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越南等藩属邦国可以参加科举吗?

回答
关于朝鲜、越南等藩属国是否能够参加科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涉及到了当时复杂的朝贡体系、文化交流以及各国的具体政策和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得理解“科举”的本质和朝贡体系的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核心制度,其初衷是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让有才华的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它选拔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文辞的运用以及对时政的看法上。

而朝贡体系,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周边国家(藩属国)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向中国进贡,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国保持一种不对称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体现在朝贡、册封、接受中国颁布的历法和政典等方面。藩属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但在其国内政治、文化和制度上,通常保留着相当大的自主性。

那么,藩属国是否能“参加”科举呢?这里需要区分几种情况:

一、 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际的障碍:

理论上,科举考试是对所有“士人”开放的,而藩属国的士人如果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学习了中国经典,并且有志于仕途,似乎也存在参加的可能。事实上,中国古代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是相对开放的,尤其是在文化领域。

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身份与国籍问题: 科举考试的初衷是为了选拔“大明/大清”的官员。藩属国的国民,即使才华横溢,在名义上终究不属于中国的统治范围,其“身份”是否能被科举系统承认,是第一个问题。直接参加本土科举,理论上会与“国家主权”的概念产生冲突,即便当时的“国家主权”概念与现代不同。
语言与文化隔阂: 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和藩属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各国在语言、书写习惯以及对经典的理解上会存在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异。科举考试的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和标准书面语,藩属国士人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才能达到考试要求。
考试的地点与程序: 科举考试通常在中国本土进行,且有严格的报名程序。藩属国士人如何抵达中国参加考试?是否需要得到本国政府的批准?这些都是实际的程序问题。
政治意义的考量: 中国作为宗主国,在处理与藩属国关系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象征意义上的维系。将藩属国的精英直接吸收到自己的官僚体系中,是否符合中国维护朝贡体系和国家利益的整体战略,也需要考虑。

二、 历史上的具体情况和案例:

1. 朝鲜:

朝鲜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藩属国之一。朝鲜王朝本身就建立在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朝鲜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中国的,选拔的是朝鲜王朝的官员。

关于朝鲜人参加中国科举,有几种说法和可能的间接联系:

极少数的特例或“留学”性质: 历史上,确实有过朝鲜人来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理论上,如果他们在中国长期居住并满足一定条件,或许有机会参与考试,但这并非制度化的安排,而是非常罕见的个人行为。目前还没有广泛流传的、确切的证据表明有朝鲜人在中国本土的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为官员。
间接的影响和借鉴: 更为普遍和重要的是,朝鲜通过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科举体系。他们会派遣使节(如朝鲜通信使)来中国,了解最新的制度和文化动态,并将这些知识带回朝鲜,用于完善自身的科举制度。中国科举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朝鲜贡生”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朝鲜曾有过“贡生”制度,即选派优秀学生到中国太学读书,甚至有机会参加科举。但这种说法需要更严谨的历史考证,其普遍性和制度化程度可能不如想象的那么高。如果存在,也更像是文化交流和“示好”的举措,而非大范围的开放。

总的来说,朝鲜人没有被制度性地允许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并成为中国官员。他们更倾向于在中国模式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选官制度。

2. 越南(安南):

越南(在明清时期称安南)同样是中国重要的藩属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越南也建立了模仿中国科举的制度,以选拔越南的官员。

与朝鲜类似,直接参加中国科举的例子极为罕见。 越南的政治精英主要通过越南国内的科举制度来晋升。
文化交流和学习: 越南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交流是持续不断的。越南的统治者会向中国学习政治制度、法律,当然也包括科举制度的经验。越南官员也会出使中国,了解中国的政治运作和文化思潮。
可能存在的“借考”说法: 同样存在一些说法,认为在特殊时期或情况下,可能允许越南士人在中国参与考试,但这并非普遍现象。例如,一些在华学习的越南人,或者因为战乱等原因流亡到中国的人,或许有极小的机会。但其可能性和影响远不如对越南国内科举制度的借鉴。

3. 其他藩属国(如琉球、暹罗等):

其他如琉球(今冲绳)、暹罗(今泰国)等藩属国,虽然在不同时期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但他们与中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联系程度各不相同。

琉球: 琉球王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也建立了学习中国的官制和考试制度。但同样,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琉球人在中国科举中被大规模录取。
暹罗: 暹罗与中国的朝贡关系更多体现在政治和贸易层面,文化上的影响相对不如朝鲜和越南深远。因此,暹罗人参加中国科举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三、 中国朝廷对藩属国士人的态度与政策:

中国作为宗主国,在处理与藩属国关系时,更多的是一种“怀柔”和“恩威并施”的策略。吸引藩属国的精英来到中国学习、朝贡,能够巩固中国的宗主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同时也能从侧面了解藩属国的动向。

然而,将藩属国士人直接纳入中国的官僚体系,可能会带来几个问题:

对中国官僚体系的冲击: 大量外国官员的涌入,可能会影响中国本土官僚的利益,引发内部矛盾。
忠诚度问题: 藩属国士人的忠诚度如何保证?他们是否会以藩属国自身的利益为重,影响中国的决策?
权力结构的稳定: 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臣服的藩属国,而不是一个试图渗透到中国权力核心的群体。

