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有逻辑基础吗?

回答
当然,经济学绝对有着坚实的逻辑基础,而且这基础相当深厚,值得我们仔细探究。与其说经济学是关于金钱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而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逻辑。

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核心出发,看看它如何构建起一套逻辑体系。

1. 稀缺性与选择:一切逻辑的起点

经济学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稀缺性”。也就是说,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却是有限的。这个简单的事实,就是经济学一切逻辑推演的基石。

逻辑推演: 正是因为稀缺,我们才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所以必须决定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这种选择行为,本身就遵循着某种逻辑。
具体体现: 想象一下,你只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你可以选择看书、运动、或者休息。你不可能同时做这三件事。你必须在它们之间做出权衡,选择你认为最“值得”的。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选择逻辑的缩影。

2. 理性人假设:决策的逻辑内核

为了分析和预测人们在稀缺性面前如何做出选择,经济学引入了“理性人假设”。这并不是说人都是冷酷无情的机器,而是说,在做决策时,个体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满足感、利益等)。

逻辑推演: 如果一个人是理性的,那么在面临多个选择时,他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带来最大收益(或者最小成本)的选项。这就像我们在超市里买东西,我们会比较价格、质量,然后选择那个性价比最高的。
但要注意: “理性”在经济学里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一定意味着“明智”或“长期最优”,而是指决策的一致性和目标导向性。例如,即使一个人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他可能仍然选择抽烟,因为当下的“快感”对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抽烟这个行为在“理性人”的框架下依然可以被解释,尽管这个解释可能让人觉得不舒服。
理性行为的逻辑:
一致性: 如果A比B好,B比C好,那么A必然比C好(传递性)。
完整性: 对于任何两个选项,一个人总是能够判断哪个更好,或者两者一样好(可比性)。
趋利避害: 人们会选择增加自身效用的行为,规避减少效用的行为。

3. 成本与收益:权衡的逻辑工具

既然要做出选择,那么如何衡量选择的“好坏”呢?经济学引入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

机会成本: 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也最反直觉的概念之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性。“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放弃的那个最佳选项的价值。
逻辑推演: 例如,你选择花钱看一场电影,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你本来可以用这笔钱买一本你很想读的书,或者把钱存起来获得利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选择的代价。
理性决策的逻辑: 一个理性人会在做出选择时,比较决策的预期收益与机会成本。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这个选择才会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
边际分析: 经济学还特别强调“边际”的概念,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的改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逻辑推演: 比如,一家工厂是否要多生产一件产品,取决于多生产这一件产品带来的额外收入(边际收益)是否大于额外成本(边际成本)。这种“看多一点点”的逻辑,是经济学分析生产、消费等问题的核心。
例子: 你已经吃了两碗饭,觉得很饱了。但如果第三碗饭的“胃口”(边际效用)依然存在,你可能还是会吃。但如果第四碗饭吃下去会让你非常难受(边际效用为负),你就不会吃了。

4. 供求关系:市场运作的逻辑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和商品的流通,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也是经济学逻辑的重要体现。

逻辑推演:
需求: 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通常会增加(需求定律)。因为商品变得更便宜,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更大了。
供给: 当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通常会增加(供给定律)。因为卖得越贵,生产者赚取的利润就越多。
均衡: 价格会自然地调整,直到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如果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就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
市场效率的逻辑: 这种供求机制,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

5. 模型与假设:抽象化与逻辑建构

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建立起逻辑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的构建。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简化,通过一系列假设,我们可以排除干扰因素,聚焦于核心的经济规律。

逻辑建构: 经济学家会建立各种模型,例如“完全竞争模型”、“垄断模型”等,并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预测经济现象。
假设的重要性: 模型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假设是否合理。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理性人假设”就是模型的基础。当现实世界与模型的假设存在较大偏差时,模型的预测能力就会下降,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没有逻辑,而是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模型,或者指出模型适用的条件。
“Ceteris Paribus” (其他条件不变) 原则: 这是经济学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工具。它意味着在分析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时,我们暂时假设所有其他可能影响这些变量的因素都保持不变。这使得我们可以孤立地考察特定因素的作用,并进行清晰的逻辑分析。

总结一下,经济学的逻辑基础体现在:

起点: 承认并基于“稀缺性”这一基本事实。
核心: 建立在“理性人”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之上。
工具: 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尤其是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来指导决策。
机制: 通过“供求关系”来理解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
方法: 依靠“模型”和“假设”(如ceteris paribus)来简化现实、提炼规律、进行逻辑推演。

