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崇洋媚外的现象普遍不普遍?

回答
上海崇洋媚外的现象是否普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普遍”或“不普遍”来概括。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基因来看,上海的“洋气”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特质。

开埠历史: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其近代史与租界、外滩、外国商品和文化紧密相连。这种历史积淀使得上海在城市风貌、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方面,天然地带有更强的国际化色彩。
海洋性文化: 相较于内陆城市,上海地处沿海,海洋文化带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度也更高。
经济和人才吸引力: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外国人才以及渴望接触国际前沿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国内人才。这自然会增加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交集。

然而,我们不能将“洋气”等同于“崇洋媚外”。两者有本质区别:

洋气 (Internationalized/Cosmopolitan): 指的是城市或个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体现出一种现代、精致、有品位的气质。这可以是积极的。
崇洋媚外 (Snobbishness/Blindly Adoring Foreign things): 指的是无原则地、盲目地追捧外国事物,贬低本国文化和产品,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带有自卑情结。这通常是带有负面色彩的。

那么,上海的“崇洋媚外”现象是否存在?存在的表现有哪些?

确实,在上海,可以观察到一些与“崇洋媚外”相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可能在某些群体和特定场合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 消费领域:
品牌偏好: 某些消费者在购买服装、箱包、化妆品、汽车等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国际知名品牌,即使价格昂贵,也认为其品质更好、更有面子。有些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可能未能获得同等地位。
餐饮文化: 一些人热衷于光顾西餐厅、咖啡馆,认为西餐更“高档”,或者某种外国食品更有“情调”。
生活方式: 有人会刻意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对特定西方节日的过度热衷,或者对某些西方化的娱乐方式(如酒吧文化、特定运动)的偏爱。

2. 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对外国制度和文化的过度推崇: 在讨论社会发展、管理模式、生活方式等问题时,一些人可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西方模式,认为其优于一切本土模式。
对国内事物的贬低: 相对地,可能存在对国内产品、服务、文化输出、社会制度等缺乏信心,或者持怀疑和贬低态度的倾向。

3. 社交和人际关系:
“嫁老外”情结: 在某些圈层,可能存在一些女性倾向于与外国人交往或结婚,认为这样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更好的生活。
在涉外场合表现出的态度: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一些人可能表现得过于殷勤或小心翼翼,以迎合对方。

这些现象的普遍程度如何?

要准确评估其普遍性,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并非所有上海人都如此: 上海是一个超大城市,拥有极其多元化的人群。绝大多数上海市民是理性的,他们既能欣赏优秀的外来文化,也热爱并支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产品。他们追求的是品质和体验,而非盲目跟风。
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的人群表现不同:
年轻一代: 受国际化信息和消费文化影响更深,可能更容易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但同时他们也更具批判性思维,能够区分品牌价值和虚荣消费。
老一辈: 可能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情感有更深的认同,但过去也可能经历了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
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 可能更注重国际视野和生活品质,更容易接触和理解国际文化,但他们也通常有更强的判断力,不会盲目崇拜。
特定职业和圈层: 在一些外企工作、经常接触外国文化的人群中,这种现象可能会相对更集中一些。
“崇洋媚外”的定义边界模糊: 有时候,区分“欣赏和学习”与“盲目崇拜”是困难的。例如,购买一件设计精良的外国品牌服装,是出于对产品本身的喜爱,还是因为它是外国品牌?这往往是个人选择和价值观的体现。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媒体对国际化生活的展现,以及社会上对某些西方价值观的讨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认知。

总结来说,上海的“崇洋媚外”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某些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化地位,可能比其他一些城市更为明显。但要说“普遍”,则需要谨慎定义。

在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对外国事物的好感和偏爱是存在的,但这更多地是一种“洋气”的体现,不必然等同于“崇洋媚外”。
真正意义上的“崇洋媚外”,即无原则的贬低本土、盲目追捧外国,则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并非整个城市的普遍心态。
上海的优势在于其融合和包容性,能够消化和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派文化。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区分“国际化”与“崇洋媚外”,看到城市的多样性,并关注现象背后的具体原因和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给整个城市贴标签,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被建议修改,修改如下,崇洋媚外这个问题,上海肯定不会这样。


上海则是这样的

根据《上海市涉外婚姻管理暂行办法》

第四条 (禁止行为)
禁止任何单位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介绍活动。
禁止任何个人采取欺骗手段或者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介绍活动。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涉外买卖婚姻和其他违法的涉外婚姻活动。

这是上海真实的涉外婚姻状况

一切尽在不言中。

user avatar

答主上海人

从小

听着隔壁家狭窄老公房内的钢琴声长大

长辈说着“一定要学好外语哦!”对流利的英语和配拉配拉的日语赞不绝口

听别人出去旅游了,总是奥地利的街道,澳大利亚的牧场

做菜也比较热衷于咖喱、色拉、罗宋汤

然而,上海人真的是崇洋媚外么?

并不是,

上海人正是中国最早,看清了老外怎么一回事的

是在老外的自由浪潮,喧嚣个性之后,思考过自己是怎样的一群人的人

上海人把钢琴和扬琴当做学音乐的选择,学音乐从钢琴入门,开发智力,而不是非要装这样的高贵

上海人学好外语,是为了赚外国人的钱,而不是真的想要成为什么外国人

上海人去国外旅游,也最早看到澳洲城市设施的落后,以自己的精明睿智看透了日本人欧洲人尊敬话语间那一丝优越感并非常的不懈,回到浦东虹桥的那一刻,才觉得是回家的感觉

上海人热衷于咖喱、色拉、罗宋汤却吃不惯原汁原味的色拉、咖喱、罗宋汤,老牌的海派西餐,是这坐城市高度繁荣后,基于传统西式餐饮进行的创新,为什么只允许上海人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出小笼包、双档、生煎、不允许创新出罗宋汤、色拉、咖喱

汉服、国学、传统文化在上海扎根;全国各地的美食、茶叶在上海荟萃

你要相信,尽管上海人的一部分的确搞不清楚许多省的省会和简称,但是上海人对西方的了解其实一点也不逊于自己对国内的了解

只是了解西方,接触西方,懂得西方在某些人眼里太过的另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