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7世纪的火枪方阵战法,在对战骑兵步兵时分别最多可以放几轮枪?

回答
17世纪的火枪方阵战法,在面对骑兵和步兵时,其齐射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主要受到当时火器技术、士兵训练以及战术执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答“最多可以放几轮枪”,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

1. 17世纪火枪的射击流程与限制

首先,要理解火枪方阵的“轮射”能力,必须先明白当时火枪的装填和发射流程有多么复杂和耗时。当时的火枪主要是火绳枪(matchlock)或燧发枪(flintlock),燧发枪在17世纪中后期才逐渐普及。

火绳枪装填流程(大致):
1. 准备火绳: 确保火绳燃烧稳定,必要时用指甲或小刀修剪。
2. 装药: 将定量的火药(通常用药包或量杯)倒入枪管。
3. 塞弹: 将弹丸(铅弹)塞入枪管。
4. 裹紧: 用通条(ramrod)将火药和弹丸用力向下压实,确保射击效果。
5. 瞄准: 将火绳夹好,放入火门,然后举枪瞄准。
6. 扣动扳机: 扳动扳机,火绳落下点燃药包,射出弹丸。

燧发枪装填流程(相对优化):
1. 准备火绳(燧发枪不需要)
2. 装药: 将定量的火药倒入枪管。
3. 塞弹: 将弹丸和药包(有时弹丸和药包是合在一起的)塞入枪管。
4. 裹紧: 用通条压实。
5. 瞄准: 将燧石夹好,压下击锤,然后举枪瞄准。
6. 扣动扳机: 扣动扳机,燧石撞击火司,产生火花点燃药包,射出弹丸。

关键限制:

装填速度: 即使是熟练的士兵,每轮射击的装填时间也需要30秒到1分钟不等。这还不包括之前可能存在的射击准备,如确保火绳燃烧。
通条: 通条是装填的关键工具,但有时会丢失或损坏,导致士兵无法装填。
火药和弹药: 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的火药药包、弹丸以及清洁工具。
天气影响: 雨天火绳容易熄灭,潮湿的火药会影响点燃。
士兵体力与训练: 战场上的紧张、混乱以及士兵的体能都会影响装填效率。

2. 火枪方阵的“轮射”战术

为了克服火枪射击慢的缺点,17世纪发展出了轮射(volley fire)战术。最著名的例子是荷兰的毛里茨亲王(Maurice of Nassau)和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发展出的“齐射”(salvo fire)和“多排轮射”。

基本原理: 将方阵士兵分成多排,前排射击后,迅速装填,然后退到后排;后排士兵上前填补空缺,进行下一轮射击。这样,理论上可以实现连续的火力输出。
排数设置: 常见的火枪方阵通常有4到8排。每排士兵的职责是射击、装填,或者在后排待命。

3. 对战骑兵时最多可以放几轮枪?

在对战骑兵时,火枪方阵的首要任务是 “阻止骑兵冲锋”。 这意味着要通过密集的弹雨来削弱和扰乱骑兵的冲击力。

初次齐射(第一轮): 当骑兵进入有效射程(通常是50100码,取决于火枪性能和士兵视力)时,整个方阵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齐射。 这是最关键的一轮,旨在最大程度地杀伤和恐吓骑兵。
装填与第二轮: 射击后,第一排士兵会立即开始装填。而第二排上前,填补第一排的空缺,并可能已经做好了射击准备。如果士兵训练有素,并且装填顺利,第一排士兵在几秒到几十秒后就能完成装填。 此时,第二排可能已经进行了射击,或者准备进行射击。
理论上的连续性: 如果方阵有足够的排数(例如68排),并且士兵训练有素,理论上可以在短时间内(比如12分钟)完成23轮连续的齐射。 每一轮齐射间隔时间取决于士兵的熟练程度和火器的可靠性,但通常不会低于30秒。
实际考量:
冲击力的削弱: 骑兵在到达近距离之前,可能已经被第一轮或第二轮的弹雨打散,冲锋的态势会大大减弱。
士兵压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骑兵冲锋,士兵的心理压力极大,装填速度可能会下降。
火器损耗: 连续射击会使枪管发热,影响精度,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火器故障。
弹药消耗: 连续射击会迅速消耗弹药,需要后勤及时补充。

