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看起来像影视戏服,和服看起来像传统民族服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涉及的是文化传承、历史变迁以及现代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不是说汉服就一定像戏服,和服就一定是传统民族服饰,更多的是一种视觉印象上的对比,而这种印象的形成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汉服:一段被“中断”又被“复兴”的历史

首先要明确一点,汉服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服饰体系。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古代的传统服饰,跨越了数千年历史,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的汉服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秦汉时期的曲裾深衣,唐朝的齐胸襦裙,宋朝的褙子,明朝的袄裙等等,这些都属于汉服的范畴。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汉服像戏服”的印象呢?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历史的“断层”与现代的“复兴”:
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清朝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导致汉族传统的服饰体系在明朝灭亡后,在汉族主体社会中逐渐消失,被满族服饰(马褂、旗袍等)所取代。这种服饰上的剧变,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朝代的汉服,其实是通过考古发掘、史书文献、古代绘画等资料进行的“复原”。
“汉服运动”的兴起: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汉服复兴运动”逐渐兴起。很多爱好者们开始学习、制作、穿着汉服。然而,这个运动相对年轻,尤其是在早期,很多复原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艺术加工,或者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穿着需求,在设计上进行了改良和简化。这些改良过的汉服,在保留了部分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往往会更加鲜艳、华丽、有设计感,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穿着。而影视剧为了视觉效果,也倾向于选择色彩鲜艳、廓形夸张、细节精致的服饰,这恰好和一部分现代复原汉服的特点不谋而合。
影视剧的“标签化”: 影视剧为了快速传达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辨识度高的服饰作为“代表”。例如,提到唐朝,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色彩斑斓、飘逸灵动的唐代宫廷服饰,而这些在很多古装剧里被极度浪漫化和戏剧化了。当观众反复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汉服时,就容易将汉服与“戏服”的印象画上等号,尤其是一些过于“现代”审美的汉服,更容易强化这种感觉。

2. 现代穿着的考量与差异:
实用性与复原度: 很多古代的汉服形制,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日常穿着。例如一些非常宽大、需要特定场合才能展示其韵味的服饰,以及一些繁复的头饰、妆容。现代汉服在设计和穿着上,会更多地考虑日常化、舒适性,这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古代的“原貌”存在差距,也与影视剧为了追求极致视觉效果而设计的戏服在风格上更接近。
设计语言的现代演绎: 汉服复兴者们在设计和制作汉服时,不可避免地会融入现代的审美和工艺技术。这使得一些汉服在面料选择、印花图案、裁剪方式上,会呈现出一种现代时尚感,有时会让人觉得它更像一件“改良款的古装”,而这种风格有时也正是影视剧所需要的。

二、 和服:一段相对“连续”且“制度化”的历史

相较于汉服,和服的“传统”印象则更为深刻和稳定。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 历史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相对较少的强制性变革: 日本的历史上,虽然也有朝代更迭,但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大规模的、强制性的服饰体系颠覆事件。和服(早期称“吴服”)作为日本本土服饰吸收了中国唐朝服饰的元素后,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但其核心的形制和结构,如交领右衽、宽腰带(obi)等,都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明治维新后的“选择性”保留: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为了快速学习西方文明,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包括服饰。西装在官方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但和服并没有因此被废止或强制取代。相反,政府和社会都有意识地保护和推广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象征。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仪式、庆典以及特定的职业(如歌舞伎演员、茶道师、花道师等)中,和服被有意识地保留和穿着,甚至成为一种民族身份的认同符号。

