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回答
清末时,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求和”姿态,但这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考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将这种“求和”简单归结为软弱,或是认为他们真的相信打下去代价更大,都有失偏颇。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清政府并非真的想要“打”,而是连“打”的能力和意愿都已严重衰退。晚清的军队,经过太平天国、捻军等内乱的消耗,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的“练兵”,但其战斗力、指挥体系、武器装备与西方列强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有一些表面上的“新式军队”,但在真正的实战中,往往不堪一击。甲午战争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曾经号称“东洋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日军的猛攻下迅速覆灭。这种失败的记忆,以及对自身军事实力的清醒(或者说是悲观)认识,使得清政府在面对新的侵略时,很难生出“一战”的勇气。

其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已岌岌可危。经过了长期的腐败、内耗以及接二连三的农民起义,中央政府的权威早已大打折扣。一旦开战,胜利则可暂缓危机,但一旦战败,必将引发更广泛的动荡,甚至可能导致王朝的彻底覆灭。这种对统治合法性和稳定性的极度担忧,使得他们宁愿选择“苟且偷安”,通过割地赔款来暂时维持统治,也不愿冒险将国家推入更大的深渊。他们认为,与其冒着国家分崩离析的风险去搏一个渺茫的胜利,不如忍辱负重,换取一时的平静,再图他日。

再者,清政府内部的派系林立、意见不一,也使得采取坚决抵抗的政策变得困难重重。主战派虽然存在,但他们往往势单力薄,无法与那些主张“讲和”、“委曲求全”的保守派抗衡。慈禧太后等实权人物,其政治考量往往集中于维护自身权力和清朝的延续,对于是否要与列强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战争,她内心的天平更倾向于避免冲突。她可能认为,战争一旦爆发,无论胜负,都会对她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

至于打下去的代价,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清政府真的有那个能力和决心,能够整合全国力量,进行一场全民总动员式的抵抗,那么,长期的战争消耗、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损失、社会秩序的崩溃,甚至是国家陷入长期战乱,这些代价无疑是极为沉重的。从这个角度看,一次性的割地赔款,似乎“划算”一些,能够避免更为漫长的痛苦和无尽的消耗。

然而,这种“划算”是短视的。清政府所谓的“求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而是在为侵略者提供便利,并纵容其进一步的野心。每一次的割地赔款,都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的进一步蚕食,都会为列强在华的特权扩张打开方便之门。长此以往,中国不仅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将荡然无存。而打下去,即使代价高昂,但也可能激发民族意识,团结全国人民,形成更强大的抵抗力量,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局面,甚至为国家的未来发展积累经验和基础。

举例来说,如果在某个关键时刻,清政府能够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哪怕力量不足,但通过全民抵抗,给侵略者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许能够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更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又或者,即便最终无法取得胜利,但这种抵抗本身,也能为后来的革命和民族觉醒奠定基础。

然而,清政府的“求和”并非战略选择,而是战术上的无奈和战略上的短视。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斡旋和金钱交易来换取和平,却忘记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种“和平”只会是暂时的,且是以不断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因此,与其说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不如说清政府根本没有“打”的意愿和能力,他们的“求和”是一种在绝望中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反应,而这根稻草,最终却将他们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清朝真正害怕的是英军打下南京之后断了财源,使国库支撑不下去,导致与洋人作战的同时林登万集中爆发,重蹈明末覆辙。清政府当时这种对汉人和百姓严防死守的态势当然不是没有背景的,倒也不仅仅是神经紧张。

嘉庆朝时的川陕白莲教大起义使清朝国库苦心经营多年的存银被一扫而空,道光继位后,又连年爆发大饥荒(以及1820-1828年苦战9年之久,耗费白银1000万两才平定的张格尔之乱),使得清朝统治事实上已陷入重重内忧外患(鸦片)和很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道光最有名的就是节俭,自然不是没有来头,估计这也是鸦片战争期间,清军零散分布在全国各地防范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其实,甚至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前,都有较大规模的起义发生。

道光朝时,清朝乾隆后期以来流民和饥荒问题已经相当严重,道光四年,皋兰、静宁、西宁、巩昌、秦州等处大饥。五年秋,南乐、静海、文安、大城、宝坻饥。七年春,日照大饥。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紫阳大饥,人相食。十三年春,诸城、日照大饥,民流亡。夏,保康、郧县、房县饥,人相食。十四年春,归州、兴山大饥,人相食。十五年秋,孝义大饥。十六年春,登州府属大饥。

也就是说1832-1834年,道光朝竟连续3年都爆发了有人相食记载的特大饥荒,并且该次饥荒一直维持到了1836年都仍有较大烈度。可见1830年代清朝统治其实非常虚弱,可谓隐患重重。


鸦片战争期间的清朝也只是相对平静(大概也是历史书对这一段的历史比较集中描述外患的原因),其实在鸦片战争过程中,灤州、乐亭、抚宁、高淳、枝江、蕲州等地仍然相继爆发了饥荒灾情,尤其是鸦片战争最后一年,还发生了影响湖北、湖南两地的钟人杰起义。