结论(对战骑兵): 在一次成功的防御中,火枪方阵可以对近迫的骑兵发起2到3轮连续的、大规模的齐射。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旨在用火力“挡住”骑兵的冲击。 之后,如果骑兵仍然构成威胁,方阵可能需要重新装填,进行零散的射击,或者依赖长柄武器(如长矛)进行近战。 “最多”可以认为是3轮,但达到这个水平需要极高的训练和组织程度。

4. 对战步兵时最多可以放几轮枪?

与骑兵不同,步兵的推进速度较慢,但数量可能更多,而且也装备火器和冷兵器。

对战步兵的战术: 对阵步兵时,轮射的节奏可以相对放缓,更注重精准射击和消耗敌方士气。
装填与射击间隔: 对阵步兵时,火枪方阵可以将射击间隔稍微拉长,确保每轮射击的效率。每轮射击之间可能间隔12分钟,以便士兵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装填和准备。
射击次数: 在一场持久的步兵战中,火枪方阵可能可以进行多次轮射,每轮射击的间隔都比较固定(例如,每隔几分钟一轮)。
射击的“层级”: 同样是多排轮射,但对阵步兵时,可能不会像对阵骑兵那样追求“瞬时爆发”的火力密度。 士兵可能会根据战场情况,进行分批射击,比如左翼射击后,右翼接上,或者后排士兵等待前排完全装填后再进行射击。
步兵火枪手之间的区别: 如果敌方也是火枪步兵,那么战术就是比拼谁能更有效率地进行轮射。 燧发枪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装填时间,使得步兵方阵的轮射能力更强。

结论(对战步兵): 对阵步兵时,火枪方阵可以在一场战斗中进行多次轮射,比如46轮甚至更多,但每轮射击之间的间隔会比对阵骑兵时更长(12分钟)。 这里的“轮”更侧重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射击周期,而不是像对阵骑兵那样追求短时间内连续的爆发。 如果是比较集中的交战,可以理解为在一段时间内(例如1015分钟)完成数轮轮射。 “最多”可以理解为在战斗的持续时间内,通过有组织的轮射,能够重复进行多轮射击,具体次数取决于战斗的走向和双方的消耗。

总结:

对战骑兵: 追求 短时间内高密度爆发,最多可实现 23轮 密集齐射。
对战步兵: 追求 持续火力输出和消耗,在战斗持续时间内可实现 46轮甚至更多 的间隔性轮射。

这些数字都只是一个相对的估计,实际情况会因为士兵的训练水平、火器的质量、战场环境、指挥官的战术安排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17世纪的战场,火器的威力逐渐展现,但士兵的技艺和战术的成熟还需要时间来打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感谢 @世纪末菜刀少女 引用了本人翻译的《皇帝的刺刀》,不过,这本书本身是兵棋规则的产物,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大量脑补和纯粹理论计算成分,我个人认为不必过于依靠该书自行计算得出的数据。

其次,从实际操作来看,“瑞典方阵”基本都可以认为是脑洞产物,不知道谁能管“丄”叫方阵。18世纪下半叶典型线式战争时期的步兵列方阵频率也不高——当时普军对待方阵的心态可见法国观察家的记录“这就是著名的营方阵,国王非常喜欢它,将军们却不屑一顾”(c'est le fameux bataillon quarré que le roy aime tant et dont les généraux font peu de cas)。[1]

而且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诸多营横队排成绵长战线,仅有两翼可能会安排少数掷弹兵团、营列成方阵,因而反骑兵能力颇为低下,一旦被突破极易横扫千军:

1745年6月霍亨弗里德贝格会战,普军拜罗伊特龙骑兵团(5团)的10个中队击溃20个奥地利-萨克森步兵营,俘虏2500人,缴获大炮5门、军旗67面。

1756年6月18日科林会战,奥军利涅龙骑兵团(31团)、3个萨克森轻骑兵团和大约1000名混编骑兵击溃14个普鲁士步兵营,决定了科林会战胜局。

1757年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赛德利茨指挥普军38个骑兵中队击溃法国-神罗联军。