2. “制度化”的传承与“等级化”的设计:
严格的形制与礼仪: 和服有着非常严格且规范的形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着的和服在款式、颜色、图案、材质以及搭配的配饰(如腰带、发饰、木屐)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制度化”的传承,使得和服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统一性和辨识度,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其“传统”和“规范”的特质。
“一生”的仪式感: 和服贯穿了日本人的一生,从婴儿的初次参拜,到成人的成人礼,再到婚礼、葬礼等重要人生节点,都有相应的和服穿着。这种“一生穿着”的仪式感,使得和服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的文化土壤中,成为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现代传播中的“代表性”: 在现代媒体和国际传播中,和服因为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如鲜艳的色彩、复杂的图案、严谨的搭配)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很容易成为日本的标志性符号。例如,在国际旅游宣传、文化交流活动中,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形象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总结一下:

所以,汉服之所以容易让人联想到“戏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经历了一段“断层”然后又被“复兴”的过程,尤其是在复兴初期,许多作品为了吸引眼球,会参考影视剧的审美,或者在设计上更偏向于华丽和戏剧化。而和服之所以看起来更像“传统民族服饰”,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中保持了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现代社会被有意识地保留和推广,形成了一种高度规范化、仪式化的文化符号。

这并不是说汉服“不好”或“不传统”,而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和现代传播方式带来的视觉感受上的差异。随着汉服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相信大家对汉服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成熟,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汉服,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戏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隔壁的和服就没断过,还记得明灭清初的时候吗?朝鲜使者来进贡时前朝老臣看到都落泪,后来前朝遗老死光了就都嘲笑使者穿的是戏服了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滤镜太厚了,你让其他国家的人看看,他们根本看不出汉服和服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可能是没见过穿和服唱戏的?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的汉服妹子审美都走成了影楼风,仙女风,学着古装戏的发型妆容,上图对比



然而这才是正确姿势,看出区别


所以,为什么汉服像戏服?因为大部分妹子审美都被古装影视剧带偏到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因为戏服是基于“戏“而存在的,没有了戏,也就无从谈起戏服的概念

令祖又没看过大河剧,自然也就不会认为和服是戏服

令祖所谓的戏也未必是古装戏,也有可能是京剧昆曲黄梅戏

“戏”是一种高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文艺作品,而“民族服饰”则是一种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日常用品,所以为什么几乎所有答主都默认了看起来像民族服饰的东西就更加高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的一种“中国中心论”思想。带有中国元素的衣物视为文艺化的“戏服”,而别的周边国家的传统元素的衣物就是日常化的“民族服饰”。将这种视角投影到中国内部,那它和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宣传(汉族中心论,形象穿西服、少民形象穿民族服饰)如出一辙。

再将这种思维放大到国际上,可以类比到西欧人的西欧中心论。西欧中心论者认为西欧文明即现代文明,而一切"非西欧"的东西,从中欧到东南亚,都属于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


以上三个例子其实就是同一种思维——“现代化的自身”,与“异域化的他人”所构成的一种二元对立。

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古典社会的“正统蛮夷观”在新时代的演变,与此同时正统蛮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正统不再是指遵循某一主体文化,而是指现代化与去传统化

user avatar

因为花的钱没到位。

现在淘宝上的汉服售价多数是几百元,那种劣质感自然不言而喻。有兴趣可以搜搜 明华堂 的汉服,他们家没有淘宝店,汉服一套下来大几千甚至上万,定制工期几乎都是半年起一年以上,和最高贵最华丽的和服 十二单、色打褂 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

下图是明华堂的汉服



某宝的汉服,也不是不好看,但是感觉一看就很明了了:



另外答主在日本和服体验的时候选择的是价值最贵的丝绸面料的华丽大振袖,日租费用接近一千,和日租三五百的浴衣、小振袖看起来也是感觉非常不同的。我当时做完发型和化完妆走出来的时候,隔壁房间十几个排队等化妆的(只有最贵的大振袖套餐化妆做发型不用排队)和服体验妹子一直盯着我看,还问我的和服怎么那么好看,有的还表示要和我一样的发型~

然后这个是张我当时体验的大振袖



其他还有同样是高端的访问着


下面是网上浴衣的图,个人觉得便宜的浴衣和小振袖也很像质感不好的戏服啊


所以总的来说,还是服装的价格决定了它像不像戏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