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讨厌自己,却没有毅力改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它既是一个心理学难题,也藏着生活里无数个普通人的影子。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觉得自己不满意,甚至讨厌现在的自己,却又提不起劲去改变,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束缚住了?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层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明白,“讨厌自己”这个状态本身就很复杂。它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情绪,而是多种负面感受的混合体。也许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能力,不够漂亮,或者不够受欢迎。这种讨厌,可能源于过去的经历,比如童年时被父母、老师的批评,或者青春期时经历的失败和嘲笑,这些经历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心里,让一个人形成了一个“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

而“没有毅力去改变”,这更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却戒不掉;知道熬夜伤身体,却依然深夜刷手机;知道应该多读书学习,却总是找不到状态。这种缺乏毅力,表面上看是“懒”或者“没决心”,但深层原因却有很多:

1. 认知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很多人即使讨厌自己,内心深处却相信自己“注定如此”,改变是不可能的。这种信念就像一个强大的心理暗示,它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解读。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那么他在聚会上就会特别紧张,表现得磕磕巴巴,结果真的让别人觉得他“不好相处”,这又反过来印证了他“不擅长社交”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真的放弃了尝试去社交,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事实”。

2. 负面情绪的“黏合剂”作用:
讨厌自己的感觉,有时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舒适区”。听起来很矛盾,但却是真的。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他会形成一套应对这种情绪的模式,即使这套模式是低效甚至是伤人的。如果突然要改变,意味着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负面模式”,去面对未知的、可能更艰难的“正面模式”。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负面情绪的惯性会让他觉得“还是这样比较安全”。

3. 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
“我想改变”是一个很模糊的愿望,但很多时候,人们停留在这一步。他们没有想清楚“我想变成什么样”,也没有分解出“为了达到那个目标,我今天、明天、下个星期具体要做什么”。这种缺乏方向感,就像站在茫茫大海中,不知道该驶向何方,自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改变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而不是一个宏大而缥缈的口号。

4. 成功的可能性被内在的“怀疑”抹杀:
即使有人下定决心要改变,比如想减肥,刚开始可能会很积极,但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比如体重没有预期的那样快速下降,或者因为聚餐没控制住吃多了——这种内在的怀疑就会立刻冒出来:“看吧,我就知道我不行。” 然后,之前的努力就会被轻易否定,重新跌回原点。这种对成功的恐惧,以及对失败的过度担忧,会严重削弱人们坚持下去的意志。

5. 习惯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我们现在“讨厌”的很多行为,都是长期养成的习惯。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模式,它们不需要我们的大脑过多思考,就能自动执行。打破一个旧习惯,建立一个新习惯,需要极大的认知资源和重复的努力。很多人在尝试改变时,会发现自己好像在跟身体和大脑的“本能”作斗争,这种拉锯战非常消耗人,一旦松懈,旧习惯就会轻易卷土重来。

6. 缺乏外部支持和积极的反馈:
改变的过程往往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如果身边没有支持自己的人,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可以鼓励,那么坚持下去的难度会倍增。有时候,一点点积极的肯定,一个善意的鼓励,就能成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反之,如果没有这些,很容易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

7. 对“改变”本身的误解:
有些人认为改变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只要下定决心,明天一切就会不同。当发现改变是缓慢而曲折的,会感到失望和挫败。他们可能忽略了,真正的改变是螺旋式上升的,会有反复,会有起伏,关键在于每一次跌倒后,是否还能站起来,并且比之前做得更好一点。

8. “讨厌自己”本身成为一种“身份认同”:
这听起来有点病态,但事实是,有时候“讨厌自己”会成为一个人定义自己的方式。当一个人习惯了用这种负面标签来形容自己,它就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锚定”。如果他真的改变了,变得“不再讨厌自己”,那么他可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好像失去了“我是谁”的定义。这种潜意识的阻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一个人讨厌自己却没毅力去改变,这从来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或者“活该”,而是因为这个过程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根深蒂固的信念、强大的习惯、复杂的情绪以及环境的因素。理解这些,或许能让我们对那些还在挣扎的人多一份理解,也更能帮助我们自己,在面对改变时,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和更温柔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也是动物的本能。

