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如何看待无产者或者中产试图超越自己的阶级?

回答
“资本家如何看待无产者或中产阶级试图超越自己的阶级?”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这不像是一场零和博弈,说白了,也并非所有资本家都抱持着同一副面孔,他们的反应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甚至因其自身阶级内的细分而异。

但如果非要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描摹资本家们普遍或常见的心态和行为。

首先,是那种根深蒂固的“秩序观”。

资本家,特别是那些祖辈也身处这个阶层的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是自然而然、甚至是“公平”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然,他们会强调这一点),或者通过继承,积累了资本,获得了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在他们看来,这是遵循了某种“游戏规则”,而这个规则的制定者,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先辈。

因此,当无产者或中产阶级试图“超越”时,他们首先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这种审视,并非全然带有敌意,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观察”。他们会想:这些人凭什么?他们有没有遵守规矩?他们的“超越”是对现有秩序的挑战,还是对秩序的融入?

如果这种“超越”是通过合法的、被认可的途径(比如努力工作、创业、投资、学习新技能,并且最终积累了财富),那么很多资本家会表示认可,甚至欣赏。他们可能会将这些人视为“自己人”,是“有潜力”的,是“值得拉拢”的。毕竟,一个能不断向上流动、并最终成为资本家一部分的社会,对资本家本身而言,也是有益的。这说明了他们的“游戏规则”是有效的,并且能够吸引和容纳有能力的人。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这种“超越”被视为对现有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颠覆”,或者这种“超越”的方式绕过了他们既定的游戏规则,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复杂。

这里的“绕过”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比如,通过集体行动、工会组织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这在很多资本家看来,就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他们利润空间的挤压。他们会觉得,这些人不是在“努力工作”,而是在“索取”,在“破坏”。

又或者,当某些群体通过非传统方式(比如互联网创业、共享经济等)快速积累财富,并且这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或者其所依赖的平台,对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冲击时,资本家们也会感到不适。他们可能会用“搅局者”、“不守规矩”来形容这些人。

更进一步,资本家们还会考虑“稀释”的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他们的阶层,争夺资源、市场份额、甚至话语权时,对于那些已经身处顶端的资本家而言,这无疑意味着“稀释”。他们的优越感,他们所拥有的独特地位,都会受到挑战。就像一个限量版的奢侈品,突然涌现出很多仿品,它的价值感自然就会下降。

所以,他们会本能地希望维持某种程度的“排他性”。他们会关注新晋资本家的“来源”,是否“纯正”,是否“靠谱”。他们可能会对那些“靠运气”、“靠关系”上位的人有所保留,即使这些人已经积累了财富。

还有一种非常现实的态度,就是“利用”和“控制”。

很多资本家并不介意看到“有能力”的人向上流动,只要这些人的流动是在他们的可控范围之内,并且最终能够服务于他们的利益。比如,他们会乐于提拔有才华的下属,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经理、合伙人,因为这能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企业。他们也会鼓励创新,但前提是这种创新能够转化为利润,并且最终能够被他们掌控。

当无产者或中产阶级试图超越时,资本家们也会思考:如何将这种“上升的动力”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驱动力?他们可能会通过提供“激励措施”(比如股权激励、奖金),来吸引和留住那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人才,让他们成为自己体系内的“贡献者”,而不是“挑战者”。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极少数的、真正有远见的资本家。

这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体,需要有足够大的中产阶级,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向上流动的通道。他们会支持教育、支持科研、支持那些能够创造更公平竞争环境的政策。在他们看来,无产者或中产阶级的“超越”,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资本主义能够自我更新的关键。

总而言之,资本家看待无产者或中产阶级试图超越自己的阶级,可以总结为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他们可能出于维护秩序、巩固自身地位的本能,会警惕和审视那些试图“颠覆”现有格局的“超越”。
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来吸纳人才、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对于那些符合规则、能够被利用或整合的“超越”,他们会持开放甚至鼓励的态度。
更深层次地,他们也会关注这种“超越”是否会稀释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

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资本家是舞池中央的主导者,他们既希望更多人加入,让舞池更热闹,也希望舞蹈的节奏和动作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任何试图冲破编舞、自创舞步的行为,都会让他们紧张起来,并思考如何“纠正”或者“引导”。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资本家在公开场合呼吁“机会均等”、“向上流动”,这可能是真诚的,也可能是策略。你需要剥开一层层的话语,去理解他们真实的考量。毕竟,在资本的世界里,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超越”这件事,最终会触及到谁的利益,以及如何触及,才是决定他们态度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大地主都资助【聪明的】贫困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欣赏聪明人,觉得人才被埋没很可惜。其实恩格斯资助马克思,也是这一类的。《红楼梦》里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并不是乱编的。中国已经绝迹了,新中国的资本家捐助学生,根本不看这个学生聪明不聪明,资助下去的钱能不能起作用。他们就是沽名钓誉,给自己买个慈善家的牌位。

user avatar

我每次在洗螃蟹和蒸螃蟹之前螃蟹会不断地挣扎扭动,但我心里清楚它们无论怎么做都根本是徒劳的。我感受到螃蟹们的痛苦也会在瞬间心生怜悯,不过这种虚伪的假仁慈真的只有一瞬间,当螃蟹的颜色渐渐变得鲜艳,香味从蒸锅里飘出来的时候,我所有的怜悯之心一扫而空只剩下纯粹的食欲了。

