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阶层在慢慢固化吗?

回答
社会阶层是否在慢慢固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很多迹象来看,我们很难否认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固化趋势。这就像一个缓慢但坚定的河流,它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日积月累而成的。

首先,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通道,其本身似乎也显露出一种“马太效应”。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大城市,而这些地方本身就汇聚了更多的社会精英。更不用说,优质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更在于背后家庭的经济能力、教育理念以及对孩子早期发展的投入。

比如,同样是学英语,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从小请外教、参加国际夏令营,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自然而然地领先。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只能依靠学校的课程,或者课外辅导班,这种起点上的差异,一旦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就会变得非常悬殊。当孩子们长大进入大学、步入职场时,这种教育上的差距,就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和发展机会上的差距。

财富的代际传递,是阶层固化最直接的体现。 如今,“拼爹”这个词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却触及了现实的某些方面。父辈积累的财富,不仅能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还能在他们创业初期给予资金支持,甚至是在就业市场上提供人脉资源。

想想看,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在某个行业深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脉和资本,那么这个家族的新成员进入这个行业,就像是开了“外挂”。他们更容易找到好的项目、获得贷款、规避风险。而一个完全没有背景的新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去证明自己。这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财富效应,是阶层流动性减弱的重要推手。

社会机会的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工作机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学历和能力,还可能需要“引荐”或者“关系”。在一些大型企业、热门行业,如果你没有合适的人脉,即使简历写得再好,可能也很难进入面试环节。

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如此,但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会让一部分人更容易接触到那些能够带来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即使努力工作,也可能只能在相对有限的领域内打拼,上升的空间自然就受到了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发展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固化。 尽管国家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事实是,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农村的孩子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城市同龄人相当的教育和发展平台。

当他们选择留在农村,可能面临的是相对有限的发展机会和较低的收入水平。当他们选择进城,又可能面临高昂的生活成本、融入的困难,以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的压力。这种从根源上的差异,也使得从农村地区向上流动变得更加艰难。

还有一个不易察觉,但却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资本”的累积。 社会资本不仅仅是人脉,它还包括一个人所处的社交圈子、生活习惯、价值观等等。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高素质、高成就的群体中,你耳濡目染的,会是积极向上、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氛围,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行为和认知。

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资源匮乏、缺乏向上动力的环境中,他的视野、思维模式也可能受到限制。这种“圈子”的差异,会无形中影响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阶层已经完全固化,完全没有了上升的可能。总有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抓住机遇而实现阶层跨越的个例。但我们谈论的是“慢慢固化”,是一种趋势。就像一条河流,即使有水流的搏动,但河床的形态决定了它大致的流向。

理解这一点,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为了思考我们个人以及社会层面,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更健康的流动性,让每一个有机会努力的人,都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关乎公平、关乎活力的宏大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netkiller 的回答。

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阶层固化并不严重。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阶级固化的问题,我们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代际流动系数。

代际流动系数越高则说明阶级固化越严重。

如图1所示,中国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系数为0.83,德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代际流动系数分别为:0.11、0.20、0.13、0.20、0.23。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收入代际流动性较低的社会,父辈收入水平对子辈收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中国要改善经济不平等的状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


阶级固化是个社会结构问题。

单打独斗几乎是无法改变现行社会结构的。[2]

