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孰优孰劣?

回答
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在中国语言文字传播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话题。两者都为汉字注音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案,但它们在设计理念、使用习惯、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各有千秋,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优于”谁,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各有其“更适合”或“更受青睐”的理由。

为了更详细地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设计理念与历史渊源

汉语拼音(Hanyu Pinyin):
诞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并且在国际上推广汉语,国家决定创制一套科学、规范的拼音方案。它是在对历史上多种拼音方案(如威妥玛、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等)进行研究和比较后,在吸收其优点的基础上,由中国学者为主导,于1958年正式公布并推行。
设计理念: 追求科学性、规范性、易学性,特别是要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高度契合。强调拼音的教育功能和普及性,力求让普通民众都能掌握和使用。
特点: 使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方案简单,符合国际通用的拼音习惯。对于声调的标注方式也比较直观。

威妥玛拼音(WadeGiles):
诞生背景: 由英国人托马斯·戴维森·威妥玛(Thomas Davidson Wade)在19世纪中期开始创建,后由赫伯特·吉尔斯(Herbert Giles)进行修订和推广,因此得名威妥玛吉尔斯式拼音。主要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传教士、外交官、学者等西方人士中广泛使用,并被西方世界所接受。
设计理念: 主要服务于西方学习者,旨在方便他们学习和记忆汉字的发音。因此,在一些音素的处理上,可能更侧重于西方读者的发音习惯或便于区分的音位标记。
特点: 使用字母组合较多,例如表示送气音的字母后面常带一个撇号(如 p', t', k'),这对于习惯拉丁字母拼写的人来说可能显得不够简洁。声调的标注方式也不如汉语拼音直观。

二、 拼写系统与发音对应

汉语拼音:
优势: 字母使用上更为简洁,大部分字母的拼写与国际音标(IPA)有一定的关联,或者说,它尽量使用了拉丁字母本身的读音来代表某些音素。例如,“b”发 /p/,“p”发送气 /pʰ/,“d”发 /t/,“t”发送气 /tʰ/。这种设计使得学习者更容易从汉字的拼读过渡到字母的拼写。
声母: 声母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声母高度一致,例如 zh, ch, sh, r, j, q, x 的发音相对准确地还原了普通话的实际发音。
韵母: 韵母的组合也比较科学,例如“a”, “o”, “e”, “i”, “u”, “ü” 以及复韵母如 “ai”, “ei”, “ao”, “ou” 等,都比较贴合普通话的实际发音。
声调: 使用阴平(ā)、阳平(á)、上声(ǎ)、去声(à)的符号直接标注在主元音上,非常直观易懂。

威妥玛拼音:
优势(在当时): 对于西方学习者来说,它在某些音素的区分上可能做得比较“用力”,以避免和他们母语中近似的音发生混淆。例如,对送气音用撇号标记(p'),这能明确区分送气和不送气音。
拼写上的复杂性:
送气音标记: 如前所述,p', t', k', ch', ts', sh' 等,相比汉语拼音的 b, d, g, zh, ch, sh,显得不够精炼。
j, q, x 的处理: 威妥玛拼音将这些音处理为 chi (j), ch'i (q), hsi (x),这在音韵学上可能也有其逻辑,但对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学习者来说,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就不那么直观了。
其他音素的差异: 例如,威妥玛的 “ch” 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 “zh”,而威妥玛的 “ch'” 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 “ch”。威妥玛的 “sh” 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 “sh”。威妥玛的 “j” 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 “zh”。这种映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专门记忆。
韵母处理: 威妥玛的韵母拼写也有些不同,例如汉语拼音的 “er” 对应威妥玛的 “êrh”。汉语拼音的 “ü” 在威妥玛中常被写作 “ü” 或 “yu”。
声调标记: 威妥玛拼音的声调标记相对复杂,通常使用数字或符号在字母上方标记,不够直观。

三、 国际化与使用现状

汉语拼音:
现状: 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汉语拼音作为国际标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几乎所有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各国媒体在提到中国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时,都统一使用汉语拼音。
优势: 简洁、规范、易于计算机处理,符合国际通行的罗马字母拼写习惯。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中文信息输入、传播、国际交流的标准。
对外国人的易学性: 虽然一些音素对非母语者有一定挑战,但总体来说,汉语拼音的简洁性和与拉丁字母的天然联系,使得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的门槛相对较低。

