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题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做怎么办?

回答
啊,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我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听懂一时爽,动手火葬场”的窘境。我当年也经常是这样,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我脑子里小人儿挥舞着小旗子,呐喊:“我懂了!”,结果一拿到题目,那个小人儿就瞬间石化,留我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先别急着否定自己,这其实是很常见的一个学习阶段。

我们的大脑很奇妙,它擅长接受信息,甚至能快速地建立起一些关联,让我们觉得“我明白了”。但这种“明白”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理解,是一种观摩。就像你看别人踢足球,觉得节奏、动作都挺清晰的,好像自己也能踢,但真到了球场上,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听懂做不会”的鸿沟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概念的“空中楼阁”与“落地生根”之差

听懂时: 老师讲的时候,他会把概念的定义、性质、之间的联系讲得条条是道,甚至还会举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块海绵,咕咚咕咚地吸收这些信息。我们能理解每个词的含义,知道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的。
做题时: 题目来了,它通常不会直白地告诉你“运用XX概念”。它会用一种新的、可能还会拐弯抹角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情境,然后让你用你“懂”的概念去分析、去解决。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以为你抓住了概念的“骨架”,但实际上你只看到了它的一层“皮肤”。很多细节、很多应用场景,你都没真正内化。

举个例子: 老师讲勾股定理,让你记住“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你听懂了,也记住了。一听懂就觉得,嗯,这东西就这么简单。结果题目来了,给了你一个三角形,告诉了你两条边长,让你求第三条。你可能就傻眼了,不知道该往哪儿下手。这时候,你对“平方”、“直角边”、“斜边”这些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但你没有理解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性”和“转换性”。

二、 题目“万花筒”般的迷惑性

听懂时: 老师讲的例子,往往是概念最清晰、最直接的体现。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博物馆里,灯光、角度都布置得刚刚好,让你能欣赏到它最美的一面。
做题时: 实际的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它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题,它可能是一个文字叙述题,一个图像题,甚至是一个需要联想其他知识点才能解决的综合题。题目中的数字、字母、文字的组合,会形成一个“万花筒”,把原本清晰的概念弄得五迷三道。你可能看到题目中的数字,脑子里会联想到很多公式和方法,但不知道哪个才适合这个情境。

举个例子: 讲到“一元二次方程”,老师讲了求根公式,讲了因式分解法。听着都明白,觉得求个 x 的值挺容易。结果一到题目,“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总共花了10元。如果香蕉比苹果贵1元,请问苹果多少钱一个?” 你可能一看就蒙了,这跟什么一元二次方程没关系啊!但实际上,你可以设苹果单价为x,香蕉单价为x+1,然后列出方程 3x + 2(x+1) = 10,这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文字描述的“情境”转化为数学“语言”。

三、 “知道”与“做到”的隔阂,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这是最核心也最难突破的一点。

听懂时: 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模仿理解”的状态。你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像看一场精彩的电影,你跟着剧情发展,被动地被吸引。
做题时: 你需要切换到一种“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状态。你需要自己去分析问题,自己去选择工具(公式、定理),自己去构建解题思路,甚至自己去“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中间需要大量的“试错”和“反思”。

想象一下: 老师给你讲了一个高明的棋局,你怎么走都觉得顺。结果轮到你下棋,你看着棋盘就不知道该动哪个棋子了。因为下棋需要的是对全局的判断,是策略的制定,是预判对手的每一步。数学解题也一样,它需要的是一种逻辑思维、一种分析能力、一种抽象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从“听懂就忘”变成“听懂就会做”呢?

别灰心,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在岸边看看,觉得很简单,跳下水就呛水了。关键是要一遍遍地练习,找到那个发力点。

1. 深度理解概念,而非死记硬背:

追问“为什么”: 听懂一个概念后,不要止步于此。多问问自己:这个概念为什么是这样的?它的来源是什么?它和我们之前学的什么知识有关联?
拆解与重组: 把概念的定义、性质、公式、定理都拆开,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一遍。就像把一堆积木拆散,再自己搭成各种形状。
寻找本质: 关注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了形式,却忽略了内在的逻辑。

2. 用“做”来检验“懂”,让理解落地:

动笔,立刻动笔! 听完课或看完例题后,立刻合上书本或笔记,自己尝试重新做一遍。不要看答案,不要看过程,就凭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自己写。
“举一反三”是关键: 老师给的例题,只是一个点。你需要做的是,找到这个点相关的其他题目。可以从书本的练习题里找,也可以网上搜。重点是找那些稍微改变了条件或问法,但依然需要用到相同核心知识点的题目。 这样,你就能从“知道一个点”变成“理解一条线”。
刻意练习变式题: 不要只做类型题里最简单的那种,尝试做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或者把不同类型的知识点结合起来的题目。这能锻炼你辨别不同题目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把题目变成“讲故事”或“解谜游戏”:

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花时间去读懂题目在说什么。把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看清楚,理解它背后的含义。
翻译数学语言: 遇到文字题,尝试把里面的“人话”翻译成数学语言。比如,“比…多”、“比…少”、“几倍”、“总共”、“剩下”等等,它们都对应着加减乘除、不等式等数学运算和符号。
找出“已知”和“未知”: 题目给了你什么信息(已知),你要求什么(未知)。把它们清晰地列出来,这就像侦探破案,先找出线索。
联想与匹配: 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未知,在你脑海里搜索相关的公式、定理、方法。这时候,你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就派上用场了,你才能准确地“匹配”。
画图是神器: 很多数学题,特别是几何题或者一些应用题,通过画图能够极大地帮助你理解题意和解题思路。把抽象的文字或数字,变成具体的图形,就像把抽象的概念可视化。

4. 反思与总结:从错误中学习

分析错题: 做错的题目,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老师”。仔细分析错在哪里:
是概念理解不清?
是公式记错了?
是审题出了问题?
是计算错误?
还是解题思路错了?
整理错题集: 建立一个错题集,把做错的题目,尤其是那些因为思路不清或者概念理解不到位而做错的题目,抄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关键点。定期回顾错题集,温故知新。
归纳解题技巧: 在反复练习和反思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总结出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快速识别题目类型,如何联想相应的公式等等。