当然,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逻辑推演并非像纯数学那样绝对精确。现实世界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们非理性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需要不断发展和修正其模型与理论。

但是,这并不否定经济学内在的逻辑性。它的逻辑基础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资源约束下的行为模式,预测经济现象的可能走向,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性依据。没有这套逻辑,我们可能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束手无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 @倩文 邀请。


其实『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和题主在补充说明里面说的,我感觉是两个问题。因为『逻辑基础』可能是想表达某种学科自洽的观念,而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推导是另外一个事情。前者更像是一个科学哲学的问题,暂且放在一边,在这里简单的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从一般均衡推导出局部均衡是困难的。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一般均衡』并不是『局部均衡』的一般形式,而是两种在不同假设下的均衡形式。两者的关系并不像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那样,前者是后者的在某种状态下的近似。但是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无论是中英文,都似乎在暗示着这一点。


举个例子,假设全世界有很多城市,每个城市里面有一个被高度规制的公司,也就是说这个公司是price taker. 每家公司都生产同样的面包。然后呢,每个城市都有固定数量的人,每个人提供固定数量的劳动力。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无弹性,但是人可以在不同城市自由迁移。


因为人是自由迁移的,每个城市的公司又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均衡的时候,每个城市的工资必然是一样的,假定这个工资是W0。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其中突然有一个城市,增加了一点工资税T,会造成什么影响?


局部均衡分析的时候,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人口是自由流动的,所以均衡的时候,人们的税后工资必然还是和其他地方的工资一样都是W0,否则所有人都会迁移到其他的城市去。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税虽然表面上加在劳动者的工资上,但是其实是加在了公司的身上,公司会发给劳动者W0+T的税前工资。


这个就跟之前讨论的美国对奖学金加税一样,因为奖学金其实基本上就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底线了,所以如果加税的话,是学校会为每个学生多出一些钱来弥补因为税来的损失,表面上是学生的负担增加了,但是其实真正负担的是学校。


但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某一个城市的工资税,不仅仅对本城市有影响,还可能会对其他城市的工资有一个间接的影响。所以局部均衡的假设“其他城市还是W0”就要被推翻掉。这里我就不写计算过程了,直观上,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城市的工资都下降了一点点,计算结果也确实如此。当城市很多的时候,下降的工资从绝对比例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就这么一点点对单个城市来说,看起来可以忽略不计的工资下降,加起来之后,恰恰就等于税收的总额!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利润其实是不变的,反而是所有城市的劳动者共同承担了某一个城市的工资税(还记得假设吧,劳动力供给毫无弹性^_^)。