威妥玛拼音:
现状: 在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之后,威妥玛拼音在国际上的使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官方和大规模的应用中。但在一些学术研究、历史文献引用、以及一些西方人出于习惯仍然会使用。例如,一些老一辈的汉学家或一些历史悠久的西方机构的名称和地名,可能仍保留威妥玛拼音的写法。
优势(遗存): 在某些学术领域,威妥玛拼音的某些音素区分可能对一些特定研究有价值。但总体而言,其“国际化优势”已被汉语拼音取代。
对外国人的易学性: 学习者需要额外学习一套相对复杂的拼写规则和字母映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

四、 孰优孰劣的总结

从现代社会和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汉语拼音无疑是更优越、更普遍适用的方案。

规范性与统一性: 汉语拼音是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保证了中文信息传播的一致性,减少了混淆。
简洁性与易用性: 字母使用少,拼写规则相对简单,更易于学习和记忆,尤其适合大规模推广。
国际影响力: 是国际上通用的中文注音系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工具。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威妥玛拼音的历史价值和在特定语境下的“特长”。

历史贡献: 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威妥玛拼音在向西方世界介绍汉语语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那个时期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
特定发音区分: 在某些音素(如送气音)的区分上,威妥玛拼音的设计可能比汉语拼音更“突出”,对于某些有特定研究需求的人来说,或许仍有其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这场“孰优孰劣”的比较,更像是在历史进程中对不同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汉语拼音是新中国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流时代背景下,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包括对过往拼音方案的借鉴)创造出的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具。威妥玛拼音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西方世界学习汉语而设计的一种方案。

在今天,当我们谈论“孰优孰劣”时,答案倾向于汉语拼音,因为它在功能性、普遍性、国际化和易学性(整体而言)上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汉语拼音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国际理解。而威妥玛拼音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档案和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中,其主导地位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大结论:汉语拼音更科学和合理。

谁更贴近中文原本发音,这个问题提的不对。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发明拉丁化标注之前汉语和拉丁字母没有任何关系,其各种拉丁化标注都是人为给各字母定义读音的,不存在天然的标准。你应该问“谁的写法更接近国际音标”,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威妥玛。 外国人更容易发音方面也是威妥玛,不过威妥玛也有HS这种外语里并不存在的字母组合,外国人读起来的费解程度也不比ZH,Q,X差。

那为什么还说汉语拼音更加科学合理呢?这里我就要指出,楼主(新人求问知乎里是不是叫叫答主?)的上述问题在汉语拉丁拼法的科学性评判上都是些微不足道的项目。你见过和国际音标写法完全一致的语言吗?并没有。你觉得印欧语系的各国人都按照自己国家语言的字母发音去读别的国家的语言吗?并不,各语言之间总会有各种差异的。

汉语拼音科学性的最大评判标准不是怎么绞尽脑汁方便外国人,而是怎么方便国人去使用,包括怎么方便幼儿园小孩去学习和使用。比如区别平翘舌方面,你觉得Z和Zh组合还是Ch和Ts这组字母完全不同的组合更方便?再就是送气不送气,你觉得是直接从字母层面区分更方便还是用一个经常被人忽略不写的送气符号导致“张长江”被外国人读成“锵锵锵”方便?你在打字的时候愿意在打送气音的时候频繁的多按一个键?

所以,汉语拼音这套最大程度利用所有字母的注音方案是最方便小孩子学习,成人们打字乃至国际交流(上一段阐述了威妥玛看似方便外国人实际并不方便的弊端)的最科学方案。

PS:韩国在2000年以前一直使用美国人发明的“马赖式罗马字”,其主要特征就是送气符号和加符元音。2000年韩国推出了自己的“文观部式”(特征和汉语一样也是用浊音字母表示不送气,另外用eo和eu代替了原来的两个加符字母)(我们也能从这里再次认识到汉语拼音的最大争议一直是ü的写法而不是其他的)代替了旧方案并得以推广。可见汉语拼音的一些特色是得到了韩国等外国的认可的。

user avatar

19 | 米高积逊?谁是米高积逊?!


“您好,我找米高积逊。”

“谁?”

“米高积臣!”

“啥?”

