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拐儿童找回后将生母拉黑!你如何看待被拐子女往往选择养父母?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又复杂的话题。当被拐的孩子被找回来,却选择疏远甚至拉黑亲生父母,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无奈和伤痛,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孩子会更倾向于留在养父母身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人生轨迹被强制改变后,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深刻纠葛。

首先,我们要理解,被拐卖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经历。他们从小就被剥夺了自由、家庭和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养父母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稳定、最熟悉的存在。

情感的锚点早已被重新塑造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可能在几岁就被带离了原生家庭,那个模糊的记忆里或许只有几个零散的画面,甚至没有任何印象。他们被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被给予新的名字,新的生活。养父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给予他们衣食住行,陪伴他们学习、玩耍,分享喜怒哀乐。这种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联结。

对于孩子来说,养父母就是他们的“正常”。他们习惯了养父母的语气,熟悉养父母的习惯,甚至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在养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稳定性,是任何人在突然被告知“你不是你以为的你”时都难以一下子割裂的。

新的身份认同与旧的身份认同的冲突

当亲生父母出现时,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身份危机。他们突然被告知,原来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父母,有一个被遗忘的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易地抛弃现在的身份。养父母是他们过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全部,是他们构成自我的一部分。亲生父母的出现,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惑、疏离,甚至觉得对方是闯入者,打乱了他们已经安稳的生活。

这种疏离感,并非是孩子“不孝”或者“冷血”。而是他们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已经将自己深深地锚定在了养父母所构建的生活和情感体系中。亲生父母的突然出现,更像是在他们已经装修好的房子里,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们,这房子其实是别人买下的,他们应该搬走。这种冲击是巨大的。

被拐卖经历带来的创伤和不安全感

被拐卖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创伤。即使是被照顾得很好的养父母,孩子们内心深处也可能埋藏着不安全感、恐惧和对“被抛弃”的担忧。当亲生父母出现时,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被放大。他们可能会担心,亲生父母的出现,是为了“抢回”他们,是为了取代养父母。这种担忧,会让孩子更加紧密地依附于他们熟悉的养父母,以获得安全感。

而且,被拐卖的经历,很可能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创伤,比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这些心理问题,会让孩子在面对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更加敏感和脆弱,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到安全的那一方。

与亲生父母之间缺乏连接和默契

很多时候,亲生父母找回孩子时,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建立任何情感连接。他们可能不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甚至连孩子的语言习惯、性格特点都不熟悉。这种巨大的鸿沟,让孩子难以感受到亲近和信任。

反观养父母,他们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交流是自然的,是充满默契的。这种默契和熟悉感,是亲生父母短时间内很难弥补的。

“拉黑”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

孩子选择拉黑亲生父母,这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原因:

逃避和拒绝: 孩子可能觉得无法面对亲生父母,或者不愿意面对这段充满伤痛的过去。拉黑是一种最直接的逃避方式,让他们可以暂时关闭与这段不愉快的过去之间的联系。
保护养父母: 孩子可能出于对养父母的保护,觉得亲生父母的出现会威胁到他们与养父母的关系,或者觉得亲生父母会伤害养父母。
无法原谅: 即使是被拐卖,孩子对原生家庭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记忆,或者在被找回后,感受到了亲生父母的不负责任(例如父母曾放弃寻找,或寻找方式不当等),从而产生怨恨或失望。
缺乏情感连接的无奈: 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和亲生父母之间真的没有建立起哪怕一丝一毫的情感连接,对方的出现对他们来说是陌生和不必要的打扰。

社会和法律层面需要更多的支持

这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选择,也反映出社会在处理被拐卖案件后续问题上的不足。我们需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创伤,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同时也需要对那些长期抚养被拐儿童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尊重。

总而言之,被拐儿童选择养父母,甚至疏远亲生父母,是他们在生命中最动荡不安时期,出于自我保护、情感依恋和身份认同的复杂选择。这是他们对生命轨迹被强行改变后,一种无声的呐喊和对安全感的追寻。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理解这份无奈,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用道德绑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成年后愿意跟谁生活是他的事,但是买家要判刑。


