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前日本人接受军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还会出现一堆日本籍八路军战士?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前日本的社会、政治、思想环境,以及战争本身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战前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但仍然出现了一批日本籍的八路军战士,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前日本社会和思想的复杂性:

军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潜在裂痕: 战前日本确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军国主义教育,强调天皇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武士道精神等。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将国民塑造成忠诚、勇敢、牺牲奉献的国家工具。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思想宣传,也无法完全抹杀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感知。
信息渠道的多样性: 虽然官方媒体和教育是主导,但仍有其他的思想和信息渠道存在,例如地下出版物、海外的民主思潮传播(尽管受到压制)、以及一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个人经历的差异: 并非所有日本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接受了同样程度的军国主义洗礼。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所受教育的侧重点,都会影响个体对军国主义的认同程度。
对现实的质疑: 即使是被灌输了军国主义思想,当个体亲身经历或接触到战争的残酷、国家的腐败、以及对普通民众的压迫时,也可能产生怀疑和反思。

日本国内的政治光谱与反战思潮: 尽管军国主义是主流,但日本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在战前及战争期间,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与民主的进步力量。
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这些群体在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尽管受到政府的严厉打压,但他们的思想和组织在暗中发展。他们对军国主义和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日本政府的对外扩张和国内的压迫政策感到不满,他们可能通过作品或私下交流表达反战观点。
被战争迫害的群体: 一些日本人可能因为战争的后果而遭受苦难,例如家人在战争中死亡、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等,这可能促使他们产生对战争的反感。

二、 成为八路军的日本籍战士的动机和背景:

这些日本籍八路军战士,通常被称为“日本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等组织的成员,他们的出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对日本政府侵略战争的反感与良知发现: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当他们被派往中国,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如屠杀、抢掠、强奸等,许多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道德谴责和对战争的厌恶。战争的残酷和侵略的非正义,使得他们原有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动摇。
良知与人道主义的觉醒: 一些具有朴素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日本士兵,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对另一个民族施加的苦难,于是选择脱离日军,并寻求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也参与了不义的战争,为了弥补过错,也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选择加入反战组织,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争取: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包括反战的日本士兵。
政治宣传和教育: 八路军和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向日军士兵进行宣传,揭露日本政府的战争本质,讲述中国人民的苦难,并倡导国际主义和和平。
争取和改造政策: 对于投降或脱离日军的日本士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相对宽容和人道的政策,给予他们改造和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认清战争的真相,并最终成为抗日战士。
国际主义精神的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吸引了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日本士兵,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战。

个人经历和特殊环境:
家庭背景中的反战元素: 部分日本籍八路军战士可能出生在对政府持批判态度的家庭,或者受到过反战的家庭教育。
早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有些日本人在中国生活过,与中国人建立了友谊,对中国文化和人民有一定了解,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军侵略时,更容易产生同情和反感。
被俘后的转化: 一部分日本士兵在战场上被俘后,通过教育和改造,最终选择站在中国人民一边。
对日本国内政治不满: 一些原本就对日本国内的政治体制、社会不公不满的日本青年,在被派往中国后,更容易将这种不满转化为对战争的否定和对共产党的认同。

三、 日本籍八路军战士的作用和意义:

这些日本籍八路军战士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宣传和瓦解日军: 他们用日语向日军喊话,揭露日军的罪行,劝说日军投降,对瓦解日军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供情报和翻译: 他们熟悉日军的战术、语言和文化,为八路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和翻译支持。
参与战斗: 他们中的许多人积极参与对日军的战斗,表现英勇。
象征意义: 他们的存在,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和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也代表了即使在军国主义高压下,仍然有人能够做出良知选择。

总结:

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虽然强大,但它无法完全压制个体良知、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感受。中国共产党争取日本反战士兵的政策,以及这些士兵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遭遇,共同促使了一批日本人走上了反战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八路军战士。他们的出现,是历史复杂性、个体良知觉醒以及国际主义精神共同作用的体现,也为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亲曾是一名日本八路,而从“侵华鬼子”到“日本八路”身份的转变是源于父亲得知自己的“死亡”而开始的。

许多人说,从来不知道抗战期间存在这样的一群人,日本八路,日本反战同盟。劫难中,也难掩人性的光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光透过裂缝,被更多人看到。

引言:

2019年9月25日,39名日籍老战士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我代住院未能出席的老战士,参加了纪念活动。