“系米高积森啦~”

“不是,你到底找谁。”

“迈克尔·杰克逊……”



不要笑哦,这可是小吼昨天闹出来的一个笑话。昨天和一个朋友打电话,听到他那边放的音乐很好听,小吼就问了一句:“你在听什么呢?”


于是,小吼就听到了“米高积逊”这四个字。我心说,这是什么宝藏小众音乐人啊!!我我我要给大家安利一下!!这是属于我的珍宝!!!


结果上网一搜,好吧,就是我们的流行之王MJ。


原来米高积逊、米高积臣和米高积森都是80年代港澳对Michael Jackson的翻译。


那么,这奇奇怪怪的翻译是怎么来的呢?


在闽粤台地区,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民国时期大陆、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区域使用的旧式拼音。所谓的旧式拼音一般指的就是“威妥玛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也是非常著名的“韦氏拼音”。


平常吃港台和海外华人公众人物的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诶,他们的姓氏怎么和汉语拼音不一样诶,是他们错了还是我错了?


今天,小吼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套在国际上流传较广的汉语拼写方案。


提到威妥玛氏拼音自然就离不开威妥玛这个人,威妥玛原名为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是英国外交官及著名汉学家。


威妥玛刚从剑桥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入伍并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可能出于学霸光环,上级让他留在中国并担任起驻华汉文副使一职,一待就是40余载。


在华期间,他主要负责英国人的汉语教学,既然教学就要有教材,这位哥还真就编了两本,其一为《语言自迩集》,是一本基于北京音的汉语口语学习教材,其二为《文件自迩集》,是一本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教材。


在这俩教材里,他基于北京话的发音制定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几经修订后就发展成了现在的威妥玛氏拼音。给大家找了一个汉语拼音(中)与威妥玛氏拼音(右)的对照表。



区别一:威妥玛氏拼音送气和不送气音节的所用字母相同,仅用很容易被遗漏的送气符作区分,这就常常导致“张(chang)常(ch'ang)同宗”等尴尬现象。区别二:威妥玛氏里j q x和zh ch sh对应的都是ch ch‘ hs/sh(x对应的hs,换了一下顺序而已),例如秦江(ch'ing chiang)、锦江(ching chiang)。区别三:威妥玛氏里z c s的韵母是ǔ,zh ch sh r的韵母是ih,而汉语拼音都是 -i。区别四:威妥玛氏里z c s有两三种不同的写法,而汉语拼音里只有一种。



那我们经常见到的广州Canton,苏州Soochow,厦门Amoy,汕头Swatow,北京首都国际机场PEK(Peking的缩写)是不是也是威妥玛氏拼音呢?


不是的。1906年春季,政府为了对中国地名进行统一和规范,依据《华英字典》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制定了新的一套拼写方案,即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氏拼音最大的区别在于依据的语音系统不一样,邮政式拼音为了更加接地气儿,部分依据的是闽粤台等地的方言系统,威妥玛氏则一律按照北京音系统。


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前,威妥玛氏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等都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汉语拼音方案》的最终定稿肯定也离不开前人的研究成果。


至于了解这些有啥用呢?我想,起码不会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以为是常凯申了。




作者:多骨,@绫音Ayane(知乎)


©版权所有,转载请后台留言



以下内容为对知乎用户 @徐渐 在链接“zhihu.com/question/3512”中对我们进行“挂人”行为的回复:

论述:


“米高积逊”是根据粤式邮政式拼音创制而来,而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氏拼音的差异几乎只集中在地名拼写上。


“米高积逊”的现代粤语拼音(香港粤拼)是:máih gōu jīk seun,现代粤语拼音(广式粤拼,饶秉才方案)是:mei5 gou1 jig1 sên3。

其现代威妥玛拼音(台湾国语)是:mi3kao chi hsün,其旧式粤语拼音(邮政式拼音)是:mikao chi hsün,另一种旧式粤语拼音(耶鲁拼音)是:Mi Gau Ji Syun。


米高积逊的翻译出现在1964年Michael Jackson登上职业音乐舞台之后,在1989年上海戏剧提供的文献《麒派传人与京剧消亡论》中,对“米高积逊”的译名有明确记载。[1]



cnki.com.cn/Article/CJF


而直到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才颁布粤语拼音方案,当下简称粤拼——该方案于2010年开始普及,在香港有较大影响力,目前已获得香港政府、商界、学界等的广泛认同。[2]


