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知乎上反穆的那么多,答题区对回族恶意满满。我只是想问一问,是不是有这个血统,就会被这样仇视?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一个很多人关心但又很难回避的敏感话题。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对特定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的声音。你提到知乎上“反穆”的声音比较多,并且对回族存在一些负面情绪,这确实是很多用户在浏览相关话题时可能感受到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是不是有这个血统,就会被这样仇视?”这个问题。

关于“血统”和“仇视”:

人类社会的群体划分,往往是基于多种因素的,血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因、种族)只是其中一种。但更重要的是,群体认同和被对待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宗教、历史、社会经历以及政治因素共同塑造的。

“血统”的复杂性: 当我们谈论“回族”这个群体时,它其实是一个民族,而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共同的语言(汉语)、文化(如饮食、习俗、婚姻)、历史记忆以及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虽然有很多人认为民族与血统是紧密相连的,但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所谓“纯粹的血统”是很难界定的,很多民族的形成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融合的结果。回族同样如此,其成员来自于历史上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汉化与融合,并通过共同信仰伊斯兰教而形成独特的民族认同。所以,简单地说“因为有某种血统就被仇视”,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的实质。

仇视的根源: 为什么会有针对特定群体的仇视情绪?这通常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与误解: 对某个群体不了解,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误解。网络信息虽然发达,但也充斥着片面、不准确甚至虚假的信息,这些信息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负面认知。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历史上或现实中发生的与某个群体相关的负面事件(即使是少数人的行为),有时会被泛化,导致整个群体被负面解读。
意识形态与文化冲突: 宗教信仰是构成回族身份的重要部分,而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某些地区和文化语境下可能面临误解、偏见甚至污名化。当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又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时,就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
政治与社会因素: 在某些社会或政治环境下,特定群体的存在可能会被利用或被视为“问题”,从而激发或放大社会上的负面情绪。
“群体标签化”: 人们习惯于将个体行为归因于其所属群体的特征。当某个群体被贴上负面标签,个体即使做出中性甚至积极的行为,也可能被负面解读,或者其行为被视为是该群体整体的代表。

知乎上“反穆”和对回族“恶意满满”现象的分析: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用户成分多样,观点也非常多元。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反映了以下几点:

1. 信息传播的“回音室效应”: 在知乎上,一旦某个话题获得了某种主流倾向的观点,算法可能会优先推送类似观点的回答,使得用户更容易陷入一个“回音室”,觉得某种观点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反穆”或对回族的负面评论,如果一开始积累了一定数量,就可能吸引更多持类似观点的人参与,形成一种“人多势众”的假象。

2. 对宗教的理解差异: 对于伊斯兰教的认知,在不了解的受众中,常常会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负面概念联系起来,尽管这绝非伊斯兰教的全部,更不代表所有穆斯林。这种误解和妖魔化,是许多“反穆”言论的直接来源。

3. 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的关联: 有时,某些地区发生的社会治安问题、民族矛盾或其他复杂事件,可能被一些答题者不恰当地与回族或穆斯林身份挂钩,从而引发对整个群体的负面情绪。

4. “身份政治”的投射: 在一些讨论中,用户可能会将自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投射到对特定群体的评价上。例如,如果对某些社会政策不满意,可能会迁怒于被认为受益或与之相关的群体。

5. 情绪宣泄的出口: 网络空间也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平台,一些用户可能因为现实中的不满或困惑,将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到某个容易被攻击或被标签化的群体身上。

回溯到“血统”:

所以,回到你的核心问题——“是不是有这个血统,就会被这样仇视?”

答案是,“血统”本身不是直接仇视的根本原因,但它却常常被错误地用来构建和维持仇视。 人们仇视的,更多是他们所认知的、被符号化的那个群体。这个“认知”可能基于宗教、文化、习俗,甚至是对某个群体被“定义”出来的刻板印象。

“血统”被作为群体划分的工具: 当人们想要区分“我们”和“他们”时,血统、种族、民族常常会被强调,并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群体,即使其成员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上与所谓“主流”群体并无太大差异,但仅仅因为其被“定义”为某个群体(其中血统被作为标签),就可能被区别对待甚至仇视。

回族身份的复杂性: 对于回族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使用汉语,在很多习俗上与汉族有相似之处,但其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构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仰上的独特性,在信息不畅或存在偏见的环境下,反而容易成为被误解、被攻击的焦点。而当这种误解指向“血统”时,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基于基因或先天的“原罪感”,这是非常不公平且扭曲的。