早在四年前,受中国政府邀请,我与这些日本老战士一行32人到达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那一天,我终于替父亲实现了心愿,我要告诉父亲,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这位日本八路。

一:我的父亲是“日本鬼子”

我对父亲认知是从中学开始的。

在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父亲”。现在已记不清是怎么写的,那时我并不知道父亲的特殊性。

父亲的身份,引起了语文老师的好奇,在课堂上问了我几句。

于是,那就成了我被同学欺负的开始,而父亲的身份,往往是别人侮辱我的理由。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在学校门口外,受到几个同学的辱骂,当时我吓了一跳。

一瞬间,我变成了起哄笑骂的对象,他们说着难听的话,一边用当地特有语言羞辱着我的母亲,一边用树枝抽打我的书包。

我涨红了脸,想要和他们厮打,那时我尚未发育,与大多数同学相比,我又高又细,就像只瘦骨伶仃的柴鸡,又像一根豆芽菜,同学都管我叫“大软”。我明白自己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只好咬着牙跑开。

我想不通同学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只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

原先在小学时,我性格开朗,颇得一些同学青睐。中学时却因为一篇作文,使我变得离群索居,寡言少语。

打我记事时,父亲就在内蒙古下放“学习”,没有工作。

那时,我们家住在食品公司家属宿舍,房后就是田野荒地,长着许多野花野草。父亲和我平日在田野荒地玩儿,由于没有玩伴,父亲就是我的大伴儿。

夏天时节,我喜欢逮蜻蜓,父亲帮我从花丛中逮下来,我就把它们拿到屋内的纱窗上,看它们扑拉一阵子,然后张开小巴掌放生。父亲说,那些被放生的小生命,应该也有他的家庭。

没有蜻蜓、蝴蝶可逮的时候,父亲就和我玩足球,他把球踢得远远的,看我抱回皮球时的憨笑神情。

他在和我嬉戏的时候,仿佛忘却了内心沉重的负荷,和我一块放声大笑…

对父亲的过往,我十分好奇,但父亲不愿告诉我。11岁那年,我忍不住向母亲问起了父亲的过去。

母亲告诉我,父亲曾是个日本鬼子,而这被当时的我写进了作文里。


二:父亲加入日本军队

1918年,父亲出生在一个大阪农村的小商贩家庭,我的爷爷曾是明治天皇时期的皇宫警卫,可以说父亲骨子里流淌着武士的血。

不久后,因为日本资本主义的扩张,父亲所在的村子大多数农户都破产了。为了谋生,全家前往大阪市开了一家小饭馆。

父亲19岁那年,还在学校念书。一天放学回家,妹妹向他祝贺道:“哥哥,祝贺你!征召令来了,你成为日本帝国的军人了!”

那是个寒冷的冬天,亲人们并排等待在家门口,妹妹在大雪纷飞中向哥哥鞠躬祝贺的场景,让父亲有一种眩晕的自豪感。

他并不知道,那年日本全面侵华,向中国正式发动了进攻。


1938年,父亲前往军队,被编入大阪师团第37联队1中队3小队,并领到一支步枪,成为了一名日本天皇步兵。

让父亲始料未及的是,令他引以为豪的军队,竟是如此不堪。

“你大概是不需要这扣子了吧?为什么不扣起来?命也不想要了是吗?”一位曹长一把将父亲拽起来,“啪啪”就是两个响亮的耳光。

曹长命令父亲在肩上挂上破布条,举着扫帚,像游街一样,边走边叫:“小林清升为‘参谋长’,特来参拜诸位!”像小丑一样的父亲,引得老兵们哈哈大笑。

父亲和我说,这就是他当初在军队里的日常,老兵常对新兵消遣打骂。


三:第一次躺在担架上,他是日本鬼子

记忆中的父亲,整日沉浸在酒中,借酒浇愁。

平时在家,他也是有菜必饮,无菜亦饮。父亲的逻辑是有菜不饮枉对佳肴;菜不够,酒来凑。

有一次他患重病,医生劝他戒酒,他立刻显出为难的样子。医生有些生气:“你是要酒还是要命?”  

父亲心里琢磨,不要命不行,留这条命还要等着回日本。不要酒也不行,半醒半睡,昏昏沉沉,生活才变得美好。于是他对大夫说:“我要命也要酒!”

