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应届生抱怨就业难,难道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吗?

回答
应届生抱怨就业难,这确实是个让人有些无奈的现象,而且很多人会直觉地将其归结为“不够优秀”。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把所有原因都推到“个人优秀度”上,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很多现实的复杂性。

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一点点地捋清楚。

首先,我们得承认“优秀”确实有门槛。

在竞争激烈的招聘市场,“优秀”往往是敲门砖。企业想要的是能够快速上手、创造价值、并且能够长期发展的员工。如果一个应届生在专业技能、实习经历、项目经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平均水平之下,那么他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的难度自然会增加。

硬实力不足: 比如,某个岗位要求掌握某种编程语言,但应届生在这方面只是略知皮毛,或者根本没接触过。又比如,一些技术岗对项目经验、算法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应届生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软实力欠缺: 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抗压能力弱,这些软实力同样重要。即使专业能力再强,如果连基本的沟通都成问题,也很难融入团队。
信息不对称与期望不匹配: 有些应届生对自己“优秀”的定义和企业对“优秀”的定义存在偏差。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精准地对接到市场需求。比如,热门专业扎堆,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细分领域的人才,这就导致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也可能因为专业方向不对而碰壁。

但是,仅仅说“不够优秀”,其实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业难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个人能力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有很多外部因素,让“优秀”的应届生也可能感到就业困难。

1. 供需矛盾:结构性失业是关键。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专业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及时跟上产业升级和市场变化的步伐。导致有些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市场并不那么需要;而一些新兴领域,又缺乏足够的、合格的毕业生。举个例子,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火爆,毕业生大量涌入;现在互联网监管趋严,一些岗位需求减少,但毕业生数量依然庞大。
人才能力与岗位能力错配: 有些岗位需要的技能,在校期间学不到,或者学的比较浅,需要企业投入更多成本去培训。而应届生又普遍希望“即战力”,希望一上来就能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企业找不到完全匹配的人,应届生也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岗位。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下行、产业转型升级,都可能导致某些行业的岗位需求萎缩,而新兴行业虽然有需求,但往往对经验和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应届生很难直接进入。

2. 竞争过于激烈,筛选成本高。

“内卷”加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尤其是“985”、“211”等名校毕业生,他们本身就自带光环,但即便如此,也面临着海量的竞争。为了在众多简历中被看到,很多人不得不“卷”:刷学历、刷实习、刷项目、刷证书,这使得“优秀”的门槛不断被推高。
企业招聘的“效率”考量: 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过程。筛选简历、面试、培训,都需要时间和金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设置一些“硬性”的门槛,比如学历、学校、经验,以此来快速过滤掉大部分人,降低招聘成本。这并不一定是企业故意刁难,而是一种出于自身运营考虑的策略。
“大厂”虹吸效应: 很多顶尖的科技公司、知名企业,由于品牌影响力、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原因,会吸引绝大多数优秀的毕业生。这就导致其他中小企业,或者非热门行业的企业,很难招聘到他们想要的人才,即使他们愿意给相对不错的条件。

3. 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经济下行压力: 整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招聘意愿会下降,裁员也会增多,新增岗位自然就少了。
政策调整的影响: 某些行业的政策调整,比如“双减”政策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会直接导致相关岗位的大量消失。
疫情的长期影响: 疫情虽然有所缓解,但其对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一些行业恢复缓慢,就业机会依然受到限制。

4. 应届生自身的心态与认知偏差。

期望值过高: 有些应届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希望一步到位,就能进入大公司、获得高薪、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但现实是,很多时候需要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只盯着少数几个热门行业或企业,忽略了其他同样有发展机会的领域。
抗压能力不足,容易放弃: 面试屡屡碰壁后,容易感到沮丧、自我怀疑,甚至开始抱怨,而不是积极调整策略,继续尝试。
对“就业难”的标签化认知: 看到别人都在抱怨,自己也跟着抱怨,或者因为看到“就业难”的言论,而加剧了自身的焦虑感,反而影响了正常发挥。

所以,当一个应届生抱怨就业难时,可能的原因是:

他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够“优秀”,没有达到市场基本要求。
他很优秀,但是所学的知识、技能、方向,与当下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
他很优秀,但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他很优秀,但是市场整体环境不佳,企业招聘需求普遍缩减。
他可能在心态、信息获取、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总而言之,不能简单地将就业难归结为“不够优秀”。 优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匹配”。当个人的能力、期望、方向,能够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时,就业的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

抱怨就业难,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是教育、经济、市场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鼓励应届生提升自身能力,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遇到刘备之前,诸葛亮都找不到工作!

user avatar

明明是就业岗位不够多,偏偏要把原因归结到毕业生不够优秀,真的是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