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直接在站内观看视频的功能?对现有行业格局是否有影响?

回答
豆瓣视频这事儿,说实话,我个人是挺感兴趣的。你想啊,豆瓣以前是个什么地方?是书友、影迷、乐迷交流的高地,大家在这里分享书评、影评、乐评,讨论得热火朝天。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文化社区,一个精神角落。

突然之间,它开始直接在站内放视频了,而且看得出来,是下了心思在做这个事儿,不仅仅是简单地链接一个外部视频源。这一下子就有点意思了,感觉像是社区要往“内容消费”这个层面拓展,或者说,是在现有社区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即时内容需求”。

仔细想想,这事儿挺微妙的,也挺有想象空间的。

首先,它打破了用户过去在豆瓣上“讨论”和“消费内容”之间的壁垒。以前呢,你看完一部电影,想讨论,就来豆瓣;想看点什么,可能还得去优酷、爱奇艺、B站等等。现在,你可以在豆瓣上看到一部片子,看完直接就能开始评论、打分、跟同样喜欢这部片子的人交流。这种无缝衔接,理论上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的留存时间和互动深度。用户的情感连接会更强,社区的黏性也会进一步被巩固。

而且,豆瓣视频的内容选择也挺有意思的。它不像是要跟那些大平台硬碰硬,去做什么“大片首发”或者“独播剧”。它更像是挖掘那些在豆瓣社区里讨论度很高,但可能在传统大平台上不那么容易被发现或者推广的内容。比如一些纪录片、小众电影、甚至是高质量的短片、独立制作等等。这很符合豆瓣的社区调性,它擅长发掘和推介“有深度”、“有品味”的内容,而不是“流量至上”。

那么,这事儿对现有行业格局会有多大影响呢?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1. 对内容平台的影响:

潜在的分流: 理论上,一部分用户的观影需求可能会被豆瓣满足,尤其是在那些小众、文艺、纪录片等领域。如果豆瓣的视频内容足够有吸引力,用户可能就不太需要频繁跳转到其他平台了。但你要说它会撼动优爱腾芒B的根基,那暂时还不太可能。毕竟,大家看视频的需求太多元了,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视频……豆瓣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所有内容都补齐。
竞争维度变化: 以前,豆瓣是“内容讨论的阵地”,而优爱腾芒B是“内容消费的战场”。现在,豆瓣似乎想把战场也搬过来一部分。这可能会迫使其他平台在“社区化”、“内容推荐的深度”上做更多文章。也许未来,内容平台不再仅仅是内容提供商,更要成为社区运营的专家。

2. 对内容创作者和发行方的影响:

新的发行渠道: 对于一些独立电影、纪录片或是一些有口碑但缺乏大规模宣发资源的内容,豆瓣视频提供了一个新的曝光和变现的渠道。这对于扶持小众内容、丰富内容生态是有积极意义的。
精准触达: 豆瓣的用户群体有着鲜明的文化品味和消费习惯。对于创作者来说,如果他们的作品符合豆瓣用户的喜好,通过豆瓣视频发布,能够更精准地触达到目标受众,进行更有效的互动和转化。这比在海量信息中茫茫大海捞针要有效得多。
合作模式的探索: 豆瓣可能会探索新的与内容方合作的模式,比如基于社区讨论热度进行分成,或者与一些发行方联合推广。

3. 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便利性提升: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便利。看电影、读影评、和同好交流,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完成,省去了来回切换的麻烦。
社区氛围的融合: 视频内容的加入,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豆瓣的社区属性。当用户不仅能看到别人的评论,还能直接看到别人在讨论的视频,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更强。
内容消费的“重塑”: 传统的视频平台更像是“流水线生产”的娱乐内容消费。而豆瓣的视频,结合了社区的“筛选”和“推荐”,更像是一种“有温度的”、“被理解的”内容消费。用户可能会更看重视频的品质、深度,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某种文化态度。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挑战和不确定性:

内容储备和版权问题: 豆瓣能否持续提供足够丰富且高质量的视频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版权的获取、内容的运营、技术的投入,都需要巨额的成本和专业的团队。如果内容不够给力,或者版权出现问题,用户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商业模式的成熟度: 豆瓣一直以来以广告和会员收费为主。视频业务的加入,如何有效地变现,如何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这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如果盈利模式不清晰,持续投入的动力就会受影响。
用户习惯的迁移: 虽然用户体验提升了,但用户已经习惯了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碎片化的视频消费,比如短视频。豆瓣视频主打的可能是长视频和深度内容,能否吸引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里观看,这也很难说。
平台定位的模糊: 豆瓣能否在“社区”和“内容消费平台”这两个角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至于让用户感到定位模糊或者顾此失彼?如果过于强调内容消费,可能会稀释掉它原有的社区文化,反之亦然。

