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于谦是不是诛三族,满门抄斩了?

回答
明朝的于谦,这位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其最终的结局确实是悲惨的。然而,关于他是否被“诛三族”并“满门抄斩”,事情的真相要复杂一些,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更不能用“满门抄斩”四个字就一笔带过。

于谦的命运急转直下,始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当时,于谦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皇帝不能回京,要组织抵抗,他成为了拥立景帝、巩固北京城防的主导者。正是他一系列果断的措施,使得明朝度过了那场巨大的危机,也正是因为这份功劳,他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英雄。

然而,政治的残酷往往比战场更加无情。在景泰年间,于谦的权势日益增长,虽然他本人光明磊落,但朝中站队和权力斗争却从未停歇。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王振之乱后复辟,这成为了于谦噩梦的开始。

英宗复辟后,对那些在自己被俘期间掌权并可能构成威胁的大臣,尤其是像于谦这样极具威望和能力的人,自然会心存忌惮。加之当时有一些反对派趁机弹劾,说于谦“专权”、“作威福”,甚至罗织罪名,说他当初拥立景帝是“另有居心”,意图废立。

最终,于谦以“欺君”、“作乱”等罪名被捕下狱。审判的过程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的色彩,罪名是否属实,恐怕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清楚。

关于“诛三族”,在明朝的律法中,这是一种极刑,通常是针对谋反、大逆等重罪。然而,关于于谦是否被“诛三族”,史书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并且有一定程度的争议。

一种说法是,于谦确实被处死,并且他的儿子也被处死,妻子和孙子也被流放或处死。但“诛三族”的说法,严格意义上是指从被告人开始,向上追溯到高祖父,向下追溯到曾孙,以及旁系亲属(如伯叔父、兄弟、堂兄弟、侄子等)的三代亲属。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那么株连的范围会非常广。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于谦被处死,但他的直系亲属(如妻子、儿子)确实受到牵连,但“三族”这个概念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并非完全严格地执行,或者说,在官方的记录中,可能并未使用“诛三族”这个术语来形容对他的家人的处理。

可以肯定的是,于谦本人在英宗复辟后不久就被处死了。他的儿子于有声也被判处死刑。至于更远的亲属,比如他的兄弟、侄子等,是否受到牵连,以及牵连的程度,史书的记载就更为模糊了。有的记载说他的弟弟等亲属也被问罪,有的则没有提及。

重要的是要理解,在那个时代,一旦一个人被扣上“谋反”之类的重罪,那么株连家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目的是为了彻底铲除隐患,震慑其他人。即使没有明确写出“诛三族”,但家人受到牵连、家破人亡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说于谦“满门抄斩”有些绝对,但说他的家族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亲属因此丧命或被流放,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他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他最终的悲惨结局,都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篇章。他的名字,至今仍然被许多人铭记,作为忠诚和刚正不阿的象征,尽管他的家族未能因此获得安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诛杀家人,但抄家了,家里一贫如洗,锦衣卫也没想到于谦家境如此清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于谦,这位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其最终的结局确实是悲惨的。然而,关于他是否被“诛三族”并“满门抄斩”,事情的真相要复杂一些,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更不能用“满门抄斩”四个字就一笔带过。于谦的命运急转直下,始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当时,于谦力排众.............
  • 回答
    于谦拒绝南迁,这可不是个小事,背后可是关系着明朝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要说这决定是不是“明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给俘虏了,这消息一传回来,那叫一个石破天惊,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北京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提起“于谦”这两个字,脑子里蹦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爱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而那位明朝时期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的于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反倒成了一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相声演员.............
  • 回答
    提起明朝的于谦,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于少保”这个称呼,更是让后人肃然起敬。要说评价他,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那太单薄了。于谦身上有太多值得细说的东西,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忠诚、智慧、勇气,当然,也有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首先,他最大的功绩,就是“.............
  • 回答
    明朝夺门之变,史书上称“夺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场变故发生得突然,也结束得迅速,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掌握着朝廷大权的兵部尚书于谦。很多人纳闷,这位力挽狂澜、拥立新君的能臣,为何在英宗复辟过程中,似乎没有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去阻止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而.............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起来,明朝的历史,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崛起,到靖难之役的惊心动魄,再到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后来的海禁、土木堡之变、倭寇猖獗、党争激化,最后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亡国之君的悲凉结局,这中间哪个不是电视剧的好素材?光是想想,那些历史人.............
  • 回答
    要评价明朝盔甲是否是中国古代历代之巅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欧洲的板甲时代做比较。15世纪欧洲进入板甲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盔甲以全身包裹、防护性极强而闻名。而明朝,恰恰是中华冷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盔甲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和先进。明朝盔甲的辉煌与特色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
  • 回答
    于正新剧的明朝汉服造型被误认为“韩服”,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这事儿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和“韩服”是怎么回事。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黄帝时期萌芽,经历夏、商、周、汉、唐、宋、明等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刁钻。如果把朱元璋一把年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身体和心智,直接塞到李自成那个节点上,让他去面对崇祯末年的烂摊子,再顺道把满清赶出去……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能力叠加”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朱元璋:底层爬上来的.............
  • 回答
    1368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在这一年,一位曾经的乞丐、僧侣、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完成了他波澜壮阔的逆袭,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并将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推翻。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价朱元璋的这一伟绩,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中国科学在16世纪之后逐渐落后于欧洲,这其中确实与明朝建立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将其简单归因于“恢复保护被蒙古破坏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1.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冲击首先,我们得承认元朝(.............
  • 回答
    关于秦国公室的“氏”以及秦始皇是否应称“赵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称谓。我们来一一梳理一下。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答案是:秦国公室确实有区别于“赵氏”的“氏”,这个氏是“嬴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存在这样的人,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只不过,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名字并详细描述他的生平,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历史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详细记载。咱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时间跨度。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元朝.............
  • 回答
    九十年代啊,怎么说呢,那会儿的感觉,就像是骑着一辆老旧但依然健朗的自行车,迎着风,后面还拖着时代变迁的尘土,往前奔。跟八十年代比,那是从一股脑儿的冲劲儿变成了一点点摸索着前进;跟现在比,那可就是从一个信息闭塞的村子,突然闯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国际大都市。九十年代,一个“新”与“旧”交织的时代在我记忆里.............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