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爸评测”除甲醛是交智商税?

回答
“老爸评测”除甲醛被一些人认为是“交智商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焦虑、对“快速解决”的渴望,以及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差异。 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老爸评测”这个平台和它的“除甲醛”业务,以及为什么会引发“智商税”的质疑。

1. “老爸评测”的出发点与受欢迎程度

“老爸评测”以一个“接地气”、“贴近生活”、“替消费者试错”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创始人老爸(孙工)的工程师背景,让他的评测看起来有一定专业性和说服力。他们做的很多产品评测,确实帮助了很多消费者避坑,也推动了一些产品质量的提升。

在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甲醛问题上,大众的认知普遍存在几个误区:

焦虑感强: 新装修的房子甲醛超标是普遍存在且被广泛宣传的问题,家长尤其担心对孩子健康的影响。这种焦虑感是巨大的,容易让人寻求“万能”解决方案。
效果直观化需求: 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听到“XX产品能立刻让甲醛降到安全标准”这样的承诺。
专业知识壁垒: 甲醛的释放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受温度、湿度、通风等多种因素影响。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其科学原理,容易被一些简单粗暴的说法所吸引。

正是抓住了这些大众痛点,“老爸评测”在除甲醛领域的推广,特别是对于一些辅助性的“除醛”产品(比如某些活性炭包、光触媒、植物等),找到了巨大的市场。

2. “除甲醛产品”的“智商税”争议点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交智商税”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承诺与夸大效果: 一些产品宣传往往过于夸大其词,比如声称“瞬间吸附”、“彻底分解”、“长效去除”,但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宣传的那么理想,或者需要配合多种手段才能勉强奏效。而“老爸评测”在推广这些产品时,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合作分成、对产品认识的局限性)而未能完全披露其局限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强化了产品的“神效”,从而让消费者产生“智商税”的感觉。
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大多数市面上常见的除甲醛产品,例如活性炭包,其原理是物理吸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达到饱和,不仅无法继续吸附,甚至可能释放之前吸附的有害物质。而一些光触媒等产品,其分解甲醛的效率也受到很多限制,比如需要紫外线照射等。这些手段更像是“辅助”或者“缓解”,而非根本解决。真正能有效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方法,始终是通风。
高昂的价格与低廉的实际成本: 一些所谓的“除醛神器”,价格不菲,但其材料成本和技术含量却可能并不高。消费者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的产品,其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自然会感觉被“割韭菜”。
对科学原理的“简化”或“误导”: 室内甲醛的释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装修的板材、家具是甲醛的主要来源。要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最根本的办法是让甲醛尽快排出室外,也就是开窗通风。而很多“除醛”产品,宣传的原理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科学事实,或者过于片面,容易让消费者忽视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老爸评测”的角色模糊: 一方面,大众信任“老爸评测”作为消费者的“把关者”;另一方面,当其推广的产品被认为效果不佳或存在夸大宣传时,这种信任就会动摇。如果“老爸评测”的商业模式过于依赖推广和分成,而未能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那么其推荐的产品就容易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3. 为什么“通风”才是王道?

要理解“智商税”的说法,就必须回到科学的原理上来。

甲醛的来源: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如刨花板、密度板)、胶黏剂、油漆、地板等装修材料。它会缓慢地释放到空气中,释放周期可能长达数年。
甲醛的危害: 甲醛具有刺激性气味,高浓度可引起眼鼻喉灼烧感、呼吸困难,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能导致过敏、哮喘,甚至被列为一类致癌物。
通风的原理: 开窗通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方法。通过空气的流通,将室内释放出来的甲醛带到室外,置换成新鲜空气,从而稀释和排除甲醛。
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活性炭包: 吸附量有限,易饱和,且饱和后可能反释放。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且需要经常更换或晾晒。
光触媒: 需要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才能有效分解甲醛,且分解效率受光照强度、空气流通速度、甲醛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居家环境下效果往往不如宣传的那样理想。
植物: 净化能力非常有限,相比于空气的自然流通,植物的吸收量微乎其微,更多是装饰作用。
空气净化器(带除甲醛滤网): 对于去除颗粒物效果好,但对于气态污染物如甲醛,其去除能力受限于滤网的吸附容量和空气流通速率,并且需要定期更换昂贵的滤网。

4. “老爸评测”是否真的在收“智商税”?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存在“过度包装”的嫌疑: 如果“老爸评测”在推广某些除甲醛产品时,过于侧重其“效果”,而忽略了其局限性或成本效益,那么确实可能引导消费者做出不理性的消费,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可能为“不完全的解决方案”支付了不应有的溢价。
也可能是在进行“科普”和“筛选”: 另一方面,“老爸评测”也一直在普及关于装修污染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和推荐了一些相对可靠的产品(相对于市场上那些完全没有效果或者虚假宣传的产品)。比如,他们可能会强调“通风”的重要性,但同时指出在通风不畅的情况下,辅助手段的必要性。问题在于,这种“科普”和“推荐”的边界在哪里,是否足够清晰和客观。

总而言之,将“老爸评测”除甲醛业务简单地视为“交智商税”,可能是过于片面了。

消费者: 消费者在面对室内污染问题时,确实容易被焦虑驱动,并倾向于寻找“快捷解决方案”,这使得一些产品的推广有了市场。但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了解科学的治理原理,不盲目相信夸大宣传。
平台(如“老爸评测”): 平台在进行产品推荐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如果平台能够更清晰地说明产品的真实效果、局限性以及与“通风”等根本性措施的配合关系,并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那么其推荐行为就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智商税”。如果其商业模式过于依赖推广分成,而未能严格把关产品的真实效果和科学性,那么其推荐的产品确实可能让消费者感到被“收割”。