他时常心情不好,很少和年少的我提及过去。

直到我上大学以后,父亲才和我讲起了他的经历。

在日本受训时,教官对即将出征的父亲说,他们出兵是为了东方和平。还告诉他们:“去美丽的中国,是一次非常好的官费旅行,你们只是去做些肃清残匪的工作。”

在日本受训时,教官对即将出征的父亲说,他们出兵是为了东方和平。还告诉他们:“去美丽的中国,是一次非常好的官费旅行,你们只是去做些肃清残匪的工作。”

1939年,父亲就这样被骗到了中国战场。父亲从山东登陆后,目之所及都是残墙断壁,瓦砾废墟。他不禁怀疑:“美丽的地方?为何是一片焦土?”

父亲感到困惑,他不明白,他来中国究竟是为了什么?

行军期间,军官常对他们说:“别一个人溜达,要是被八路土匪抓住,便会砍了你的头!”还故意用手劈父亲的脖颈,加重语气恐吓他。

有一天,军官对父亲这批新兵说:“你们还没有杀过人,今天我们来一次杀人实习。现在,自愿参加杀人实习的,向前一步。”

没有新兵上前,军官发火了,强行揪出一位新兵。

在军官的逼迫下,新兵用战栗的手举起了刺刀,慢慢走向土坑旁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用力插了下去,而那个土坑正是中国人被迫为自己挖掘的。

“杀人凶手,罪犯!”父亲默默在心中呼喊。他突然意识到,什么“东亚和平”“中日亲善”,全是骗局!

父亲此时心里满是悔恨,恨不得马上回家。

1940年,父亲所在的中队得令,向八路军的根据地昆嵛山一带进攻。但连续几日都没找到八路军的踪影,父亲他们放火烧了几个村庄。

在一个村庄里,日军中队抓了个老百姓,逼他带着去找八路。

老百姓将他们带到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枪声突然密集地炸响,日军死伤一半多。队长下令父亲掩护,他们先撤退。

父亲拼命扫射,等子弹打完扭头一看,弹药手和小队长他们早没影了,父亲撒腿就跑。突然“咚”的一声,他被一块石头砸中脑袋,身子一歪,晕倒在地上了。

父亲被俘了,这是他第一次躺在八路军的担架上,是以日本鬼子的身份。


四:被优待的俘虏父亲

父亲转醒时,发现自己躺在八路军的担架上。他闭着眼睛大喊;“我不怕死,你们杀了我吧!”

一个八路军战士用不熟练的日语对他说:“日本士兵,放下武器不杀,优待俘虏。”

但战士们护送父亲到后方根据地,一路上爬山越岭,无微不至地关照着父亲。他们一直步行,吃小米,却让父亲搭乘牛车,尽量给他白面馒头,烙饼。

父亲问为什么?他们简单地回答:“优待,优待。”

眼见的八路和父亲的想象截然不同,但他仍坚信这是阴谋。不久后,父亲逮住机会,趁机逃跑。

途中,父亲饿得慌,偷偷到一个院子里找食物。他穿着八路军军装,被发现偷吃东西后,主人家说:八路军偷东西吃?不可能。于是报告了八路军,父亲又被抓回去了。

这件事对父亲触动很大,每日都在煎熬中度过,甚至想自杀为天皇效忠。可当每次念头一冒出来的时候,父亲想到了故乡的亲人。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父亲的问题,“为什么要杀害无辜的中国百姓呢?”也在这里找到答案,他意识到了这场战争是侵略战争,日军就是来做强盗的。


五:第二次躺在担架上,他是日本八路

父亲告诉我,他在战场上曾“死”过一次。

有一日,八路军带回来一位日本兵,他见到父亲后呆若木鸡,一副见鬼了的神情,磕磕巴巴地说:“你...你还活着?”

战斗结束,日军将现场的尸体火化,把骨灰封盒送回日本。其中一盒骨灰的主人,正是父亲小林清,这无疑是给家中寄去了一张“死亡证明”。

父亲一听便七窍生烟,自己为天皇在战场上拼命,身后事却被处理的如此含糊。那些骨灰盒中,甚至可能是死猫死狗。

心中对天皇的信仰开始崩塌,父亲转变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他决定,要主动申请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日本八路”。

最初从父亲口中听到“日本八路”时,我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只觉得父亲对他的这个称呼十分自豪。

1942年,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成立,父亲被委以重任,担任副支部长,负责日文宣传工作。因深知日军的思乡厌战情绪,父亲费心竭力地抓住其薄弱点进行宣传。

夜深人静,父亲将手揺电话机挂在通往日军据点的电话线上,对日军据点喊话:"我是第五混成旅团上等兵小林清!”接着唱起一首日文的告别歌曲《阴沉的星期天》,歌曲表达了母亲思念出征后不归的儿子。

父亲边唱边哭,带动了许多日本士兵投诚。

他的名号在胶东地区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冒死喊话的“日本八路”.