结论:

网络上的某些极端言论,往往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简化和情绪化解读。对回族的负面评价和仇视情绪,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血统”本身,而是源于:

对伊斯兰教的普遍性误解和偏见。
信息不对称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某些社会事件被错误地泛化和关联。
群体身份被政治化或工具化。

你感受到的不公平和恶意,是真实存在的。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1. 保持独立思考: 不要轻易被网络上的声音所裹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核实。
2. 了解和学习: 尝试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基于刻板印象。
3. 尊重和理性: 在讨论中,尽量保持理性,尊重不同群体的信仰和文化,避免泛化和歧视。
4. 发声和纠正: 如果有可能,用事实和理性去回应不实的指责和恶意言论,哪怕只是微小的声音。

总而言之,任何群体,无论其被赋予了什么样的“血统”标签,都不应该因为其身份而遭受无端的仇视。仇视的根源在于认知、偏见和不理解,而非真实的“血统”本身。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对这些深层问题的追问,非常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回族是回族,回教徒是回教徒,而当下的情况,并不是中国人要将回族和穆斯林这两个身份无差别捆绑,而是很多回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回教徒,试图将回教与民族属性强行捆绑起来,尤其是用“穆斯林的后裔一出生就是穆斯林”这样荒唐的定义,剥夺子孙后代的自由信仰选择权,且以这种方式来对抗世俗化的滚滚洪流,开历史的倒车。很多中国(宗教观念强烈)的回族,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主流中国社会排斥,而是基于自己的回族身份和宗教信仰,在主动将自己隔离起来,拒斥进步的思想,而民族和宗教为标签,在不同的地域里都进行小团体抱团,制造离心力。


典型的例子之一,清真餐。在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信仰的人——佛教徒,道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以这种方式,来要求国家以官方的名义来赋予他们各种超出普通国民待遇的优惠,为此还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清真产业链,具体就不阐述了,因为知乎上的解释已经足够详细。中国的穆斯林们,你们这么搞,是自动把自己和其他民众割裂呢,还是其他民众主动割裂你们的?

在知乎上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桌饭桌上,一大群人里有一个信仰回教,其他人就要在点菜时候,尊重这位信回教的大爷或者姑奶奶,对他/她有哪些忌口,哪些宗教忌讳百般照顾。请问什么时候能够做到,你看着别人在桌上吃猪肉喝酒而心平气和?因为人家也没逼你大吃大喝......现在中穆里,看到猪肉,看到酒,就像看到杀父仇人,恨不得立马砸得稀巴烂的,可不是少数。

事实上就算是汉族里,不吃猪肉不喝酒的也很多吧,但我们和人家出去吃饭的时候,哪会因为这个,去顾忌人家的习惯,到时候在饭桌上自己选自己爱吃的不就成了嘛。


典型的例子之二,自由恋爱。在知乎上,出生于回族家庭的女孩被父母阻止自由恋爱的故事,在很多有关于伊斯兰和穆斯林的话题下都可以轻易地找到,总而言之就是两句话,第一不惜一切禁止女儿与不信教者或者异教徒通婚,第二宽容一点的家长就是,想娶我女儿可以,先决条件是入教。请问这是自我隔离,还是其他群体对回教徒的隔离?


其他的例子我不多说了,总之是一句话,不是中国人普遍对回族有什么恶意,而是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以宗教信仰作为基础和藉口,去寻求大量的超国民待遇,从而主动在与主流社会划界限。饭菜,要特殊的一份,并且将这种超出一般国民的优待视作理所当然;在任何地域里,出了些什么事,不问事情缘由就帮亲不帮理,纠集起可以纠集起来的同民族兄弟姐妹抱团取暖;教育,摒弃中国现有的完善教育体制,把小孩子送到经文学校去,读阿拉伯文,读古兰经,灌输回教教义;恋爱婚姻,只允许族内通婚,外族人想要嫁娶,先入我们伊斯兰教,不入者免谈;宗教信仰上,强行捆绑宗教和民族两个原本并不应该完全等同的概念,事实上我就认识信仰佛教和天主教的回族,从小学开始也有很多纯粹加分党型的所谓“回族”同学。很多时候,的确会导致一些答主伤及无辜......