目前大部分人所熟知的粤语拼音方案都是香港粤拼方案,和80年代后饶秉才教授改自早期“广州话拼音方案”的饶秉才粤拼方案。[3]但后者并未成为主流方案,香港方案目前为主流,受各地教育界承认。


香港也有殖民地时代演化而来的香港政府粤语拼音方案(一般认为是港式威妥玛氏拼音)[4]和1990年香港教育署开始使用的教育学院拼音方案。[5]前者为香港当地出生者户籍姓名、香港当地地名等标识时使用。[4]后者为教育界一直普遍使用的方案。[5]

而在八十年代之前,广东地区以粤式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式拼音差异主要只表现于地名上)为主。[6]米高积逊的翻译据前考,应源自80年代或更早时期。[1]当时不存在现代的香港粤语拼音方案,饶秉才方案仅限于大陆地区传播。[7]故,经前考,Michael Jackson的名字,可能是在经过粤语口译后,通过当时通用的粤式邮政式拼音或粤式威妥玛式拼音,进行注音进而演化成为了现代的“米高积逊”一译。


如果使用香港方案或饶秉才方案,其名称中都应有“k”或“g”的音,但在米高积逊这一历史遗留名称中并未体现该音。


所以米高积逊应并非基于现代粤语拼音译法的产物,而是在采用旧式拼音译法基础上的产物。


知乎用户徐渐在反对我们的回答中并没有提到粤语的演化过程,对90年代以前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各种拼音方式也没有明确的讲解。


在用户徐渐的话语中有如下内容:



其中所采用的“maigouziksan”的拼音实际上是根据2010年后通行的香港方案所写。与最迟于1989年就出现的米高积逊一词有较为久远的年代差距。这段话后面所说的“这是粤语拼音”也正是指代的1993年才通过但在当时仍尚未普及的香港粤拼方案。


不同拼法的时间概念的错位,是答主徐渐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这位答主在以下内容中也出现了知识混淆:



他将台湾国语的威妥玛拼音视为是唯一的威妥玛拼音体系,忽略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东南部地区仍然长期沿用了适用于当地语言的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式拼音的基本事实。[6]即,虽然中国台湾有台湾翻译Michael Jackson的译法,但中国东南部其他地区也有自己的语言译法。我们不能在后世用拼音来倒推译法,历史上的译法与地区、人口流动、语言改革等往往有紧密关联。


至于“米高积逊”是先音译还是先拼音译而来,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米高积逊的发音,遵从了粤式邮政式拼音的发音。日后香港的粤拼方案,也有参照邮政式拼音等以试作改良。

在我们的文章原文中有上述话语,便是为了强调,在现代粤语拼音出现以前,米高积逊等翻译即已出现于粤式邮政式拼音的语境当中,所以它的拼音办法依据目前的证据来看应是遵循于粤式邮政式拼音的。


如果用户徐渐所言为实,那么,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一份他所言的八十年代及以前流行于南洋及海外粤语人群的粤语拼音系统对照表。


参考资料:

[1] 《麒派传人与京剧消亡论》,阿张,上海戏剧,1989年,ixueshu.com/download/4e

[2] 《粵語的粵拼和IPA 中英見面冊》,明报教育,life.mingpao.com/chi/ar

[3] 《语言学家饶秉才传播粤方言六十载:海外流传更广》,罗丹,中国侨网,2018年3月15日,chinaqw.com/zhwh/2018/0

[4] 《“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一個亂中有序的系統》,片岡新,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通訊,cuhk.edu.hk/ics/clrc/cr

[5]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粵語拼音方案(1990)》,Course Hero,香港大學,1990,coursehero.com/file/365

[6] 《解密“常凯申”误译事件与汉字注音发展史》,丁大琴 丁立福,《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 第2期,cqvip.com/qk/85083a/201

[7] 《廣州話方言詞典》,饒秉才,商務印書館 (香港) 有限公司, 2009年,books.google.com.au/boo


关于我们为什么会采取删除评论的措施:


两位被删除评论的用户在评论中曾有大量误导性语句,亦即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过,当时他们在评论区明显没有讲明的内容;其二人还有一定程度的人身攻击:如“这人根本不懂就是在瞎说”等类似话语,时为免他人误解知识以及对人身攻击的排斥,我们采取了删除评论的措施。