1758年8月25日措恩道夫会战,俄军14个重骑兵中队和塞尔维亚骠骑兵团击溃普军前卫步兵8个营,迫使普军丢弃大炮24门,赛德利茨随即指挥36个普军骑兵中队击退俄军追兵,并反过来击溃俄军右翼,俄军仅有第1、2掷弹兵团保持队形

……

(更多详情请阅读Christopher Duffy著作或Kronoskaf七年战争工程Project Seven Years War

方阵真的大行其道实际上要等到革命-拿破仑战争时期,这里不妨摘引本人译作《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军战术》第92页的内容:

应当注意到方阵在线式战术时代的使用频率相对而言并不算高,因为在线式队形当中,除了位于战线末端的步兵营之外,所有步兵营的侧翼都得到了相邻步兵营的保护,而战线末端的步兵也会尽量尝试依托障碍物,有时还会在第一线和第二线侧翼之间部署两三个前后相继的步兵营,这些步兵营在必要状况下可以面朝侧向列成横队,填补战线间的空隙。因此,那个时期的步兵时常以横队迎击骑兵,只有在侧翼无人保护或若干个步兵营在开阔地带行进时突然遭遇骑兵袭击的状况下,步兵才会使用方阵。[1]不过,到了拿破仑战争当中,方阵的使用频率就大大提高了。
……
有些理论家使用和平时期射击测试中获得的步枪杀伤效力和射速数据,运用数学计算证明步兵有足够的时间向迫近自己的骑兵打出几轮齐射,认为凭借火力就足以打垮骑兵。然而,按照时人的建议,步兵在实战中最好不要在最大射程上开火,而要让骑兵进入步枪杀伤力最大的距离后再射击。
这种做法的原因显而易见:第一轮射击的潜在杀伤力是最强的,后续射击的威力则要低得多,所以,如果在距离敌军太远时发起第一轮射击,就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也就无法依靠步兵在骑兵快速迫近带来的恐惧之下匆忙装填、开火的后续射击挡住骑兵,而且,这样一种匆忙、无序的射击也可能在队列中造成混乱。因此,步兵通常会让骑兵进至距离己方60-150步后再开始射击。
[1] Renard B.-J.-B.-J. Considérations sur la tactique de l’infanterie en Europe. Paris, 1857, p. 92-93 (俄译文见: Ренар, Взгляд на тактику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пехоты.(《欧洲步兵战术管窥》) СПб., 1859, c. 65-66).

参考

  1. ^ Toulongeon & Hullin, Une mission militaire en Prusse en 1786, Paris, 1881, p. 203.
user avatar

排队枪毙时期一个列兵平均每分钟可以开三枪,而以“浪射”闻名的普鲁士士兵射速更快,随着火枪的发展,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精度已经可以在150米的距离达到接近40%,100米70%的水平了,精锐的散兵甚至可以用滑膛枪狙击2,3百米的目标,实战中法国散兵就经常使用抛射骚扰500米外的敌人,但是子弹到了这个距离威力已经不大了,好多士兵被打中只会受到淤伤——子弹甚至没打穿他们的大衣。当然,在实战状态下,士兵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实际精度和射速下降,并且也要考虑多个士兵瞄准了同一个目标。

在实战中,因为黑火药武器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烟雾,多次齐射会严重影响士兵的视野(甚至能让少量骑兵借着烟雾的掩护接近到不到50米才被步兵发现),而且每名士兵一般也就带15发左右的弹药,但是也因为火枪精度的提高,可能实战中双方只进行几次齐射,伤亡就会达到一个临界阶段,一方就会开始寻求通过近战结束战斗或者后撤(事实上真正能打起来的白刃战也不多,很多情况下要么是防御方丧失勇气直接溃退,要么进攻方在冲锋中受到严重火力打击不得不退却),当然,这也取决于战场的情况和交战双方的战术意图。

