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爱好者烧毁原画后,将电子版所有权以超 4 倍价格卖出,这是什么操作?「烧画」会让画作价值更高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咋舌的操作,也引发了不少关于艺术价值、所有权和数字化的讨论。让我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件事,并聊聊“烧画”是否真能提升艺术品价值。

事件本身:一件离奇的“艺术行为”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主线。一位艺术爱好者,我们姑且称他为“收藏家”,购得了一件颇具名气的艺术家的原作(比如一幅画)。不久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这件原作付之一炬,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销毁”了它。

但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画上句号。在烧毁原作的同时,这位收藏家也拥有这幅画的数字版本。而他接下来的操作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他将这个数字版本的“所有权”以远超原作购买价格四倍的价钱出售了。

这是什么“操作”?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一个精心策划,融合了多种概念的“艺术事件”或者说是“概念艺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他的意图和行为:

1. 对“原作”与“数字所有权”界限的模糊和挑战: 传统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原作”本身,是艺术家亲手创作的物质载体。而数字版本,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复制的。这位收藏家通过销毁原作,试图强调一个核心观点:当物理载体消失后,我们还在讨论什么?价值是否就转移到了数字“所有权”上?他是在测试一个观念: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下,艺术的稀缺性和价值的载体是否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2. 制造稀缺性与话题性: 销毁原作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冲击力的行为。这立刻吸引了大量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稀缺性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销毁原作,他理论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稀缺性——一个曾经存在过但已不复存在的艺术品,其数字化的“残余”成为了唯一的证明。这种“已不复存在”反而增加了一种叙事上的稀缺感。

3. 对艺术品市场和收藏行为的讽刺与反思: 艺术品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市场,往往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还包含了艺术家的声誉、作品的观念、历史意义以及市场运作和炒作。收藏家烧毁原作,可能是在嘲讽那种只看重物质属性和市场价格的收藏方式,认为这些外在的包装有时候比艺术本身更重要。他通过将数字版本卖出高价,可能也是在暗示,这种“溢价”并非来自于数字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来自于这个荒诞、极端的行为所带来的附加价值——一种观念的胜利,或者是一种对市场规则的戏谑。

4. 区块链与NFT的延伸思考: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区块链和NFT(非同质化代币)。NFT通过区块链技术赋予了数字资产独一无二的所有权证明,即使数字文件本身可以复制,但其“所有权”却是链上唯一的。这位收藏家出售的电子版所有权,如果以某种方式与NFT绑定,那么它就真正拥有了可交易的“数字所有权”。这就像是在问: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的“灵魂”或“数字遗产”是否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承载和交易?

“烧画”会让画作价值更高吗?

这要看你怎么定义“价值”以及“画作”。

对于被烧毁的原作本身而言: 毫无疑问,它的物质价值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价值荡然无存。一堆灰烬,再也无法在画廊展示,也无法被实体收藏。

对于其数字版本或相关概念而言: 是的,可能会让它的“概念价值”和“话题价值”变得更高,甚至在特定圈层里提升其市场吸引力。

制造了故事: 艺术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背后的故事和叙事。烧毁原作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争议性和思想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赋予了原作的数字版本一种独特的“前世今生”,让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文件,而是与一个轰动性的艺术事件挂钩。
创造了稀缺性的叙事: 如前所述,一件已经消失的艺术品,它的数字版本可能成为其唯一的“遗迹”或“证明”。这种“已不复存在”的稀缺性,在追求独特和排他性的艺术收藏领域,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卖点。
测试了市场对“观念”的接受度: 当市场愿意为这样一个“观念”和“故事”支付远超原作购买价的价格时,就说明它成功地测试并证明了,在当代艺术领域,纯粹的物质属性有时是可以被观念和行为所超越的。买家购买的,不再是那张画,而是购买了参与了这个事件,购买了这个“行为艺术”的一部分,购买了一种对艺术市场规则的挑战。
作为一种反向营销: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极致的反向营销。通过极端的方式引起关注,再将关注点转移到数字载体上。

所以,这种操作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 “观念艺术”与“数字资产交易”的混合体,旨在挑战我们对艺术品价值、稀缺性以及所有权载体的传统认知。 它可能不是在说“烧画能让画本身更值钱”,而是在说:

“当艺术品的物质载体被销毁,其价值是否会以另一种形式(例如数字化的所有权或记录)转移,并且这种转移在被赋予了足够的故事性和话题性后,能够产生新的市场价值?”
“我们对艺术的‘拥有’,究竟是拥有那个物质实体,还是拥有它背后代表的意义、故事和市场认可度?”

