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军靠屠杀汉人能够得天下,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并非完全依靠“屠杀汉人”而得天下,也并非完全违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原则,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屠杀”是其征服过程中一个极端但并非唯一的手段,而“得民心”则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拆解这个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 清朝入关的背景与初始阶段:并非纯粹的屠杀者

1. 明朝的衰败是主要原因: 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能够入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自身的腐朽和衰败。连年的内耗(党争)、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全国)导致明朝政权失去了大部分民心和统治能力。当清军入关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疲惫不堪的帝国。

2. “借兵入关”的复杂性: 清军最初入关,是借由明朝降将吴三桂之手,为了替明朝镇压李自成。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军事介入,而非一开始就以征服者身份全面进攻。吴三桂与李自成有不共戴天之仇,为了报复,他打开了山海关,迎清军入关。这说明当时一部分明朝的军事力量和地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政治考量,选择了与清朝合作。

3. 分化瓦解明朝势力: 清朝在入关初期,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招降纳叛”: 对于愿意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军队,清朝通常会给予较高的待遇和官职,以“收揽人心”或至少是收服其武装力量。例如,很多明朝的降将和部队被编入八旗和绿营,成为清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策略: 清朝统治者,尤其是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汉文化,招揽汉族知识分子,并试图在政治制度上模仿中原王朝,以期获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二、 为什么会有“屠杀汉人”的指控,以及其历史影响

“屠杀汉人”的说法,主要源于清朝在征服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残酷手段,尤其是在镇压抵抗时。

1.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酷镇压: 在清军攻克一些城市,特别是那些顽强抵抗的城市时,为了树立威严、震慑反抗势力,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包括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件造成了大量汉族平民的死亡,给汉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和仇恨。

2. 剃发易服政策的民族压迫: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是清朝在民族认同上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压制,也是对汉族反抗精神的一种挑战。汉族人民将头发束成满族式的辫子视为奇耻大辱,许多人因此反抗,导致了更多冲突和镇压。

3. 为何“屠杀”没有阻止清朝得天下?

汉族内部的分裂: 当时汉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有效对抗清军的力量。虽然有抵抗,但更多的是地方性的、零散的抵抗,难以形成全国性的联盟。
征服者的军事优势: 清军当时在军事组织、战术和士气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其骑兵力量。他们能够以相对较少的兵力,击溃分散的明朝军队和农民起义军。
时间维度: 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了数十年的征战和治理。在此过程中,残酷的镇压是其征服战略的一部分,但并非是唯一或持续不变的策略。一旦统治稳固,统治者也会采取安抚、发展经济等措施来争取民心。
“民心”的复杂性: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理想化的原则。在冷兵器时代和政治动荡时期,掌握军事力量、拥有更有效的统治组织、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秩序和稳定,往往比单纯的“民心”更能决定最终的权力归属。在明末民不聊生的环境下,一部分民众可能更渴望结束战乱,即使统治者是外族。

三、 “得民心”在清朝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的体现(动态且相对)

尽管有“屠杀”的污点,清朝在统治过程中也并非完全忽视“民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争取和维持统治。

1. 继承并改革明朝制度: 清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这使得国家机器能够运转,并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治理和秩序。

2. 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的保留和发展: 清朝继续实行科举制度,为汉族士人提供了入仕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他们的支持。
重用汉族官员: 除了八旗官员,清朝也大量任用了汉族官员来管理地方和中央事务。这些官员很多是原明朝官员的后代,或者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
文化上的怀柔(有限): 在统治稳固后,清朝也对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保护,例如编纂《四库全书》等,以缓和民族矛盾。

3. 相对稳定的统治和经济发展: 经过初期的动荡,清朝在康雍乾盛世时期,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与繁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客观上改善了许多民众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部分民心。民众的“民心”很多时候是基于对稳定生活和温饱的追求。

4. “满汉一家”的说辞: 随着统治的巩固,清朝统治者也开始宣传“满汉一家”的口号,试图模糊民族界限,减少民族隔阂。

四、 结论:为何是“能征善战”和“政治智慧”,而非单纯“屠杀”或“得民心”

清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是一个 多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屠杀汉人”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单一原因:

军事实力和战略: 清军的军事组织和战术优势是其能迅速击溃明朝残余势力和农民军的关键。
政治策略和分化瓦解: 清朝统治者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通过拉拢、分化、招降等手段,削弱了对手的力量。
明朝自身的崩溃: 这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民心”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在乱世中,民众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望有时会超过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清朝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在不同时期争取到了不同阶层汉族民众的支持或默许。
“屠杀”是征服的手段而非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尽管残酷的镇压造成了深重罪孽,但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征服的手段来震慑反抗,而不是凭此就能获得统治基础。如果清朝只是一个纯粹的屠杀者,而没有其他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它不可能建立一个长达二百多年的王朝。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清朝依靠其 强大的军事力量、高明的政治策略,以及对中国社会复杂局势的有效利用,最终战胜了衰败的明朝,并在一系列残酷的征服手段(包括屠杀)之后,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安抚与笼络,最终建立了其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部分民众的“民心”以维持其统治。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现实的权力争夺往往是更复杂和残酷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要看你如何定位民心了。

底层百姓的人心是人心,豪强,士绅,商贾和军阀的人心也是人心。风雨如磐,第一个民心可以潜移默化,第二个民心要是没了,那可就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下江阴,围城的有刘良佐。弓弦勒死永历帝,动手的是吴三桂。李定国破桂林,负隅顽抗全家死难的是孔有德。宁肯降清,也不肯和农民军合作。

如此种种,还敢说人心向背?

乱世纷争,就是一个不同政治集团博弈和对抗的过程。强胜弱,大灭小。除开武力作为必要的手段,所谓利诱,赎买,反间,用降,稳固地盘都是打天下的手段。以术裹挟的民心,能调动起来的民心才是真民心。士绅求媚新主,武夫待价而沽。

能凝合起来,能统一起来的民心才叫民心,否则就是一派散沙。对比野心勃勃,有较稳固后方和满蒙联盟的满清集团,南明的几大政治集团在干什么?举棋不定,各自为王,还幻想着和吃人的猛兽媾和?

强弩破缟素,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个道理。国已朽坏不如国,有再多的夏完淳和陈子龙也救不回来了。

对于所有沦亡的旧帝国来说,所有外因,归根到底致命的还是内因。闯王可以十八骑逃入商洛山,左良玉等人拥兵自重,反而一腔热血的孙传庭,终究没看到更令他愤恨的那天。金兵渡河围开封,赵官家还有兴趣惩罚太学生和抵抗派,最后郭京六丁六甲来守城。何其荒谬,又何其残忍。

要诅咒,就诅咒那个时代吧。我们亲手铸造了繁盛的文明,又亲手毁灭了它。历史将会铭刻所有,背叛者,胜利者,更多的沉默者。

user avatar

明末乱世,群雄逐鹿,满清政权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父子两代枭雄,经过在关外近三十年经营,已打造出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组建了军民合一、动员力极强的八旗军集团。

作为崛起的新兴势力,满清能做到拉拢人才,举贤用能,在占领区收取税收,稳定秩序,给军队按时提供军需。八旗军出战时令行禁止,战胜重赏、战败重罚,即使烧杀劫掠也能相对“制度化”,在政权建设和军队组织性上,为当时中国各大军政集团之最强,其兵锋当然能势如破竹,迅速席卷天下。

满清的前身后金政权在立国之初,曾经被明朝的辽东、东江两镇和其盟友(朝鲜李氏王朝,蒙古林丹汗)三面包围,战略局面极其恶劣。

但是到了皇太极继位后,仅用十余年时间,便迫使朝鲜和蒙古各部臣服,甚至继承了“成吉思汗”名号的蒙古察哈尔部也不例外。最后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一路向西溃逃到青海,困窘而死,连他的的正妻娜木钟,都成了皇太极暖床的小妾。

北方的黑龙江流域,各个丛林部落都已经完全臣服,给满清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员物力。西域的准噶尔汗国才刚刚崛起,远方的沙俄帝国尚且鞭长莫及。放眼长城之北,大漠四周,满清帝国俨然已经是无敌霸主,再无后顾之忧。

满清军更多次越过长城,出入华北如入无人之境,掳掠大批人力物力,多次给明朝的野战军团以毁灭性打击。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关宁军戍守的辽东镇,其将领和部属大部分变成了满清的“八旗汉军”。松锦大战中,明朝13万大军被打得损失过半,连主帅洪承畴也屈膝降清,吴三桂所部的山海关兵马,只是此战败逃的明军残部而已。