钟人杰曾因领导矿工争取采煤权利,被湖北崇阳知县通缉。遂与陈宝铭、汪敦族等组织天地会员约三千人于1842年初 (道光二十一年底)攻占崇阳县城,称钟勤王,竖都督大元帅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入。起义军后又攻克通城,围攻蒲圻。清政府慌忙调集各路营兵四面防堵。湖南巡抚吴其浚惧义兵入湘,调常德协副将哈丰阿,泉司苏彰阿率兵赴平江防堵。1842年2月22日(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起义军攻入平江北界之上塔市,袭击清军。次日又乘敌不备,复从西山泉水洞突袭清军,哈丰阿败退。后因湖北清军围攻崇阳,起义军乃回师湖北救援,退出湖南。

湖北提督刘允孝本是被命开赴沿海抗英的,却在半道上被道光帝截了下来,去镇压钟人杰起义。钟人杰起义本与鸦片战争毫无关联,却因刘允孝而联系在了一起。正月二十日,湖广总督裕泰、湖北提督刘允孝,配合湖南提督台涌、副将双福等率清军两万余人,分四路围攻义军。二十一日,崇阳失陷,起义失败。钟人杰等被俘,解送北京杀害。

1842年五月,捻党马宗禹又在江苏徐州府萧县一带发动反清起义,夺取清军马匹兵器,击伤清军把总及兵役多人(坚持到该年冬季失败)。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英军兵临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耆英即与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时,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求和”姿态,但这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考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将这种“求和”简单归结为软弱,或是认为他们真的相信打下去代价更大,都有失偏颇。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清政府并非真的想要“打”,而是连“打”的能力和意愿都已严重衰退。晚清的军队,经过太.............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一半人间清冷色,这是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也是我写这首词的起点。它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勾勒出这个世界某种难以言说的韵味。“一半人间清冷色”,我仿佛看见,那刚刚褪去夏日的余温,又未曾完全染上秋的萧瑟的天空。它不是那种张扬的湛蓝,也不是那种阴沉的灰,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带着一丝淡淡的凉意,又透着.............
  • 回答
    清末九位总督,赵尔巽、赵尔丰二人占据了两个显赫的位置,这事儿在当时绝对是能引起不少关注的。很多人会纳闷,清廷怎么不怕这两人联手,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搞什么“结党营私”,甚至威胁到中央统治呢?而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被默许了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捋清楚。赵氏兄弟的崛起之路:赵尔.............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要说清代文人群体相较于宋明时期在“风雅感”上有所失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并非说清代文人不风雅,只是这种风雅的质地、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宋明已然不同。造成这种变化,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文死谏,武死战”到“文字狱”的阴影宋代,虽然有过党争,但.............
  • 回答
    在探讨清兵两次入关劫掠为何敢于深入河北、山东,而此前多以京畿为主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涉及明朝末期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状况。一、 京畿地区作为政治和军事重心,初期劫掠的战略考量在清兵入关初期,其主要目标非常明确:控制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挟制明朝朝廷,以达成其政治上的.............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晚清的崩溃与军阀割据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产物。要理解为何清朝会分裂成各路军阀,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表皮,深入到那个时代最底层的脉络中。一、外患内忧的叠加:摇摇欲坠的帝国基石首先,清朝自身早已病入膏肓,积弊丛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面对工业革命浪潮席卷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把“吹”字玩出了花儿来!“送吹”、“援吹”、“萌吹”、“清吹”,听起来都像是什么网络社群或者饭圈的分类了。我们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有这些“吹”,而“汉吹”、“唐吹”却似乎不太常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吹”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当下语境下,“吹”往往带有“追捧”、“热爱.............
  • 回答
    清法战争,一场发生在1884年至1885年的军事冲突,最终以大清朝廷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签订《中法新约》而告终。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在战场上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失败,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还占有优势,但最终却不得不放弃对越南的主权。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的掣肘以及.............
  • 回答
    李定国,一位在南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杰出将领。论勇猛,他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称;论智谋,他曾数次击败清军,一度重振南明朝廷的威望。然而,与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相比,李定国似乎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要说清楚“北京政变为何要将清室逐出紫禁城”,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民国初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事儿啊,得从辛亥革命说起。辛亥革命的成果,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事儿对中国人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变化,大家的心气儿都高了,想着总算能摆脱皇权束缚,过上自由平.............
  • 回答
    说起清代的文字狱,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但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恨”的沉重话题。为什么大家普遍对它持负面评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人文考量,绝不是一句“压制思想”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时代,看看文字狱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的。一、 扼杀创造力,.............
  • 回答
    管清友经济学家的“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多花时间”这一建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年轻人更高效地利用时间,但之所以不容易被接受,甚至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触及到了年轻人生活中的多重现实困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建议。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现实的生存压力与无奈: .............
  • 回答
    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了清王朝虚假的繁荣,也惊醒了沉睡中的国人。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与变革,在这段时期里,从朝廷到民间,无数有识之士都曾尝试为风雨飘摇的国家寻找出路。然而,纵观1840年至1898年这看似漫长的探索历程,为何最终多数归于失败?这背后交织着深刻的时代局限、体制性障碍.............
  • 回答
    太平天国称呼清朝统治者及其军队为“清妖”,这并非随意取名,而是源于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知。这背后蕴含着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的动员逻辑和宣传策略。要理解“清妖”这个称呼,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宗教维度:引入“妖”字的核心动因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者洪秀全,是一个深受.............
  • 回答
    从秦到清,王朝更迭无数,其中不乏君王因猜忌、功高盖主而大开杀戒,尤其针对有功之臣,几乎是历史的宿命。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甚至引发政权覆灭的危机。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似乎是个异数。他大肆清洗功臣,手段残忍,动辄数千上万,但其政权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