因此,中国朝廷更倾向于通过文化输出来影响藩属国,鼓励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但并不会开放自己的官僚选拔体系来吸纳大量的外国人才。这既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考量。

总结来说:

朝鲜、越南等藩属国没有被制度性地允许参加中国科举考试并担任中国官员。

它们更多的是:

1. 借鉴并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本国的选官体系。
2. 通过派遣使节、留学等方式,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
3. 在极少数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个别藩属国人士,因特殊原因(如流亡、长期居留等)尝试或被允许参加中国的科举,但这些都是零星的、非制度化的特例,并未形成普遍现象,也未见确切的被录取为中国官员的记录被广泛记载。

中国作为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文化帝国,其科举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但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本国的统治。将藩属国的精英吸纳进来,在政治考量上往往不如在文化上进行辐射和影响来得更为有利和容易控制。这种模式,也恰恰体现了朝贡体系下,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一种既有联系又保持距离的微妙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人、越南人、琉球人、日本人这都不稀奇,就连阿拉伯人都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的,甚至因此还引发过很大的争议。

唐代诗人陈黯写过一篇散文,名为《华心》,里面提到一件事:

大中初年[1],宣武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卢钧向唐宣宗推荐了一个叫李彦升的人,唐宣宗便安排礼部去考考他的才华,果然第二年这个李彦升就进士及第了。[2]

本来嘛,在唐朝由高官推荐进入政坛很正常,李白、孟浩然都干过这种事(虽然这俩都没成功),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李彦升的身份上 —— 他是个大食阿拉伯人。

这下有人就不干了,认为国家把大梁(开封)这么重要的城市交到卢大帅你手里,你当的是我们中华的官,吃的是我们中华的米,你推荐贤才可以,但怎么能放着这么多优秀的华人不用,反而推荐个阿拉伯人呢?难道是我们华人不行,只剩阿拉伯人可以用了么?我们真TM就疑惑了。[3]

陈黯就坐不住了,跳出来反驳:卢大帅是真的在推荐贤才,并非出于私心偏爱李彦升。没错,按地域来说,确实有华夷之分,但若论教化,难道也要分出个华夷来么?[4]

随后他就开始宣扬他的「华心说」:

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

陈黯认为「华夷之辨」在于内心,要观察他的志趣取向。虽然生在中国,但行事违悖礼义,只是空有华人的外表,实则内心是个夷狄;相反,生在国外,但行事合乎礼法,虽然有个外国人的长相,但内心却跟我们没有区别。

他又举了汉朝的例子,说卢绾、李陵这两人虽然生于大汉,但最后却当了叛徒,难道不是自甘为夷狄么?金日磾虽然是匈奴出身,但一心为我大汉,难道不算我华人么?[5]

陈黯又说:像李彦升,虽然来自海外,却遵从我中华之道,所以卢大帅才欣赏他并推荐给皇帝,这也是激励夷狄的一种方式,但凡日月所照都归于文明之光,难道不好么?搞什么地域论、血统论,一切都要看人家心向着哪里。[6]

其实陈黯的这个观点在唐代并不稀奇,韩愈早就在《原道》一文中说过: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在陈黯之后,大唐乾宁二年[7]高中榜眼的程晏也写过一篇《内夷檄》:

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窜心于夷,非国家之窜尔也,自窜心于恶也。

陈、程观点非常吻合,都是「论心不论域」,换作现在,估计也是支持「文化论」而非「地域论」或「血统论」。

不过,推荐李彦升的那位卢大帅卢钧到底是不是也这样想的,我们可以看看他此前的一些操作。

在推荐李彦升的十数年前,开成元年[8]冬,当时卢钧接替李从易担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见到广州华蕃混杂的乱象后,曾下令不许蕃人与华人混居,禁止华蕃通婚,不准蕃人以私人名义占据田产宅院:

钧下令蕃华不得通婚,禁名田产,阖部肃壹无敢犯。[9]
…………
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10]

所以卢大帅可能反倒是个「血统论」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

  1. ^ 西元847年。
  2. ^ 《华心》:「大中初年,大梁连帅范阳公得大食国人李彦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常所宾贡者不得拟。」
  3. ^ 《华心》:「梁大都也,帅硕贤也。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其荐人也,则求于夷。岂华不足称也耶?夷人独可用也耶?吾终有惑于帅也。」
  4. ^ 《华心》:「帅真荐才而不私其人也。苟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
  5. ^ 《华心》:「若卢绾、少卿之叛亡,其夷人乎?金日磾之忠赤,其华人乎?」
  6. ^ 《华心》:「繇是观之,皆任其趣向。今彦升也,来从海外,能以道祈知于帅。帅故异而荐之,以激夫戎狄,俾日月所烛,皆归于文明之化。盖华其心而不以其地也。而又夷焉?作《华心》。」
  7. ^ 西元895年。
  8. ^ 西元836年。
  9. ^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
  10. ^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user avatar

自然是可以,如图明朝高丽籍的举人。

1389年高丽王朝秀才崔匡之考上文科得到的合格证,上面盖有明朝皇帝授予高丽王朝的高丽国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