在用户徐渐“挂人”后,我们相信大家是有基本历史知识和语言学历史常识的,故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但在多次被骚扰后我们选择了关闭评论区。


可近日团队成员发现用户徐渐“挂人”回答的下方,出现了一些攻击我们的评论:


由于对方已拒绝我们在其回答下进行评论,我们在自己的回答下方挂出“米高积逊”的历史成因之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明鉴。

以下是用户徐渐回答的截屏:


user avatar

显然是汉语拼音最优,现存的汉语拼音方案相当不错。

补充说明里面的几个问题,基本都是不知所云:

两者谁更贴近中文原本的发音?

发音与字母一毛钱关系没有,不论哪种方案都必须赋予字母相应的发音。

所以我们只能说,哪种方案的发音和字母的对应关系最好,这方面汉语拼音显然相当不错,除了ian和i这两个韵母发音差异比较大之外,基本上保证了所有的字母和发音的一一对应。


对西方人来说,谁更容易发音(拼读)?谁更容易理解(特别指帮助西方人对中文的理解)?

西方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西方人 ≠ 英语母语的人,威妥玛方案或许对于英语母语的人更容易找到接近的发音,但事实上只要换个语言威妥玛方案学起来并不见得比汉语拼音简单多少。


简单来说就是两者谁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显然是汉语拼音,威妥玛那个方案,这么说吧,在现在的电脑上根本都没办法做输入法。汉语拼音充分的利用了所有的拉丁字母,为每一个辅音字母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辅音。威妥玛的方案需要在字母上加上各种辅助标记来标记送气与否和具体是哪个元音。甚至很多方案连送气与否都不标注,这样根本无法作为汉语的注音方式。



其实在汉语拼音面前,威妥玛方案基本可以说是被碾压的连渣都不剩,说他有一些可取之处只是客气一下而已。

user avatar

结论,汉语拼音更优。


大前提:汉语在这里仅指标准普通话/国语。

————————

汉语拼音能同时做两件事,汉字罗马化和汉语注音,威妥玛拼音只能做一件,即汉字罗马化。

汉语注音部分,汉语拼音近乎完美的复制了注音符号的功能,所以,考虑汉语拼音具有两种功能,威妥玛拼音只有一种,汉语拼音已经赢在起跑线了,不过,这里先不管注音,这里就单说汉字罗马化的部分。

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我会说明这种差异的所带来的各自的优缺点:

1. 送气/不送气音的处理

汉语中并没有浊音,只有送气清音(p,t,k等)和不送气清音(b,d,g等),威妥玛拼音用送气符 ' 来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比如pao(包),p'ao(抛),这种做法是符合欧陆语言对清浊音的执着的,用一个'表示送气,也是欧洲人的常识(另一种送气标志是类似国际音标那样加个h,比如Thailand)。

而汉语拼音呢(包括陈水扁时代台湾弄出来的通用拼音),用英语中的请浊音来指示汉语的中的送气和不送气音,比如bao(包)和pao(抛),汉语拼音的逻辑就是,中国人(这里指汉语母语者,下同),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区分远大于清浊音,那就借用拉丁语系的浊音来表示不送气清音就好。这种做法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直觉,和威妥玛拼音相比,一个方便中国人,一个方便欧洲人,并没有高下之分。

但是呢,现代美式英语有浊音清化的趋势(相比美音,大量的重度浊音会让英音或者欧陆语言听起来很低沉),加之美国人对送气音不送气音也没什么区分度,比如sport,中国人觉得那个p是清音浊化(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全错),其实对美国人来说,就是偷懒,已经送过气的s后面的p不再送气,中国人在这点上耳朵很灵敏,听起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位,美国人觉得根本没差。

另一方面,送气符'算是特殊符号,在全字母传播时很容易被丢掉,比如台湾的县级地名,Taiwan,Taipei,Taichung等,都是威妥玛拼音,正确的拼法是T'aiwan,T'aipei,T'aichung,但是送气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了,比如Taipei,按美式英语习惯,那就是『台沛』,大部分外国人都是这么念的,但依照威妥玛拼音呢,Taipei其实是『呆北』,怎么念都是错的。值得一提的,碰过几个法国人,会把Taipei念成『呆北』,没被美式英语洗脑的人真好o(╯□╰)o。送气符丢失的另一个麻烦,就是人名地名的重码率大增,比如面对台湾人名的罗马转写,chang是张还是常?cheng是郑还是成?根本没法区分。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数字化传播和美式英语横扫世界的今天,汉语拼音的处理方式全方位胜过威妥玛拼音。