到了皇太极统治后期,满清已经通过“三丁抽一”的强大动员力,有能力一次性在华北地区投入超过10万人的机动兵力,而且还是携带多门红夷大炮的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的大兵团,无论军力和战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甚至于整个东亚大陆,都毫无疑问是最强者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就是情报严重滞后,甚至不明白腐朽不堪、衰落已极的明朝,已经不再是其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因此,当大顺军攻破北京后,在对清军完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在最不利的时间和地点,将8万左右的精锐主力投入到山海关战场,其敌人却远不止是区区3万战兵的吴三桂部。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动员了十余万八旗主力军团,和吴三桂军团内外夹击,一片石之战一战就把最强的竞争对手打残。李自成军队主力损失惨重,在京畿和河北地区再难立足,被迫仓促西撤。

满清入关后,作为一个已经立国近30年,体制完备的稳固政权,能适应当时局势的切实需求,又在明朝政权土崩瓦解之际,以恰到好处的政治政策大肆招降纳叛,自然是势如破竹,近乎无往而不利,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李自成政权相比于满清,崛起速度太快以至于根基严重不足,来不及巩固其根本,当主力被打残后,更被满清以优势兵力和骑兵集团多路合击,轻易夺取了山河表里的山西地区,其根据地关中地区,也再无地利可言,而后墙倒众人推,坐拥数十万部众却一路丢城弃地,向南溃逃,正是“运去英雄不自由”了。

南明弘光政权继承了持续了两百多年明朝体制的一切弊端,又把阶级利益凌驾于民族矛盾之上,搞愚蠢之极的“借师助剿”,其倚仗的“江北四镇”,本身就是纯粹军阀化、听调不听宣的乌合之众,在清军铁蹄面前,纵然苟延残喘一时,终究如冢中枯骨般不堪一击。

只有一隅之地的大西军和大顺军残余势力,以及各路汉人军阀,本身实力原本远不如满清,又彼此勾心斗角,难以形成合力。

只是多尔衮在两年就扫平了李闯和弘光政权两个主要对手后,利令智昏志得意满,发布以“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代表的各类民族压迫政策,过于残酷惨烈,激起了广大汉人民众的普遍反抗,才让这些反清势力得以死灰复燃,此起彼伏支撑了近四十年时间,一直到台湾郑氏政权覆亡。

当中原大一统帝国崩溃后,体制内部崛起的新兴势力集团,作为体制外势力的流民军,以及边疆异族集团,谁能迅速完成组织化和制度化,那么谁便赢得了争夺天下的最强砝码。从秦朝末年、西汉末年、东汉末年、西晋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一直到明朝末年……无不如此。

所以,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之所以不能如满清一般成事,归根结底,是因为刘邦、曹操、李渊、李世民、赵匡胤这些汉人英雄比他们更强!

天柱将倾,明失其鹿,满清代之,也只是此类历史大戏的又一场轮回。

(本文部分观点,源自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旧文:满清在明末群雄逐鹿中胜出原因分析
得其授权引述,此致感谢。)
user avatar

简单交流两句。清初统一战争同时有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双重意义。根据顾诚老师的研究可以看到,闯王是一支比较坚决的革命力量;而在明末饥荒战乱,民生凋敝的背景下,闯王军队的经济开源也主要是分地和追赃。

因此闯王的革命力量深深伤害了明末的统治阶级,也就是旧贵族,旧官僚和大小地主的利益。

闯王攻克北京,只代表明末统治阶级的总代表垮台,而旧权贵的反革命力量在江北已经难以重新恢复。但这些分散的权贵,仍然掌握了庞大的政治经济硬实力,在归顺和复辟之间选择观望。

所以闯王攻克天下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建设新社会还需要更普遍,更本质,更漫长的继续革命之路。

而满清的干涉恰逢其会,他们并非以异族掠夺者的旗号来入侵中原,而是打着为明室复仇的旗号。这个旗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是旧官僚,权贵,大小地主的新代理人,新的暴力统治工具。