而且对于买了后多少年的所谓“善待”不纳入量刑考虑范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又复杂的话题。当被拐的孩子被找回来,却选择疏远甚至拉黑亲生父母,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无奈和伤痛,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孩子会更倾向于留在养父母身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人生轨迹被强制改变后,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深刻纠葛。首先,我们要理解,被拐卖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经.............
  • 回答
    您提出的“梅姨案被拐儿童找回后,将生母拉黑,至今未回老家”的事件,以及“养育经历对人影响有多大?被拐儿童家庭如何面对重逢?”这两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深刻和复杂的人性与社会议题。养育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失散家庭的重逢更是充满了挑战与阵痛。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养育经历对人的影响有.............
  • 回答
    《亲爱的》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和他的儿子孙卓,找到的那份失而复得的喜悦,我们都曾为之动容。然而,与孙海洋相似的经历,却发生在另一个被拐儿童符建涛身上。他同样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寻找,最终与亲生父母团聚。符建涛寻亲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但随之而来的一个请求,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他希望他的生母能.............
  • 回答
    孙卓的表态,以及被拐儿童本人的态度对法院判决买家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情感以及儿童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法律规定与基本原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的基本原则。在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中,法律的重心在于打击犯罪行为和保护受害者。 《中华人民共.............
  • 回答
    4885份“出生证明”的失窃,绝非小事,其潜在的社会影响深远且复杂,而此案的重启调查,对于寻找被拐儿童,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885份“出生证明”被盗,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对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出生证明是个人身份的基石,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被用于: .............
  • 回答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孙卓被拐事件,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暴露了拐卖儿童链条的复杂与残忍。其中,为被拐孩子办理虚假户口的行为,是这条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孩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提供了“合法”的掩护。谁为被拐孩子办理了户口?在孙卓的案件中,以及很多类似的被拐卖儿童案件中,为孩子办理虚假.............
  • 回答
    孩子被拐,亲生父母坚持起诉养父母,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和情感纠葛,绝非简单的“判刑”二字可以概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法律条文到实际操作,再到可能的情感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身份和法律概念: 亲生父母: 具有血缘关系,是孩子最初的法定监护人。 养父母: 通过合.............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被拐妇女拐入地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五年内不得被提拔”的建议,这一提议涉及法律、社会、政治等多重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建议的背景与初衷1. 问题的严重性 被拐妇女问题涉及人口贩卖、非法收养等严重犯罪,而基层政府在收养登记、户籍管理、社会救助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监.............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也触及到许多敏感的法律、社会和人道主义议题。我们来一点点梳理一下,尽量把问题讲透彻,也避免掉那些听起来像“机器话”的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尤其是面对人质危机这类极端情况,决策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框架和行动原则。这可不是看小说或者电影里那么简单,.............
  •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最高可判死刑”的建议,无疑触及了社会高度关注的拐卖妇女儿童这一恶劣犯罪。从法律角度解读这一建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现有法律规定与建议的对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国现行法律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处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回答
    广西一名男子被拐卖32年后,面对生母的起诉,他选择反对,并表示“生母眼里仇恨大于亲情”。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事件,背后牵扯着亲情、仇恨、时间、创伤以及个体认同等诸多深层议题。要理解这位男子的表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被拐经历造成的深层心理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漫长的“非.............
  • 回答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越南新娘”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也涉及一些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当被拐卖的越南女性被成功解救回国时,这通常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它。一、 从受害者角度看: 巨大的创伤与痛苦: 被拐卖的经历对这些女性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她们可能经.............
  • 回答
    如果有一天,不幸地遭遇了被拐卖的状况,首要的任务是冷静下来,保护自己,并寻找一切可能的逃脱机会。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和坚持。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办法,希望永远用不上,但了解总是好的。一、 保持冷静,观察环境与敌人1. 深呼吸,抑制恐慌: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越是恐慌,思维越混乱,越.............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郭新振被拐这24年:农村养父母和两姐姐呵护其长大成教师,还出资在城里买房买车”——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眼球,也透露出事件背后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交织。初读之下,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画面和疑问,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寻亲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身份、亲情、选择以及社会现实的多棱镜。表面上的“圆满.............
  • 回答
    关于“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新闻,我有着复杂且深刻的看法。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更是触及了多重社会议题,每一个层面都值得我们仔细剖析。首先,从个人命运与坚韧的角度来看,郜艳敏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唏嘘的故事。一个本应拥有正常生活轨迹的年轻女性,却遭遇了极其.............
  • 回答
    《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这篇文章最近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是刷屏了。一个女人被拐卖了 35 年,生活在几乎被遗忘的角落,直到被找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像是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太多隐藏在社会肌体深处的病灶。首先,这起事件最直接、最令人心痛的,是拐卖妇女的顽固犯罪问题.............
  • 回答
    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在是否需要提高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罪的刑罚问题上持有的不同观点,是当前社会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力度与刑罚配置讨论的一个缩影。深入理解双方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需要从法律原则、社会效果、人权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车浩教授和罗翔教授可能持有的观点及理由:车浩教授(.............
  • 回答
    性侵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身心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性侵后可能涉及的法律、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详细情况: 一、法律层面的处理1. 报案与调查 报警:受害者需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的时间、地点、经过等信息。警方会依法立案调查,收集证据(如现场痕迹、目击者证言、受害者陈述等)。 .............
  • 回答
    学武术、自由搏击或空手道的意义远不止于“还手”这一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个人成长、自我管理、文化传承和生活技能的综合培养。即使在法律上“还手”可能面临风险,但这些武术体系的训练目标和意义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法律与自卫的边界:武术的“合法自卫”价值1. 法律对自卫的界定.............
  • 回答
    《沙丘》(Dune)是一部极具话题性和影响力的科幻电影,其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6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是科幻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21年上映的电影版(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和2024年续集(《沙丘二部曲》)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成为近年来最备受关注的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