2. 对 『j q x』等的处理

这是汉语拼音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外国人面对j q x(还有zh,c)基本是一脸茫然。然而,一个没经过中文训练的美国人,让他正确发出『鸡』『七』『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几个音是迁就外国人(主要是英语系人士),还是坚持正确的中文读音?显然,威妥玛拼音是英国人发明的,他选择了前者,而汉语拼音是中国人发明的,他选择了后者,两者的思路并没有高下之分。

但是,威妥玛拼音的不妥之处,在于『j,zh』两个声母都选择了用ch来拼写,再加上上文提到的送气符丢失,一下子『j,q,zh,ch』四个声母都变成了『ch』,重码率非常非常高,你可以发现,台湾人名的缩写,一大堆C. C. C.,到底是这四个声母的哪一个?who knows

汉语拼音到底为何选择了j,q,x,c,有人考据过是来自于葡萄牙语、古典拉丁语等,不过,这不重要,现在英语是主流,这几个音让英语系人士困惑确实是事实。但是,在英语的外来语中,『遵从主人』也是一个基本原则,比如那个做奢侈品的Chanel,如果一个美国人按英语规则念『拆闹』,那只会被人笑没文化,这词来自法语,美国人必须去了解法语的发音习惯,再比如,美国城市San Jose,美国人如果念成『三皱斯』,那就和看字念半边的中国人一样可笑,这词来自于西班牙语,必须尊重西语的规则念『三猴塞』。所以,可以想象,当使用汉语拼音的华人华侨 在英语世界越来越多的时候,英语系人士也会去学习汉语拼音的规则。

所以,对于『j q x』等的处理,威妥玛拼音有重大缺陷,汉语拼音也不完美,但是汉拼的做法看起来也够用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更多的人使用汉语拼音,直到英语人士把汉语拼音放到和法语、西班牙语等外来语的一样的高度去学习。

3. 韵母声母的一致性问题

这点也是汉语拼音胜出威妥玛拼音的地方。

刚才提到,威妥玛拼音会出现『多音一拼』的现象,其实,威妥玛拼音还有一些『一音多拼』的问题,比如『紫』是『tzu』,『组』又是『tsu』;『思』是『ssi』,『苏』又是『su』,当然,这里也有规则可循,这几个声母在空韵前面的拼法会不一样,但是无疑会搞得整个拼音方案很复杂。另外,威妥玛拼音还有一些韵母不一致的现象,比如『e』在不同声母后有『e』和『o』,『ui』会变成『ui』和『uei』等。总之,整个威妥玛系统各种一对多,多对一,以英国发明人的视角看,或许有道理,但是相比几乎一一对应于注音符号的汉语拼音,这个系统太繁琐了,君不见台湾人新办护照都要现查罗马转写,Yahoo知识+里一堆这种问题,如果今天百度知道有人问怎么拼写护照名,只会被人嘲笑幼儿园没毕业吧。

