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重庆老爸长期用「激将法教育」,刺激三岁儿子:如果不乖,就把东西给妹妹,致使儿子讨厌并欺负妹妹?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让人气愤的。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爱和引导的年纪,却被父亲用这种方式“教育”,结果不但没让孩子“乖”,反而在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对着妹妹下手。

先说说这父亲用的“激将法”。“不乖就给你妹妹”,这话听着轻巧,但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和剥夺。你想啊,孩子喜欢的东西,那是他所有感官世界里最直接的快乐来源,是安全感的具象化。当他被告知,“你再不听话,这个就没了,给别人了”,这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什么?是“你的需求不重要,你做得不好就要被惩罚,惩罚的方式就是剥夺你喜欢的东西,而且是将它拱手送给你最亲近的人”。

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它没有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简单粗暴地让他“服从”。而且,它还巧妙地将“不乖”和“失去东西”这两个概念捆绑在一起,更糟糕的是,它把“妹妹”当成了这个失去的具象化。

为什么会对儿子造成伤害?

1. 转移的怨恨: 孩子要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不被剥夺的权利,是自己被尊重的感觉。当他因为“不乖”而被剥夺时,他的不满和委屈无处发泄。而父亲“奖励”妹妹的方式,让他觉得“妹妹”是导致他失去东西的罪魁祸首。他无法理解父亲的逻辑,只能感知到“因为我不好,所以妹妹得了好处”。于是,怨恨自然就转移到了妹妹身上。

2. 扭曲的亲情观: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是,如果想要什么,或者不想失去什么,就要“比妹妹更值得被爱”或者“妹妹是个阻碍”。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和妹妹的存在是冲突的,是为了争夺父母的关注和资源。这极大地损害了兄妹之间的亲情基础。他没有被教导如何分享,如何爱护,而是学会了如何竞争和排斥。

3. 不安全感和焦虑: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不安全感之中。他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因为什么原因,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被剥夺,送给妹妹。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孩子变得焦虑,为了避免被惩罚,他可能会变得更加“乖”,但这种乖是压抑和恐惧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成长。

4. 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不开心、生气。他只会简单粗暴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最容易欺负的对象身上。当他感到被剥夺、被忽视时,他会通过欺负妹妹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或者发泄内心的不满。

父亲行为的危害有多大?

对儿子: 长此以往,这个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甚至带有攻击性的人格。他对亲密关系会产生怀疑,觉得付出不被肯定,只会招来惩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他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对女儿: 妹妹则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她不仅没有享受到哥哥应有的关爱,反而总是遭受哥哥的欺负和厌恶。这对她幼小的心灵也会造成伤害,让她对哥哥,甚至对兄弟姐妹关系产生负面印象。

对家庭: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制造家庭矛盾,让父母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充满隔阂和不信任。家庭本应是港湾,却可能变成一个充满压力的战场。

这件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

最让人揪心的是,父亲可能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在“锻炼”孩子,是在“培养”他“懂事”。他可能看不到这种“激将法”背后隐藏的伤害,或者根本不在乎。他可能只是想省事,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达到他想要的结果,而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感受和发展需求。

三岁的孩子,他不懂什么是“激将”,他只知道“我不喜欢这样”。他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他的不喜欢——欺负妹妹。而父亲看到的,只是“儿子又欺负妹妹了”,却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如何一步步把儿子推向这个方向的。

说到底,这不是教育,这是在用孩子的心灵进行一场危险的实验。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是知道自己即使犯错,依然是被爱的,是被尊重的。而不是在被剥夺和被比较中,学会去恨。这件事,真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育孩子能教育成“资本家煽动工人内斗”一样我是没想到的……这也太卷了……


不给孩子买玩具,强行说,都是外家的妹妹抢走了你的玩具,只要把妹妹打了,以后谁都有玩具了。


这种“激将法教育方式”太眼熟了,只能说某种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很难想象如何让“豆豆的父母”去改变,在我看来只有豆豆和妹妹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家长们。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别整这些有的没的,别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教育人,求同存异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user avatar

作为那个妹妹,我觉得这简直是飞来横祸。

我招谁惹谁了,就因为我比别人家孩子乖,我他妈就变成了假想敌,给别人暗搓搓的整?给我拉这个仇恨经过我的同意了吗?



以下内容摘自我的老答案:

小孩被欺负了应该怎么教育?


