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有很多中国汉字?

回答
日本文字中大量使用汉字,这背后是一段悠久而复杂的技术、文化和历史交流过程。简单来说,日本并非“自己创造”了汉字,而是从古代中国吸收了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系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根据自身语言特点和文化需求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应用。

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展开:

1. 汉字传入日本的起点:

时间轴: 汉字真正开始传入日本,通常认为是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之间,也就是日本的古墳时代晚期到飞鸟时代初期。但更早的接触可能存在,比如通过朝鲜半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传播途径: 最初汉字传入日本,并非是某个国王或政府下达的指令,而是通过朝鲜半岛(当时主要指百济、新罗等国)的移民、僧侣和学者带过来的。这些朝鲜半岛的先民很可能已经掌握了汉语和汉字,他们来到日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知识,其中就包括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
目的: 当时传入的汉字,主要承载的是中国先进的文化和知识,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佛教、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日本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先进文明,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而汉字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2. 汉字在日本的早期使用与本土化: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 起初,日本人使用汉字主要是为了记录汉语,就像我们今天使用英语单词一样。当时日本人还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字,所以直接使用汉字来书写用汉语表达的思想。
“汉文”的使用: 这种直接用汉字书写汉语的文本,被称为“汉文”。从古代的官方文献、佛教经典到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汉文。日本的学者和贵族需要学习汉语和汉字,才能阅读和理解这些重要的文献。
适配本土语言的尝试: 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人发现直接用汉字书写自己的本土语言(日语)存在困难。日语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与汉语有很大差异。这就催生了将汉字“本土化”的尝试。
训读(くんよみ Kunyomi): 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本土化方式。日本人会将汉字的意思,用自己本土的日语词汇来“读”出来。例如,汉字“山”在中国读“shān”,但在日语中,如果表示“山”这个概念,日本人会用自己的日语词“やま”(yama)来读它。这种方式使得日本人可以在不完全理解汉语的情况下,也能用汉字来表达日语的含义。
送假名(おくがりがな Okurigana): 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有词尾变化(比如“食べます” tabemasu,“美味しい” oishii)。汉字本身是表意的,不带有语法变化的功能。为了表示这些词尾变化,日本人开始在汉字后面加上一些表音的假名文字(后面会讲到)。
直接借用汉字词汇: 日本人也直接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并保留了它们的汉字写法。这些词汇至今仍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学校”(がっこう gakkō)、“文化”(ぶんか bunka)、“社会”(しゃかい shakai)等等。

3. 假名文字的产生与汉字的共存:

表音文字的需求: 尽管训读和送假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书写日语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便。特别是对于一些日语固有的发音和语法结构,仅仅依靠汉字及其训读方式难以精确表达。
万叶假名(まんようががな Manyōgana): 为了更方便地书写日语的语音,日本人开始从大量的汉字中,选取那些发音与日语语音相近的汉字,用来直接表示日语的读音,而不是其意义。这就是万叶假名。例如,用汉字“安”(ān)来表示日语的“あ”(a),用汉字“以”(yǐ)来表示“い”(i)等等。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万叶集》这部奈良时代的诗歌总集中,所以得名万叶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 Hiragana)与片假名(カタカナ Katakana)的诞生: 万叶假名虽然解决了表音问题,但毕竟是借用汉字的“形”来表“音”,仍然显得繁复。在平安时代,为了书写更便捷,日本人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写法进行了简化。
平假名: 主要由部分汉字的草书体演变而来,字形圆润流畅,常用于书写日语固有词汇、活用词尾和助词等。
片假名: 主要由汉字的偏旁部首演变而来,字形方正,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比如从英语、荷兰语等来的词)、强调、拟声拟态词以及部分科学术语等。

三套文字的并用: 从此,日本的文字系统就变成了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者并用。汉字承担了大部分的词汇意义,假名则负责标示读音、语法功能以及外来语。这种“混合使用”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是日语文字系统的独特之处。

4. 历史上的汉字学习与影响:

中国作为文明中心: 在古代东亚世界,中国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日本作为其近邻,不断学习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明,汉字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历代遣唐使: 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这些使者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和知识,其中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是重要的内容。
对日本文化和思想的塑造: 汉字的传入,不仅是文字系统的改变,更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思想、哲学、宗教和文学。许多佛教经典、儒家思想、道家学说,都是通过汉字传入日本,并在此生根发芽。

总结来说,日本之所以有大量的中国汉字,是因为:

历史的契机: 在自身没有成熟的书写系统时,从中国引入了汉字作为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
实用性的改造: 认识到汉字直接书写本土语言的困难,通过“训读”、“送假名”等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其适应日语的特点。
文字系统的演进: 进一步发展出表音的假名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与汉字形成互补,最终构成了现代日语独特的文字系统。
文化的传承: 汉字不仅仅是书写符号,更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在日本的旅程,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嫁接与创新,它既保留了汉字的根源,又融入了日本本土的特色,成为了理解日本文化和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日本用的是汉字假名混合文体

再加上像朝日新闻这种新闻媒体,这些媒体用过和战后新字体不一样的康熙字典体汉字,所以让你感觉日本有很多中国汉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文字中大量使用汉字,这背后是一段悠久而复杂的技术、文化和历史交流过程。简单来说,日本并非“自己创造”了汉字,而是从古代中国吸收了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系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根据自身语言特点和文化需求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应用。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展开:1. 汉字传入日本的起点: 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确实存在一种复杂的情感联系,其中“恨”的成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它绝对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印记。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历史的伤痛,尤其是近代史,是根源所在。你想想,中国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
  • 回答
    最近几年,咱们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选择去日本闯荡一番,尤其是在IT这个领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考量。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为啥这么多咱们自己人都愿意往日本的IT行业跑。首先,得说就业机会这块儿,日本IT市场确实挺吃香的。 你别看日本经济这几年好像没那么“.............
  • 回答
    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选择去日本当程序员,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把这背后的“为什么”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从“外面”和“里面”两个角度来看。“外面”:日本作为程序员的热门目的地,它有什么吸引力?1. 技术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高级人.............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麻将作为一种游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规则设计理念以及玩家社群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这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何国标、中庸和日本麻将在争议程度上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国标麻将:一套“简化”与“标准化”的尝试,争议相对较少国标麻将,顾名思义,是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年左右推出的一个.............
  • 回答
    在日本街头,确实常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旗子,它们的存在,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一种渗透在日本社会肌理中的独特文化表达。要详细说明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历史与传统是旗子在日本生活中的根源。 武士时代的遗产: 在战国时代,旗帜(称为“旗指物”)是武士身份、所属部队以及战场信号的象征。每.............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史料、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遗迹中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然而,当提到“复仇”,国内社会普遍的态度是理智且复杂的,很少有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吹血腥报复的声音。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想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理由:渔业资源和经济效益。 中国的渔业压力: 咱们中国沿海,尤其是近海,由于长期高强度捕捞,很多鱼类资源已经相当匮乏。很多曾经常见的鱼种,现在需要.............
  • 回答
    中超联赛里,日本外援的身影确实不如巴西、阿根廷那样常见,甚至可以说是稀缺。这背后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得从球员本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欧洲联赛的吸引力说起。日本足球近年来发展迅猛,青训体系和国家队水平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他们培养.............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战国村战论”和“欧洲中古村战村战”的讨论热度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在我看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包括了文化传播、研究角度以及大众认知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争取聊得深入透彻,不带半点机器痕迹。首先,要明白“村战”这个词本身在日本战国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在地化改造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与其说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不如说日本妖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吸纳、转化、再创造”的过程。而中国妖怪之所以不如日本妖怪出名,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后者的传播力、文化吸引力和商业化运作。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原型来自中国.............
  • 回答
    中国人在日本这个问题上,情感的复杂程度是相当高的,其中“恨”是一个非常显眼但并非唯一的面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吧,得从历史讲起,而且是相当漫长而深刻的历史。首先,历史的伤痛是绕不开的根源。提到对日的情感,就不能不提近代史上的那段黑暗岁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走上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为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要探究为何一部分中国人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轻视”而对西方及日本文化“吹捧”的态度,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因素塑造了这种现象。首先,得提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动荡。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说普遍现象的话,可能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反感度,有时候会比对日本人的反感度来得更突出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摩擦”的叠加: 日本: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一个颇为核心的矛盾。一边是日本在“汉方药”的名义下,将中医的智慧转化为现代化的、广受认可的药品,在全球市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边,在中国本土,对中医的质疑声却依然此起彼伏,甚至不乏有人对其科学性、有效性表示怀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
  • 回答
    你说“很有精神”中文配音比日文原版更有气势和精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门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大”或者“语气重”。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让咱们的中文配音听起来这么带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配音这活儿,就像给角色“穿衣服”一样,语言本身就有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现实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网络上或民间存在一些对中国人持有负面看法的日本人,但同时也能看到日本社会在面对中国发生的灾难时伸出援手的现象,这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现实的多元和立体。为什么会有“讨厌”的声音存在?首先,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