很多人其实被误导,觉得火枪的精度不行,但是起码在拿破仑时期,火枪的精度已经相当可观了,乃至于线列战术都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散兵战术更加有效一点。仍然采用这种战术的原因一是思想的惯性,二是军队的组织度不足以满足散兵战术的需要——当时的军队甚至要避免驻扎在森林旁边以避免出现逃兵,军官也不愿意让士兵在有掩体的情况下蹲下射击,尽管这能减少伤亡,因为你让他们蹲下容易,让他们再重新站起来进攻就难了。很多反法同盟将领都曾经感叹法军的精锐程度——他们能在和敌人步兵对射的时候使用散兵战术最大化的利用掩体和地形在对射中取得便宜,而敌人骑兵要准备冲锋时,他们又能迅速的聚拢成团,组成方阵。

user avatar

以下皆以1800年前后的线列战争时期为例,首先要搞清楚步兵和骑兵的行进速度有多快

注意这个时期的步兵操典已经相对成熟,从步兵到军官,从每步要走多远每分钟走多少步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大致推断出步兵和骑兵行进的速度。英军线列步兵,即俗称的龙虾兵根据条令规定,步幅是30英寸(76.2cm),常步行进时每分钟为75步,快步行进时每分钟108步。换算成米的话每分钟分别可以走57米82米。其他国家的条令中有更极端的行进速度,但通常会造成显著的组织与队形混乱而较少使用,实战中较常用的最快步速是快步

骑兵的速度比步兵要快得多,以同时期的法军骑兵条令为例,每分钟行进的速度通常是步兵的两倍以上,如图所示。慢步/快步/跑步的骑兵每分钟可行进约100/200/300米

跟大多数人想象不同的是,就算是以无脑著称的英军骑兵也并非在任何时候都用最快速度奔驰,骑兵通常是以较慢的速度接近敌军,然后随着距离的接近不断变换使用更快的步法,直至最后抵达规定的距离后再发起跑步和冲锋。英军会在250码(228米)左右进入跑步。

接着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是线列步兵的火力有多强。

关于射速的问题,线列步兵通常每分钟可以射击两次,虽然部分精锐部队可以射击三次甚至四次,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分钟能打两枪就是合格标准,在实战中随着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精锐部队的射速也会逐步下降,总的来说每分钟两次射击是平均的水准。

关于滑膛枪的射击精度问题,虽然滑膛枪不准是公认的,但也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不准,以下是靶场环境下进行射击测试取得的精度统计: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太能代表实战环境下的表现,所以后来又有人做了更多接近实战环境的测试,如下图所示,曲线C(格尔德射击曲线)是比较能代表实战状态下滑膛枪平均命中率的曲线,在大约150码(137米)处的命中率超过20%,而随着距离接近命中率会显著增加。

然后是步兵会在多远距离开火的问题。根据实战经验军官通常要求在200米150米以内开始射击,但也有例外,比如故意将敌军放到较近距离以取得更好的首次射击杀伤率,或者在较远距离就开始射击来压制敌军士气并取得更多次齐射机会。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就出现了,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即步兵的行进速度、射击的命中率曲线和射击频率,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不同步速的敌军在向我军阵线接近时,总共会遭到多少次射击以及每次射击的杀伤率,如图所示:

简单来说如果是进攻者以英军条令进行攻击,那么防御者假设在300码(274米)处开始射击,考虑到进攻者的步速和间距以及不断减员造成的命中率降低等大多数因素,防御者总共有4次射击机会,在这4次齐射过后,进攻者……就死光了。其中最有杀伤力的是在50码(45米)距离处的最后一次齐射,直接使进攻者减员61%之多。考虑到更多影响因素,实战中的杀伤效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这个数值,事实上原资料中也提及上述杀伤率几乎在现实中没有出现过,但也有极少数战例里出现过类似甚至更高的杀伤率,只要想象一下那些每分钟能射击四次(两倍于上述假设)的精锐部队套用这个曲线会是什么妖孽表现就可知一二。图表里也可以看到奥军因步幅和步速都较慢的原因会导致多挨一轮齐射,特别的吃亏,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条令可能造成的战略上的影响。