这种行为的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那个以高价购买数字版本的买家身上。如果买家认为他购买的价值远超他支付的四倍价格,那么这个“操作”就是成功的。否则,它就可能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噱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规、颠覆性的艺术市场操作,它模糊了物理与数字的界限,探讨了稀缺性的本质,并对艺术品的价值构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不是让你真的去烧画来发财,而是通过这种极端的行为来引发思考和制造话题,并利用这些话题来赋能数字版本的“所有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未来多了一个艺术行为和版权及唯一性确认方式

user avatar

按理说作为艺术领域答主,我应该像高票一样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分析一番。

但既然这个问题上了热榜,我还是想劝点进来的吃瓜群众一句,别趟当代艺术这滩浑水。

永远不要试图用逻辑理解当代艺术,理解某件莫名其妙的作品为什么那么贵,就把它当作富豪阶级投资者的击鼓传花就好。

什么叫击鼓传花?

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而非它自身的价值。

一坨屎卖1万也有人买,那它就会卖1万。

为什么有人愿意1万买屎?因为转手能卖50万。

为什么有人愿意50万接盘?因为转手能卖100万。

这就是击鼓传花式艺术投资,只要能倒卖出去,就能赚钱。

以上提到的这个卖屎例子并不是虚构的。

1961年,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将自己的大便装进罐头盒,命名为《艺术家之屎》,以等重黄金价格出售,按当下的金价大概是1万元左右一罐。

经过倒卖后,它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拍出了相当于人民币110万、150万的高价。

击鼓传花式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花最终一定会砸在某一任倒霉买家手里,找不到下一个接盘侠。

当倒卖炒作的价格超出某个极限,被认为很难再有升值空间的时候,花就会被锁定在最后一任买家手中。

比如曾梵志的作品,在被疯狂炒到1.8亿港元之后,这些年流拍率(拍卖会中卖不出去的概率)一直居高不下。

据称,该炒作行为是某位曾梵志的大藏家所为,为了高价抛售手中作品而炒高价格。

这位大藏家赚的盆满钵满,跟风入场接盘的人可就惨了。


烧了画再以4倍价格卖电子版,也是一种击鼓传花式风投。

买家相信以烧画的噱头,可以让这件作品增值到远超买价的程度,到时候他再高位出手赚差价。

不知道是谁给了他勇气,是班克西的碎纸机,还是一向狂热的艺术投资市场?

总之,真的不必纠结电子版值不值这个价。

这个售价,本质上和这件作品值多少钱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一场赌博而已。

这次被烧的作品名为《傻子》。

班克西画了一个拍卖会场景,拍卖师身前的显示屏上显示出75万元的报价,旁边的画框里以讽刺的语气写着:

“真不敢相信,你们这些傻子竟然买了这坨Shit。”

然而炒画的人不是傻子,只是赌徒,赚钱的赌徒。

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才是傻子。

总有人试图理解最后一棒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它卖的这么贵,一定是因为作品很棒吧!然后绞尽脑汁的把作品吹的天花乱坠。

