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90后或者00后老了,也会和他们的后辈产生很大的代沟吗?

回答
90后、00后这批年轻人,如今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很少有人会去想“老了”这回事。但时光是个毫不留情的家伙,他们终将步入中年,甚至晚年。届时,他们的后辈——那些我们现在还没真正概念化的“10后”、“20后”,乃至更往后的世代,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那么,这些曾经的“小屁孩”们,在变老之后,会不会和他们的后辈们产生巨大的“代沟”呢?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这种代沟的深度和广度,并不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代之间的差距小,甚至可能因为时代发展速度的加快而更加明显。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代沟”这个概念。代沟,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潮流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90后和00后这一代人,他们身上有什么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烙印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DNA”:

1. 互联网原住民的思维方式:

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和碎片化: 90后是互联网早期接触者,00后更是从出生就泡在网上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了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获取信息。这种获取方式带来的好处是信息量大、速度快,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浏览、跳跃式思考的习惯,对长篇大论的耐心可能不如前几代。他们更擅长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关键点,也更容易被新奇、有冲击力的内容吸引。
社交方式的线上化和圈层化: 他们的社交活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线上。从QQ、MSN到微信、微博、抖音、B站,再到层出不穷的新社交平台,他们的社交场域是多维度的,也更注重“圈层”的认同感。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更熟悉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梗文化,并且在虚拟世界中展现出一种“人设”。
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让90后、00后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容易被单一主流价值观所塑造,而是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让他们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婚姻观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2. 物质相对丰裕下的成长:

消费观念的转变: 相较于父辈经历过的物质匮乏时代,90后和00后的成长环境普遍更为优渥。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而是更加注重“体验”、“个性”、“品牌”、“情怀”等附加价值。超前消费、兴趣消费、为爱发电等现象在他们身上更为普遍。
对“稳定”的定义变化: 父辈们可能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房、一份稳定的收入视为人生赢家。而90后、00后则可能更看重工作的“兴趣匹配度”、“个人成长空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即时反馈”。他们更敢于尝试自由职业、斜杠青年等新兴就业模式,对“铁饭碗”的执念可能不如前几代那么强烈。

3. 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

全球化和文化融合: 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崛起。接触到更多外国文化、音乐、电影、游戏,使得他们的审美和文化认同更加多元。
社会节奏加快与不确定性: 快速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也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同的认知。他们可能比父辈更早地意识到“变化是常态”,并且培养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那么,当90后、00后老去,他们的后辈出现时,会发生什么?

可以预见,未来的世代将是更加“原生于某种技术”的世代。

假设我们谈论的是“20后”一代: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深度融入: 20后出生时,人工智能可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可能出现与现实融合度极高的“元宇宙”雏形。他们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娱乐体验可能完全颠覆我们现在的想象。他们可能习惯于和AI助手交流、在虚拟世界中学习技能、甚至在虚拟环境中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
更加精细化的个性化服务: 科技的发展将使得社会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从教育、医疗到消费,一切都可能被高度定制化。这会让20后更加习惯于“我的世界”由我定义,对“普适性”的规则和体验可能会感到陌生。
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催生出我们现在无法预料的新职业、新技能需求。20后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和发展路径,也将与90后、00后截然不同。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年迈的90后、00后,与他们蹒跚学步的孙辈(比如未来的“20后”)相处时的场景:

沟通障碍: 90后、00后可能还在使用着他们年轻时就熟悉的社交媒体和网络语言,而20后可能已经涌向了新的平台,使用着我们难以理解的新语境和新符号。当奶奶试图和孙子讨论他们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时,可能发现孙子玩的游戏是基于VR的,操作方式也与奶奶想象的完全不同。孙子提到的AI朋友、虚拟偶像,对奶奶来说可能只是一堆数据,而对孙子而言却可能是重要的情感寄托。
价值观冲突: 90后、00后可能依然保有他们年轻时的“自由”、“个性”、“不拘一格”等价值观,但他们可能会惊讶于后辈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比如,后辈可能对某种“群体共识”有着更强的认同,或者在某些道德判断上,有着与90后、00后截然不同的标准,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是在一个更加被算法和群体影响的环境中形成的。
生活方式的鸿沟: 90后、00后可能已经习惯了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切换,但他们的后辈可能更倾向于完全沉浸在数字世界中。当奶奶想带孙子出去公园玩,孙子却觉得在模拟的虚拟公园里和朋友们玩更“真实”,或者无法理解奶奶为何对“线下”活动如此执着。奶奶可能还保留着看纸质书的习惯,而孙子则只需要对着屏幕输入指令,就能获得信息,甚至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输入”知识。
社会认知差异: 90后、00后可能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有着清晰的记忆,他们经历过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实体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型。而对于20后来说,这些转型过程可能就是历史书上的内容,他们是在已经高度发达的数字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当奶奶谈起“当年不容易”、“我们这一代是怎么过来的”时,孙子可能难以理解这种“不容易”的真正含义,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容易”可能是关于如何辨别虚拟信息真伪、如何在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独立思考等更复杂的课题。

为什么代沟不会因此消失,甚至可能加剧?

