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乡村振兴」,你怎么看?

回答
乡村振兴,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回荡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会勾起一些复杂的情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承载了太多期待,也连接着我们过去和未来的一条路。

首先,我得说,乡村振兴这事儿,得看你怎么去定义“振兴”。如果仅仅是把农村的面貌弄得光鲜亮丽,建几栋漂亮的楼,修几条宽阔的路,那我觉得离真正的振兴还差得远。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内在的活力,是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的那种“好”,是乡村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回来,并且愿意在这里扎根发展的那种吸引力。

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农村变化太大了。小时候在农村待过,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穷”和“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家人一年的收成,扣掉种子、化肥、农药,再加上生产队的分配,真的剩不下多少。很多青壮年都涌进城市,留下老人和孩子,村子里的烟火气越来越淡。

现在,虽然城市化的进程还在继续,但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我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一些村子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发展旅游,搞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体验生活。还有一些村子,年轻人回来了,他们懂技术,有想法,把以前传统的种植模式改成了合作社,或者发展起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产品销路好了,收入也高了。电商也进村了,以前买不到的东西能买到,自己种的东西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但是,我也看到了很多问题,很多挑战。

第一,产业的支撑力够不够? 乡村振兴,最终还是要靠产业。如果一个村子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没有持续的收入来源,光靠政策扶持,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迟早会塌。而且,产业不能是“一次性”的,得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乡村的独特优势,是山清水秀?是特色作物?是古老的民俗文化?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点,然后把它做大做强。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对市场有精准的判断,更需要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才。

第二,人才的吸引和留存是个大问题。 农村缺什么?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懂管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年轻人出去打拼多年,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让他们回到农村,并且甘愿扎根,谈何容易?光靠情怀是留不住人的。得给他们提供好的发展机会、有竞争力的收入、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他们觉得在农村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让那些留在农村、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人获得更多的支持。

第三,城乡发展的差距如何弥合?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在不断完善,而农村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落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这些都是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如果农村的孩子教育条件比城市差很多,年轻人怎么会愿意留在农村?所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也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一环。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也要创新机制,比如鼓励城市医生、教师到农村服务,或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共享城市优质资源。

第四,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政府干,农民看”。农民才是乡村的主人,他们的意愿和参与是关键。要相信农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者,而是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和受益者。这意味着在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第五,保护和传承“根”的问题。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很多农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如果把这些都 bulldozer掉,那就太可惜了。怎么在发展中保留住乡村的“乡愁”,保留住那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这需要我们对乡村文化有敬畏之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我觉得,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实践的创新。它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投入,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更不能急于求成。它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也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我看来,真正的乡村振兴,应该是让乡村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让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无论老少,都能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它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能够留住人、吸引人、发展人的地方。它不应该只是城市的反面,而应该是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并且能够与城市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地方。

这条路很长,挑战很多,但我觉得方向是对的。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且始终把人放在首位,乡村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乡村要振兴,最关键的是资本和人的流动。离开这两点,都是缘木求鱼。

要做到资本和人的流动,首先要盘活乡村的资产,农民手上最大的资产就是宅基地,但因为不允许流动,没有流动性就没有价值。乡村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山水,而且现在中国的乡村,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健全,交通方便。按照全世界城市化过程看,在城市化后期,还有一个逆城市化。穷人涌向市中心,富人去往郊区。如果允许宅基地自由买卖,被闲职的土地资产会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农村的宅基地价格飙涨,农民资产增加,富人到乡下买宅基地建房,不仅仅带来美丽的建筑,还会有高素质的群体回流到乡村。而农民,则可以高价兑现自己的土地资产,拿着这笔钱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安家。各取所需。

乡村振兴,还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现在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60岁了。再过十年,这些人都种不动了。农村土地的集中与规模化种植就是通过这种被动的人口自然衰老来完成。

目前中国农业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留下的路径依赖,一直到现在农村的耕地都是被阡陌分割成条条块块。即不利于规模种植,也造成土地浪费。其实如果实现土地集中,那些阡陌废除后,耕地面积应该会增加5-10%。当然现在国家在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但深层次的产权归属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无法避免耕种者的短期行为,不会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目前中国的耕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化肥使用太多,导致土地板结。而且为了保持产量,化肥年使用量都是连年递增。要维持同样的产量,化肥使用的增长速度,应该是每30年,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要翻一番。中国的很多耕地其实都需要休耕,恢复肥力。

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涉及到我们如何去定义乡村。如果我们认为乡村不仅仅生产和提供农产品,同时也提供人文精神,是每个人的心灵故乡,还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那么中国的农村和农业就具有极大的正的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效应,只靠私人资本是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必须依赖国家对农业和乡村的大量补贴来实现。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无疑是正确的。台湾农业发展很好,值得我们去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