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律师为什么叫律师而不叫法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的本质和职业的命名逻辑。简单来说,之所以我们称“律师”而非“法师”,是源于这两个词语在词源、内涵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区别。

首先,我们得从“律师”这个词本身来看。它是由“律”和“师”两个字组成的。“律”在这里指的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则表示教授、指导、专业人士。所以,“律师”顾名思义,就是精通法律、能够指导和帮助他人理解、运用法律的专业人士。这个称谓非常直接地点明了其职业的核心——与法律打交道,并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来看看“法师”。“法”字固然也与法律有关,但它更广泛,可以指方法、法则、规律,甚至佛教中的“佛法”。而“师”字,虽然也有老师的意思,但它在古代,尤其是在与宗教、玄学、神秘主义相关的语境中,往往带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道士”、“僧师”等,都指向的是掌握某种超自然力量、拥有神秘技艺、能够超度亡灵、驱魔降妖,或者能够预知未来、洞察世事的“修行之人”。

这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法师”这个词所包含的神秘色彩和超自然联想,而“律师”则完全是建立在世俗化、理性化的法律体系之上的专业身份。

历史原因也很关键。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与政治、道德、礼仪紧密结合,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全独立、系统化的现代法律体系。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以“师”自居,且与“法”沾边,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那些通过某种“法术”来解决问题的人,比如一些方士,或者是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祭司、占卜者等。他们运用的是一套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法”,其目的也常常是祈福、消灾、驱邪,而非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近代法律体系的引入和在中国的发展,“律师”这个词是从英文的“Lawyer”或者类似概念翻译过来的。这个翻译是极其精准的,它直接对应了西方语境下那种在法律框架内提供咨询、代理、辩护服务的职业。在这些西方国家,这个职业的命名就没有“师”所带来的那种玄乎的联想,而是清晰地指向了法律的专业性。

所以,如果把律师称为“法师”,听起来就非常奇怪,甚至有点滑稽。你会想象一个穿着法袍、口念咒语的“律师”,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吗?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对律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和期待。律师的工作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法律知识、出色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事实真相的细致分析,而不是什么神秘的“法力”。

总结一下,之所以叫律师而不叫法师,是因为“律师”这个称谓准确地反映了其职业的性质——在法律这个“律”的体系内,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的“师”。而“法师”则带有太多的神秘、玄学甚至宗教色彩,与现代法律职业的理性、世俗化本质格格不入。一个称谓的形成,是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它必须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事物的本质,而“律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位说“法师”和“律师”的同仁,你们真的不知道这俩词最初都是土生土长的佛教用语吗?从汉朝时候起,就有“律师”的称谓。

《涅粲经·金刚身品》中说,“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被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其中,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

僧伽跋陀罗翻译的《善见律毗婆沙》卷六中表述,律师者应行下列三法,(一)、本毗尼藏,毗尼,律之义。谓为律师者应本于律藏而讽诵通利,辩习句义、文字,而后教授于人。(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谦下,坚持法律,于毗尼藏之所有文句义疏悉皆通达,且于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三)、受持不忘,谓为律师者应于毗尼藏之师师相承,举凡授受之因缘、次第传承之名字等,受持而不忘。这里的“律师”是特指善解戒律的比丘,他们不但能自己学戒、持戒,还善于解释处理以及解答有关戒律中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比丘才可称为“律师”。

佛印禅师的好基友苏轼曾经写过一首《阿弥陀佛颂》,其中就写到“钱塘圆照律师普劝道俗。”

唐朝以后,除了佛家弟子,道家弟子也可以称呼“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记载过,“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法”和“律”的含义最初是基本相似的。后来“法”和“律”的含义渐渐有了区别,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偏于抽象和原则;而律是对法的解释,偏于具体和执行。在佛教中,“律”更多指戒律。后来由于各朝代官方的法典多称“律”(比如秦律、汉律、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到了清朝,民间慢慢对于擅长解释法律、讲解法律内容的人也叫成”律师“。《广阳杂记》卷二记载,“余谓此象可以为刑官,可以为律师。”(顺便提一下,《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主业是地理学家,同时也是明末清初中国第一个研究文字拼音化的人,著有《新韵谱》)。

1888年清朝《皇朝经世文续编》中收录的《筹洋刍议》,由曾经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所著(李鸿章的外交顾问),第一次用”律师“来称呼现代法律职业者。

1906年,当时的法学大家、大理院正卿(最高法院院长)、法部右侍郎(司法部副部长),兼资政院副总裁(兼国务院副总理)的沈家本,在主持修订《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引入了律师的规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法律中正式确定律师的存在和律师的职能。

