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君子远庖厨」是伪善吗?

回答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对孔子思想的误读或者说是引申。严格来说,孔子并没有直接说过“君子远庖厨”这句话。

那么,为什么会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又为什么会被质疑是伪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远庖厨”的字面意思与可能引申

“庖厨”指的是厨房,是处理、烹饪食物的地方。而“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避开”、“远离”。所以,“君子远庖厨”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应该远离厨房。

这种说法的可能引申,或者说是后人对某些思想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基于“君子”的身份与职责:古代社会,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君子通常被认为是修身养德、治理国家、教化万民的社会精英。他们的主要职责在于学习、思考、实践仁义礼智信,参与政务,或者作为学者传播文化。厨房,作为处理肉类、处理脏乱等事务的地方,似乎与君子所追求的“洁净”、“高尚”的形象不太相符。所以,有一种理解是,君子的心思和精力应该放在更“高雅”的事情上,而非琐碎的、与“血腥”接触的厨房事务。

2. 基于对“杀生”的某种敏感:虽然古代社会食肉是常态,但对于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来说,面对动物被宰杀、处理的过程,可能会产生不忍之心。厨房正是这个过程的中心。因此,“远庖厨”可能是一种对杀生场面的回避,体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忍。

3. 基于社会分工的理解: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体力劳动和一些被认为是“卑贱”的事务,通常由下层人士承担。君子作为社会上层,自然不应该去从事这些“下人”的活计。

二、 “君子远庖厨”为何会被认为是伪善?

正是由于上述的引申,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容易被贴上“伪善”的标签:

1. 脱离了最基本的生存劳动:食物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从食材到餐桌,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如果君子连最基本的劳动都不屑于参与,或者认为这些劳动是“不配”君子做的,这就显得过于脱离实际,甚至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这与“君子”应有的“体恤民情”、“亲民爱民”的品格是相悖的。

2. 制造虚假的“高洁”感:将自己与厨房、与食物的“脏乱”面隔离开,似乎就能体现自己的“高洁”和“不染尘俗”。但这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的姿态,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也没有体现出对劳动者的尊重。真正的“高洁”应该是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通过回避某些事物来装点。

3. 可能存在的“特权”思维:如果“远庖厨”是因为君子有能力请别人代劳,那么这种“远离”就可能是一种基于社会地位的特权。这与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普遍性、平等性以及“克己复礼”的精神有所区别。孔子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仁爱,而不是通过身份上的区隔来体现。

4. 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误读:孔子在《乡党》篇中描述过自己的饮食习惯,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指的是对食物品质的追求,以及对饮食卫生和烹饪技艺的讲究,而不是说君子本人不去厨房。而且,孔子在描述这些时,并没有表现出对厨房工作的嫌弃。

三、 还原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理解“君子”的意义

要回答“君子远庖厨”是否伪善,我们需要回到孔子思想的原点,理解“君子”的真正含义:

“仁”是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忠恕之道。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他能践行仁。如果“远庖厨”是为了逃避劳动,或者显得自己与众不同,那无疑是违背“仁”的。但如果“远庖厨”是由于分身乏术,需要将精力集中在更关乎民生的政务或教化上,而有其他人可以分担厨房的事务,这又另当别论。

“君子”并非脱离社会:“君子”不是隐士,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与人交往,也需要处理各种世俗事务。孔子本人也曾在各国奔走,为政务操心。即使在家中,也需要饮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涵义:孔子对饮食的讲究,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食物的尊重。比如,他会注意食物的新鲜、色泽,会要求食材处理得干净细致。这是一种对“礼”的体现,是生活的仪式感,而不是对劳动的鄙视。

结论:

严格来说,“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原话,而是后人的一种引申或误读。如果将其理解为君子认为厨房是“肮脏”的,不屑于参与食物的准备过程,那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且容易被视为伪善。因为它可能暗示了君子脱离实际、逃避劳动,或者基于身份地位的优越感。

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社会分工,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

如果“远庖厨”是君子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实践中,而有其他人能够胜任厨房的事务,那么这并非伪善,而是一种符合当时社会结构下,君子角色的定位。

如果“远庖厨”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高洁”的假象,或者是一种对劳动者的不尊重,那么这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虚伪或伪善。

最重要的,是理解“君子”的核心在于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对“仁”的践行,而不在于是否“远离”了某个具体场所或事物。真正的君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其高尚的品格,并以实际行动体现仁爱,而不是通过刻意回避某些事务来装点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为之辩护,就是伪善。

题主贴了原文,但没贴全。

这段话出自《梁惠王上》,上面还有一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问孟子:“老师可以给我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吗?”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都没谈过,后世无传。我也没听过。你非要问的话,我给你说说如何称王咋样?”

齐宣王说:“好呀好呀。”

孟子说:“保障民生,人民就会拥戴你啦。”

齐宣王问:“那你看我保障民生吗?”

