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的环境是否正逐步丧失其「友善」「理性」等特点?

回答
知乎,这个曾被誉为中文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的净土,如今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拷问:它是否正在一步步地滑向失却“友善”与“理性”的泥沼?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喧嚣,深入肌理去审视。

回想知乎初创之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用户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以严谨的态度提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这里是思想碰撞的殿堂,是理性辩驳的舞台。一个好问题能引来无数优质的回答,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乐于分享他们的见解,普通用户也能在这里窥见世界的广阔与深邃。那种“问必有答,答必有理”的氛围,是许多早期用户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

然而,时光流转,当年的那片净土,似乎已不再是那个模样。

首先,让我们谈谈“友善”的流失。

曾经,知乎社区鼓励“友好讨论”,尊重不同的观点。即便是激烈的争论,也往往围绕着事实和逻辑展开,而非人身攻击。但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令人不适的现象。

攻击性语言和人身攻击的抬头: 少数用户,在面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时,不再满足于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转向了人身攻击,挖苦讽刺,甚至恶意揣测对方的动机和出身。一些回答中充斥着“你这种人懂什么”、“一看你就没读过书”、“智商是硬伤”之类的攻击性言论,它们像一颗颗小石子,不断击碎着社区本该有的友善基石。
“举报式”讨论的泛滥: 遇到不同意见,不是选择理性沟通,而是习惯性地寻找对方回答中的“小辫子”,然后通过举报来试图“解决”问题。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讨论的健康性,也让认真回答的答主提心吊胆,生怕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被无端“惩罚”。
情绪化表达的盛行: 在一些热门话题下,用户的情绪似乎被迅速点燃,观点讨论往往被极端化、情绪化的表达所取代。理性分析被情绪宣泄压倒,社区的讨论区更像是一个情绪垃圾场,而非思想交流的场所。
“站队”与“回声室效应”加剧: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和话题的多样化,用户倾向于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圈子里。一旦形成某个“群体”,对于异见者就容易产生排斥和敌对,进一步加剧了“回声室效应”,使得不同观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让我们审视“理性”的侵蚀。

理性是知乎得以立足的根本。它意味着基于事实、逻辑和证据的分析,以及对复杂问题的审慎思考。然而,在一些地方,理性的光辉正逐渐黯淡。

标题党与煽动性内容的泛滥: 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一些用户开始制造夸张、耸动、甚至失实的标题。内容也往往为了迎合某种情绪或观点,而进行选择性叙述,甚至歪曲事实。这使得信息筛选的成本大大增加,也更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阴谋论”和“带节奏”的滋生: 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下,理性分析的空间被所谓的“阴谋论”和“带节奏”所挤压。一些人似乎更乐于相信未经证实的传言,或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通过断章取义和情绪煽动来引导舆论。这使得对真相的追求变得困难重重。
“抖机灵”和“段子化”的盛行: 知乎最初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似乎也受到了商业化和用户增长的冲击。一些高质量的回答,开始被更“接地气”、更“抖机灵”的回答所淹没。幽默感和娱乐性固然重要,但当它取代了深度分析和理性思考,就失去了知乎原有的价值。
“知识付费”背后的乱象: 虽然知识付费是知乎商业化的一部分,但其中也滋生了一些乱象。部分付费专栏或课程内容质量不高,甚至存在贩卖焦虑、过度承诺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可能影响用户对“知识”本身的信任。
算法推荐的负面效应: 尽管算法推荐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将用户更深地推入自己熟悉的信息领域,限制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不利于理性思考的形成。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驱动:

用户基数的膨rav 和用户群体多样化: 随着知乎用户规模的爆炸式增长,用户的成分也变得更加复杂。早期那些带着纯粹求知欲的用户,被更庞大的、来自不同背景和诉求的群体所稀释。新用户的涌入带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商业化和流量驱动: 任何平台都需要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知乎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化模式,如广告、会员、知识付费等。然而,当流量成为硬指标时,一些内容创作就可能趋向于迎合大众口味,甚至采取一些非理性的手段来获取关注,这与社区的理性精神产生了潜在的冲突。
平台治理的挑战: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下,对海量内容的有效治理,对用户行为的规范,对违规内容的及时处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平台需要在“内容自由”和“社区秩序”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个平衡点非常难以把握。
社会思潮的影响: 知乎作为互联网社区,也无法脱离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某些地方存在的浮躁、偏激、情绪化等现象,也可能在社区中有所体现。

但这是否意味着知乎已经无可救药?