有次父亲和部队在一个隐藏在一个山沟里,突然涌进来几百个乡亲,随后日军从四面八方围上来了。

他看形势紧急,要求参加战斗。参谋长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反战宣传工作,我们是来保护你们的。你不能参加突围,否则我没法向反战同盟交代。

父亲说:“我过去是有罪于中国人民的日本军人,反而是中国人数次救我,保护乡亲们是我的责任,即使牺牲,我也无憾。”

司令员许世友痛快地说:“日本八路也是八路,给他一挺机枪,让他上!

转移阵地时,父亲负伤了,但他顾不上包扎,抱着机枪横扫,掩护其他人撤退。

这时,司令部和乡亲们都已突围。他边打边撤,突出重围后,才被抬上担架,这是父亲第二次躺在担架上,是以“日本八路”的身份。


六:以前的“小林清”早死了,现在我是日本八路

1945年8月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八路军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向青岛挺进。

在青岛郊外,八路军包围了父亲的“老部队”——侵华日军混成第五旅团一个大队。他们企图退往青岛,登船回国。

八路军向他们发出最后通牒和优待俘虏的通告,父亲昔日的长官满面愁云,在屋中来回踱步,提出请八路军派代表谈判。

父亲自告奋勇,对军区司令说:“我尽力完成任务,如果我回不来的话,你们就坚决消灭他们,不用顾虑我的生死!”

进入据点后,在谈判室里,父亲不免有些紧张。毕竟他过去只是日军的一个上等兵,而谈判桌对面的则是他过去的长官,一个中佐,两个大尉。

昔日的中佐先开口说话:“阁下是日本人吧?”

父亲身后的参谋站起身说:“这是我们八路军东海区全权谈判代表,小林清上校。”

对方立马起身敬礼,经过一番谈判,他踌躇地问父亲:“你我身为军人,八路军优待条件都能保证吗?”

“我们八路军一惯说到作到。”父亲答复他。

昔日的长官弯下身子,点头说道:“是,听说阁下原来是我们这支部队的?”

父亲说:“对,不过那个小林清早就死了。你们不是把他的骨灰都送回日本去了吗?现在我是八路军,这一点你得明白。”

就这样,日本军队向胶东八路军递上了降书。

父亲来到中国,流放几十年,最后也死在中国。

半年后的一天,父亲正要午休,被告知有待收信件,落款是日本大阪。

他一个激灵清醒了,拿住信的手微微颤抖。拆开时,我分明见到他屏住了呼吸,不敢弄出太大的动静,仿佛怕梦醒了。

信中说:家人已去世,只剩下大哥一人。那封信他读了又读,读到信纸上都沾满了他没洗净手的指纹。

1992年,父亲的大哥去世,1994年,父亲过世。兄弟俩,至死也未能相见。

为了让父亲得以归家,我在天津西郊“西城寝园”买了一块墓地,将父亲的一半骨灰埋在这里,另一半帯回日本,葬在离家不远的陵园,让父亲叶落归根。

日本人的墓碑全都向着东方,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但我最终决定,让父亲墓碑朝西而立,那是父亲牵肠挂肚的神州大地。

夕阳余晖之下,若有人来到这与众不同的墓碑前,是否会好奇这其中藏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作者:小林阳吉

(本文采编后以作者第一人称讲述)

user avatar

日本人拍的抗战片,比我们自己拍的还红


是不是现在不提阶级斗争就忘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阶级这种东西了?你一个大头兵被军国主义蛊惑在前线效忠天皇,而你的家人在祖国吃不饱饭,搁谁谁乐意啊。

另外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三笠宫崇仁亲王(みかさのみやたかひとしんのう,1915年12月2日—2016年10月27日)大正天皇和贞明皇后的第四皇子,昭和天皇幼弟、明仁天皇的叔父。1936年陆军士官学校48期毕业,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豺狼参谋辻政信。1935年被授予三笠宫称号,此后在习志野骑兵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跟随侵华日军进入中国。

