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华东理工大学因该校学生做实验研究,导致一学生核酸检测呈 「阳性」?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关于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后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传闻,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弄清楚真实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网传”,这就意味着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多细节可能会被夸大、误读,甚至是失实。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官方的通报和确认。

根据后续的一些报道和官方通报来看,事情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

网传的起因: 事情的开端似乎是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华东理工大学某学生在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具体是哪个实验,当时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但普遍指向是生物医药类相关的实验)后,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并由此引发了对实验安全、学校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的质疑。

真实情况的还原(基于官方和可信渠道的信息):

1. “阳性”的性质: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区分,就是“阳性”不等于“确诊”。在核酸检测中,“阳性”可能意味着检测到了病毒的核酸片段,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这个人已经感染了病毒,或者说具有传染性。很多时候,可能是由于样本污染、试剂问题、早期感染、或者体内残留病毒片段等原因导致。
“假阳性”的可能性: 在早期的疫情阶段,核酸检测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假阳性的情况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科研实验中,由于样本的特殊性(比如接触过病毒株的样本),可能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
“接触阳性样本”的可能性: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该学生在实验中接触到了包含病毒的样本(比如用来研究病毒的疫苗、药物或其他相关材料),并且在进行核酸检测时,采集的样本中偶然带入了这些样本的残留物,从而导致了“阳性”的结果。这和学生本人感染病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 实验研究的性质: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大学,有很多科研项目都涉及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这些研究中包含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打交道的实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研发疫苗、药物筛选、病毒特性研究等,都需要在生物安全等级较高的实验室(如BSL2或BSL3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安全规范: 按照规定,从事这类实验的研究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包括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使用生物安全柜等。这是保障实验人员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基本措施。
实验样本的来源: 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样本,很多是经过灭活处理的,或者是在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下操作的。但即使如此,偶尔出现一些检测上的“乌龙”也并非不可能。

3. 事件的处理和信息披露:
校方反应: 当出现类似情况时,学校通常会启动应急预案。这包括:
立即隔离和复核: 对该学生进行隔离观察,并对其样本进行多次复核检测,同时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杀。
溯源和排查: 对该学生近期接触人员进行追踪和检测,对实验过程进行审查,以判断是否存在实际感染或潜在风险。
信息通报: 在核实情况后,会根据相关规定向学生、教职工、以及必要时向属地疾控部门进行通报。
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与不确定性: 网传信息往往是在信息尚未完全明朗,或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个初步的、需要进一步确认的“阳性”结果,在没有得到官方解释的情况下,就可能被放大成“学生感染病毒”的事件。

总结一下,看待这件事的几个角度:

信息来源的辨别: 必须高度警惕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网上的传言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带有主观臆断。
科学概念的理解: 要区分“核酸阳性”和“确诊感染”。尤其是在科研环境下,接触实验样本和个体感染是不同的概念。
科研的必要性与风险: 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也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偶尔出现一些检测上的异常,应该视为科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不是对整个体系的否定。
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如何在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是赢得信任的关键。

如果一定要说“真实情况”,那么基于可信的报道,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进行一项涉及生物样本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其核酸检测结果出现了“阳性”。这很可能是一个“假阳性”或者是由实验样本残留物造成的检测结果,而非该学生本人真实感染新冠病毒。学校对此类情况会有一套标准的应对流程,包括隔离、复核、环境消杀和风险评估。事件的重点在于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学校在遇到此类情况时的处理效率和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总的来说,面对这类网传信息,我们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等待官方的权威发布,并尝试理解事情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管理流程。一味地放大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整体的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俗的来说,这位同学在制备新冠的某一个“部件”,结果这个部件泄露,正好和核酸检测的靶点撞了车,没有危害。

至于做实验的同学被网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谁获利最大谁嫌疑最大。

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只要及时把来龙去脉说明白,学生基本的逻辑能力还是有的。但如果献祭这个女生,不及时通报实验室的防护等级,不明确同学有无责任。

那放任网暴之后,可以把注意力从1.行政岗信息不流通2.作为大学管理人员,对相关常见实验一窍不通3.反应过度的责任,转移到学生网暴同学的事件,从而避免行政部门被追责的结果。

user avatar

最离谱是,在11月14号,在生工学院几栋宿舍楼的学生需要运去浦东隔离的时候,学院的庄院长和陆书记没有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调度指挥,反而去参加了生工的校友会。