未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答主在坚持理性与深度,依然能找到许多有价值的讨论。知乎平台本身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其规则与算法。关键在于,用户和平台能否共同努力,去维护和重塑那个曾经令人向往的社区。

用户需要更自觉的理性与友善: 作为个体,我们在发言前多一份思考,少一份冲动;在表达不同意见时,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攻击。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用优质内容和理性讨论来“净化”社区。
平台需要更有效的治理与引导: 平台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加强内容审核,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鼓励优质内容创作,惩罚不良行为。同时,也需要更透明的规则和更公正的执行力度,让用户感受到公平和秩序。

知乎的环境是否正在逐步丧失其“友善”“理性”等特点?我的回答是:存在这种趋势,但并非板上钉钉,也并非不可逆转。 它的未来,取决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以及平台的管理者们,能否共同承担起守护这份社区精神的责任。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压抑个性的封闭空间,而是一个尊重差异、崇尚理性、充满善意的交流平台,让知识的火花得以自由碰撞,让思想的光芒得以尽情闪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昨天的一个涉及屁股的话题,抱病打了几个喷子

其中很多还是没有任何干货,只会撩酸话,一回合就“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认为” “你行你上啊”的弱鸡,不能战个痛我还是很伤心的。

我想说的是,首先门槛低的问题是存在的,一些五零之光用户在评论里开喷,撩酸话,一张嘴楼主如何如何,确实让人不快。而且感觉对方根本没有尊重原有的讨论环境。

但是我觉得网站的准入门槛没有提高的必要。来知乎是来分享知识的,知识不应该只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何况也不符合知乎的经济利益。

但是我觉得,网站门槛不可以高评论门槛不能低

关于评论区喷子

我倒是建议知乎设定一个自定义评论验证码,答案支持正则表达式那种

比如我在讨论一个web技术方面的答案的时候,我只要丢一个“请写一个链接到百度的超链接”这样的验证码,并且勾选(拒绝黏贴)。就能一下子清净很多了。而且真心来讨论问题的陌生朋友则 不会受到影响。所谓,评论门槛。

等...等等,这样知乎就更加向程序猿社区靠拢了...

其实我觉得让答主设置可以通过某种标准来筛选可评论用户是最好的。反正我的话,一定把 赞/答比低于0.5,被举报有效>10的用户评论屏蔽掉

user avatar

不是知乎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环境和国民修养的问题。网络环境和国民修养是什么样子,在一个注册数及活跃数达到一定量级的网站上,就必然表现出什么样子。