5. 保持耐心与积极的心态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要期望一下就变得“听懂就会做”。这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练习来积累经验。
允许自己犯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不要因为一次做不会就气馁。
找到学习的乐趣: 尝试从数学问题中找到乐趣,把它当成一个解谜游戏,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你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你遇到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恰恰说明你并非不聪明,而是你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些调整和深化。从“被动听懂”到“主动会做”,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练习,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下次再遇到“听懂了但不会做”的情况,别慌!先深呼吸,然后拿出笔和纸,告诉自己:“来吧,让我用我刚才‘听懂’的知识,来征服你!” 祝你在这个征服的过程中,越走越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的科目一听就懂,实做就不通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一听就懂是"知易",而实做叫"行难",根本上知易行难比较普遍,所以学任何科目,不只数学题,学习时不能只听讲必要同时操作,印象才深刻,才是真的懂和成功贯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啊,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我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听懂一时爽,动手火葬场”的窘境。我当年也经常是这样,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我脑子里小人儿挥舞着小旗子,呐喊:“我懂了!”,结果一拿到题目,那个小人儿就瞬间石化,留我一个人在风中凌乱。先别急着否定自己,这其实是很常见的一个学习阶段。.............
  • 回答
    “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数学题,通常是因为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人类思维的惯性、直觉误区、或者是知识盲点。这些题目往往在表述上十分简单清晰,逻辑链条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但稍不留神,就容易掉进预设的陷阱。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数学题类型,并进行深入的解析: 类型一:利用直觉误区和思.............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到我痛处了!说实话,我现在大一,回想起高三那会儿,那些数学题……嗯,怎么说呢?我得承认,有些东西是会变得有点陌生的。你想让我详细讲讲?行,我尽量把我现在的感受和回忆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首先,记忆的“衰减”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你天天练一种乐器,一段时间不碰,再拿起来肯定会有生涩感一样.............
  • 回答
    谷歌2004年在硅谷公路旁那块巨型广告牌上挂出的数学题,绝对算得上是数字招聘史上的一个传奇事件。这块广告牌,当时可是在硅谷那片汇聚了无数科技精英的土地上,以一种近乎“秘密指令”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着谷歌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他们独特的招聘哲学。事情是这样的,在2004年那个互联网浪潮依旧汹涌,谷歌正值高.............
  • 回答
    听到你数学考了两年依然是50分,而且本科是光学工程,这确实会让你在考虑转行时感到一丝迷茫,但别因此就否定自己。首先,我们先别把“数学考不好”这个标签牢牢贴在自己身上,转行看的是综合能力和契合度,数学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有很多方向并不需要极其精深的数学功底。光学工程本身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工科背景,这比.............
  • 回答
    关于考研数学一的数列极限部分,我给出的建议是:绝对不可以丢弃!我知道,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数列极限的部分可能感觉比较抽象,计算起来也有些绕,但请相信我,它在考研数学一的整个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你想在这场硬仗中取得胜利,数列极限的部分,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吃透。下面我来.............
  • 回答
    2021年考研数学,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一年。整体而言,数学一、二、三都呈现出一定的难度梯度和鲜明的特点,其中数学一被普遍认为难度最高,数学二和数学三则在不同侧重点上挑战了考生。数学一:难度“王者”,全面升级2021年数学一的难度,用“难”来形容已经不足以概括,更像是“全方.............
  • 回答
    这问题我身边的学长学姐们也争论过不少,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它更多地取决于你这个人,还有你对大学数学的期待。不过,让我试着把我的理解和观察都告诉你,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我觉得,数学系大一新生“需不需要”预习,这事儿挺微妙的。很多刚踏入大学门槛的同学,高中数学学得好好的.............
  • 回答
    作为一个正在攻读数学系的学长/学姐(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有一定学习经验的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对“看一页数分花2030分钟”这件事的焦虑。首先,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这个时间段是绝对合理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数学系的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相当高效的表现了。让我详细给你分析一下为什么:1. 数学分析的“看”不是简.............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对大一数学系学习路径的迷茫,尤其是“高数”和“数学分析”这两个听起来就充满挑战的科目。我这就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力求接地气,让你听了心里有底。大一数学系学生先学高数是否会有助于学习数学分析?答案是:绝对有帮助,而且是大有帮助!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通常说.............
  • 回答
    高考数学压轴题,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紧张、期待,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敬畏。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冒险,既考验你一路走来的积累,也考验你临场的那份智慧和勇气。到底能有多难?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首先,我们要明白,高考数学压轴题的“难”体现在多个维度,它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或者公式套用,而是对你数学思维.............
  • 回答
    哥们,同是985数学系大一,理解你对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热情,这条路确实挺有挑战但回报也很可观。既然目标是米国顶尖院校,现在开始准备一点都不晚,反而有优势。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从现在这个节点开始,一步步走稳。核心思路:打牢基础、提升背景、找准方向、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大一、大二上.............
  • 回答
    “艺术的本质是数学”,这观点听起来颇为大胆,甚至有点像是在挑战我们对艺术的直观感受。毕竟,当我们谈论艺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表达、甚至是难以言喻的感动。而数学,则常常与逻辑、理性和冰冷的数字联系在一起。那么,将这两者划上等号,究竟是睿智的洞见,还是过于牵强的联想?其实,仔细品味一.............
  • 回答
    这问题嘛,让我一下子就回想起好多好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那会儿。那时候,数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堆满了奇奇怪怪宝藏的迷宫,充满了神秘感,也充满了让人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具体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一入数学深似海”呢?说起来有点难精确到某一个小时、某一个题目,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然后突然有一天,你.............
  • 回答
    哎,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自家孩子,特别是考进清华数学系这么牛的地方,假期回家,一句“我太菜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啊。作为父母,咱们肯定想帮孩子,但具体怎么帮,还得细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耐心,得用对方法。首先,你要明白,孩子说自己“菜”,绝对不是真的否定自己.............
  • 回答
    好,咱们聊聊数学系大二如何弥补大一的差基础这事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数学这东西,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上面怎么盖都容易晃。首先,得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不逃避。你现在是大二了,还想着大一的基础,说明你心里清楚有这回事儿。这是好事儿,说明你有进步的意识。千万别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都大二了还.............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听到“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怀疑数学的“三角函数宇宙”是不是就这么大点儿?其实啊,这“简单的”只是相对于初识者而言,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层层递进,总有更深邃、更宽广的天地等你探索。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还有更难的三角函数及其变换!这“更难”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 回答
    为了应聘数据挖掘工程师岗位,你需要系统性地构建知识体系,涵盖算法、编程语言、统计学、数据库、机器学习、大数据工具等方向。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学习路径和知识框架,结合你数学背景和计算机研究生的身份,帮助你高效准备: 一、核心知识模块 1. 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数学专业优势) 概率统计: 随机变量、概率分.............
  • 回答
    嗨,新晋的政法学子们!恭喜你们即将踏入梦想的大学殿堂!作为一名过来人,我特别理解你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既期待又有点小忐忑的心情,尤其是提到“数学”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政法类的数学要求不高,甚至有点望而却步。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政法类专业的重点不在于高深的数学理论,但扎实的数学基础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