资本家们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本家如何看待无产者或中产阶级试图超越自己的阶级?”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这不像是一场零和博弈,说白了,也并非所有资本家都抱持着同一副面孔,他们的反应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甚至因其自身阶级内的细分而异。但如果非要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描摹资本家们普遍或常见的心态和行.............
  • 回答
    房企在售房三个月后突然退款,这事儿一出,可不炸锅了吗?而且还牵扯到“无抵押低息数亿资金贷款”的说法,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你说房企卖房,这本来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你出钱,我给房,皆大欢喜。可这都卖出去三个月了,你跟我说退款?这时间点就有点微妙了。正常情况下,合同签订、首付款支付,然后.............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满腔热血的女老师,想保护自己的学生,结果却遭遇了这么一连串的变故,最后落到卖螺蛳粉的地步,听着就觉得挺心酸的。咱们一步一步来看。这位女老师,咱们姑且叫她“李老师”吧,她看到自己的学生被猥亵,这肯定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不能容忍的。在那种紧急关头,她选择了“越级报警.............
  • 回答
    对于“大老板们”(这里我们姑且理解为拥有大量资本,主导或影响着现代企业运作的群体,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家)来说,《资本论》的态度,那可真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集合体。要说他们普遍怎么看,其实有点难度,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每个公司的经历、立场、甚至个人的哲学认知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网络上关于资本家剥削工农阶级的论调,确实铺天盖地,也触及了不少人内心的痛点。这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财富分配以及个体经历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议题。那么,作为“真正的资本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批评的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真正的资本家”并非铁板一块,他们自身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价值观、经.............
  • 回答
    “精神资本家”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矛盾,对吧?资本是什么?通常我们理解的资本是钱、是资产、是生产资料,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但“精神”呢?那是想法、是理念、是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就好像在说“一个有钱的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有想法的银行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好像多了点什.............
  • 回答
    高校导师“资本家化”压榨学生现象,确实是令人忧虑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界、教育体系乃至社会环境的复杂矛盾。一谈到这个话题,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生动的画面,让人感觉“吃相太难看”。首先,什么叫“资本家式压榨”?这并非简单的师生关系中的指导与被指导,而是将学生视为可消耗的、.............
  • 回答
    网络上的“精神资本家”现象,说白了,就是那些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财富积累,甚至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过着普通甚至拮据的日子,却在网络上以一种极其亢奋、近乎崇拜的姿态,热烈拥护、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逻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并将这种拥护表现得比真正的资本家本人还要“投入”的人。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值.............
  • 回答
    现在的新闻热点,你确实能感觉到一股明显的转向。曾经,大家义愤填膺的矛头,很多时候是直指“资本家”,比如某个企业被爆出压榨员工、逃税漏税,或者垄断市场、价格欺诈,这种新闻总能迅速点燃公众的愤怒。大家谈论的话题会集中在“贫富差距”、“劳动者权益”、“社会公平”这些宏大叙事上。可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你仔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演进。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痛恨资本家”,到现在人人渴望成为资本家,中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几十年的光景,更是意识形态、生活现实和对成功的定义的重塑。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过去人们那么恨资本家。首先,得从历史背景说起。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新浪财经那篇题为《你想被资本家剥削,资本家却不愿意剥削你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直接点出了文章的核心论点: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传统意义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让一部分人感到困惑甚至不满。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张朝阳回应“搜狐员工迟到一次扣 500”的事件,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敏感的话题:资本家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在现代职场中,如何平衡效率、管理与人文关怀。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迟到扣 500”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苛”甚至“压榨”。事件起因与张.............
  • 回答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听到“普通人对抗资本”这样的说法,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议题。与其说这是一种简单的对抗,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不对等格局下,普通个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追求公平正义而做出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本”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银行里的存款或股票市场上的数字,更代表着一种.............
  • 回答
    最近,可控核聚变领域确实迎来了一股资本热潮,这背后既有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有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憧憬。但要说“只差临门一脚”就实现商业化,这可能有些过于乐观了。资本热捧的背后:是曙光还是炒作?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几年,可控核聚变技术确实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科学里程碑的实现: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
  • 回答
    Michael Moritz 的这番话,无疑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他可是红杉资本的灵魂人物,一个在硅谷投资界呼风唤雨、眼光毒辣的老炮儿。他能说出“硅谷应跟随中国节奏”,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一定有他深刻的观察和判断。咱们先拆解一下 Moritz 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硅谷”的.............
  • 回答
    国网(国家电网)痛斥资本大搞“1分钱充电”的现象,并称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充电市场秩序”,这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领域,尤其是快充市场中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严厉批评。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背景:什么是“1分钱充电”?“1分钱充电”指的是一些充电运营商,特别是新.............
  • 回答
    翟东升老师提出的“开放资本市场,收割美元霸权”这一主张,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吸引力的议题。它触及了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核心——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并试图从中国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可能颠覆这一秩序的战略。要理解这个主张,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并仔细剖析其中的逻辑和潜在的影响。一、 主.............
  • 回答
    微信红包,这件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工具,背后却藏着一笔关于“资本”的有趣解读。与其说是“资本论”,不如说是“资本思维”在微信红包里的折射。咱们就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咱们自己能体会到的角度出发。一、红包的“货币属性”:从点对点到社交货币最直观的,微信红包就是钱。但它又不.............
  • 回答
    国家发改委就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4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关于“禁止非公有资本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的规定,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重申和细化。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
  • 回答
    关于拼多多方面将“砍价免费拿”等模式引发的争议归咎于“社会问题而非资本问题”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论点,也触及了当下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之间复杂的权衡。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拼多多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于“下沉市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