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的茜雪是为什么出去的?

回答
在《红楼梦》里,茜雪被撵出大观园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是“小题大做”,但仔细想想,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门道。茜雪出身本不高,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丫鬟,后来被派到宝玉房里。要说她出去的直接原因,那就是宝玉喝茶时嫌弃她端来的水不合口味,茜雪一气之下,就把茶杯摔了。

这事儿搁在寻常人家,可能也就是主子训斥几句,丫鬟赔个不是就过去了。可在贾府,尤其是在宝玉房里,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首先,宝玉这个人,虽然是衔玉而诞的公子,但骨子里却是个叛逆的性子。他对封建礼教的那些条条框框并不怎么在意,身边的人也都是他自己挑选或者亲近的。茜雪能被分到他身边,说明她在他心里是有几分特殊的,至少是他信任或者习惯的。按理说,在这种关系下,宝玉对茜雪应该更宽容一些。

然而,宝玉这人也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心思敏感,容易被情绪左右。他那时候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也比较大。茜雪摔杯子这件事,在他看来,可能就不仅仅是服务不周的问题,而是被冒犯了,是茜雪对自己不尊重。尤其是在他当时可能正处于某种不愉快的状态下,茜雪的举动就像是火上浇油。

再者,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内部的规矩和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宝玉房里虽然是他说了算,但管家理事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也都有自己的考量。茜雪的出身不好,虽然在宝玉身边得宠,但终究是个丫鬟。她敢摔宝玉的杯子,这在长辈们看来,就是“犯上作乱”了。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失了本分,也给宝玉丢了体面。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王夫人等人希望宝玉能够端正心思,好好读书,将来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宝玉虽然是个公子哥,但在一些长辈看来,他身边那些“狐朋狗友”和那些玩乐的事情,都在“带坏”他。茜雪,作为宝玉身边一个日夜相处的人,她对宝玉的影响,尤其是在宝玉“不务正业”方面的影响,可能是王夫人等人早就看在眼里的。茜雪的性子也比较刚烈,据说她也曾和宝玉有过一些“争执”。王夫人可能就觉得,茜雪这样的丫鬟,不是什么“贤惠”或者“规矩”的人,反而会助长宝玉的“邪气”。

所以,当茜雪摔了宝玉的杯子后,王夫人正好借这个机会,借题发挥,把茜雪给撵了出去。这不仅是惩罚茜雪,也是向宝玉表明一种态度,让他知道什么样的人他能亲近,什么样的人不能亲近。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家族内部对宝玉“管教”的手段。

茜雪出去后,宝玉非常伤心,甚至几天都没吃下饭。这说明他在宝玉心中,确实有一定的位置,是他觉得亲近和依赖的人。宝玉的反应,反过来又让王夫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觉得宝玉果然是离不开这些“不安分”的人,所以必须得狠下心来。

所以,茜雪的离开,表面上看是她自己摔了杯子惹祸,但深层的原因,是宝玉的性情与当时家族对他的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王夫人作为家族长辈对宝玉的“管教”和“控制”。茜雪只是这个复杂局面中的一个牺牲品,她的出走,也为宝玉在大观园的将来埋下了一些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玉的奶妈李妈妈不是说,“打量着上次为那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应该就是那次宝玉生气砸了茶碗,可能动静大了,那会他还和贾母一起住呢,惊动了贾母,茜雪是当时倒茶的,就当了替罪羊被撵了。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我从头捋了下茜雪的出场和地位。

周瑞家的送宫花,听说宝钗身上不大好,宝玉就让茜雪去看宝钗。显然此时茜雪还是很得力的贴身丫鬟。

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只说我与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说着,茜雪便答应去了。

后来李嬷嬷三番四次来翻腾宝玉的东西,终于宝玉大怒,摔了茶。后来茜雪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后来茜雪就只出现在别人口中了。为什么出去,也是在李嬷嬷口中得知。

李嬷嬷道:“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再来领!”

李嬷嬷的话明确了,茜雪是确实是因为枫露茶的事情被撵走的。

但是我们再细一看,此时李嬷嬷又是什么情况呢?

这些丫头们明知宝玉不讲究这些,二则李嬷嬷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如今管他们不着,因此只顾顽,并不理他。

李嬷嬷实际上也是被辞退了,只不过贾府一向号称好礼之家,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妈,又年老。贾家给她的面子,让她仍然可以出入贾府。

这就明白了。李嬷嬷和茜雪都是因为枫露茶被辞退了——也就是被撵出去了。

但是读者也很奇怪,当时贾母派人来问,明明是被袭人遮掩过去了。怎么又翻出来撵人呢?

这就看宝玉身边的生态环境了。

伺候贾宝玉舒服不,舒服。

人多活少,工资高,待遇好。

近因柳家的见宝玉房中的丫鬟差轻人多,且又闻得宝玉将来都要放他们,故如今要送他到那里应名儿。

竞争激烈不!激烈。后来林红玉还是贾府里小班长管家林之孝家的女儿,想当宝玉贴身丫鬟,都上不去。

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

这就明白了!