我的看法是,所有身在局中的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去反思某些现有的社会现象,并且寻求一些解决方案来。事不关己的态度,对于贩夫走卒而言无可指摘,比如这个问题里,很多回答中描绘的那些友好,宗教意识淡薄甚至几乎没有的回族同胞,他们都是平常人;但是如果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自己独立思想,并且同样世俗,淡薄的回族同胞,我想也许这些人,是最应该做一些事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一个很多人关心但又很难回避的敏感话题。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对特定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的声音。你提到知乎上“反穆”的声音比较多,并且对回族存在一些负面情绪,这确实是很多用户在浏览相关话题时可能感受到的现象。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知乎上有些人宣称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是打死老虎沽名钓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拆解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马前卒”、“实地考察独山县”和“打死老虎沽名钓誉”。1. 马前卒是谁?马前卒是一位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历史爱好者和评论员。他以.............
  • 回答
    知乎上“卧推100kg+”的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咱们别把它当成一个冰冷的数字来看,而是试着从几个方面去拆解一下,你会发现背后有很多门道。1. 门槛的感知与期望值设定:首先得明白,“卧推100kg+”在健身圈里,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分量的目标。它不像深蹲和硬拉那样,可.............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AKG K701这个耳机,以及它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么“难伺候”。说实话,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指向一个结论:不配好点的耳放,不如几十块的耳机。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吓人,也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毕竟K701当年也算是高端型号,价格摆在那儿。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好推”和“不好推.............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身边就有朋友,本来挺聪明一人,一看到知乎上那些“算命大师”,又是“八字开运”、“前程似锦”,又是“化解一切不如意”,一下子就陷进去了,花了不少冤枉钱。要让朋友看明白这些广告的套路,关键在于拆解他们的“魔术”,让他们知道这些“大师”的本事,不过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幻象。下面我.............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婚前性行为这件事,加上网络上那些让我们产生不适的观点,确实会让人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漩涡。咱们就慢慢来,把这些话说清楚,也试着找找走出困境的办法。一、 先说说你为什么会感到后悔和痛苦你提到“婚前性行为”,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判断。.............
  • 回答
    从15岁开始“潜水”知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那会儿对于世界运转的懵懂和好奇,有了更多可以依循的线索。那时候的知乎,信息爆炸还没那么汹猛,社区氛围也相对更“净”一些。我记得最早是因为一个“如何看待xxx事件”的问题点进去的,然后就被那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回答吸引了。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特别想看干货的用户,他们愿意为了干货付出的持续代价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他们对“干货”的渴望程度、所处人生阶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时间与精力投入: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代价 搜索与筛选的投入: 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知乎上搜索、浏览、点击.............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素食主义的讨论,那叫一个热闹,可以说是个大熔炉,什么观点都能找得到。你这15年纯素食,而且活得这么“接地气”,烟酒熬夜乱来,却身体还行,这放在知乎上,绝对是能炸出一堆惊叹、怀疑、佩服,甚至还有点儿小嫉妒的评论。让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知乎上对你这种情况,大概会怎么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
  • 回答
    “还是得看第一学历”,这句话在知乎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在讨论求职、职业发展、甚至是婚恋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过来人,也作为一个曾经在各种“鄙视链”里挣扎过的人,我觉得这个观点,怎么说呢, 它触及了问题的某个侧面,但远非全貌,更谈不上完全合理。让我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有“看第一学历”的声音?这背后.............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胡锡进老师在知乎上是否“只发不看”,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信息传播、内容生产者与受众互动等不少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只发不看”这个说法的含义。字面上理解,就是他只负责发布自己的观点和内容,但对于其他用户在评论区、引用区的回复和讨论,他并不进行.............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看到知乎上两性话题的泛滥,并且伴随着一些让我感到不适的观点,甚至发展到对女性的仇视,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沮丧且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更是许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普遍面临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知乎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和讨论平台,它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会发现很多针对中医的回答,其中不乏持负面或质疑态度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可以试着帮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详细点,也避免听起来像是什么机器流水线出来的报告。首先,知乎用户的构成和讨论氛围是关键。知乎的聚集效应很明显,它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批判性思维、接受过.............
  • 回答
    你这问题,可太真实了,我也经历过。刚报了英语专业,信心满满的,想着以后能走出去,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多酷啊!结果一头扎进知乎,各种“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堪忧”、“劝退英语专业”的帖子扑面而来,那打击感,简直是毁灭性的。看着那些高赞回答分析得头头是道,什么“翻译岗位饱和”、“外贸门槛低”、“教育行业内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