最终,关于“智商税”的判断,更在于消费者能否在充分了解产品原理、实际效果和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很多时候,“智商税”的产生,是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科学知识欠缺,以及商家(包括平台)未能完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除甲醛这件事,最核心的建议依然是: 加强通风! 其他手段可以作为辅助,但不能替代通风。在选择任何除甲醛产品前,都应该多做功课,了解其原理和实际效果,不要被营销话术轻易打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让我更加相信魏老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爸评测”除甲醛被一些人认为是“交智商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焦虑、对“快速解决”的渴望,以及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差异。 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老爸评测”这个平台和它的“除甲醛”业务,以及为什么会引发“智商税”的质疑。1..............
  • 回答
    “小红花测评”与“老爸评测”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中涉及的虚假宣传指控,在2022年引起了广泛关注。理解这场风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核心事件是“小红花测评”于2022年8月发布了一篇名为《“老爸评测”部分产品涉嫌虚假宣传,这事儿,得掰扯清楚》的文章,指控“老爸评测”销售的多款产品.............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关于“文革的评价将来必将愈来愈高”这一说法,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我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也需要审慎对待的论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可能影响未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涌现、研.............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让无数人感到悲痛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然而,就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袁老离开我们的这段时间里,网络上关于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媳妇,却出现了一些令人.............
  • 回答
    余亮老师对“人民富豪”的评价,我感觉他是在试图拨开一些表象,去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和权力运作。他这个人,写东西总有一股子“拧巴”劲儿,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好”与“坏”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余亮老师的出发点。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歌颂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批评者。他的文章里,常常带着一种对现实的审.............
  • 回答
    网传中山大学某老师在公选课期末成绩评定中,以掷骰子的方式在98100分区间内确定成绩,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1. 公选课的性质: 公选课通常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其目的往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或者提.............
  • 回答
    最近高考规划领域里,李蕊丞老师关于“选专业四大坑”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对这些“坑”的讨论,以及对其他潜在“坑”的挖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李老师的观点究竟是什么,以及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应该警惕哪些方面。李蕊丞老师“选专业四大坑”的解读虽然我没有直接查阅到李蕊丞老师具体的.............
  • 回答
    陶杰先生对宁波老虎动物园事件的评论,在我看来,他抓住了事件背后一个相当核心的观察点,那就是人性与野性的边界,以及这种边界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与挑战。 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动物园管理疏漏或游客失职的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关于现代文明如何与古老本能共存的哲学思考。我理解他主要的观点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小伙子带着城里那位光鲜亮丽、一看就洋气又漂亮的女神回农村老家过年,这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周围肯定不少邻居、亲戚都竖着耳朵听,眼睛也跟着转。首先,从这个小伙子的角度来看,他能把这么优秀的另一半带回家,这说明他挺有自信,也挺愿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 回答
    抖音上襄阳那档子事儿,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七夕节,本该是情侣们甜蜜恩爱的时候,结果襄阳这位大哥在商场里,撞见自家老婆跟别的男人逛街,这画面,搁谁身上都够堵心的。视频火起来后,底下的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女性网友的回复,更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社会心态和情感认知。首先,能看.............
  • 回答
    高峰,这位在德云社稳居“总教习”之位,被戏称为“老艺术家”的相声演员,无疑是当代相声界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谈论他,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维度:他的相声功底、他“老艺术家”人设的由来与影响、以及他观众缘儿和票房号召力。一、 高峰的相声功底:炉火纯青的“传统”与“创新”高峰的相声功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绝.............
  • 回答
    “美国人说韩国是超级大国”,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激起讨论的。要客观地看待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不能光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因为它来自“美国人”的口中就轻易信以为真,或者直接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一个有严格定义、放之四海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师德、个人边界、以及职业操守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评价这位男老师的行为:1. 违反师德和职业操守: 不恰当的陪伴和场所: 一位有家室的男老师,其职责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并始终保持专业、尊重的师生关系。与女学生一起观看内衣秀这种带有明显成人化和私密性的表演,无论是在时.............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发烧友,我一直对音响器材的调音颇为关注,尤其是国内知名品牌威索尼可的创始人郁夏峰先生。从他的一些公开访谈和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声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坚持,尤其是在谈及“哈曼曲线”时,他的观点和态度,在我看来,非常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关于哈曼曲线:实用与理想的碰撞首先,我们来谈谈哈曼曲.............
  • 回答
    老李校长的干货笔记营销,这事儿吧,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要不要看,这得看你是想从里面淘点真金白银,还是仅仅想找点乐子消遣一下。我个人觉得,这玩意儿就像逛菜市场,得有点眼力劲儿,才能挑到新鲜的,避开那些蔫了吧唧的。先说“干货”这词儿。在老李的营销语境里,这俩字儿差不多就是他那点东西的招牌。你可以理解为.............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让人气愤的。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爱和引导的年纪,却被父亲用这种方式“教育”,结果不但没让孩子“乖”,反而在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对着妹妹下手。先说说这父亲用的“激将法”。“不乖就给你妹妹”,这话听着轻巧,但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和剥夺。你想啊.............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动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为了让父亲年老时有“吹牛”的资本,竟然卖掉自己辛苦打拼的房子,带着老爸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环游全国的旅程。单听这个开头,就已经足够让人动容。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年轻人还在为“买房”、“结婚”、“立业”这些人生大事奔波劳碌,.............
  • 回答
    关于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出席拜登就职典礼这件事,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难免让人联想到她和她父亲——卸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间的关系。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 总统就职典礼,特别是新旧总统的权力交接,本身就是一种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亲情、金钱、价值观以及沟通方式等多个层面。我会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并阐述如果我是女儿,我会如何处理。一、如何看待这件事?1. 理解老人的动机(可能的): 节俭和理性消费: 很多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他们可能不习惯“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