我可能是那个题目下面现身说法最倒霉的答主。

因为我差点儿被这些嫉妒心满满的姐姐们弄死,我能活着写这个答案,真的是我命大。

因为她们杀了我不止一次。


我妈全家都是教语文的,往上三四五代都是读书人,酸腐兮兮的,祖上还算有点小家底。


家里周末请老师到家里教课,小孩子从小教琴棋书画并以此为荣,经常拉出来表演背诗。
我在家里是老小,最小的一个姐姐比我大四岁。
我会说话前,那个姐姐是最受人瞩目的一个,长得好看,又聪明。



结果,我是全家最早慧的一个。说话很早,语言能力碾压同龄小孩,经常被慨叹“这孩子没喝孟婆汤,成精了。”
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么小的时候能记事这么清楚,其实何止两三岁的事,我还没断奶的时候,照顾我的保姆长什么样、有什么习惯、脸上有几颗痣分别在哪儿,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评论区也有这样的小伙伴,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容易脑袋疼。



然后全家的重心就转移到我身上来了,主要是外公外婆,超级疼爱我。

我家孩子受宠度的排列标准是聪明伶俐。

这也奠定了这种竞争氛围下的悲剧。


外公外婆两人也都是大学教授,我两三岁的时候,几乎是一天学会背一首唐诗的进度。

我外公得空就抱着我不撒手,教我背诗逗我玩,疼得都不知道怎么好了。
家里的小孩子,只有我能上大桌吃饭,别的都去小桌吃。



那个姐姐倍受冷落。嫉妒、恨得不行。以前唯一能上桌吃饭的名额是她的。


对了,我姐之前,我哥一直霸着这个位子长达五年。换我姐的时候,他都上中学了,早已不在乎。
其实我们家的孩子随便拉一个出来,才艺上都碾压同龄人。在外面都是很受人瞩目的,自尊心自信心爆棚的那种。
但是每周末回外公家上私塾,那就是直面自己人的竞争了。


在外面可能是被赞聪明,回家了就是“你看你妹妹多聪明学东西多快,再看看你,还玩!不好好温书。马上要被赶上了,丢不丢人。”



我那个姐姐,就和其他的姐姐一起,结成小团体,来害我。
现在想想心有余悸,我没死真是命大。她们干的那些事,拍个金枝欲孽都够了。



捡几个典型的来说。还有好多血泪史写不下。



她们把我带到离家两公里以外的地方,然后恶狠狠地说:“把她扔在这里,让人贩子把她拐走!”
随后一群人一溜烟地跑了,两三岁的我根本追不上七八九岁的她们。


还好我记得那个地方是某个公交车的路线,然后一个人,硬是跟着公交车,一段一段地往前走,盯着那个公交车消失到哪儿,就走到那里,然后等下一辆那个公交车,再走一段。


走的是公交车道。没被车撞死真是我命大。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几个孩子在那哭诉我一个人乱跑,已经被人贩子拐走,找不到了。
呵呵哒。


然后我百口莫辩,我妈并不相信这几个孩子会这么歹毒,把我带到两公里以外的马路上丢掉。


于是对我“她们要扔掉我”的诉求,并没当一回事,只是教育我以后要跟紧姐姐,别乱跑。
她们的家长,明显是护仔的,说我小孩子瞎说。



我现在都觉得我妈脑子有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别人的孩子。

同样这件事和我爸说了,我爸说以后别和她们玩。



第二次,我不长脑子,又一次在我妈的怂恿下,跟她们出去玩了。
这一次是带我去火车道。
玩一个【火车来了看妹妹敢不敢站在铁轨上】的游戏。
还好火车来了鸣笛,把她们吓跑了。我也连滚带爬地跑了,膝盖都磕破了。现在还很讨厌火车,有火车头恐惧症。



然后我妈仍然是“要听姐姐的话”“不要去危险的地方哦”这个处理方式。呵呵哒。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她们的父母说。



第三次,我长脑子了,不和她们玩了,出去买巧克力的时候,被她们一拥而上,拖进一个正在施工的大学实验楼,还从外面用树枝别上了门。回家装模作样和心急如焚的大人一起找我。
最后命大,我一直砸门,砸窗户,把看大门的老大爷招来了,放了我。



这次我怎么哭着指认到底是谁干的,我妈还是不相信。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她们的父母这样说。



回家后,我爸开始教我打拳。认认真真的,每天几百次冲拳,练反应。如此一个多月吧。



第四次,我那个姐姐抢我的新毛笔,和在我的宣纸上乱画,准备这样来让书法老师骂我。
也是,干了三次坏事了,都没有惩罚嘛,有恃无恐哦。
然后我第一次,用我爸教我出拳方式,狠狠打了她的脑门。然后在她反应过来还手之前,跑去我外公那里告状和寻求庇护。


第一次打人,不往死里打这一条没满足。但是很有用,出拳很重,把她头砸了个包。
我姐嚎啕大哭,这时候我的口才发挥了作用:“我才不会无缘无故打她,她拿我笔在纸上乱画,我让她别这样,她不听,我不小心把她碰哭了。”
“小孩子闹着玩没轻重,没啥事。”我英勇神武的爹,淡淡地把这句话糊回了我小姨脸上。