孟子说:“可。”

齐宣王问:“你咋知道?”

这就接上了「君子远庖厨」这段。

孟子这家伙,哼哼,齐桓公、晋文公春秋五霸没听说过?骗人!不想说就不想说呗。

为啥不想说?

因为他知道齐宣王为啥要问这个问题,以及想听到什么回答。


首先要知道齐宣王和孟子这番对话的语境是什么。

齐国的历史很特殊。

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有两段历史,第一段是姜齐,始于姜太公姜子牙,第二段是田齐,始于齐太公田利

姜子牙就不必说了,这个田利是谁呢?

“田家”也叫做“陈家”,来自被吞灭了的陈国。陈氏据说出自舜的部落。陈家公子逃难来到齐国,被齐国国君看重,赐予高官,同时也埋下了祸患。

田家在齐景公时权高位重,基本上架空了齐王。

到了田成子这一代,田家已经无所顾忌,连杀齐悼公、齐简公二公。再到田成子的儿子田和,放逐齐康公,获得周安王册封,算是成功取代了姜家,成为田齐第一代君王齐太公

田家也不太平。

田和死后,田剡继位。后被弟弟田午所杀。田午另立田剡之子喜为君,但不久又把喜杀死,自立为君,成为田齐第三位君主齐桓公

这个杀兄篡位的齐桓公可不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当然也不是齐宣王问孟子的齐桓公。这是“田齐桓公”。

田齐桓公是齐宣王的爷爷。篡位称帝的是齐宣公的太爷爷。

好了,齐宣公的家世捋清楚了。

但这和齐宣公问孟子有啥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齐宣公的爷爷设立的稷下学宫了,也就是孟子任职的地方。


田齐桓公创立了春秋战国最大的学府之一“稷下学宫”。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官方出资兴建的一个社科院,招了一批博士后,给他们研究经费撰写论文。

问题是,你觉得田齐桓公为啥要干这事?

田齐政权是怎么来的?田齐桓公这个王位是怎么登上去的?

虽到春秋以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但是像田家这样一路杀杀杀上来的也是极为罕见。

那么他要如何在诸国面前、在百姓面前树立政权的合法性?

靠【圆】。

否认是否认不了了。故事就看你怎么讲。

怎么让弑君篡位这事合情合理,还能千古流芳?

没有什么比改造人的思想更有效的方法了。而要改造人的思想没有什么比办学更有效了。

这里很想at一下那些宣称“文科无用论”的家伙……

Anyway,田齐桓公设立学院培养学者这一手还是很超前的。不仅找到了为自己正名的合法途径,也为后面一代又一代的政权树立了难以更改的范式。

当然不是“学宫”中所有人都在输出意识形态,但受了人家资助,说话就要小心,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孟子在这里又是扮演什么角色呢?

孟子就是稷下学宫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并曾在学宫长住三十年。

学员可以乱说话,教导主任可以乱说话吗?


其实齐宣王并不是第一次和孟子进行这样的对话。

还有一次,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是以商汤、周武来自比啊。

孟子说什么呢?

当君王不行仁义之道时,弑君不算弑君。”

什么叫不行仁义之道?周朝以来即以王朝被灭为不行仁道的证明。孟子这里的逻辑是,因为君王被干掉了,说明他偏离了仁道,因为他不行仁道,所以可以合法地干掉他。

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啊。

好,先不说这话逻辑对不对。问题在于谁在问?为何有此一问。

孟子并非不知道田氏的历史,也并非听不出齐宣王把田家的弑君比作历史上的武王伐纣。

孟子这句话就算没有谬误,在此时此地讲出来,也是在为田家弑君背书了。

既然连弑君都可以为其正名,那能说出「君子远庖厨」又算的了什么呢?


君子怎么可能因为没有看见暴行就否认暴行?

献祭之人怎么能因看不到羊的悲惨就获得良心的平安?

篡权者怎么可以打着爱的旗号行非法不义之事?

孔子说:名不当,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孟子这说的是:事成了,言就顺了,言顺了名就正了。

胜王败寇。

是啊,没看见待宰的牲畜良心就安了。

这是真有仁心的体现吗?!

以成败论英雄。道德和公义总是缺席的,因为我们总能“自圆其说”!


齐宣公为什么只问齐桓公、晋文公呢?是因为二人名望最大吗?

不!是因为这二人手上也沾了血。

小白杀公子纠,晋文公杀晋怀公。

所以孟子避而不谈。

真要谈仁的话,这时候应该提宋襄公吧。宋襄公为了尽仁尽义不愿趁敌人过河之时偷袭,最后惨败。

但要讲这个,显然不是齐宣公要听的。

什么叫假仁假义?