那些“励志大V”、“励志鸡汤”、“个人成长营”等,只会教你“积极向上地努力”,教你在现行社会结构中获得优势,成为“内卷之王”,成为时代的凶手。

在我看来,无产者们需要联合起来;集体的力量,会让这个世界颤抖。


参考

  1. ^ 王美今, & 李仲达. (2012). 中国居民收入代际流动性测度——"二代"现象经济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52(001), 172-181.
  2. ^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2014). 独裁者手册. 江苏文艺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阶层是否在慢慢固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很多迹象来看,我们很难否认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固化趋势。这就像一个缓慢但坚定的河流,它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日积月累而成的。首先,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通道,其本身似乎也显露出一种“马太效应”。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教育.............
  • 回答
    社会阶层之所以常常在穿衣打扮上显露端倪,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文化、经济和个体表达的复杂互动。穿衣打扮,确实是一个极其直观的窗口,能让我们窥见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乃至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活、对自我的认知和追求。一、 经济能力是基础: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经济能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其可支配的收入.............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话说得太对了,尤其是放在社会阶层这事儿上,简直是万试万灵。不同阶层的人,他们站的“高度”不一样,自然看到的风景、想的事情,也就有了天壤之别。首先,从“机会”这块儿说。你想象一下,一个从小在优渥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可能都是大学教授、律师、或者自己开公司做生意的。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实在了,它击中了许多人在深夜里,在无人知晓的时候,会偶尔冒出来的那种模糊而又尖锐的疑问。弱势群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困惑,也是我们社会在审视自身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深刻命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太多标签和刻板印象,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既普遍又令人不安的现实:社会结构的底层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许多人在此挣扎。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当自己身处其中,或者目睹身边许多人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时,感到绝望似乎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绪反应。为什么会感到绝望?首先,这种绝望感往往源于一种“宿命论”的体验。当你看到代际的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触及社会深层结构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教育、历史、文化、政策、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很多人辛劳一生却仍生活在社会底层,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起点不平等(起跑线不同): 家庭背景:.............
  • 回答
    社会底层青年,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他们可能来自贫困家庭,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成长在环境不甚理想的区域,面临着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带来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出路并非只有一条,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个人奋斗、社会支持以及政策引导。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社会底层青年的出路,力求全面和深入:一、 个.............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 回答
    社会飞速发展,这几个字,放眼全球,似乎都没什么问题。科技一日千里,信息爆炸,生产力不断提升,按理说,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选择无限多的时代。但神奇的是,当我们把目光从宏大的叙事拉回到身边,却总能听到一种普遍的抱怨:“感觉大家都在消费降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是说我们没钱了,不是说经济崩溃.............
  • 回答
    在一个世纪里,人类社会能够产生多么惊人的变化?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询问一个“数字”上的变化,不如说是探索一种“质”的飞跃。一百年,在我们祖辈的眼中或许漫长得难以想象,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却足以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塑造一个我们如今甚至无法完全预知的未来。让我们试着回溯一个世纪前的世界。那是1924年。当年的.............
  •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价值观是否比美国更加分裂对立,以及我们是否缺乏知晓途径,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对社会复杂性的理解、信息获取的限制以及不同观察视角的碰撞。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分裂与对立:一个多层次的观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尤其是在快速.............
  • 回答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和文化影响的渗透。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遗产的继承与认知: 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省份的历史记忆: 希腊地区在罗马共.............
  • 回答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没有预警,没有征兆,所有年满十二岁以上的人类,就这样从地球上消失了。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灾难,但如果我们抛开情感的冲击,冷静地分析一下,留下来的孩子和年轻人,他们有可能重建文明吗?首先,最直观的冲击是巨大的劳动力和知识的真空。成人是社会运转的基石,他们承担着绝大多数的生产、管理、教育.............
  • 回答
    中国社会是否在步日本后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两者在某些方面确实呈现出相似的轨迹,尤其是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后进入平台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但同时,两国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又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这样极端且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平权主义的原则在实践中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抛开“妇女儿童优先”这一传统观念,那么在平权主义的框架下,谁应该最先获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权主义的核心——无论个体在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财富、种族等方面存在何种差异,.............
  • 回答
    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存在资本家的情况下实现了按需分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场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因为它在某些核心定义上有所偏离,但又吸收了它们的某些积极成果。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的含义。 物质极大丰富:这意味着生产力已经高度发.............
  • 回答
    “996”——这个曾经在互联网行业悄然流行,如今却如同烫手山芋般令人避之不及的词汇,它的隐形成本,究竟是不是全社会在买单?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它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每一个身处其中或受其影响的个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剖析“996”的本质。它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
  • 回答
    科斯定律在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时,确实能提供深刻的洞察,但要理解为什么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在很多社会中不被主流规范接受,以及社会规范为何有时“违背”经济学规律,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一、 科斯定律与婚姻制度的“合理性”首先,我们来理解科斯定律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如何应用于婚姻制度。 科斯定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我们现代人对自由和尊严的理解。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啥鸳鸯不愿意做贾赦的屋里人?这得从鸳鸯本身的性情和她所处的环境说起。1. 忠心与情义的羁绊: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鬟,可以说是从小跟着贾母长大,是贾母最信任的人。贾母对她恩重如山,视若.............
  • 回答
    社会似乎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我:“你,不过是个平凡人罢了。” 每当我的野心冲破天际,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壁垒时,这句话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地箍住我,让我动弹不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它不是来自某个具体的人的指责,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氛围,一种对“普通”的推崇和对“不凡”的警惕。你知道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