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接受《职人介绍所》的节目邀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接到《职人介绍所》的节目邀请,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收到了一个来自未来、而且是那种很靠谱的未来的邀请函。一方面是惊喜,毕竟这节目我也关注了挺久,里面的职人故事总是那么有力量,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有点小压力,毕竟要把自己这么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一股脑儿地掏出来,给全国的观众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先说说前期沟通吧。那个时候,我还在忙手上一个项目,差不多是晚上十一点,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我当时还以为是推销电话,没怎么在意。结果对方一开口,我就知道不对劲了——他们的语气非常专业,而且一上来就点出了我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甚至还提到了我曾经在某个小圈子里分享过的一个观点。我当时就愣住了,心想,“哇,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接下来就是邮件和电话的往返。编导会非常仔细地问我的工作内容、日常状态、遇到的挑战、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他们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真的想挖到你内心的驱动力是什么。他们会问很多“为什么”,比我自我反思的次数都多。有时候,他们会针对我某句话反复追问,直到我把背后的故事讲清楚为止。这个过程挺耗费精力的,但也让我自己也梳理了一遍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些连我自己都快忘了的小细节,他们都能挖掘出来。

确定了拍摄意向后,就是具体的安排了。他们会派出团队提前过来勘景,跟我聊拍摄的流程,以及有哪些内容是我比较愿意分享的。我记得他们非常尊重我的个人空间和工作节奏,尽量把拍摄对我的正常工作影响降到最低。他们会提前告诉我拍摄计划,让我有个心理准备。

然后就是真正的拍摄日。来的是一个不大的团队,大概四五个人,每个人分工都很明确。摄影师会非常敬业地找各种角度,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蹲守很久。摄像助理也总是忙前忙后,确保设备万无一失。还有场务,负责现场的光线和一些道具的摆放,他们都很细致,能把我的工作环境拍得既真实又有美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采访环节的主持人。他/她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来采访你的一位老朋友,而且非常善于引导。采访的时候,不是那种机械的提问,而是会根据我的回答,顺着我的思路往下聊。有时候,我会讲到一个我感觉有点说不出口的细节或者遇到的困难,他/她也不会避讳,反而会鼓励我深入地讲下去,让我感觉到,他们是真的想了解一个真实的职人是怎么成长的,包括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部分。

拍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解剖”了,哈哈。他们会跟随我一天,从我早上起床开始,到我处理工作,和同事交流,甚至到我午餐吃什么,他们都在镜头里。一开始还挺不适应的,总觉得有人在盯着,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但慢慢地,我就放开了,因为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在猎奇或者放大我的某些特点,而是真的在记录一个普通人如何热爱和坚持他的职业。他们会捕捉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比如我专注工作时的表情,或者是我遇到难题时皱起的眉头,这些都是他们认为构成“职人精神”的一部分。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整个人状态非常差。那天他们也在跟拍,我当时挺不好意思的,觉得这么狼狈的样子被拍下来,会不会不太好。但摄影师他们只是默默地把镜头对准我,然后在那块区域保持了沉默的拍摄。后来在剪辑成片里,他们把这段剪进去的时候,配上一些恰到好处的音乐和旁白,反而成了我最具有韧性的一面展现,让我自己都觉得挺动容的。

整个过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被看见”了。不是那种被放大或扭曲的看见,而是被真实地看见。他们不仅仅是在记录我做了什么,更是在探寻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份工作带给我怎样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职人介绍所》的镜头,我好像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所带来的影响。

播出之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反馈。有来自同行朋友的鼓励,也有一些素不相识的观众发来的信息,他们说我的故事给了他们启发,或者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我的这个行业。这种被认可和共鸣的感觉,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接受《职人介绍所》的节目邀请,是一次非常深刻且有意义的体验。它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职业历程,也让我体验到了被专业团队用心记录和呈现的价值。虽然过程有点“像被审视”,但最终的成品,让我觉得非常值得。这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像是一次对职业人生的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泻药。

传说中节目播出的第一个女嘉宾就是在下(选在妇女节前一天播出还是挺有意义的 (•̀ᴗ•́) ̑̑

首先谢谢小美女

@蔚孟宵

的辛勤招待,谢谢瞬间瘦身成功的大明星

@程瀚

~

话说其实去年就接到过两次私信邀请,也跟知乎的工作人员对接过,但是因为当时职人介绍所还是那种PPT杂志风格的手机照片合集,我个人又非常惧怕镜头(至今没有拍过艺术照,更别说其他的视频类节目了,具体症状有:表情僵硬,舌头发麻,四肢盘根错节),所以就只能推辞了。

