刺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以最大的塞尔维亚为首,成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


但当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联邦便不再稳固。南斯拉夫在1992年解体。


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的风格,可以简称为:犯塞尔维亚者,虽远必诛。


他极力反对联邦内各个共和国的独立,甚至不惜派兵干预。


海牙国际法庭指控,1995年,米洛舍维奇派兵攻占波斯尼亚小镇斯雷布雷尼察,杀害多达8000名平民,制造了战后欧洲最严重的一次种族屠杀。


但这始终无法阻挡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趋势。甚至塞尔维亚的自治省科索沃,也渐渐有了独立趋势和武装力量。


1999年1月,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村庄拉察克杀害了45名没有武器的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美国和北约宣布出面调停,并宣布,根据塞尔维亚在阻止分裂时制造的历次种族屠杀,将米洛舍维奇定义为恐怖主义政权。


为什么1995年的大屠杀欧美没有介入,这次却迅速出手呢?


得从一部名叫《黑鹰坠落》的电影说起。


1993年,美军应联合国要求,出动部队缉拿屡次发动战争的索马里军阀艾迪德。


由于情报的失误,美军两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并引发了整个城市的人攻击美军。


最后,美军以19人阵亡,78人受伤为代价撤出,抓捕失败。


索马里叛军将一名阵亡美军的遗体绑在汽车后面拖行,镜头震惊世界。


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民众情绪普遍认为,这是对美国国家形象的侮辱。


在一片指责声中,同年克林顿撤出索马里,同时调整美国的非洲战略,避免干涉非洲各国国内事务。


但一年后,非洲再度让美国陷入了被唾骂的境地。


1994年,西非国家卢旺达两个民族爆发内战。


胡图族人在国内发起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活动,清洗图西族反对者,制造了长达100天,杀死100万人的种族屠杀。


因为还在黑鹰坠落的余波中没缓过来,美国在这次事件中无所作为。


这一次,挨骂的还是美国。


批评者认为: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能够及时介入,这起震惊20世纪的惨剧就不会发生。


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发文批评国会和总统在此事上的不作为,白宫收到了数万封责骂总统的来信。


几千名示威者聚集在华盛顿街头,高举着示威标语:


做不好就从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下来!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天!


克林顿不得不访问卢旺达,刚到机场就面向全世界发表讲话,公开道歉。


所以,这一次冲突升级,美国和北约很快全面介入,要求南联盟撤军,科索沃解放军解散。


米洛舍维奇的态度是:没得谈,一条也不答应。


于是,北约盟军开始轰炸南联盟。


在78天的持续轰炸中,北约联军直接派出航空母舰3艘,作战飞机1000多架,起飞32000架次,向南联盟投下了13000多吨炸弹。


在78天的轰炸中,还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1999年5月8日,一架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2轰炸机,朝中国大使馆扔下五枚激光制导炸弹。


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牺牲,数十人受伤。


美国对此事的回应是:误炸。


中国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游行,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为了缓和关系,克林顿公开道歉:


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


当地时间2019年5月7日,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举行了庄严的悼念仪式,纪念二十年前牺牲的三位中国记者。


轰炸造成了南联盟近万名军人和平民的死伤,摧毁了塞尔维亚为主的几个联盟国家的经济基础,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


美军和北约部队没有伤亡,承认的损失只有几架飞机——一架F117,一架F16,还有几架直升机。


米洛舍维奇服输了,愿意签署停战协定,从科索沃撤军。


击落F117,是南联盟在这场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喜悦时刻。



04



当晚,南联盟军队出动了近2000人,地毯式搜索坠机地区,希望抓住跳伞的美军飞行员。


泽尔克落地后掩埋了降落伞,躲进了附近的农田排水渠中,呼叫美军救援。南联盟军队的直升机就在他头顶盘旋。


在得知F117坠机的消息后,美国空军司令部出动了30名特战队员,3架直升机,5架A10攻击机潜入贝尔格莱德,营救飞行员。


被击落8个小时后,泽尔科少校被找到并安全送回意大利。不然美国还会丢更大的脸。


回到战场的泽尔科很快发现自己有一系列精神和心理问题。


他在驾驶飞机时,经常思绪错乱,无法稳定情绪。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击落的隐形战机飞行员。