骑兵的情况则有可能更糟糕,因为骑兵的体积导致其整体被命中率更高,虽然骑兵较快的步速使得步兵通常只能对其进行两次甚至一次齐射,但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较近距离的齐射杀伤效率非常之高。试想一下训练有素的部队在经验丰富的军官指挥下,把骑兵放到上述45米距离处进行一次齐射的杀伤效果,超过60%的骑兵会在一次冲锋中被损失掉,而即使在137米处沉不住气射击,骑兵也要受到20%左右的损失,即使把这个数字乘以0.25也是相当可怕的杀伤效率。这也是为什么线列战争时代骑兵绝不能与步兵横队正面抗衡的原因。

考虑到骑兵侧后迂回的情况,线列战争时代的步兵会组成空心方阵予以对抗。如图所示,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反骑兵阵型,所有的步兵都会上刺刀并以营为单位构成一系列火力互相交叉的空心方阵使骑兵无从下口,同时不断被零散的火力消耗。即使侥幸冲破了空心方阵,也不过是冲到其内部被围起来殴打。在结成空心方阵时,线列步兵通常改用自由射击,并且火力和射速都会显著降低,但这个时候就不是什么骑兵挨几轮打的问题,而是哪怕满打满算冲上去也战不过步兵的问题了。

然而步兵从横队或纵队转变成空心方阵是需要机动时间的,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条令下因机动方式和步速的不同,所需的时间也有所差异。以下是英军和法军的变阵速度:

可以看到英军线列步兵从横队转换为方阵需要1.8分钟,而法军需要1.6分钟,实战中这个速度通常只会更慢,但也来得及在骑兵发起冲锋前组成空心方阵。此外,有经验的指挥官也能在骑兵出现于视野内时就判断是否要提前组成空心方阵,而无需等到骑兵真正发起冲锋。