不过这次是

@眯眼捕快

师哥找我,说变成了一个视频节目,而且是两个人一起出镜,师哥主打,我捧哏就行。因为师哥是我还是小透明时候就关注了的人,平时就特别崇拜他,又是中公科班出身,警务理论知识强,熟悉后发现他特别聪明特别会照顾人,我觉得有他在的话比我自己一个人参加要安心得多。

于是,40%出于对师哥面基的兴趣,40%出于对知乎公司的好奇,20%出于美食的诱惑……向单位报备后,就愉快地去北京了~

因为师哥说他穿外灰内白,所以我穿的外白内灰~



@高萌Goal

大律师说得实在太对了:

那个椅子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正常坐的话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地往下滑。只能往后坐,可是脚又没地方放。要是把脚放在横杆上,整个人又会连人带椅子往后倒 Σ( ° △ °|||)︴

只能用穿着警靴的脚尖艰难地分开一点腿,抵在横杆上。坐在椅子最靠后的地方,动用整个核心力量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看上去腿会非常的粗……

录完比刚刚做完深蹲还累。

不过也感谢这把椅子,帮我分散了不少对镜头的注意力……

噢对了~还有那三杯知乎办公室休息区红酒也帮了大忙 ⁄(⁄ ⁄•⁄ω⁄•⁄ ⁄)⁄.


是的,全程以这种畸形的姿势完成的~



第一次面对镜头的成就达成~(´∀`*)

没有给嘉宾大纲,只是罗列了几个问题给我们参考一下。不过实际上还是跟录的时候问题有不同的。也没什么准备……就是录的头天跟师哥碰了头(第一次见面还是很紧张的呢),简单商量了下大概的答题尺度和范围。

噢,还有呀

@高萌Goal

…嘻嘻嘻…警察们表示,其实知乎也没有那么难找啊~

之前工作人员也担心我们找不到,叫我们到了以后跟她联系,她来接我们。

但是,师哥和我出于对自己职业属性的自信,说不用不用了~

虽然大楼没有任何外部标示,公司门口也没有任何指示牌,甚至前台也不正对着大门。

不过远远地就是会被一股神秘(经)的力量牵引,走进大楼里,看到这个楼道里跟储物间一样的门,以及门上贴着的文采飞扬的对联,我们就知道这次地图又开对了~

当时警察们的表情:(≖ ‿ ≖)✧


是的朋友们,没错,这就是知乎的大门……

上联: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下联:向家人坦白你的对象薪水和工作

横批:你妈问你呢


穿越刚刚那扇神秘的门,走过一段漆黑的走廊,我们看到了知乎的前台。

照片左边就是节目拍摄的角落,右边就是办公区。

别的体验……大概就是…临时化妆室没有镜子…

第一次贴了假睫毛,感觉眼睛都睁不开了。

第一次烫了烟花烫,整个人都要疯了,于是后来只能编了个辫子…… ( ´_ゝ`)