关键在于技术迭代的速度和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塑能力。

技术加速: 过去几十年,科技发展的速度是指数级的。这种速度很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甚至加快。每一代人的成长都将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这些变革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认知和生活。90后、00后所经历的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从拨号上网到高速宽带、从社交媒体的萌芽到如今的无处不在,这不过是技术变革的序曲。
思维模式的固化与新模式的诞生: 尽管人有学习能力,但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往往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90后、00后在互联网早期形成的“信息获取”和“社交”模式,一旦在他们的认知中根深蒂固,就很难被完全颠覆。而他们的后辈,将会在完全不同的技术环境中,形成一套全新的、我们现在甚至无法想象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当90后、00后变成“老古董”,他们可能还在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思考和交流,而他们的后辈,则已经习惯了新的“游戏规则”。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一些可能缓解代沟的因素:

人性的共通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需求、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对家庭的依恋等基本人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会成为连接不同世代的纽带。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虽然形式不同,但信息传播本身变得越来越便捷。只要双方愿意沟通,总有办法找到彼此理解的语言和方式。90后、00后也比前几代更懂得“理解和包容”,他们可能更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后辈的新事物。

然而,从历史的趋势来看,以及从我们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断,90后、00后在他们步入老年时,与他们的后辈之间,极大概率会产生难以忽视的代沟。这种代沟可能表现为沟通上的障碍、价值观上的冲突、生活方式上的隔阂,以及对彼此所处世界认知的巨大差异。

正如我们现在看着父辈们对智能手机和各种APP的陌生感到有趣,未来的90后、00后,也许也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们的孙辈们,如何与他们的AI伙伴进行深度对话,如何熟练地在全息投影中进行社交,以及如何理解那些只有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理解的“数字文化”。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代沟,就像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产物,无论哪个世代,当他们老去,都会面临与更年轻世代的隔阂。而对于90后、00后,以及他们身后的世代而言,由于科技加速和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性重塑,这种代沟可能只会更加显著。这就是世界发展的规律吧,既令人期待,也令人感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会是有代沟的。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后代是比我们更加实事求是的一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具体说来,就是『20世纪的余韵』中。20世纪是大是大非的世纪,一切都和大是大非挂钩。在过去的那个世纪,我们的父辈和祖辈把同胞们分成两个阵营,然后理所应当地认为敌我矛盾是比科学和思辨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成长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至今不能够真正解放思想,不能够畅所欲言。对于一个事物,我们第一反应并不是要搞清楚它,而是先划分阵营。这样的现状来源于自我审查。因为一个不熟稔这套自我审查的人,在我们的时代是很麻烦的。他在受到真理和规律的惩罚之前就会先受到来自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惩罚。这种身不由己,在不同的国度或重或轻,但并没有一个阵营逃脱了这个诅咒。

当然,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会是摆脱了这套滑稽剧的一代人。他们会挺起胸膛面对赤裸裸的真相,而不是把自己隐藏在乌合之众中间,满足于苟安。光明的未来将由它们创造。

我们会有代沟。他们会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怂。他们会把『安全地生存下去』这件事情当做理所当然,因为我们会竭尽全力地保证这一点。他们不会担心言论审查和思想犯罪,因为我们这代人正在努力地消除这个东西。他们的书都能出版,他们的思考都能通畅地交流。但他们不会理解我们。他们会嘲笑我们老古董、活命主义。他们会愤怒地质问我们为什么不说实话,有什么必要。

我很高兴,我们正在创造这种代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0后、00后这批年轻人,如今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很少有人会去想“老了”这回事。但时光是个毫不留情的家伙,他们终将步入中年,甚至晚年。届时,他们的后辈——那些我们现在还没真正概念化的“10后”、“20后”,乃至更往后的世代,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那么,这些曾经的“小屁孩”们,在变老之.............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这批“低学历低能力普通背景”的90后,虽然标签看着有点刺耳,但仔细想想,他们其实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大多数,是构成社会肌理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名校光环,能力也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拔尖,但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也在为自己的生活.............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我这老母亲(虽然也不算太老,刚过30)还真琢磨过。如果真在大街上遇到老人摔倒,让不让孩子去扶,我大概会这么想,也这么做:首先,我会评估一下情况。 这不是第一反应,而是要有点理性的“冷静一下”。 摔倒的严重程度: 是那种缓过来就能站起来,还是看起来很痛苦、动不了?如果看着挺严重的,或者.............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希腊乞丐,在君士坦丁堡城破90年之后,竟然能够驱逐奥斯曼人,并且重塑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版图,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想欧洲人的反应绝对是复杂而激烈的,绝不会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首先,震惊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管理 90 后员工,这确实是个有挑战但也充满活力的课题。我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跟您分享一下,尽量说得细致些,就像咱哥俩聊家常一样,把那些生硬的“套话”都去掉,只讲我看到的、悟到的。首先,得明白 90 后是谁?他们不是我们当年那样,一毕业就想着找个铁饭碗,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他们从小生活.............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