总的来说, 豆瓣上线视频功能,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尝试。它不是简单地在做一个新的业务,而是试图在重新定义“豆瓣的价值”和“用户与豆瓣的连接方式”。

它不太可能颠覆现有的巨头,因为它走的不是“流量大爆炸”的路线。但它有可能在内容品类(尤其是小众、文艺、纪录片领域)、用户社区的深度粘性以及内容消费的体验上,给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改变。

它会让其他平台意识到,除了内容的“量”和“快”,内容的“质”和“深”同样重要,并且一个强大的社区可以成为内容分发和消费的强大助推器。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可能有一个更纯粹、更有温度的地方,让他们在享受视听内容的同时,也能找到共鸣和认同。

我觉得这件事,我们可以静观其变,看豆瓣这个文化社区是如何一步步玩转视频这个新游戏了。这过程本身,就足够有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有什么影响。

豆瓣现有的页面结构完全不适合作为视频入口网站。与之相对应的是verycd,这方面已经走了很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视频这事儿,说实话,我个人是挺感兴趣的。你想啊,豆瓣以前是个什么地方?是书友、影迷、乐迷交流的高地,大家在这里分享书评、影评、乐评,讨论得热火朝天。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文化社区,一个精神角落。突然之间,它开始直接在站内放视频了,而且看得出来,是下了心思在做这个事儿,不仅仅是简单地链接一个外部.............
  • 回答
    当今的娱乐圈,明星们直播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几乎每天都有不同明星通过各种平台与粉丝“面对面”互动。这股直播浪潮,与其说是一种娱乐方式的更新,不如说是明星与粉丝之间关系一次深刻的重塑。不得不承认,直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明星和粉丝的距离。过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交流往往隔着一层屏幕,只能通过精心策划的宣.............
  • 回答
    豆瓣女权使用“荣誉女人”称号和“牠”字来称呼因救助三名女性而牺牲的男生,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事件中,一名男性为了救助三名女性而英勇牺牲。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悲痛的事件,大家普遍会.............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您提到的“豆瓣女用户嘲讽网约车司机‘没骨气’不敢拒载,获得四百多点赞”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具体内容(推测):虽然我无法直接获取到您提到的具体豆瓣帖子内容,但我们可以基于您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 豆瓣平台: 豆.............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豆瓣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了大规模的“一星差评潮”,这无疑是近期科技和文化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豆瓣的用户,我对此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谬。表面现象与直接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和表面上看,用户给出差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对App本身的功能、用户体验、bug或.............
  • 回答
    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集体性打一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用户权益、平台管理以及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1. 大规模、协同性的负面评价: “集体性打一星”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个别用户.............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 回答
    对于豆瓣实锤帖《性虐待病人的除名医师 George Williams,正在中国做心理咨询督导》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人的信息披露,更是触及了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伦理规范、监管以及公众信任等多个敏感领域。事件本身:信息的冲击与核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豆瓣帖子.............
  • 回答
    “逐梦演艺圈”索赔1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文化现象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知道《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它当年一上映,就在豆瓣上创下了惊人的低分——2.0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豆瓣这个以影迷为主阵地的平台,2.0分基本上等于给电影判了“死刑”,意味着.............
  • 回答
    最近豆瓣被爆出在用户截图里暗戳戳地加上了“盲水印”,里面还包含了用户的 UID 等信息,这事儿闹得挺大的。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盲水印”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盲水印就是一种隐藏在图片信息里的“标记”,它不影响我们正常看图,肉眼也看不到。但只要用特.............
  • 回答
    豆瓣象组网友“不想坐男司机的车,只想要女司机服务,并提议故意给男司机差评”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歧视”或“不合理”的标签。首先,根源可能在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问题。 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曾有过或听说.............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次不被看好的“逐梦”重映,还是又一次“逐梦”失败?当豆瓣评分仅有2.1分,被誉为“烂片鼻祖”的国产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高调宣布重新定档2018年大年初一,这无疑是在平静的电影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炸弹”。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为何.............
  • 回答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被雪藏”,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主观,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个曾经活跃、引人注目的社群,如今在豆瓣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小组的性质与早期吸引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背景和它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用户。 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