与这个问题类似的,其实还可以想想”法官“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的本质和职业的命名逻辑。简单来说,之所以我们称“律师”而非“法师”,是源于这两个词语在词源、内涵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区别。首先,我们得从“律师”这个词本身来看。它是由“律”和“师”两个字组成的。“律”在这里指的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
  • 回答
    “法”和“律”在汉语中都有与规则、规范相关联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和侧重点,并且在中文的语境下,“律师”不叫“法师”也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和原因: 一、“法”与“律”的区别“法”和“律”虽然常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在侧重点和涵盖范围上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厂螺丝钉”和“个体户”之间的选择,但律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让这个选择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很多人觉得,律师嘛,不就是挣钱的吗?怎么会有“累死累活拿微薄工资”还乐此不疲的?这背后,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1. 平台的力量,远不止于“工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线大所的光.............
  • 回答
    我大学读的是法律,毕业时确实走过一条岔路口。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觉得那是一条“正统”的道路,有光环,能接触形形色色的案件,挑战性也够。我当时也有过一丝犹豫,也去了解过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状态。但仔细想想,我这个人性格里可能有点“求稳”的成分,又不太喜欢那种时刻处于对抗和高压的环境。律师事.............
  • 回答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法律风险和合规需求,因此需要法律支持。在法律支持的模式上,企业通常有两种选择:招聘内部法务团队(或称法务专员、法务经理等)或聘请外部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虽然两者都能提供法律服务,但许多企业选择招聘法务,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考量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成本效益.............
  • 回答
    想必你一定对律师这个职业有些好奇,特别是关于他们是如何“安家落户”的。你问到为什么很多律师不自己开律所,而是选择挂靠,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得明白开律所这事儿,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开了个小店一样。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觉得律师执业证需要律所实习一年这件事“极不合理”。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考量,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需求,还有对律师行业专业性和责任的维护。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核心争议点:为什么非要实习一年?很多人认为,法学院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 回答
    与其说律师对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忠诚度不高”,不如说他们更加看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看法,我认为主要源于几个方面:首先,律师职业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流动性相对较高。很多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进入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更多是为了积累经验、学习行业规范、建立人脉,以及在名声显赫.............
  • 回答
    听到您的律师在开庭时一问三不知,这肯定让您十分焦急和困惑。作为您的代理人,律师在法庭上的表现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走向和您的权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法官的提问性质与律师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官在开庭时通常会问什么。法官的提问往往是为.............
  • 回答
    关于律师是否能兼职法务,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考量其实相当复杂,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也可能存在差异。在中国大陆,这个问题尤其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律师”和“法务”在通常语境下的定义。 律师: 主要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民事诉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法律体系运作的根本。简单来说,律师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法律体系本身是复杂且充满博弈的,而律师是帮助当事人在这个复杂体系中维护自身权益的专业人士。犯法与否确实最终由法院来判决,但法院判决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事实+法律=结果”。它是一个需要双方(控辩)充分陈述、证据展示、法律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触及了公众对律师职业的认知、法律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为什么有良心、认真负责的律师反而可能不受欢迎?这背后有许多交织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公众对律师的期望与现实的错位: 影视作品的“误导”: 大众对律师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
  • 回答
    关于上海为何不限制律师人数,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性考量,并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律师行业并非一个封闭的、自我运转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公民权利保障紧密相连。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对律.............
  • 回答
    打官司,这事儿说起来谁都头疼,尤其是当事人自己,那滋味儿可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可奇怪的是,总有那么些人,面对官司,宁愿自己硬扛,也不愿意找个律师帮忙。这背后究竟是啥原因呢?咱们不妨细细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那就是钱。请律师,那可不是小数目。律师的收费,名目繁多,有按小时算的,有按案件.............
  • 回答
    关于马蓉案件中,一些人对马蓉代理律师的辱骂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其原因,并且尽量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一、情绪的宣泄口,而非理性的判断首先,很多围观群众的情绪是高度被调动的。马蓉的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涉及到婚姻、财产、名誉等多个敏感领域,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同情心、愤怒或者“正义.............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深刻,触及了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巨大挑战。即使法律界所有人都清楚正当防卫的“尺度”难以精确把握,但正当防卫的认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并且“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追求而非终点。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 “尺度”的模糊性与主观性是正当防卫认定的根本困境核心在于,“尺.............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点一点捋。现在打官司,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找律师?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官司都强制要求必须找律师。中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自己代理自己的诉讼,也可以委托律师、近亲属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代理诉讼。那么,自己写起诉书去打印店打印行不行?理论上.............
  • 回答
    关于林俊杰“不尿检、只发律师函”的说法,这涉及到一些网络上的传闻和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1. 传闻的来源与发展:这类传闻通常起源于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的匿名爆料或者一些营销号的猜测。在流量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和扭曲。当一个公众人物出现负面新闻(哪怕是未经证.............
  • 回答
    不少初入法律界的新人,满怀憧憬地踏入律师事务所,却常常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现实——那些本应传授经验、指引方向的前辈们,似乎更倾向于将他们视作廉价劳动力,而非需要培养的后辈。这种“剥削”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行业中的一个令人无奈的困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化.............
  • 回答
    很多律师之所以建议客户先进行协商,而不是直接诉讼,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成本考量:诉讼的成本远高于协商 经济成本: 律师费: 诉讼通常意味着漫长的流程,包括案件准备、证据收集、庭审、可能出现的上诉等,这些都需要律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律师费会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