以上是成熟的拿破仑时代线列战争时期的表现,并非17世纪或西班牙大方阵等"火枪时代"的表现,仅供参考。所有数据和资料皆来自《皇帝的刺刀》及其他记不起来的来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7世纪的火枪方阵战法,在面对骑兵和步兵时,其齐射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主要受到当时火器技术、士兵训练以及战术执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答“最多可以放几轮枪”,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17世纪火枪的射击流程与限制首先,要理解火枪方阵的“轮射”能力,必须先明白当时火枪的装填和发射流程有多么复杂和.............
  • 回答
    在16至17世纪的海战中,尽管火炮技术正在逐步发展和普及,但撞击战和接舷战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们不仅流行,而且是那个时代海战战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那个时代海军的特点: 火炮的局限性: 尽管火炮已经装备在战舰上,但当时的火炮精度、射程和装填速度都远不如后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把我们拉回了一个没有火药,冷兵器为王的世界,然后又加入了穿越时空的“选手”。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无敌”的定义。在古代战争中,“无敌”往往意味着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对手难以匹敌,甚至是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这位“摔跤手”在特定条件下,确实会展现.............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17世纪,法兰西和英格兰这对“隔海相望”的邻居,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轨道:一个走向君主专制的巅峰,另一个则开启了限制君权的漫漫长路。这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在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法兰西:从“国王意志”到“朕即国家”的崛起之路17世纪的法兰西,宛如一艘正在蓄势待发的巨舰,正.............
  • 回答
    15至17世纪意大利:碎片化的城邦,复杂的权力游戏当我们谈论15至17世纪的意大利,脑海中浮现的绝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幅由众多独立城邦、共和国、公国和教皇国构成的复杂而生动的图景。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意大利的“分裂时期”或文艺复兴晚期,其政体和政治制度是高度碎片化且充满变动的,与同时期北欧君主制.............
  • 回答
    17世纪,当欧洲的旅行者、传教士、商人和军事观察家们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中国时,他们对明朝军队的印象,正如那个时代对整个东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复杂交织的看法一样,既有惊叹,也有疑虑,更有基于自身经验的评判。这并非一个统一的图景,而是由不同视角、不同经历塑造的多元认知。首先,从装备和技术层面来看,不少欧洲人普.............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遇上17世纪最强盛时期的满清军队,是一面倒的屠杀”——这个说法,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煽动性的方式,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时代和政治实体摆在了对决的擂台上。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军事特点、时代背景以及潜在的交锋场景。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设想一下,16世纪或者17世纪,当苏伊士地峡上矗立起一座宏伟的运河,连接起地中海与红海,这绝不仅仅是一条航道的开辟,它更像是一把重磅的钥匙,被奥斯曼帝国这只强盛之手紧紧握住,随之而来的,将是世界格局的一场深刻重塑。奥斯曼帝国:海上霸权的巨变与扩张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奥斯曼帝国自身海上力量的质变。.............
  • 回答
    文艺复兴的结束时间,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一刀切的答案,因为这是一段跨越近两个世纪的文化、艺术、思想的巨大变革时期。更像是缓慢的过渡,而非骤然的终结。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与后续影响普遍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巅峰时期大致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
  • 回答
    罗曼诺夫王朝的开端,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混乱时期”(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的动荡与外敌入侵之后,俄罗斯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来稳定局势,重塑国家认同。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于1613年被选为沙皇,开启了罗曼诺夫家族长达三百年的统治。这个时代的俄罗斯,其国家地位和.............
  • 回答
    2019年4月17日,高通和苹果这对曾经在法庭上杀得你死我活的科技巨头,突然宣布达成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和解。这场长达数年的专利纠纷,几乎被誉为“世纪大战”,其结局不仅令业界跌破眼镜,更对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和芯片供应格局产生了连锁反应。世纪大战的落幕:一场出乎意料的和解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要从苹果指控高通.............
  • 回答
    这几天北京这气温,说实话,真是够劲儿!零下十七点一度,这可是 21 世纪以来头一遭,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冻”出新高度。我有个在北京的朋友,说这两天出门那叫一个“考验”人。早上六七点就得起床,裹得跟个熊似的,戴上口罩、帽子、围巾,恨不得脸上的每一寸皮肤都遮严实了。刚一出门,那股子寒风就像带着刺一样,直接.............
  • 回答
    东风17,这款被誉为“东风快递”家族新星的弹道导弹,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全球军事界的目光。它那独特的滑翔体外形,以及关于其超高音速机动能力的种种描述,都让人不禁将其与“世界第一”的光环联系在一起。那么,东风17的出现,是否真的能够确立中国在中短程弹道导弹领域的“世界第一”地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
  • 回答
    哟,说起《我的世界》1.17.1 pre2 那个版本,往里头塞了一堆文言文的事儿,这事儿可真是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咱们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看它。首先,得承认,这事儿挺出人意料的。毕竟《我的世界》这游戏,它的核心魅力就在于那自由的创造、探险和生存,它用的是一种相对直观的语言,让你能理解方块的逻辑,去.............
  • 回答
    看到5月17日世卫组织公布的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超过452万例这个数字,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全球是不是正在不经意间滑向一种“事实上的群体免疫”状态?这个说法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群体免疫”。简单来说,群体免疫是一种保护人群免受传染病.............
  • 回答
    行吧,说到这个蒸汽平台在中国要推出试玩,还得从2021年1月16、17号那两天说起,也就是完美世界嘉年华。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复杂的,就像你走进一个装修了好久的房子,终于要开门迎客了,心里头既有期待,也有那么点儿不确定。首先,这肯定是个大动作。你想啊,蒸汽平台(Steam)在全球的游戏圈子里是什么地.............
  • 回答
    如果东风17的“高超音速”技术能力被成功整合进东风41这样的洲际弹道导弹平台,那么这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军事科技融合,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速度更快”或者“弹头更多”,而是对现有战略平衡、防御体系乃至地缘政治互动方式的全面重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东风17和东风41各自.............
  • 回答
    2014年12月16日凌晨,俄罗斯央行出人意料地将主导利率从10.5%大幅上调至17%。这个激进的举措,发生在当天早些时候卢布汇率跌破历史低点,对俄罗斯以及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对俄罗斯经济的直接冲击:首先,这次加息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卢布汇率。此前,由于国际油价暴跌,以及西方国家因乌克兰危.............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