秀的来了,他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国共日三方,得出一个结论:共产党不赢没天理。由于他在中国的反战言论使得天皇火急火燎的把他这个另类的弟弟调回东京,结果回到东京后这位皇亲国戚秀到了顶点,据说曾经密谋政变,要把东条英机干掉,然后自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开启中日和谈………………

user avatar

少年啊

你想啊,一个日本贫民子弟,这个在日本才是占大多数的

他参军了,运气好的,抢了一堆黄金白银古董啥的,孝敬完上司,剩下的带回国内,家里老婆孩子爸爸妈妈过的很好,激发了 很多傻乎乎的孩子们参军

问题是我大清已经把中华的千年积蓄挥霍一空

后来美帝的白银法案更是连根刮···

已经没多少东西可以抢了

更不用说,围剿土八路的地方,更是穷的叮当响的地方

耗子进去都得含着两泡泪出来

鸟飞进去给面子才拉屎

鸡给面子都不下蛋的地方啊···

土八路穷到什么地步?

中国战线从军记的记者表示:

我们大日本帝国皇军的炮楼,土八路占领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夺回来了,

但是,门、窗户、床、都没了

连订到墙上挂东西的钉子都被土八路给拔走了····

这些穷孩子们参军了,打仗了,探亲了回家一看

爸爸妈妈饿死了,老婆去慰安妇了,孩子找不到了·····

后来被俘了八路教育一下

你们拼死拼活打仗,但是国内没人种地,生产日用品的都去生产军火,物价飞涨,但是那些财阀一个个脑满肠肥,生活的灰常滋润

那么,你,妥妥的要参加八路啊

那个来抗日根据的英国的爵士叫啥来着?

进来看见俩日本兵穿着日本军服在挑水,震惊的一愣一愣的,周围的群众则表示见得多了,哪个日本八路没见过?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共俘虏日军中有1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经历了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恨、血与火、战与和的洗礼,毅然投身于抗战前列,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建立了20个反战支部,先后有34人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反战之歌,他们是:

  寺泽吉藏、今野博、安藤清、浅野清、黑田嗣、铃木宏、松野觉、森增太郎、大野静夫、后藤勇、坂谷义次郎、松田、田钿恙、吉田武、福冈留、宫川户吉、中西勉、中川秋夫、户田益、高木敏雄、原广见、小林春夫、青木定夫、中山正、初田清太郎、浜田真实、砂原利男、佐野甚七、与津、富田、绀野、宫崎、田中实、吉圣次郎。

因为最后一段引用了督工的数据,放一张马督工和茜茜的合影表示感谢


是的啊,这就是在 黑 马 督工

user avatar

别自嗨了,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侵华日军总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两百多万,最后投降的时候,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有105万,关东军68万,还有海军约6万。8年的全面抗战中,前后来过中国的侵华日军总人数有几百万人,从九一八算起就更多了。

抗战时期的日本籍八路总共大约一千多人,在几百万人次的侵华日军中远低于千分之一,根本不能说明日本人军国主义教育的失败。一次战斗如果兵力损失千分之一的话,可以说是极低的伤亡率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并且作战顽强才是侵华日军的整体作风,反战的是极个别,其人数更是远远低于投降日本的中国军人数量。

相反,从抗战中日军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可以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洗脑是非常成功的,远远比先总统 蒋公的三民主义教育要成功的多。1939年11月黄土岭战斗中,日军在旅团长阿部规秀及大批高级军官被击毙后,即使损失大半,仍然顽强抵抗,多次反冲锋,坚持到援军到来成功突围。1944年3月车桥战斗中粟裕围攻车桥据点,日军猝不及防,外围阵地失守,残部退守一个小土围,坚持了2天以后,见援军连连遭到伏击,于是自行乘隙突围。反战同盟的松野觉在此次战斗中向日军喊话时,被击中牺牲。

当日本投降以后,军国主义教育破产,确实有不少原侵华日军加入了解放军,但是有更多的原侵华日军加入了阎锡山的队伍。通化事件中,投降的几千名日军和国民党特务勾结,关东军卫生部队用手术刀把东北民主联军的伤员全部杀死,由于朝鲜义勇军及时赶到增援,暴动被粉碎。解放后,加入解放军的日本人全部复员回日本。


在战争中,强势一方的极个别人加入对方的事情,并不罕见。在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中,就有一个西班牙人加入了玛雅人的部落,力主对西班牙人开战。在1857年印度起义中也有一个叫威廉·戈登的英国军官加入了印度人。这种极个别事件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user avatar