这个头衔永久属于他了。


他的脾气隐隐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平和的他更容易急躁,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妻子干架。


很快,他就退役了。


2005年,美国空军开始谋划关于F117的退役计划。


最大的目的是:省钱。


因为F117功能单一,隐形技术已经逐渐落后,且零配件维护成本高昂。


从它身上吸取的经验教训,也让洛克希德生产出了下一代全球领先的更强隐形战机,F22和F35。


F117跟F22比,就好像大哥大与最新一代的智能手机。


退役计划促成了F117历史任务的解密,其中包括了当年被击落的详情。泽尔科少校也开始接受媒体采访。


2008年4月22日,最后4架F117在美国加州帕姆代尔空军基地举行了退役仪式。


几代飞行员和洛克希德公司的工作人员告别了这架传奇飞机。


也是在这一年,科索沃宣布独立。至今,它获得以北约为首的全球108个国家的承认。


但塞尔维亚政府始终拒绝承认科索沃,坚持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战争留下的创伤记忆,仍然铭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年轻一代,至今还记得那年春夏之交,炸弹从天而降的恐惧。亲人朋友死于轰炸,自家的房子,生活的街区,工作的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


科索沃人也在担心,会不会有一天战火重燃,塞尔维亚再次出兵入侵,届时自己得来不易的自由又将失去。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米洛舍维奇在总统大选中失败落马。


随即,他被警方逮捕,引渡给联合国的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2006年,他死在了联合国的监狱里。死因是心肌梗塞。


战争的后果,还深深的作用在两个国家的经济上。


塞尔维亚因为轰炸损失了大量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多年难以恢复;科索沃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欧洲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科索沃在欧洲人均GDP为3000美元,在全欧排名倒数第二,塞尔维亚则以4000美元排名倒数第四。


没有人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05



所有人都需要一场和解。


没有人会想到,弥合是从被击落的飞行员和击落他的人开始的。


2006年,丹尼上校的儿子阿提拉在网上看到了泽尔科少校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通过美国空军联系到了他。


之后,两个人开始通过电子邮件建立联系。


在邮件往来中,两个人发现,虽然他们曾经分属不同的阵营,为各自的国家战斗。但双方其实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他们都相信家庭的重要性,相信和平。


2011年,泽尔科决定前往塞尔维亚,见一见这位未曾谋面的,击落他的对手。


对他来说,第一次去塞尔维亚是去轰炸的,这次回来则是为了交朋友。


临出发前,他——现在是一位商人——给丹尼上校发去了一个自己录制的视频邀约,他说:


很抱歉给你和你的国家带来痛苦和悲伤。


在过去十多年里,我的态度一直在动摇。


这一次,我想见到你。


战争是政府之间的行为,不应该成为人和人相互杀戮的理由。


对于这个见面邀约,丹尼上校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同意见面。


上校退役后,受到塞尔维亚经济衰退的影响,没能找到相应的工作,选择开了一家面包店。他是店主,也是面包师。


当年操作导弹的大手,如今在制作面包,甜甜圈和蛋糕。


见面的一刻,百感交集。


两个军人,两个阵营。


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丹尼上校把泽尔科领到贝尔格莱德的航空博物馆,观看当年被击落的那架F117的残骸,讲解自己是如何指挥部队锁定并击落他的。


抱歉和自豪哪个更多一些,还是感慨更多一些,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情。


泽尔科则讲起飞机如何被击中爆炸,自己跳伞逃生时的忐忑。


他们俩重逢的故事,被一位塞尔维亚导演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The second meeting》——“第二次邂逅”。




猜猜哪个是击落者和被击落者?