上面这个小例子已经可以说明,在同样的一个设定下,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方法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了。在经济学的框架下,一般并不是由很多个局部组成的,而是通过内生化局部均衡中某些的外生变量所产生的,双方的设定不同,互相推导有困难也是正常的。即便是将来通过数学技巧,可以找出在某些巧妙的假设下,双方能够互相推导,但是这样的一篇ECMA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非对经济学这两个概念的颠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经济学绝对有着坚实的逻辑基础,而且这基础相当深厚,值得我们仔细探究。与其说经济学是关于金钱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而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核心出发,看看它如何构建起一套逻辑体系。1. 稀缺性与选择:一切逻辑的起点经济学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稀缺性”。也就是.............
  • 回答
    我国的共享经济,说它发展到什么程度,已经不是一个萌芽状态的初级阶段了。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共享单车,到现在你出门可以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空间,甚至连共享床位、共享雨伞都曾经出现过。可以说,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参与其中的用户数量庞大,交易额也相.............
  • 回答
    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存在着许多嵌套着多层逻辑的经典故事,它们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思想层面引人深思。这些故事通过精巧的构思,将故事套故事、梦境与现实交织、真相与幻觉模糊等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让读者在层层剥茧中,体验到智慧的乐趣和哲学的高度。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它们嵌套了.............
  • 回答
    茅于轼先生关于“廉租房不应该配独立厕所”的观点,其经济学逻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展开:核心出发点:资源稀缺与成本效益最大化茅于轼先生的经济学分析,如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都建立在资源稀缺的根本前提之上。在任何社会中,住房、建筑材料、劳动力、土地等都是有限的资源。廉租房作为一种旨在解决社会低.............
  • 回答
    .......
  • 回答
    马前卒(笔名,真实姓名“孙孙”)是一位中国社会观察家和评论员,以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历史叙事和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而闻名。他尤其以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质疑而受到关注。评价他的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理论框架是否存在逻辑问题。马前卒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质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以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科。许多经济学研究结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基于经验和常识的直觉相悖,这些“反直觉”的研究结果往往能揭示更深层次的经济运行规律。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详细的例子:1. 价格上涨时,人们可能购买更多——“吉芬商品”(Giffen Goods) 普通人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网络经济学这个既年轻又有活力的领域。它研究的是互联网、数字平台以及网络效应如何重塑经济活动。这玩意儿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建立在许多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因为网络带来的独特性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研究方向。要说“著名”的论文和综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新研究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
  • 回答
    学习经济学,说到底,是让你拥有一个更透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的视角,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实际作用大着呢。首先,它让你“看懂”身边的经济现象。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菜价涨得离谱,有时候又跌得厉害?为什么你辛苦工作,钱却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国家会出台各种政.............
  • 回答
    哈哈,想入门产业经济学?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领域,它就像个放大镜,让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一个行业是怎么运转的,为什么有些企业能一家独大,有些却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要说入门,我这里有几个“老伙计”,绝对是帮你打下坚实基础的好帮手。1. 《产业经济学》(Principles of Industrial Org.............
  • 回答
    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如同席卷而来的巨浪,深刻地冲击着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并非简单的数字量变,而是对我们认知世界、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的底层逻辑进行了重塑。对统计学的影响:从样本推断到总体刻画,从理论假设到数据驱动传统统计学,尤其是推断统计学,其核心在.............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人工智能”的高谈阔论,就聊聊那些真正让数学这把“瑞士军刀”在经济学里挥洒自如,解开复杂问题的绝妙应用。经济学说到底,就是研究“人”和“稀缺性”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学问。人是复杂的,有情绪、有偏好、有预期;稀缺性意味着选择,而选择就必然伴随着权衡和优化。如何把这些既抽象又具象、既理性又.............
  • 回答
    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经济学研究结果的详细探讨经济学在传统上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即假定个体总是以最优的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往往偏离这一理想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不理性”特征。对于“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
  • 回答
    是的,经济学实验中确实会使用动物,但这通常不是为了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而是用于研究 生物经济学 (Bioeconomics) 或 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 的某些特定领域。经济学实验使用动物的情况,虽然不如心理学或生物学实验那样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通常是为了理解更深.............
  • 回答
    经济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试图用理性的模型去解释人类纷繁复杂的经济行为。然而,有时候,那些听起来顺理成章、贴近生活经验的理论,在经过严谨的实证检验后,却会露出不那么“给面子”的一面,甚至被数据无情地打脸。这反而让经济学更显真实与迷人,因为这恰恰说明了现实世界远比我们的直觉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们就.............
  • 回答
    经济学这个领域,听起来总是那么严肃、严谨,好像跟笑话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不然,经济学家们在研究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的时候,偶尔也会冒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这些笑话,就像是他们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调试剂,偶尔也得出来透透气。今天,咱就来扒拉扒拉,那些在经济学圈子里流传甚广的经典笑话,顺便给你掰开.............
  • 回答
    考研选择学校,经济学专业肯定是要好好研究一番的。毕竟不同的学校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侧重点、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就业情况等方面都有差异。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对你选学校能有实质性的帮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经济学考研不是一个“一刀切”的概念。经济学下面有很多细分方向,比如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贸.............
  • 回答
    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面放大镜,能把人类社会里那些隐藏的、往往不太合乎直觉的规律给照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可能就变成了“咦,怎么会这样?”的奇葩结论。今天就来聊几个这样有趣又有点颠覆认知的经济学观点。1.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反而更贵?—— 沉没成本谬误与机会成本.............
  • 回答
    经济学里有没有那种像物理学里牛顿三大定律那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恒等”的“守恒定律”?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扯掰扯。严格来说,经济学里并没有像物理学那样,基于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守恒定律”。你想想,物理学的能量守恒,那是宇宙的基本规则,物质的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经济学研.............
  • 回答
    经济学领域一直不乏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学者。他们通过新的理论模型、严谨的实证研究以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刻洞察,正在重塑我们对经济世界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我看来是经济学领域年轻有为的学术新星,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贡献:需要强调的是,“年轻有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里列举的学者大多在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