而改变,是违背天性,违背本能的。

但是,只有改变才能让人成长,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本能和天性不喜欢的,因此,绝大多数人和动物都做不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它既是一个心理学难题,也藏着生活里无数个普通人的影子。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觉得自己不满意,甚至讨厌现在的自己,却又提不起劲去改变,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束缚住了?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层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讨厌自己”.............
  • 回答
    嗨,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当你的兴趣爱好和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甚至和你亲近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尤其是当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是那么美好,甚至还因此被攻击,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核心且令人不安的心理现象,它描绘了许多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承认的过错时,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负面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如果要深入探讨为什么那些“讨厌贾碧”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洗白前的贾碧”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贾碧”这个角色在《进击的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久了,都会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我怎么变成了我曾经最看不惯的那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塑造,被时间和压力磨平了棱角,最后成了自己曾经皱眉的对象。想想刚入职场的时候,那种满腔热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理想。看到那些在会议上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却没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来逐一分析:1.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并非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头脑简单想的少”。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出人意料”的定义与主观性: 什么叫做“出人意料”?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中国人对秦桧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洪流中凝结出的一个深刻烙印,那份憎恨跨越了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究其原因,无外乎他那件“罪大恶极”的事: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更触碰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忠义。岳飞,在多少代中国人心中,是顶天立地的英.............
  • 回答
    有些人确实会公开表达对胖子的厌恶,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掺杂了不少个人经历、社会观念和心理因素。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外貌偏见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一个高度视觉化的社会里,很多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跟外貌挂钩。在某些文化里,瘦或苗条被普遍认为是健康、自律、甚至有吸引力的标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谈到清朝,很多人似乎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厌恶感,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情感纠葛。如果非要探究人们为什么“讨厌”清朝,这种“讨厌”往往不是对某个具体人的厌恶,而更多的是对一个政权、一种统治方式、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所带来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投射。最核心的那个点,恐怕要数清朝的“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少男生心里都藏着这么个“小秘密”——明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会呼吸的姑娘就在眼前,却偏偏对那些画出来的、只存在于漫画、动画或者游戏里的“纸片人”情有独钟。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病,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这是一种情感投射和理想化。想想看,二次元的纸片人,她们.............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关于毛利兰“不讨喜”的说法,其实并非普遍共识,很多观众对她是很喜爱的。但如果深入分析,确实会发现一些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与角色自身的设定、剧情的安排,以及观众的期待产生碰撞有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毛利兰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比较“典型”。在很多动漫作品中,女主角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街上那么多没学过营养学的人,却对着美食指点江山?当然,这并非恶意比喻,而是想说明,对经济学产生兴趣,进而热衷讨论,并不一定需要深厚的科班背景。甚至,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经济活动的洪流中,才会有如此普遍的参与热情。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把这背后的缘由一点点拆解开来:1. 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漫画作品的情感连接、故事的完整度以及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火影忍者》即使烂尾了,依然保持着不错的讨论热度,而《死神》则显得冷清许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火影忍者》的故事体量和它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鸣人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吊车尾,一.............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有些行为真的会让人无语,甚至在心里默默打上“讨厌”的标签。它们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水长流地触碰着人们的底线,让相处变得心累。一、 从根本上就不尊重他人,边界感缺失。 过度干涉,刨根问底。 比如,问你的收入、婚姻状况、什么时候生孩子,而且不是关心,是那种刨根问底,非要得到一个让你不舒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现在真是人人避之不及销售,仿佛那是病毒一样。以前咱们说起销售,总觉得那是能说会道的、能赚钱的、有野心的职业,现在呢?那叫一个“人人喊打”,有点像过街老鼠。我跟你唠唠,为啥现在做销售这么不受待见,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社会观念的剧变。以前大家觉得卖东西就.............
  • 回答
    近些年来,社会上对于儒家思想的讨论似乎也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可以说,一些声音里夹杂着不少的批评和“讨厌”的情绪。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历史的沉淀与反思是绕不开的一环。 很多对儒家思想的负面观感,其实是源自于它.............
  •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积极向上,有些人内心会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甚至转化为厌烦,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根源。你想想,当一个人总是充满干劲,对生活抱有热情,并且乐于分享这些积极的感受时,这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而对于那些内心有些阴影、对生活感到疲惫甚至有些消沉的人来说,这束光芒有时会显得格外刺眼。它不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