调度不及时可能和这个也离不开关系。

user avatar

什么原因,应该是高赞回答的内容。

但是,每次一有事都极其想骂学校的行政管理。

到现在,什么通知都没有,测完核酸就一句待在寝室等送饭,晚上8.30了,还是有一大批宿舍楼没有饭吃,并且遥遥无期,但是留学生可不需要,清真食堂直接领饭,真有华理的,就想知道领导们吃没吃。(我知道可以点外卖,但是这是华理装哑巴的理由?而且没有任何通知,连个送饭顺序,大概时间都没有。而且因为一句要送饭,应该有很多人不会点吧)

user avatar

一个人核酸阳性确实除了感染新冠,也可以是沾了科研过程中克隆的DNA片段。

反过来,接触了克隆DNA片段的同学核酸阳性也可以是不知道从哪里感染了新冠。

是不是重组序列测个序就清楚了,二代测序出来之前不排除是新冠传播没毛病。

user avatar

理性看待此事吧。

先说结论:

如果是按着网传的,是有实验组的同学在做“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核衣壳蛋白,N端截断体”这项研究的话,这项实验室安全的,不会造成新冠病毒的扩散和感染,哪怕制备的细菌扩散了也一样。

下边是详细的解读。

1.这个实验是在做什么?

通俗的理解,就是用大肠杆菌来制备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这是在生物学或者合成生物学里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现在大家用的很多重组蛋白药物,还有胰岛素,还有像青蒿素的前体一类的都是这么制备出来的。比如我们带学生参加iGEM比赛的时候,100个队伍里估计有95个队伍都是在利用大肠杆菌或者其他的什么底盘生物在制备什么奇怪的蛋白来实现一些奇怪的功能。今年我看到的比赛项目里有用大肠杆菌做染料的,做抗癌蛋白药物,做葡萄糖醛酸酶什么的都有。

2.他们做的这个实验有什么用?

首先研究新冠病毒的相关领域有什么用大家懂,这部分背景知识我就pass过去了。

这里跟大家讲一讲做N蛋白,就是核衣壳蛋白有什么用。

我不是做这个领域的,所以给大家找一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来自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教授团队和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团队。他们的研究内容是在新冠病毒N蛋白与病毒RNA结合形成LLPS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新冠病毒N蛋白LLPS与宿主炎症反应的关联情况,揭示了新冠病毒利用N蛋白LLPS促进宿主NF-κB通路的过度活化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核衣壳(N)蛋白是冠状病毒中含量和保守性最高的蛋白,是病毒粒子的核心成分。N蛋白不仅能识别病毒RNA并将其包装成核糖核蛋白(RNP)复合体,还能通过与病毒或宿主蛋白结合,参与病毒转录、复制、免疫调节等多个进程。近数月内,国内外多个研究组发现新冠病毒N蛋白能与病毒RNA形成“液-液相分离”这一现象1-4。“液-液”相分离(LLPS)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的生物大分子会因相互作用而高度聚集浓缩,从普通溶液相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而粘稠的液体相(LLPS液滴)。生物大分子相分离被认为是介导细胞内无膜细胞器及无膜颗粒形成的重要机制。LLPS相继被发现参与基因调控、信号转导、应激反应等多个关键细胞进程,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
进一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N蛋白能结合病毒单链及双链的RNA并形成“液-液相分离聚集体”。细胞内及体外重构实验表明,病毒RNA-N蛋白相分离聚集体能招募TAK1及IKKβ,并把TAK1与IKKβ带入RNA-N蛋白聚集体中。而RNA-N蛋白的相分离具有一定选择性,RNA-N蛋白能把TAK1带入相分离聚集体内,形成激活核心,同时把IKKβ结合在相分离液滴的外围,形成特殊的外环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增大IKKβ与下游分子的结合面积,并增强IKKβ的激酶活性(如图)。此外,使用1,6己二醇(LLPS抑制剂)处理抑制N蛋白相分离形成,不仅减弱病毒感染过程中TAK1与IKKβ的相互作用,而且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抑制的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释放。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了新冠病毒及编码的N蛋白对宿主NF-κB通路及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揭示了N蛋白通过LLPS招募NF-κB关键激酶TAK1及IKKβ并形成相分离复合体的分子机制,并为新冠肺炎治疗提出靶向相分离的新型抑炎策略。