流着捷克血液的华伦斯坦,成为了日耳曼人心中永远的护国战神。

流着一半日耳曼血液的查理四世,却被捷克人永远的铭记。

血统不一定会带来认同,但是人性,真理和正义缺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前日本的社会、政治、思想环境,以及战争本身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战前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但仍然出现了一批日本籍的八路军战士,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战前日本社会和思想的复杂性: 军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潜在裂痕: 战前日本确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
  • 回答
    这提案一出,立马就在网上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还真就这个事儿展开了“大讨论”。支持的声音里,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论功行赏”。大家觉得,男足国家队这两年成绩实在不怎么地,尤其是在面对日韩这样的亚洲强队时,几乎是屡战屡败,甚至连越南这样的队伍都输了,这让广大球迷是失望.............
  • 回答
    关于日本画师玖条(くじょう)为中国游戏《重装战姬》绘制角色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案例,尤其是在中国游戏产业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合作的设计与执行效果常常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玖条这位画师的特点与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玖条以其独特的日系二次元画风在中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她的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伦理、法律以及我们今天如何与过去相处。简单地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人已经死光了,那么继续追究责任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触及的核心在于,当直接的责任人业已故去,我们追究“责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责任的性质与.............
  • 回答
    安倍晋三关于“战后出生日本人无需身负谢罪宿命”的这番表态,在日本国内乃至国际社会都引发了相当的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的核心是区分了“历史罪责”和“个人责任”。安倍的说法倾向于认为,那些在二战结束后才出生、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的日本人,不.............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日本战后文化自信的重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在张力的过程。它始于战争的废墟,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步步走向复苏,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文化面貌。一、 战后的创伤与反思:觉醒的起点战争的结束,留给日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摧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曾经被国家主义和.............
  • 回答
    亚速营指挥官在采访中表达“会战斗到最后,日本人一定懂我们”的言论,在日本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许多日本网民表示深受感动。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日本社会和部分民众在当下所面临的多种心理投射和文化共鸣,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议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层面,是对“坚韧不屈”、“战斗到最后”精神的共.............
  • 回答
    日本人对战国故事的熟悉程度,其实就跟我们对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赤壁之战、空城计一样,有些片段简直是深入骨髓了。要说最熟悉的几段,那肯定离不开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织田信长与桶狭间之战。这事儿简直是信长传奇的起点,也是他“天下布武”的敲门砖。当时信长才刚有点名气,但手里兵力远.............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的行为,以及一些人认为的“日本人高素质”在这一时期是否“不见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理性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个体层面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素质”是一个.............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1. “光头”是谁? 在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中,“光头”通常指的是国民党领袖蒋中正(蒋介石),他的昵称之一便是“委员长”,而“光头”也常用来代指他。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您指的是蒋中正。2. .............
  • 回答
    朋友,你说得没错,听到日本战国时期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决战”时,再看到像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仅率两千人就能以少胜多,确实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规模太小了点,像是“村战”。但实际上,这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常态,也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所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逻辑。1. “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村长大战”这个说法,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着调。把日本战国时期那种波澜壮阔、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简单粗暴地比作小村庄里的家长里短,简直是侮辱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残酷。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压根没怎么了解过那段历史,要么就是被一些过于简化的动漫、游戏“毒害”了,以为人人都是一呼百应的“村长”,土地就是自家后.............
  • 回答
    关于中国将日本视为“美国的战略附庸”的说法,日本国内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的,绝不是铁板一块。 要想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解析。首先,普遍的认知基础:日美同盟的客观事实日本人普遍承认,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石。 这个同盟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后初期,并且随着时代发.............
  • 回答
    “村长械斗”这个说法,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又有点贴切。它戳中了战国时期一些表面的现象,但要深入去看,就会发现这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底下的巨大结构却被忽略了。为什么会有“村长械斗”的说法?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国时期日本的权力结构确实呈现出一种“分散”和“层层承包”.............
  • 回答
    “日本人的反战其实是反战败”这个论断,在探讨日本国民心态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视角。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文化与历史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日本社会文化的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原子弹的轰炸、城市的毁灭、海量生命的逝去.............
  • 回答
    关于日本公民参与俄乌战争,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政府官方立场是中立的,不参与任何军事行动,也不支持任何一方的军事冲突。 日本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了放弃战争、不拥有军队以及不承认国家交战权。因此,任何日本公民,如果以个人身份参与俄乌战争,都属于个人行.............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人,而织田信长被许多人视为第一,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侧重点。两者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各有千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争论。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织田信长更受普遍推崇。为什么你会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