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仇日的声音有两种:
1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像日本侵略中国那样侵略日本一顿,为当年复仇
2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谴责日本甘当美国马前卒对抗中国
第一种想法不可能实现,至少在现有国际秩序中不可能实现,而且随着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这种想法能获得的支持也越来越少
所以比较现实的是第二种想法,而一个崇尚娱乐的日本当然比一个崇尚军事的日本更有利于中国
我反的是日本?
老子反的是日本军国主义
哪个哈批会反一个国家?
这个问题颇有点神似李敖当年的提问:“鲁迅为什么不骂日本人?”
先不论李敖这番言论是否可笑,要解答这一切,或许我们可以从鲁迅的经历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1902年3月24日,清廷将颓,列强盘踞,此诚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19岁的鲁迅,以官派公费留学生身份赴日留学,在日本居住、学习长达8年。
从鲁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这个“绝国异域”,给他留下不少“清嘉温馨”的记忆,而明治时代的日本普通民众,普遍还留存着尊重乃至礼遇“天朝上国”子民的传统,他对日本人的观感是比较好的。所以他会说,“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
因为这段经历,他生活中的很多习惯甚至都有点“日本化”了,比如在日期间剪辫子、穿和服、留胡须,以至于好几次都被误以为是日本人。这些事实,他自己的文章,包括后来周作人、许寿裳的回忆,都有点滴反映,并不需要回避。
其实,往大一点的历史观追索,就会知道,这种态度和情感几乎这是1894甲午战争以后、至1936年中日全面对抗之前,中国革命同志共有的记忆。当时的日本,几乎就是中国革命志士们的“百慕大”。
因为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当时很多中国觉悟之士纷纷对这个岛国邻居产生浓厚兴趣,非但总体未曾仇视排斥,反倒开启了“知耻后勇”式的留学日本、向对手学习的浩荡历程。郭沫若说这批人总数有30万人左右。鲁迅不过是人潮队伍中一个。
甚至可以说,当时留日革命党人,主观上对日没好感的反倒真的很难找出来。这一点,想看过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等书的朋友都是能有所观照的吧。
作为日本留学生、一个家国情怀与国际主义精神兼具的作家,鲁迅是有很多日本友人。从《鲁迅全集》可知,他一生中直接交往的日本友人多达160位,比如我们熟悉的藤野先生,完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他笔下常出现的日本友人增田涉等等。
但是,我们现有的所有材料都可以验证,他所交往的对象,并没有一个是日方政治人物,更没有日本侵华分子的踪影;鲁迅与他们的往来,也未曾涉及丝毫有损人格与国格之事。
鲁迅对日本人的观感,和他们的交往,是纯人情化的朋友私谊,而不是说仅仅因为你是日本人,就迅速落为简单的“不共戴天”的两极化,即便文章言语也没有沦为“爱国套话”言说。
他严格将日本帝国与普通日本人民区别对待,所以他会常去内山书店坐坐,与日本友人山本初枝、增田涉等频繁书信往来,讨论。这些日本友人在他落难时、需要帮助时,也都无私出手——比如1932年1.28事变时,子弹都打到他寓所窗户,幸亏内山书店提供避难之所全家才得以安全活命。倘不刻意去寻查双方身份,他们其实就是正常而温暖的朋友往来。
他不带民族偏见,与对华友好的日本人士维持着良好关系,但他的民族立场从来没有疑问。比如1936年,他得知中日关系紧张,察觉到租界也不稳,那时已重病在身,对日本还是非常警醒,叮嘱他儿子海婴“赶紧搬离虹口”,免为对方所获。
而且实际上,鲁迅堪称国内最早提出对日警惕的人士之一。1904年,时值所谓日俄战争,鲁迅还在日本留学,当时日方报纸不断鼓吹侵略中国有理的谬论,部分中国留日学生,甚至包括蔡元培都有同情日本的倾向,在上海《俄事警闻》中也谈了同情和支持日本的言论。
鲁迅看后,予以痛责,认为“这些人太无远见”,并对友人说,“日本军阀野心勃勃,包藏祸心,如果沙俄失败,日本独霸东亚,中国必将更受其害”,且向《俄事警闻》提出三点意见:1,持论不能偏袒日本;2,不可用“同文同种”的谬论欺骗国人;3,要倡导对国际时事的认真研究。他托沈瓞民转告此意见书后,《俄事警闻》的持论才有所改变。
照样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在日中关系已经很紧张的1931年,鲁迅和颟顸的“爱国者”不同的是,他仍然大力提倡国人进行“日本研究”。他直白而殷切地说,即便是日本这样的“仇敌”,它所有而中国所无的真正优点,“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很显然,他所谓的“学习日本”,不是卖国精日,而是继续他一生的理念,即意在探寻中国“复兴”之路。
我想,值今太平时代,一切岁月不惊、江山无恙,“读懂鲁迅”也许是高要求,但读进去其实不难,多点求实平气的心思就足矣。
山温水腻,风雨常存,局冷棋枯,英雄安在,写道这里,对那位奋斗终生、孤独半生、也被误解遍生之人,也真的恋恋多有顾惜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