也就是说N蛋白在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研究N蛋白呢?首先你得有N蛋白对吧?那怎么获取N蛋白?总不能去养新冠病毒吧 ,危险性太高。

所以我们在实验室一般采取把新冠病毒产生特定蛋白的基因,构造到DNA质粒上,然后利用大肠杆菌来表达这个蛋白。顺便提一句,DNA疫苗其实用的就是类似的原理。

这个实验难度并不高,风险性也不大,比如我瞅了一年今年的丘成桐科学奖里边,北京的一个高中生就利用这个体系制备了新冠病毒里的非结构性蛋白NSP12.[1]当然人家指导老师比我牛多了,是饶子和院士。

3.这个实验的泄露风险有多大?

关于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生物学里边关注的重中之重。

一般关注的会有几项,你这东西对人类有威胁吗?你这东西对环境或者对世界有威胁吗?你这东西泄露了咋办?这也是iGEM比赛里边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那这个实验组的同学做的这东西,对人类本身没有威胁,我们在实验室用的都是像BL21或者类似的其他体系的大肠杆菌,这玩意在世界上不说到处都是也差不多,即便是经过改造了,这个大肠杆菌能表达新冠病毒的N蛋白,但这有如何呢,一样没有额外的威胁。即便泄露了,也不存在伤害。

4.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情况?

首先肯定的说,这里边一定是某个环节出问题了。

我们从结果逆推。同学在医院做核酸检测的时候,N蛋白基因的核酸检测是阳性。那么一定是在鼻咽拭子里检测到了N蛋白基因。那么基因从哪里来?一定是来源于他们改造过的大肠杆菌,或者大肠杆菌质粒。也就是在做质粒转化或者是在菌类培养的时候,有细菌通过气溶胶或者其他方式挥发了出来,进入了学生的鼻腔,然后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被发现的。

也就是说,还是在实验的某些环节造成了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暴露。当然很多同学会说这个很难,或者其他的如何如何,但还是出了问题,只能说实验安全操作规范没有深入人心呢。

5.学校的操作是过激了吗?

这部分可能是引起质疑最大的部分,很多同学提出学校操作过激,打乱了大家的生活一类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学校以防万一的操作并不会有大问题。同时,这事也并不是学校能说的算的,很多操作也需要有CDC来决定。同时,即便大家提出来说是因为实验泄露,但是,CDC和学校在没有进行过验证之前,是不能采纳这个信息的。必须要按着发现了新冠病毒的疑似感染者来谨慎的对待这事,这就有点像以前发生过的疫苗泄露事件一样。即便我们都认为是疫苗泄露,但是在没有拿到最终的样本测序结果之前,我们都必须按着存在着感染者的可能进行防范。所以学校的操作并不算是过激,只是仓促间很多同学的困难无法一一照顾到,这也是难免的,希望同学们能理解。

最后说一句,大家还是可以相信上海CDC的。

参考

  1. ^ http://yau-awards.com/uploads/file/20211103/20211103155618_72089.pdf
user avatar

在生物分子实验室,有一种“幽灵”经常漂浮在楼道各个层面,叫作DNA气溶胶污染。

如果一个实验室经常用EGFP(绿色荧光蛋白),Cre(同源重组酶),或者这段时间经常PCR扩增某个DNA片段,实验室很容易到处漂浮这种DNA片段。

PCR又是种灵敏的DNA扩增检测方式,有时候在分子实验室P检测一些常用DNA片段,你P水都能P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分子实验室做PCR一定要严格设置阴性对照。

--

回到华理。

实验室表达新冠的核衣壳蛋白,就需要用到核衣壳蛋白的DNA,这段DNA又是新冠检测的靶标。

华理实验室扩增新冠核衣壳蛋白DNA,有同学沾染到这种DNA气溶胶又去新冠检测,被测到有新冠DNA,卒。

要排查也很简单,如果有其他试剂盒改用新冠其他部分的DNA做检测靶标,换个新冠试剂盒测一下,如果测不出来就没啥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