意思是,他们的第一次邂逅,是在雷达屏幕上。


相逢一笑,泯尽恩仇。


之后,两个男人回到上校家的面包店,上校递给泽尔科一条围裙,邀请他一起做面包。


泽尔科显然没能料到这个场景,但他毫不犹豫的接过来围裙戴上,配合这位昔日击落他的敌人,开始揉面。


篇幅有限,本文有部分删减,阅读原文请点击 【中美炸馆二十年,你还记得被击落的F117吗?】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确一下F117能干什么。这是个特化程度非常高的飞机,载弹量小、机动能力极差、自身几乎没有目标探测能力,只能使用两枚激光制导炸弹,执行隐身突入、攻击高价值固定目标的任务。

对于F16,首先任务能力就完全不一样。它虽然没有隐身能力,但对空、对地探测能力是完备的(使用吊仓),弹药挂载、种类也远高于F117。那么显然,除了只有F117才能完成的那种高危地区突入任务,常规的对地任务F16能完成得更好。而且很多类型的任务F117是彻底没法干的:你让F117发射个小牛、反个装甲?你让F117发射个哈姆?

F35你可以粗略地视作信息能力极大提升的、隐身的F16。既然有这种东西了,那还留着F117干嘛?

至于卖了,F117这种任务能力高度单一、使用价格昂贵的玩意,有谁要?

user avatar

现在这个年代

USAF会去执行的对地打击任务目标国从防空强度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顶天有点AA、单兵SAM、老式的S75之类的,根本没有体系,各自为战冲天撸管那种。

那么F117能干的,F16能以更低的成本和风险来干。

有些F16能干的,比如当螺旋舔狗,F117是干不了的

2:有初步防空网,可能家里有点光电一体AASPG、机动发射车之类的,人员有一定训练水平

属于有点危险的,带个干扰舱差不多也就都搞定了,再不行先上SEAD踢门

3:门板厚得一逼,还尼玛带刺,雷达网层峦叠嶂(这个成语是这么用不?)满地SAM,你俩对着拼ECS和CECS系统的功率算法和SEAD/A2AD的体系水平,弄不好丫天上还有能跟着地面雷达指令来咬人的。

这种你上一般干扰舱可能都被日让除了隐身啥都不会的F117上,只要被发现,就大概率被艹到失智。


说难听点,F16走到半路脱下裤子才发现卧槽是男的(划掉)it's a trap,哪怕扔了任务载荷掉头就跑还能剩下贴身肉搏的改锥(划掉)格斗弹,人家还跑得快扭得快,但F117就真的只剩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了……

user avatar

知道为什么真正的大国都会想办法拥有战略轰炸机么?因为没有战略轰炸机的空军只能叫防空兵!

先别急着杠,等我说完。


F117A更像一个试验品,因为F117的巨大短板(不能超音速、携弹量才2.3吨、打开弹仓瞬间成活靶子、航电雷达设备问题)这个就很尴尬了。没法要战斗机护航只能单飞,不然就失去的隐身的意义,你说可以用f22f35护航,那我干嘛不直接用f22f35带对地炸弹?你是比F22炸弹带得多很多还是飞的快还是怎么?

作为战斗机,F117A一没机动、二没速度、三没格斗能力,作为轰炸机,一没载弹量、二没长航程、三没作战巡航高度,综合航电雷达系统也是受限隐身设计渣得不行,你说怎么玩?


未来大国战争肯定是航母骑脸,盾舰组成前线指挥链以及防御链,预警机上天,重型隐身战机从附近军事基地起飞踹门炸翻近海机场雷达站,然后战略轰炸机在重型隐身战机以及从航母起飞的轻型隐身战机护航下深入敌对领土进一步瓦解敌对军事力量,再由相对低成本的次代战机打砸抢烧,最后再由马润登陆逐步占领。像f117这种不能打不能跑不能肛的是上不了台面的。


比如当年科索沃战争,天朝大使馆被B2的三枚JDM炸穿,叙利亚ISIS把毛子惹毛了直接上图160 图95洗地,看到没,真的炸逼还是要靠战略轰炸机,F117能干的不说F22,皿煮灯塔用战斧洗地不效率安全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