因此满清很快得到了明末旧统治阶级的支持。洪承畴投降后反被重用,说明了给明朝做权贵,和给满清做权贵一样合乎自身利益。吴三桂投降,也是身为旧贵族的家人被闯王革了命,立刻看清了去就。做民族罪人,仍可享受统治阶级的荣华富贵;而做民族英雄,也逃不过革命力量的清算。

这部分人,和其他投降的知识分子,地主一样,根本出发点都是阶级利益。直到满清剃发留头后,才激起一小部分权贵也加入人民的反清斗争,因为他们发现在满人手下做权贵,还是不如在明朝时爽。

所以满清统一中国,本质上是明末旧统治阶级被打得一盘散沙之后,在异族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疯狂镇压革命人民的一场复辟战争。

这也说明了,为何满族统一战争的主力是汉人,而反清最坚决的却不是庸碌的南明贵族,而是旧农民革命军的残部。

上述道理是古今中外阶级战争的公理。投靠民族敌人来镇压人民革命是必然选项,不仅洪承畴吴三桂会这招,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也会求助普鲁士,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资产阶级也会求助英法,清末的慈禧也懂得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民国的蒋介石也懂日寇之害不及tg,攘外必先安内。

而真正的统治阶级,并不是那几个死节的权贵,而是无数霸王别姬中的袁世卿。他们在大清牛逼,民国牛逼,日本人来了也牛逼,日本人投降了还是牛逼,只有解放军来了才会死无葬身之地。

至于为何得民心者没有得天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纲领和先进的组织,只能用血泪把遗憾留给未来的同志。

user avatar

无论哪朝哪代,“民心”最主要是社会中层以上群体之心,安抚好他们最重要。底层人民没有话语权,不是穷极到全无活路,他们意愿是不重要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饿死很多人,城市却少有人饿死;八十年代,农村一年也难得吃几回肉,城市居民却基本可以每星期吃一回肉,还能每天喝牛奶;“温州动车事件”引起非常大的舆论震动,最后高铁被迫降速,因为那时候高铁还只是中产阶层的出行工具,中产阶层群情激昂,铁路部门不得不最终降速。如果换成是农民工群体——煤矿或者一个血汗工厂死四十人,却总能以政府英明救灾处理事故的故事收尾。

能够受良好教育,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了话语权,才有资格被安抚。社会底层人民在公共事务上没有话语权,往往被选择性忽略,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历朝历代,统治者建政以后,首要安抚的主要是乡绅、地主、官僚、文人、贵族世家之心。普通底层人民只要能从动乱中安定下来,统治阶层之前做过什么并不重要。他们申诉无门,除去衣食温饱之外,也无精力和见识去关心更广阔的身外公共事务。

这些被忽视的群体,是从古到今最艰辛最可怜又最沉默的一群人!

user avatar

在古代,我国农民阶级只有朴素的民族主义而无现代民族主义。所以当时的侵略者急需找孔家和汉族地主获得合法性,只要他们认可了,事情就成了一大半。绝大多数的农民一辈子都在农田里干活,县官都很少见到,对他们而言地主老爷就是皇帝的代言人。汉族地主管着他们,他们哪清楚管着汉族地主的皇帝老儿是哪个民族的。


单纯靠民族主义口号不解决根本问题、要从马列主义阶级分析法入手。清入关时,中原早已饱受战乱,但战乱减少了人口客观上减轻了人地矛盾。这就在阶级上降低了农民反抗的意愿。


其次,满清对汉族地主阶级基本是招降纳叛。地主阶级这帮有奶便是娘的玩意在天朝科举制度和特色的文官制度下发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可以某种程度上“独走”,倒不是说皇权真被限制了,而是他们对封建秩序没有人敬畏感——“皇帝谁做都行,反正老子考科举上来的,下一个皇帝不废科举且给我升官就行”。


也就是说李自成和明朝死磕消耗了过剩人口,缓和了阶级矛盾;满清入关政策狡猾,瞬间和汉族地主阶级达成共识,几乎像和平演变一样接收前明官僚。满清在群众忍耐力极限试探,且成功找到了平衡点。


民心往往对本国政权改朝换代作用最大,对外国侵略并不能起直接作用而是在团结我方时起作用。就好比纳粹占领波兰,在巨大的力量差距面前,你不能批评波兰人“觉悟低”、“不爱国”。