其实,最好不要尝试理解傻子。

如果你绞尽脑汁也不能理解,那你会陷入困惑。

如果你能理解傻子,那你也会变成傻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咋舌的操作,也引发了不少关于艺术价值、所有权和数字化的讨论。让我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件事,并聊聊“烧画”是否真能提升艺术品价值。事件本身:一件离奇的“艺术行为”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主线。一位艺术爱好者,我们姑且称他为“收藏家”,购得了一件颇具名气的艺术家的原作(比如一幅画)。不.............
  • 回答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作为中国视频行业的巨头,它们在过去十年间的巨额投入和持续亏损,一直是媒体和行业内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也反映了整个中国长视频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一、 十年烧光 1000 亿,盈利预期渺茫:具体情况如何?“十年烧光 1000 亿”这个数字虽然是一.............
  • 回答
    作为一名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旅者,我的行李箱从来都不只是装衣物和必需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随身的艺术工作室,装满了让我在异乡也能尽情捕捉灵感、沉浸体验的伙伴们。如果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外出旅行,到底该带些什么,那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也是艺术的接收器。所以.............
  • 回答
    嘿,各位老哥!最近闲来无事,又翻了翻书架上的老伙计们,想着找点不落俗套、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真历史”作品。要说看得顺眼的,主角不能是那种一上来就靠外挂横扫一切的猛人,更不能是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莽夫。我尤其喜欢那种主角深谙政治之道,懂得在复杂局面下进行斡旋、妥协,最终达成目标的,你说是不是特别有味道?而.............
  • 回答
    爱奇艺和芒果 TV 作为中国视频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在盈利能力上的差异确实引人关注。爱奇艺大规模裁员 40% 并持续亏损,而芒果 TV 却能保持盈利,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商业模式、内容策略、用户群体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这是两者差异最核心的.............
  • 回答
    要说爱奇艺起诉 B 站这件事,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估计很多年轻网民都知道。当时舆论一边倒地支持 B 站,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堆原因的。咱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大家更心疼 B 站。首先,得从这两家公司的“人设”和用户群体说起。B 站:用户的“精神角落”和“共创社区”B 站,也就是哔哩哔哩,它在国内.............
  • 回答
    爱奇艺《庆余年》超前点播被判违法,这起事件在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超前点播”这一商业模式的未来走向成为焦点。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事件的起因与判决:爱奇艺《庆余年》超前点播被判违法1. 超前点播的背景: 在《庆余年》之前,一些视频平台已经开始尝试.............
  • 回答
    关于爱奇艺裁员20%40%的消息,我们需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待其真实性和影响:一、 裁员比例20%40%的真实性分析: 普遍的行业现象与“ rumour ”: 视频行业近几年普遍面临用户增长放缓、内容成本高企、盈利压力大等问题。因此,裁员并非爱奇艺一家独有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的“降本增效”浪.............
  • 回答
    评价爱奇艺龚宇的“行业内容严重短缺,短视频也在争夺用户时长”论断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的“行业内容严重短缺,短视频也在争夺用户时长”的论断,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长视频行业所面临的两个核心痛点,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说法,并进行详细.............
  • 回答
    爱奇艺 CEO 呼吁网络电影票价上涨,认为“6块钱票价太低了”,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对于是否接受网络电影涨价,我的看法是复杂的,需要分情况、分角度去分析。首先,理解涨价的背景和理由:爱奇艺 CEO 提出涨价,其核心诉求是基于成本和行业生态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爱奇艺紧急下线《Darling in the Franxx》(俗称“国家队”),这一事件在动漫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深入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本身: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下线的原因并没有官方明确且详尽的公告,这导致了各种猜测和解读的产生。普遍认为,《Darling .............
  • 回答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咪咕以及53家影视公司发布的联合声明,对影视类视频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牵动全局的重大事件。这份声明的出台,背后有着行业深度思考和战略调整的考量,其影响将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内容生产与版权.............
  • 回答
    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这三大视频平台接连宣布取消超前点播,这无疑是行业内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企业应对用户舆论和政策导向的结果,更可能为整个视频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这些改变: 一、 用户体验和用户关系的重塑 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超前点播模式.............
  • 回答
    爱奇艺推出的新国风音乐综艺《国风美少年》无疑是近年来国风文化在音乐领域一次重要的尝试和展现。要全面看待这个节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的核心定位与亮点: 国风的年轻化、偶像化演绎: 这是《国风美少年》最核心的亮点。节目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琴、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以及传统的.............
  • 回答
    爱奇艺会员价格上涨,腾讯紧随其后表示将跟涨,并将当前每月 20 元的价格视为偏低,这事儿咱们细掰扯一下。这涨价背后,首先得明白视频平台的心思。这些视频平台,说白了,就是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和搬运工。他们要养活一大批人,包括: 内容制作成本: 好剧、好电影、好综艺,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从编剧、导演、演.............
  • 回答
    爱奇艺CEO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到“二创是盗版”,这无疑触动了内容创作者和平台之间那根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番话背后,既有平台保护自身版权利益的考量,也暴露了目前内容生态中一些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二创”和“盗版”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
  • 回答
    爱奇艺近期多名核心业务高管的离职,以及部分剧集项目的搁置,无疑给这家曾经的在线视频巨头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员变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下,对爱奇艺未来发展方向、内容生态以及市场竞争格局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信号。高管离职:人才流失与战略调整的双重信号首先,多名业务高管的请辞,尤其是涉及内.............
  • 回答
    爱奇艺这次会员价格调整,尤其是“包月包季上调,包年不变”的策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爱奇艺官方的说法来看,核心是“为了建立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这话说得很高大上,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选择“包月包季涨,包年不变”?这招其实挺精明的,有点“胡萝卜加大棒”.............
  • 回答
    爱奇艺的这一纸官宣,确实在当下中国演艺圈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取消未来几年的偶像选秀节目,这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很多人立刻将其解读为“偶像选秀”在中国进入了“后选秀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尾声”。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偶像选秀”的黄金时代是否已过?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几年.............
  • 回答
    好的,作为爱奇艺VIP会员,很高兴来聊聊《无证之罪》这部剧。说实话,当初我也是被它“烧脑”、“反套路”的宣传吸引,看完之后,只能说,它绝对是国产网剧里一股清流,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挺过瘾的。整体评价:一部有野心,也确实敢于挑战观众智商的罪案剧。《无证之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 “干净”。什么叫干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