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重庆假期启用「开关式过马路」,警方充当「人墙」将人与车隔离?值得提倡吗?

回答
重庆假期启用“开关式过马路”,警方充当“人墙”隔离人车,这招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现象解读: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利用警力在交通高峰时段,通过人工的方式,在斑马线两侧建立起临时的“隔离带”,等到绿灯亮起,人行,车停;等到红灯亮起,车行,人止。本质上是一种高强度的、以警力为主导的交通疏导和管控措施。

为什么会这么做?

应对拥堵和不文明行为: 节假日期间,重庆的景点和主干道往往人山人海,车流量也激增。这时候,一些行人可能为了抢时间、赶行程,会闯红灯、乱穿马路,而车辆也可能因为拥堵而难以礼让行人,这就很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甚至事故。警方出动“人墙”,就是为了强制性地将行人流和车流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物理隔离,保证过马路的安全和秩序。
提升通行效率: 在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极大的情况下,传统的信号灯控制可能无法完全应对瞬息万变的交通状况。当行人流量特别大时,即使是绿灯,也可能因为一次性过马路的人数太多而导致交通瘫痪。警力“开门关门”式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灵活地调控人车通行,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通行效率。
宣传和示范效应: 这种做法也带有一种明显的宣传和示范作用。通过醒目的警力部署,向公众展示“安全第一,遵守规则”的理念,警示那些可能存在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人。

值得提倡吗?

这个问题,得分情况、分角度来看。

可以提倡的方面(优点):

1. 显著提升安全性: 这是最直接、最突出的优点。在交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人工的“开关式”隔离,比单纯依靠信号灯和行人自觉,更能有效地防止人车混杂,减少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意外。尤其是在对行人安全要求极高的城市,这种做法能给行人提供坚实的保障。
2. 应对特殊时段的有效手段: 对于一些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如旅游景点、大型活动现场附近)的极端交通拥堵,传统的交通管理手段可能显得力不从心。这种“人墙”式的物理隔离,是一种非常规但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能快速恢复交通秩序。
3. 强化交通规则意识: 警察充当“人墙”的场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提醒和教育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当人们看到警察在严格执法,为了安全而付出努力时,潜移默化中会增强对交通法规的敬畏感。
4. 灵活性: 相较于固定的信号灯周期,警方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人车流量,更灵活地调整“开门”和“关门”的时间,理论上能更精细化地管理交通。

需要谨慎和权衡的方面(缺点/挑战):

1. 警力资源的消耗: 这种做法需要投入大量警力,而且往往是在交通最繁忙、最需要警力维护秩序的时段。将警力长时间固定在一个点上,进行简单的“拉闸”式管理,是否是对警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商榷。警力是否可以投入到更复杂的交通疏导、事故处理、巡逻防控等工作中去?
2. “一刀切”的可能与效率问题: 虽然说是“开关式”,但如果执行得过于机械,比如不分人流量大小,一到时间就“开关”,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车流等待,反而降低整体通行效率。如何精准判断和灵活调整,是关键。
3. 对公众的“驯化”效应: 长期依赖这种强力的人工干预,是否会削弱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对交通规则的内生认同?会不会让一部分人产生“不被警察管着就不守规矩”的依赖性?这对于培养成熟的交通文化不利。
4. 成本效益: 投入这么多警力,相比于其他更可持续的交通管理方案(如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建设、优化信号配时方案等),其长远效益如何?
5. 替代方案的思考: 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治标”的手段。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建设(如增加过街设施)、以及市民素质的提升。

我的看法:

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应对极端交通状况的应急管理手段,重庆假期启用“开关式过马路”,在特定情境下是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的。它能有效地保障行人安全,缓解交通压力。

但是,它绝对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普遍推广的交通管理模式。

“提倡”的前提是“审慎”: 我们可以肯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性,但要“提倡”它作为一种主流管理方式,还需要打上问号。
更倾向于是一种“战术”,而非“战略”: 城市交通管理的“战略”应该是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教育引导来构建一个安全、高效、文明的交通环境。而“开关式过马路”更像是一种在特殊时期采取的“战术性”应对。
警力应发挥更高价值: 警力宝贵,应更多地用于需要智慧和判断的复杂交通场景,而不是简单重复的“人墙”工作。
长远看,需要其他方案配套: 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思考,如何在减少对警力依赖的情况下,依然能达到保障安全、提升效率的目标。例如,加强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的应用,推广更科学的信号配时,或者在最拥堵的节点,考虑建设更完善的过街设施。

总而言之,重庆的这种做法,是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聪明”的办法,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但要说“值得大力提倡”并推广到全国,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利弊,以及是否有更优的、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更像是一种对现有交通管理模式在极端情况下的“补丁”,而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大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没问题,人墙没问题,不该出现在这里的是汽车。高密度小卷城的汽车通行权比行人、电动车、摩托车还高就离谱。

“人墙”的主要功能是预防大规模拥挤人群所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盲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后面的人是看不见红绿灯的,如果红灯时人群出现盲动过马路,而前排由于安全顾虑抵抗盲动的话,那就极其容易出现摔倒踩踏。

因此足够多人力的镇压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存在浪费警力一说。

有问题的是,即使是在这种路段上,汽车占地面积依然远比行人高。(指各种“人墙路段”,包括上海外滩等)

一个人开着汽车,拉着四个座位和几吨重的铁坨,吹着空调听着歌,就能占据高密度旅游区二三十人的占地面积。这种情形的发生本身就是规划的失败。

而这种舒适度上的严重不平等,又反过来严重影响游客绿色出行的意愿。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景区,也适用于整个城市,砍掉一条汽车道改成两轮交通工具,所带来的通勤效率是汽车永远无法比拟的。

以汽车为规划核心的高密度卷城,几乎下场都比较惨。

重庆这个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两倍标宽的斑马线可以带来N倍于汽车道的通行效率,那如果更进一步,把这一带直接改成步行街,通行问题基本就彻底解决了,或者至少盖个天桥,让行人别和机动车道抢路也行啊。开车头铁闯景区的私家车,有几个是刚需本地人,又有几个是真需要汽车的?

你得先住上大house,才能畅通无阻的享受汽车通勤。没大house还搞汽车中心,那不堵就离谱。

PS:重庆作为物理内卷的高维卷城,房价还很亲民。侧面说明了住不上大house可能和内卷有关系,但连小apartment都住不起的话,真的不是内卷的锅…

user avatar

昨天长距离骑行,为了早点回家抄近路,选择了一段穿过南京东路的小路。我推着车子通过一个红绿灯路口足足用了两个红绿灯的时间。因为南京路步行街在旅游旺季,红绿灯的功能根本就不存在。

这两年每逢长假,南京东路河南路路口这种车流量,人流量特别大的路口都会安排警察和武警,组成开关式人墙对游人和车辆进行拦截,其实是用大量的人力成本去弥补低的可怜的公民素质。

一到旅游旺季,破坏规则的破窗效应就更加严重。本来南京路步行街闯红灯的人还不多,但是一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暴增。只需要极个别破坏规则的人,其造成的负面示范作用就会被无限放大。而随着绝大多数游客对交通信号灯的无视,还在遵守交通信号的人就显得格格不入。

武警战士非常辛苦,他们还有很多训练和保卫工作。然而大量精力却被浪费在这种极其低效的人群管理上。

作为鲜明的对比,昨天市区接近二十公里的骑行路上,几乎各个路口都安排了大量的交警、辅警,在人流量和车流量极低的路口,以吹毛求疵的态度进行认真的管理。再对比一下南京路步行街上完全无视交通信号灯的游客。现实的对比就是这么魔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