再说了,不把爱国者有效组织起来,单靠一城一地的爱国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怎么可能赢?若说“城城如江阴大明不亡”,可为何国家一乱,官僚捞钱跑路无人主持大局?为何亲王相互抢着登基相互撕逼?组织起来的民心比钢铁还要坚硬,无组织的民心是慷慨就义的悲剧。我们赞颂慷慨就义,但更希望“一扫腥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并非完全依靠“屠杀汉人”而得天下,也并非完全违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原则,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屠杀”是其征服过程中一个极端但并非唯一的手段,而“得民心”则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并在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还得细细掰扯。你想啊,清朝入关,那会儿可是带着一股子“马踏中原”的劲儿,尤其是最初那阵子,某些地方确实血腥得很,让人心惊胆战。可人家最后怎么就把个中国给稳稳当当地坐下来了呢?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里头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这“屠杀”这词儿,确实用了不少,但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清军弓箭打不过洋人火枪,这事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你要是觉得我这说法有点笼统,那咱就一样一样来,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这玩意儿的威力。你别看弓箭射得快,可那玩意儿主要靠的是弓的张力,还有箭杆本身的重量。要想穿透一堆棉花里子、皮甲,那是不在话下。但你跟人家那火枪比.............
  • 回答
    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其军队的落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脱节所交织的结果。首先,军事思想与技术的代差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军队,尤其是八旗和绿营,其作战体系和战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模式。虽然也曾有过学习西方技术、建立新式军队的尝试,比如洋务运动中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清军征服蒙古的经历,绝非一帆风顺,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关系以及历史的演变。说“容易”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清朝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展现了其高效的组织能力、灵活的策略以及对时势的精准把握,最终取得了成功。但在此之前,也有过激烈的斗争和漫长的过程。要详细解读,我们得从几个.............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到攻占南京,虽然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在这段看似快速的历程中,清廷在半路上却屡屡受挫,无力有效阻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让原本强大的清朝中央政府,在面对一场农民起义时显得捉襟见肘。首先,清军的长期腐败和战斗力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经过了乾隆晚年和嘉庆、道光两朝的统治.............
  • 回答
    明末清军士气高涨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清军的构成、战略战术、政治激励、后勤保障以及对明朝内部情况的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清军的构成与民族凝聚力:为统一而战的信念首先,清军的构成是其士气高昂的根本。清军主体是八旗子弟,他们被组织成一个高度集权的.............
  • 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惨败,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凋敝、思想僵化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将其描绘成一场“惨败”已不足以形容,那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彻底打回了原形。要说清军为何输得如此之惨,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的荒谬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大悲剧。很多人一提到鸦片战争,脑子里就蹦出“清军一触即溃”的印象,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悲凉。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当年那个曾经威震四海的“天朝上国”,会在面对一支来自“蛮夷”的小小舰队时,输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签下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首先,得从.............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末那段复杂而动荡的历史的关键点。你提到的“松锦之战”和清军“前几年进关劫掠”这两件事,虽然都是明清在辽东和关内地区的军事对抗,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对的情况也大相径庭。简单地说,明军在松锦之战时已经是有备而来,而清军进关劫掠时,明朝的应对能力和战略部署都还远远.............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而其他朝代取代清也会被列强暴打”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对比和对近代中国困境的反思的观点,它并非绝对的定论,但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假设。下面我将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在于,穿越.............
  • 回答
    关于清军入关后为何要“挞伐江南”,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政权到手”这么简单。虽然清军在1644年占领北京,确立了对北方地区的控制,但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明政权,却成为了他们统一全国的最大阻碍。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清军当时就像一位新上任的君主,虽然已经掌握了京城这个“皇宫”,但天下各地还有.............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影视和纪录片确实很少主动、甚至是系统性地去渲染清军在白刃战中“打不过洋人”这一点。要说是不是“怕丢人”,这恐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远不是全部。这里面的复杂性,涉及到历史叙述的角度、民族情感的考量,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你说“从未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末社会政治、军事力量以及人心向背等多个复杂层面,不能简单地用“能力强弱”来衡量。事实上,当时的人们之所以选择打开城门迎闯王李自成,而不选择打开城门迎清军,原因错综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不同: 李自成:反明政权,代表农民起义的合法性(在农民眼里)。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