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和过去相比)是在倒退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是不是在倒退,这就像问一块石头是不是在往下掉——得看你参照的是什么,又从哪个角度看。

历史的参照:“倒退”是个大问号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过去”这个概念掰扯清楚。你说的“过去”是指哪个过去?

如果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 那会儿的艺术,简直可以用“冲破牢笼,野蛮生长”来形容。经历了文革压抑,人们对表达自由的渴望像火山一样喷发。一辈子的压抑突然得到释放,艺术创作那种原始的、不顾一切的生命力,那种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狂热模仿和本土化探索,确实是划时代的。当时的艺术,很多是直接回应社会现实,带着一种朴素的批判和反思。很多艺术家抱着一种“启蒙者”的心态,试图用艺术来唤醒社会。那个时期的作品,很多带着一股“劲儿”,那种敢于挑战、敢于发出声音的劲儿,放到现在来看,确实有些作品的冲击力更强。

如果说的是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真正进入国际视野,也开始有了更成熟的市场运作。艺术家们在探索个人语言的同时,也开始更深入地反思中国自身的文化身份,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焦虑。作品风格更多元,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艺术家们也更注重艺术本身的语言和媒介。这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充满活力,也带着点叛逆。

那现在呢? 到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变得极其复杂。一方面,市场蓬勃发展,艺术展览、博览会遍地开花,艺术家的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这无疑是艺术“繁荣”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一些人觉得,艺术的“精神性”好像被削弱了。

“倒退”的论调从何而来?

说“倒退”的人,通常会提出几个观察点:

1. 市场化对创作的侵蚀: 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当艺术品成为商品,并且价值与市场价格高度挂钩时,一些艺术家可能会为了迎合市场,创作更“讨喜”、更商业化的作品。他们可能会重复某种成功模式,或者刻意规避风险,追求“安全”的题材和风格。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实验性和批判性可能会减弱。你可能看到很多看起来“不错”的作品,但缺乏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或者说,缺乏对时代更深刻的追问。

2. “软实力”的包装和空心化: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也承担起了一定的文化输出任务。有时,一些作品可能更侧重于“中国符号”的展示,或者迎合西方对“东方神秘”的想象,而不是真正由艺术家内心的驱动和对当下生活的真切感受出发。这种情况下,艺术可能变成了一种“服务性”的文化产品,而不是独立的思想表达。

3. 媒介和语境的变化: 现在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过去不太一样了。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等,让碎片化信息成为常态。这可能导致一些艺术家在创作时,更倾向于用直观、快速、易于传播的方式来表达,而忽略了作品背后更深层的思考和延展性。当然,这不绝对,也有艺术家能巧妙地运用新媒介进行深刻表达。

4. “政治正确”的阴影? 有些评论者认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创作可能受到无形或有形的限制,导致一些艺术家避免触碰敏感话题,或者在表达时过于谨慎。一旦艺术失去了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和质疑,其批判力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但“发展”和“多样性”也是事实

然而,把这一切简单地归结为“倒退”,可能又过于片面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当代艺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

1. 技术和媒介的多元化: 现在的艺术家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技术手段比过去要丰富太多了。从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到跨界融合(比如艺术与科技、设计、时尚的结合),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工具和可能性来表达自己。

2. 成熟的展览和交易体系: 现在的艺术展览、画廊、博览会、拍卖行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艺术家更容易获得展示和交易的机会,也更容易与国际艺术界接轨。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3. 个体表达的细腻化和深化: 尽管有人批评市场化,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许多艺术家在个人语言、艺术风格上做得更加精细和深刻。他们可能不再追求像八十年代那样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身体经验、微观社会现象,或者对当下生活细节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微观”的表达,同样有其价值。

4. 新生力量的活力: 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成长在一个更加开放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可能和前辈们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更关注全球性的议题,或者以一种更幽默、更戏谑的方式来处理现实。这些新的声音,是艺术文化“发展”的证明。

所以,是“倒退”还是“转型”?

与其说“倒退”,我更愿意称之为“转型”,或者说是一种“复杂化的演变”。

过去那种“一往无前的启蒙姿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不如现在这样普遍。但那样的姿态,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形成的。
现在的艺术,更加多元,更加商品化,也更加“国际化”。艺术家们可能不再抱有“救世主”的使命感,而是更像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观察者,甚至是一个“文化创业者”。
有些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深度,这是存在的。 但同时,也有更多艺术家在市场和创作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或者在更个人化的道路上坚持探索。
信息茧房和碎片化阅读,确实可能影响深度思考。 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也让艺术家更容易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艺术思潮,更容易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

我的看法是:

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从某个特定层面的“革命性”和“启蒙性”来说,或许没有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么“锋芒毕露”,它变得更加“精致”、“市场化”、“个体化”。但这种变化,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如果一定要用“倒退”来形容,那这“退”的背后,其实是“繁荣”(市场)、“分化”(风格、理念)、“转型”(面对全球化和新媒介)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些过去的“光环”,就否定了当下艺术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的价值:是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商品、一种文化标签,还是看作一种独立思考、一种对现实的追问、一种对人类情感和经验的探索。如果后者占主导,那么无论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只要有真诚的探索和深刻的表达,就不能轻易地说它是“倒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答案被举报修改过,所以行文、逻辑很不连贯,多多包涵。


