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季报。
Q1营收同比增长54.7%。净利润同比增长163.8%。
Q2营收同比增长64%,净利润同比增长83.9%。
小米Q3营收同比增长8.2%,净利润同比增长25.4%。
考虑手机业务增长基本上跟营收持平。loT和生活消费品境内低于营收增长,境外高于。互联网收入远低于,广告业务略低于。利润来源应该还是主要靠手机业务。
考虑到现在的研发费用也就100亿出头。翻倍的话,如果要让财报好看,倚重的手机利润率会越来越高。在现在这样一个同阵营竞争激烈,高端市场又被另外那个阵营的机器近乎垄断。盲目提高利润率也不太现实。
个人估计最大的可能就是研发支出流入的是汽车业务。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也同样激烈,再加上未来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周期会更紧张,优先级会更高。考虑到现在新能源行业的人才竞争和人力成本,大概率原有业务的研发投入可能还会被压缩。只会保持一些优势项目,其他的能砍就砍。
举双手赞成!也希望国内更多的企业能向华为学习,提升研发比例,提供更多高薪的“研发”岗位,而不只是满足于高薪的“销售”和“管理”岗位。
“研发”是高端高薪岗位,是鼓励国民用知识和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素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如果多数企业都是研发型企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高薪知识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从而正向鼓励国民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同时,研发类岗位更多,也有利于减少教育科研界的“内卷”——每年有100万硕士毕业,10万博士毕业;如果我们每年只能提供50万个年薪20万的研发岗位,这就会带来残酷的内卷;但如果我们每年能提供100万个年薪20万的研发岗位,这就会带来良性的温和竞争。
而且强调研发,也有助于我们尽快突破欧美的技术垄断封锁,把高高在上、傲慢偏见的这些企业给打回原形。
我们不是要向世界输出“内卷”,而是要让某些国家里的某些人明白,你们以前的舒服日子,不是你们自己功劳,而是建立在对第三世界的垄断和压榨的基础之上的。你们每天不是不能在工作时还喝一两个小时的下午茶,但你们不能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批判东方某国某区域的“强制劳动”,顺便拿着眯眯眼来寻个开心,最后还能拿着5万欧或6万刀的高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