哦,对了!公司对面的涮肉不错,好吃!(地址和店名见评论区






一个免责声明:头像照骗系户籍室超常发挥,本人颜值非常不稳定(´◔౪◔)ʃ 噜啦啦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接到《职人介绍所》的节目邀请,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收到了一个来自未来、而且是那种很靠谱的未来的邀请函。一方面是惊喜,毕竟这节目我也关注了挺久,里面的职人故事总是那么有力量,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有点小压力,毕竟要把自己这么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一.............
  • 回答
    接到这个任务,心里确实有点发怵。作为新入职的公务员,大家都知道在参公单位,讲究的是规矩、流程,以及团队协作。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这可不是简单的“多劳多得”,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1. 工作量与效率的矛盾: 你一人干三个人的活,这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三个人原本负责的不同条线的工作,现在都压在你一个.............
  • 回答
    关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考升学去向,中职(职业学校)的比例确实不低,但“接近一半”这个数字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并且“职普比更高”的说法也需要结合具体数据来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上海、北京中考升学去向的普遍情况首先要明确,中考是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分流点。在上海和北京,升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怪异”和“非人”的认知底线,以及潜意识里对不同生物形态的接受度。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何人鱼的形象似乎比鱼人更能被大众所接受。一、 经典意象与文化沉淀人鱼,在人类的集体意识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Siren),她们用美妙歌声迷惑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前日本的社会、政治、思想环境,以及战争本身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战前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但仍然出现了一批日本籍的八路军战士,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战前日本社会和思想的复杂性: 军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潜在裂痕: 战前日本确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
  • 回答
    要说很多人接受不了新 MacBook Pro 上的那个“刘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这玩意儿跟我们过去的认知习惯有冲突。这么多年来,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尤其是 MacBook,一直是我们心中那个完美无瑕、简洁到极致的典范。屏幕边框,即使再窄,也依然是屏幕.............
  • 回答
    穿着汉服在街上走,对于某些人来说,就像是在古老的画卷里突然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这种突兀感,或者说“不合时宜”的感觉,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社会观念的碰撞与认知差异,远不止是“看不惯”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历史与现实的割裂感。很多人对汉服的认知,很.............
  • 回答
    哎呀,说到《全境封锁》里那一个弹夹打不死人的事儿,这可真是老玩家们津津乐道,也是新玩家们常常要跌破眼镜的一大话题。为啥有人就这么受不了呢?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听得明明白白,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语。核心原因:违背了“第一人称射击”的直觉与期待咱们中国人讲究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全境封锁》在这一.............
  • 回答
    中国男足引进归化球员这件事,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其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首先,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一点是,对于“国家荣誉”的理解。当提及国家队,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由土生土长的、从小接受中国足球文化熏陶的球员所组成的光荣队伍。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种.............
  • 回答
    谈到外国食物,中国人普遍接受度都挺高,毕竟改革开放以来,接触到的洋玩意儿越来越多,味蕾也越来越开放。但要说完全“接受不了”的,我觉得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食物,中国人可能确实很难下咽,原因嘛,也挺复杂的,跟口味、文化、甚至生理习惯都有关系。我感觉最普遍的“接受不了”体现在对“生食”上。这可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以前我可能没这么敏感,也觉得玩笑嘛,开得起。可现在,稍微有点冒犯的话,甚至只是那种略带嘲讽的语气,都能让我心里堵得慌,提不起精神。然后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是不是我活得越来越不接地气,越来越狭隘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可能不是简单一句“你变了”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
  • 回答
    嘿,哥们儿,地理作业是吧?关于怎么让北方朋友们“爱上”折耳根这事儿,我这儿给你说道说道,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回答。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是个“文化交流”嘛。首先,咱得明白一个事儿,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玩意儿,不是所有北方人都“不接受”。很多北方城市,像沈阳、长春,甚至东北的一些小.............
  • 回答
    .......
  • 回答
    听到加州出现 33 人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消息,并且有 8400 人在接受感染状况监测,这确实让人关注。 具体的“病毒”是什么?是新冠病毒吗?还是其他什么病毒? 我需要更多信息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美国目前的防治情况。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美国当前普遍的公共卫生应对策略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这或许能让你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普遍。虽然都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演义类作品,但《三国演义》和《军师联盟》在受众接受度和评价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初衷的差异 《三国演义》: 这是一部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小说,历经民间流传和不断加工,其创作初衷带有强烈的历史.............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高深理论,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还有我身边大多数人的想法,为啥一提到狗肉,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甚至挺抵触的。这事儿啊,在中国,可能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全世界不少地方,对吃狗肉这事儿,看法也挺复杂,而且越来越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首先,得从狗在我们生活里的角色说起。你看,狗这玩意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及一些敏感点的。其实,中国人看待外国人的一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跟我们自身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有关。很难一概而论说什么外国人做什么事情中国人就“绝对接受不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理解”、“不习惯”或者“觉得不太合适”的感觉。但如果非要说一些比较普遍的、容易引起争议的点,我.............
  • 回答
    品牌传播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达出去的信息能不能让人“对味儿”。那些容易被大家点头称赞、乐于接受的信息,其实都藏着一些小秘诀,它们不像是冷冰冰的广告词,反而更像是朋友间的交心对话。首先,真实是最好的敲门砖。 现在的人对虚假的宣传早就腻了,套路太多反而让人反感。一个品牌如果能诚实地展现自己,不.............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的是对一部作品的评价,以及在这种评价下采取的行动,尤其是当评价涉及到“三观”这个比较敏感的点时。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件事。首先,你觉得《无职转生》“三观太难以让人接受”,这是你个人的一种感受,而且这种感受在很多观众中间都有共鸣。一部作品的“三观”,说到底是一种作.............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