个人觉得,说这二十年当代文化艺术在倒退有失公允。事实上,在2010年以前,起码大众文化艺术还不错。但在那以后,尤其15年以后,确实一般。

比方电影吧,2000年到2010年,《英雄》《花样年华》《十面埋伏》《集结号》《天下无贼》《让子弹飞》《无间道》《功夫》等等,那个时候,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电影都会被喷一通,在今天,这电影放出来也比现在绝大多数电影好。

后来,郭敬明的《小时代》开始了ip+鲜肉模式,就越来越差了。但在这过程中,也还有像《白日焰火》这样好的电影,但整体上,我觉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倒退,虽然有《大圣归来》和《流浪地球》这类电影提振一下士气,不过多是技术层面的。

我觉得没必要抬杠,之前十年的好电影,确实比现在多。

比方电视剧,之前的《大宅门》《潜伏》《闯关东》等等,还有武侠,历史,情景剧等等,都很好,类型丰富。虽然后来也有《北平无战事》这样好的,但网剧出来以后,论及好剧的密度,个人觉得,还是前十年高,而且经得起反复看。现在玛丽苏电视剧也太多了,总感觉今天的电视剧有点媚俗。


文学方面,2000-2010年是国内类型文学井喷的一段时间。现在最火的《三体》,就是10前写完的,还有悬疑探险类,青春校园,刑侦推理,谍战类,修真仙侠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爆发成长起来的,本以为是个开始,没想到是个结束。突然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就起来了,然后就变成鸡汤了。


当然,你可能说,这些都是大众文化。不过,其实最大众的文化,以整个人口基数来说,也是小众的。文化如果不能被多数人传播,基本只能自生自灭。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恐怕多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最终还是要靠大众来传播发展的。列举几个人物来作证整体的文化艺术发展很好,我认为,说不太通。

即便是最精英的文化,最终也需要融汇到多数人之中,才能流传下去。很多所谓的小众文化艺术,喜好者其实并不少,比如传统戏曲。许多所谓的大众文化,喜好者以整体人数来说,其实也并不多,比如电影。

结论就是,文化艺术的大众小众,只是相对的。大众文化艺术,也是文化艺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是不是在倒退,这就像问一块石头是不是在往下掉——得看你参照的是什么,又从哪个角度看。历史的参照:“倒退”是个大问号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过去”这个概念掰扯清楚。你说的“过去”是指哪个过去? 如果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 那会儿的艺术,简直可以用“.............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当然,很多人都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入侵”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担忧。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消费主义与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于消费领域。你走在中国的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代中国青年语言文化现象的一个核心议题。说“重点搞错了”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语言文化上的侧重点,是否偏离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更有深度的方向。要讲得详细,我们得拆解一下“语言文化”这几个字,以及“重点搞错了”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文化.............
  • 回答
    关于“傻屄”、“逗屄”、“撕屄”等词语在当代的流行是否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歧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的起源、使用语境、社会接受度以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词语都带有“屄”这个字。从字源上看,“屄”是汉语.............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文科无用论”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一个复杂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以“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重心明显转向经济建设。在追.............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提到中国当代艺术,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鲜活的影像和深刻的思考。要说有哪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这就像要我选出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样,总有遗珠之憾。不过,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些,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谈谈,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首先,想到的是 艾未未 的作品。尽管围绕他本人的争议不断.............
  • 回答
    李佳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游戏咏/永生”的发言,可以说是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抛出了一记极具洞察力和挑衅意味的“石头”。她的演讲,与其说是一场艺术理论的梳理,不如说是一次对我们惯常认知模式的解构,一次对“永恒”与“游戏”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核心立意:.............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与工程,它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更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彪炳史册,令后人叹为观止。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建设者们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是对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坚韧毅力的最好诠释。1. 高.............
  • 回答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现在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看法和认知可以说是相当多元的。不像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口径,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他们的思考也更加立体和深入。主流印象:保家卫国、立国之战首先,最普遍的认知还是基于官方的叙事:“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这一点深入人心,很多年轻人从.............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的沃土上,涌现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优秀小说。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普通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要详尽地梳理中国当代小说的佳作,无疑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任务,因为“好”的标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不同读者群体有着不同的偏好。但我可以试着.............
  • 回答
    中国当代动画要“走出国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市场环境、内容创作、技术标准、传播渠道以及文化隔阂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市场环境与商业模式的制约: 以低幼和央视少儿频道为核心的国内市场定位: 长期以来,中国动画产业的.............
  • 回答
    中国当代诗坛,就像一锅熬了很久的浓汤,味道复杂,层次分明,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味道,或许连喝汤的人自己都无法一言蔽之。这其中有大师的余韵,有新秀的激荡,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香料在翻滚。诗坛现状:百花齐放,也百家争鸣,更“百无聊赖”?要描摹中国当代诗坛的现状,不能只看表面那几张最响亮的名片。 学院派与.............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这片曾经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激流,孕育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作品和作家,但若要细究其“短板”,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生成土壤、创作生态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多重影响。首先,在很多评论者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深度和哲学探索上,似乎有些“轻飘”。这种“轻飘”并非指语言的浅白,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