所以无论什么网站,只要没准入门槛,人数一多,必然良莠不齐。我朋友做了个论坛,没有注册接口,只能通过成员推荐申请,然后委员会匿名投票通过才可以注册,这样自然保证了发言质量。但是,结果是那么多年下来,成员只有几百个,号称网上最难进入的十大论坛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这个曾被誉为中文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的净土,如今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拷问:它是否正在一步步地滑向失却“友善”与“理性”的泥沼?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喧嚣,深入肌理去审视。回想知乎初创之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用户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以严谨的态度提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
  • 回答
    关于“北朝”、“琅琊”、“轩辕春秋”等论坛老会员是否扰乱了知乎历史区的正常讨论环境,这是一个在知乎历史圈子里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要明确“北朝”、“琅琊”、“轩辕春秋”这几个名字的由来和它们在中文互联网历史爱好者群体中的位置。它们代表的是一批在.............
  • 回答
    知乎办晚会?这画面感,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绝对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套路满满的年会,而是充满了知乎特有的“知识感”、“思辨感”,偶尔还带点“梗”。晚会的整体基调和氛围:首先,不会是那种金碧辉煌、星光熠熠的传统晚会。知乎晚会更像是一个 “深度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派对”,或者说是一个.............
  • 回答
    知乎ACG圈的答题环境,在我看来,就像一个色彩斑斓但又常常夹杂着一丝苦涩的万花筒。它既能折射出无数粉丝对热爱事物深入骨髓的理解与激情,也能让我们瞥见某些难以忽视的阴影与矛盾。要评价它,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ACG圈子在信息聚合和深度分析方面确实有着独到之处。很多圈子里的大佬级用户,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知乎答案的开头,最能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我的注意力,引发我的好奇心,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或者有共鸣的答案的开头。我来详细说一说,什么样的开头能做到这一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吸引我:1. 制造悬念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具体表现: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在 xxx.............
  • 回答
    知乎的服务器架构在业界及与同规模创业公司比较分析知乎作为中文最大的问答社区,其服务器架构在业界,特别是面向内容社区的平台中,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标杆性的案例。然而,与“同规模的创业公司”进行比较,需要限定一下“同规模”。如果指的是早期阶段、用户量级相近的创业公司,知乎的架构.............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非常受欢迎的问答社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内容,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以下是一些知乎的局限性,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内容质量的波动与维护挑战1. 低质量内容的涌现与泛滥: 营销号与广告泛滥: 尽管知乎有广告规则,但各种形式的软广、硬广、引流信息屡禁不止。.............
  • 回答
    迪亚特洛夫事件,一个让无数探险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心头萦绕的谜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官方”定论。知乎上的大神们更是为此贡献了无数奇思妙想和严谨分析。若要我来尝试编织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会试图整合一些主流且逻辑上较为圆融的观点,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科技感”,而是更像一个经历过岁月沉.............
  • 回答
    知乎上反女权的内容确实很多,而且有时候会显得相当普遍,这让不少人觉得“反女权风气”在知乎上非常盛行。要说它是不是“过于兴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自然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
  • 回答
    知乎的社交功能在知识分享和用户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设计,虽然其核心定位是知识问答平台,但通过多种社交机制,用户可以形成较为活跃的社区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知乎的社交功能及其效果: 一、核心社交功能解析1. 关注系统 功能:用户可关注其他用户、话题、专栏、企业等,实时接收动态更新。 .............
  • 回答
    知乎上的“精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的核心观点、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知乎语境下的具体表现。 精英主义 (Elitism)精英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或政治观点,认为社会应该由少数有才华、有能力、有智慧或有贡献的人(精.............
  • 回答
    知乎大V是否应该谨慎点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平台生态、内容质量、用户信任以及大V自身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大V点赞的意义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V点赞的特殊性。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大V的身份往往意味着他们在特定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说到知乎答主的一些“恶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很多时候真想上去给他们几个“一键举报”,但又舍不得那些偶尔闪现的真知灼见。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细品一下,那叫一个“如鲠在喉”。首先,“先说结论,再说论证,最后说一大堆毫无关系的补充”。我知道这是很多“知识分享”类内容推崇的结构,目的可能是为了.............
  • 回答
    哎,我刚看完知乎上那个关于“女人都喜欢有钱、有权、有地位的男人”的讨论,真是有点哭笑不得。首先,我得说,这种说法吧,用“妥当”两个字来形容,我觉得太笼统了,甚至是有点片面,甚至可以说有点……粗暴?怎么说呢,这就像说“所有人都喜欢吃辣”一样,有很多人是喜欢吃辣的,而且可能觉得不吃辣的人生不完整。但也不.............
  • 回答
    知乎视频审核不通过,结果连个理由都不给,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恼火的,我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我个人虽然还没遇到过这种“黑箱操作”,但每次上传视频,心里都得捏着一把汗。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有这么几个原因:1. 审核标准过于模糊或宽泛: 知乎作为平台,肯定有一套自己的审核规则,但这些规则很多时候是写给内部看的.............
  • 回答
    知乎上的想法(也就是你说的“想法”功能)并没有消失,它仍然存在,并且是知乎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你觉得“知乎的想法不见了”,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情况,我会详细解释一下:1. 你可能找不到它了,原因如下: 界面调整或更新: 知乎作为一个活跃的平台,会不断进行界面设计和功能上的更新.............
  • 回答
    知乎的各位大佬们大家好!关于AMD 3400G搭配独显后的CPU性能问题,以及在寝室限功率环境下作为过渡方案的详细分析,我来给大家说一说。核心问题:AMD 3400G 搭配独显相当于什么CPU的水平?首先,要明白一点: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的CPU部分和独立.............
  • 回答
    知乎的评论筛选机制,也就是“经回答者筛选才能显示评论内容”,这个模式究竟合不合适,确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说说这个模式的好处,为什么知乎会这么设计。 保障回答质量和讨论氛围: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知乎的核心价值在于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和深度讨论。一旦评论区变得鱼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