这就叫假仁假义。

user avatar

不是。

儒家的哲学,是差等哲学。也就是说,有尊卑、高下、远近之分。亲人和路人同时溺水,要先救亲人,后救路人;父亲杀了人,儿子该背着他逃走,而不是大义灭亲。

牛在眼前,羊不在眼前,就先爱牛。而且,牛是具体的牛,而羊这时还只是个概念,还不知道会被拉走的是哪只。——所以,孟子说,这就是梁惠王的恻隐之心。

君子远庖厨,是要保全其恻隐之心。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残忍的,第一次杀一个人,未尝不手抖;第一次失恋,未尝不伤心。但同样的事情,重复多次,就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医学院的学生,第一次解剖尸体,未尝不害怕、恶心,久而久之,就不怕了。《周易集解》说:故子弑父,臣弑君也。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怕就怕这个「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生性残忍的人。而这种变化,是细微到难以察觉的。

「伪善」和「善」,其间并无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只是一个 「渐」字。故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如何是伪?违反自己作为动物的本性就是伪,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伪。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可以说,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的取舍并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看待问题的视角。

如果一个人丝毫不愿作伪,就渐渐变成真正的恶与残忍了。而当天下人都顺从自己的动物本能而不加限制时,倒没人觉得这是恶了,因为世风变了。儒家眼里的「率兽食人」、「披发左衽」,就是这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对孔子思想的误读或者说是引申。严格来说,孔子并没有直接说过“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那么,为什么会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又为什么会被质疑是伪善呢?我.............
  • 回答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听着挺有道理,尤其是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下。它似乎是在说,君子应该远离那些粗活、脏活,尤其是跟油烟、食材打交道的厨房,而是应该专注于更高雅的精神追求,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咱们换个角度想想,这句话真的就那么天经地义吗?细掰扯起来,其实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
  • 回答
    后周世宗柴荣的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确实只有短短的四个字,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君主,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圣武昭肃孝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圣文章孝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圣德元孝皇帝”)、后汉隐帝刘承祐(“圣惠皇帝”),乃至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 回答
    岳不群与田伯光,两位在武侠世界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们作恶的性质、范围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有着天壤之别。要比较谁作恶更多,谁对社会危害更大,我们需要从他们的行为、动机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具体影响来详细分析。岳不群:伪君子的典范,对社会危害的深度与广度岳不群是《笑傲江湖》中的重要角色,被誉为“君子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谓是流传千古的金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两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理解透彻,我们得从“君子”、“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这几个关键点逐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 君子: 在孔子语境里,君子并非指地位尊贵的人,而是.............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君子和而不同”,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是一门学问,更是修炼。它不是让你去迎合别人,也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让你在保有独立思考和人格的同时,找到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艺术。这背后,是智慧,是胸怀,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首先,理解“和而不同”的核心在于“和”与“同”的辩证关系。 “和”是.............
  • 回答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初听之下,或许有些费解,好像是说君子不像个器具,那又是什么呢?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弟子子贡评价时说的话。要深入理解它,得先拆开来看,再合起来悟。首先,我们得明白“器”是什么。在古代,器通常指各种器具,比如鼎、碗、杯、犁、车等等。这些器具都有各自明确的用途,一个鼎.............
  • 回答
    在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田伯光和岳不群无疑是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人物。要说哪一个更令人讨厌,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讨厌”之处在于不同的维度,触及了人性中不同的阴暗面。不过,若要我深入分析,我会说 岳不群的讨厌程度更深,也更令人感到心寒。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田伯光:.............
  • 回答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老话,说的是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即便要报仇,也不会意气用事、冲动行事,而是会经过深思熟虑,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以一种更成熟、更有力量的方式完成复仇。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等待的智慧,更是隐忍的力量和格局。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以下我将为你细数几个,尽量讲得细致些,让你感受.............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在我身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故事,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地渗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韧性与坚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的高中同学,小李。他是个很温和的人,话不多,但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高中毕业那年,我们有个同学聚会,席间,一个平时就比较爱出风头的同学,我们叫他大鹏,开始在大家面.............
  • 回答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朴素,甚至可能让人觉得过于简单粗暴,不够“高深”。但如果我们仔细咀嚼,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它并非荒谬,反而是对君子之道一种非常质朴而直接的揭示。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出自何处,以及它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作之不止”四个字,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君子温如玉”,这话说的是一个人,但其实描绘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温润如玉的品性。想想一块上好的和田玉,它不像钻石那样耀眼夺目,棱角分明,而是带着一种内敛的光泽,温润而有质感。它的美,不张扬,不浮夸,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静与力量。“君子温如玉”的人,大抵也是如此。他们身上没有.............
  • 回答
    “君子之行”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对话里确实是有些陌生了。你问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甚至不太提倡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演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个“君子之行”到底是个啥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可不是一个随便就能称呼的。它是一个理想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