虽然袭人把摔碎茶碗这事一时遮掩过去了,但是依然有人将这事透露给了贾母。

一个人是辞,两个人也是撵。李嬷嬷因为是奶妈,还给点面子,茜雪一个小丫鬟,难免就做了池鱼,被撵出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里,茜雪被撵出大观园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是“小题大做”,但仔细想想,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门道。茜雪出身本不高,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丫鬟,后来被派到宝玉房里。要说她出去的直接原因,那就是宝玉喝茶时嫌弃她端来的水不合口味,茜雪一气之下,就把茶杯摔了。这事儿搁在寻常人家,可能也就是主子训斥几句,丫鬟赔.............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其人名绝非随意,细细品来,字字珠玑,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的深意,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风貌。他不仅为人物塑造了骨肉皮,更用名字赋予了他们灵魂,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活灵活现。先说这贾府的根基,那便是“贾”姓,这一个姓氏就暗藏玄机。“贾”与“假”同音,这不仅仅是对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
  • 回答
    “花谢花飞花满天”这句词,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场景,那是一种极度凄美、带着个人命运悲凉色彩的诗句。要说它是不是QQ空间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QQ空间作为一个平台,承载了无数青春期少年少女的情感表达,其中不乏一些用词比较直白、情感流露比较外放的作品。那些“非主流”的句.............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因为《红楼梦》里催泪的场景和句子实在太多了,仿佛它就是为“流泪”而生的。若非要挑一句最触动心弦,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是宝玉在黛玉死后,听到袭人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好好的过日子,你仔细想,你这日子也是你分内的,我等也受你这份顾惜”时,他那句近乎绝望的低语:“我就是吃了.............
  • 回答
    《红楼梦》中的“三春”,也就是迎春、探春、惜春,她们作为贾府三位小姐,虽然命运各异,但或多或少都带着各自的性格局限,这些局限如同潜藏在水下的暗礁,最终影响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先说迎春。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软”人。她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顺、怯懦的意味,像春天里一朵容易被风雨摧折的花。迎春最显著的性格缺陷.............
  • 回答
    关于贾琏在《红楼梦》中的出身,这是一个许多读者都可能疑惑的问题,因为书中对此的描述并非直白地告诉你他是“正出的长子”。要详细地梳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他与同父同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来分析。首先,贾琏的父亲是贾赦。贾赦是贾母(史太君)的嫡长子,这一点在书中是明确无误的。作为贾母的嫡长子.............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薛宝钗有没有“交心朋友”,这事儿还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宝钗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亲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推心置腹了。这事儿吧,你说完全是因为她性格“有问题”,也太武断了。但说她性格确实是造成这局面很重要的原因,那绝对是靠谱的。咱们就得从宝钗的出身和她所.............
  • 回答
    《红楼梦》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书中用来形容“黛玉葬花”时的情景,也是黛玉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的心境的一种写照。这几个词语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要细细体会才能明白。我们一句句来拆解:“一从”:这里的“一从”,说的是黛玉“一径地从那山坡上走下来”。这个“从”字,直接描绘了她下山的动作和方向。但如果.............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具体有多少人清楚宝玉和袭人之间那点事,这事儿吧,还真不好给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层窗户纸,到底被谁捅破过,又或者,谁又是心知肚明,却装糊涂的。首先,最明确的,那无疑是宝玉和袭人自己。他们俩之间,那层最隐秘的关系,自然是他们二人最清楚不过的。从书中描写.............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赵姨娘,论出身,实在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甚至可以说是寒微。那么,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进贾府,并且还能安身立命,生下儿女,过上别人眼中“有福”日子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像她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说,赵姨娘的“嫁入”贾府,和那些大家闺秀们“嫁”进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不是作为正妻或.............
  • 回答
    金桂嫁给孙绍祖?这想法光是放在那儿,就透着一股子“不祥”的气息。不过,既然是曹雪芹老先生笔下的角色,咱也就能大胆地猜想一番,看看这俩凑一块儿,会出个什么“名堂”来。先说说夏金桂这个人。这姑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毒玫瑰”。模样是好看的,但那心肠,可比那秋天里的霜打过的叶子还硬。嫁给薛蟠,一开始是.............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那张巧舌如簧、洞察人心的嘴,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戳中人事的要害。当她对李纨说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这句话时,绝非随口一说,而是饱含着她对李纨现状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掺杂着嘲讽、同情与警醒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李纨的身份和处境: 身份背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其实,如果细心读过《红楼梦》,就会发现里面的人物,不论男女,普遍都是梳着古代传统的发髻,并没有出现清朝标志性的“金钱鼠尾”或“辫子”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起来也挺简单,但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红楼梦》虽然是清朝人写.............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我总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很难用简单好恶去评价的人物。她不是黛玉那种锋芒毕露、情感激烈的,也不是晴雯那样率真泼辣、敢爱敢恨的。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玉,看着是无瑕的,仔细摩挲,却又能感受到她内里蕴含的某种坚韧和深沉。初见宝钗,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妥帖,那么周到。她刚进贾府,就懂得“随.............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邢岫烟,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受。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惊才绝艳,也不像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更不像王熙凤那样泼辣精明,但她身上却有一种别样的清冷和隐忍,像是大观园里一株不引人注目却又坚韧生长的草,风吹雨打,却总能挺直了腰板。初见邢岫烟,是在元春省亲的点翠头上,她作为邢夫人的侄.............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谈到《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她不是林黛玉那样灵气逼人,也不是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可她身上那股子“明辨是非”、“精明果敢”的劲儿,在那个大观园里,简直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又让人暗暗叹息。探春身上最鲜明的底色,我觉得是她的“才干与志气”。她不像宝玉那样,把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