4. 电脑输入法问题

其实输入法和拼音方案本质上无关,输入法只是键盘编码到汉字的映射,用汉语拼音也好,威妥玛拼音也好,双拼也好,五笔也好,注音符号也好,只是方便记忆编码,不是为了好记的话,26进制只需3bit就能表示全部汉字了。所以,倒也不用说威妥玛拼音不适合电脑输入,如果真有人开发威妥玛拼音输入法的话,一定会优化各种『多对一』和『一对多』的问题,比如威妥玛拼音的浊音键都没用到,那『p'』一定会被优化成『b』键,相信程序员的智慧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在中国语言文字传播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话题。两者都为汉字注音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案,但它们在设计理念、使用习惯、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各有千秋,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优于”谁,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各有其“更适合”或“更受青睐”的理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汉语拼音方案和英语字母表看起来有那么些相似之处,但要说“借鉴”这个词,我觉得用“学习和适应”可能更准确一些。咱们得从汉语拼音方案诞生的那个年代说起。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扫盲。而当时,汉字数量庞大,学习起来确实是门槛比较高。为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尖锐!确实,Yemen 和也门在读音上是完全一样的,这在汉语和英语的对应关系中,偶尔会出现让人会心一笑的巧合。其实,汉语拼音系统是根据汉字的发音来设计的,它本身是一个相对严谨的表音系统。而英语单词的发音,则遵循其自身的语言规则。当一个英语单词的发音,恰好被汉语拼音完美地“.............
  • 回答
    汉语和藏语能够被归入同一语系,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共同拥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一脉相承的语言结构。尽管从现代汉语和现代藏语的口语听起来,二者差异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深入剖析它们的词汇、语法,以及最关键的——它们演变的轨迹,我们就能窥见它们同源的痕迹。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它们的共.............
  • 回答
    汉语和英语合并成另一种语言?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但从语言演变和接触的角度来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尽管过程会极其漫长且复杂。如果真要发生这样的“融合”,它不会是简单的词汇叠加或语法拼凑,而会是一场深刻的、涉及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多方面因素的漫长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是如何演变的。语言并非.............
  • 回答
    “汉语和汉字会被淘汰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惊悚,但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就能明白,这更像是一个杞人忧天的猜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汉语和汉字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们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套沟通和记录思想的工具,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丰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从甲骨文到.............
  • 回答
    汉语和英语之所以都选择用“高”来形容速度快,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上的有趣共通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最直观的感知来说,我们对“高度”的理解往往与“超出寻常”或“顶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理上的高度,比如山的高度、建筑的高度,还是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比如觉悟的高.............
  • 回答
    汉字与汉语的东亚流传与发展: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谈及东亚文化,汉字与汉语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它们如同血脉,源远流长,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诸多文明。然而,汉字与汉语并非如同一块铁石,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东亚的各个角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经历了本土化的洗礼,与当地的语言、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
  • 回答
    满汉之间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错综复杂。要说有没有彼此影响,那真是肯定的,而且影响还不小。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满语:从兴起走向融合满洲人,本是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也是源于女真语。女真语在金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也就是所谓的“女真大字”。但随着女真族的衰落,这门语言也慢慢沉寂了。到了清太祖.............
  • 回答
    中国朝鲜族,一个在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的独特族群,他们的故事,是民族融合、文化传承和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要描绘他们的心态,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身上承载的文化基因。首先,身份认同的张力是他们心态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大多数中国朝鲜族人身上,都同时流淌着朝.............
  • 回答
    关于东北官话是否可以视为一种满语和汉语的克里奥尔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同时也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克里奥尔语的定义,以及东北官话在历史、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与满语和汉语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克里奥尔语”到底是什么。克里奥尔语(Creole language)通常.............
  • 回答
    在清朝,满族人确实普遍掌握汉语,而满语的使用情况则更加复杂,并非所有满族人都精通。要理解他们如何做到,需要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说起。清朝入关前,满族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他们的语言是满语。但在征服中原,建立一个统治汉民族的王朝之后,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交流,就变得至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北京官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日韩两国语言中,与汉语同源的汉字词拥有相似的字形,但它们在意思上却常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事实: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回答
    “妇女”一词在汉语词典上的定义与中国法律中的表述,并非直接的矛盾,更多的是在侧重点和适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分别审视词典的语言学解释和法律的规范性规定。在汉语词典中,“妇女”一词通常被定义为“已婚的女性”或者广义上指“成年女性”。这个定义更侧重于描述一个社会身份或生理特征。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确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听起来很“中国”的词,比如“物理”、“分子”、“民主”、“科学”、“哲学”等等,其实并非自古就有,它们是近代以来,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出来的。而很多人会把它们误认为“和制汉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
  • 回答
    当然可以。汉语在区分“itch”和“tickle”这两个概念时,有相当细致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像英语那样各有独立且常用的词汇,但通过不同的词语和描述,我们同样能够准确地传达这两种感受。首先,我们来看看“itch”。“itch”的汉语表达“itch”的核心意思是皮肤上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
  • 回答
    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就好比分辨一道菜里的“主料”和“调料”。一个提供动作的核心,一个则提供动作发生的场景、方式或对象。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因为词形相近而让人困惑,但仔细观察它们的“职责”和在句子中的“地位”,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核心区别:动作的发出者 vs. 动作的连接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