回家我爸说干得好,谁欺负你你就还手,揍她。



对了补充一点哈。
后来我发现,如果在还手的过程中,大声说:“你别这样撩我!再这样我还手了!”效果更佳,可以争取最大的舆论优势。
实际上,我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就已经动手了。
科科。腹黑谁不会啊,挖鼻。
但是别人会觉得我这是忍无可忍一再被骚扰招惹后迫不得已的后果。



多了一个看起来是男孩子才会学的技能后,我爸也经常在显摆背诗之余,和这些酸腐的人显摆我的拳已经打成了什么样,步子有多稳,出拳有多疼。



插几句我受的训练哈:主要是出手的质量——速度、力量、熟练度。我没学过套路,最多是拳肘膝的组合。女孩子用这种坚硬的地方打击对方的大臂内侧,小腿内侧等特别疼的地方,也是很有效的。以及,猛踹或者膝盖顶对方膝盖窝,让对方失去平衡,跪下



后来,只要我姐做什么让我感觉对我不利的事,就揍之。
揍哭就跑。然后先告状。


事后,她们的父母自然就知道我是个霸王,会揍人,还都是在被冒犯后才动手,并不是主动平白无故找茬。
所以会自己教育孩子“别招惹你妹妹,你妹妹学打拳,野蛮。”


否则,无论我被她们的孩子整成什么样,都是小孩子闹着玩而已。



有的时候,指望对方去自己有自觉教育孩子是很难的,没准在他们眼里自己孩子完美得像个天使一样呢。


只有天使主动找茬不成,被人把翅膀上的毛拔成烤鸡翅,才有可能重视起来呢。呵呵哒。
而且这个重视并不一定是从别人的安全考虑的,而是从自己安全考虑的。
无论如何,结果到达了预期就行。



这是我三四岁的时候就掌握的技能。
之后,大院里的男孩子淘气欺负我啊,之类的事,也都是揍了就跑这个处理方式。



被欺负不仅仅是肢体上的碰撞和冲突,我姐姐她们的这种欺负才是真让人背后冒冷汗的恶毒。
小孩子做事的因果很简单,所以残忍起来也最要命。
希望大家能给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别真的酿成大祸了才反思。



对了,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保护未成年人渣哦。
如果当年她们串好口供,我死在外面了,我妈都不信是她们弄死我的,她们又怎么会受到惩罚呢?
谁能保证时时刻刻都跟在孩子身边,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别人没教育好的孩子呢。



至于我妈,这件事我长大后,和她拿出来狠狠说过,她还是那个态度表示都是亲戚,不好撕破脸。
然后我就要求她和我道歉,她写的道歉检讨上,写着:我是一个脑残,因为面子,几乎害死了我的女儿。



ps:虽然我外公家的气氛比较功利,但是我家家风比较自由平等民主。
认为是人就会犯错,不管年龄多大。犯错就要认错,就要反省和弥补,然后变成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每个人手上都有其他两个人写的若干检讨和道歉信。对事不对人。
我爸妈都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

但是,有这么一群亲戚,我真的只能说自己命大,不然怎么有机会在这和你们聊这个。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这叫激将?

且不说该不该对孩子用激将法,题中这种做法根本就不是“激将”,而是“威胁”!

  • 虚假的激将法

① 如果不收拾玩具,就把玩具送给妹妹

  • 真实的激将法

② 马超之勇不下吕布,需去荆州搬请云长

看出区别了吗?

① 是以“把玩具送给妹妹”为手段,让对方产生恐惧,威胁孩子去“收拾玩具”。

类似的用法“如果考不到100分,没有零花钱!”,“如果本月任务不达标,没有绩效!”,“战不胜马超,就砍你的头!”

这是威胁而非激发!

② 是当“阴阳人”,通过抬高“战胜马超”这件事的价值,同时吹捧另一位水平和张飞类似的人“关羽”,激发张飞战胜马超的好胜心和动力。

类似的用法“这是个1000万的大生意,只有老刘才能谈下来啊”“120分可不容易啊,恐怕只有XXX才能考那么多分吧”。

这才是激将....

激将必须对象本人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有比较强的好胜心才行,限制很大。刘备也不是次次激将啊。

题中的父母是很经典的因“威胁”而使对象产生厌恶、抵触情绪。证明了与人沟通中一定慎用、不用“威胁”法。

至于“激将法”,它的使用本身就是极为受限的。必须要人对这件事本身有好胜心“激将法”才会好用,需要使用者本人对对方很了解、对对方的情绪很敏感,否则激将法用出来,对方是很无感的。

对人说“100米冠军,只有博尔特才能得”,他会有什么感觉?“你说得对!”

激将法对激将者的要求很高,想用好激将法,先仔细去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人吧。

否则要不对方很无感,要么就是“指胁为激”,没什么意思。

user avatar

“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