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大学开了这么多垃圾专业,却又不准转专业(希望很小)?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深层矛盾,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垃圾专业”的诞生:历史遗留与现实压力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 相当一部分我们现在所谓的“垃圾专业”,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期根据国家建设需求而设立的。当时,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特定领域的人才,往往是“一门心思”地培养,专业细分程度很高。改革开放后,社会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但这些专业很多依然保留了下来,甚至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微调”,导致出现了一些与市场脱节、就业前景黯淡的专业。
高校扩张与“保就业”的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数量和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往往会倾向于开设更多、更“安全”的专业,即使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并不旺盛,或者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时。毕竟,关闭一个专业涉及到教师安置、资源调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成本高昂且阻力巨大。
学科评估与“学术指标”的导向: 学术界也存在一种“唯论文、唯指标”的评价导向。一些专业可能在特定时期因某些科研项目或发表的论文而获得关注,即便其长期的社会价值和就业前景不明朗,也可能被保留甚至拓展。学科评估体系有时未能充分反映专业的实际社会贡献和人才培养质量。
利益驱动与行政壁垒: 专业设置和调整往往涉及到学校的行政部门、学院甚至教研室的利益。新专业的设立可能意味着新的资源分配、新的岗位设置,而调整或关闭现有专业则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这种行政壁垒使得专业改革举步维艰。
对市场需求理解的滞后: 有些专业设置未能及时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迅猛,但传统专业的更新换代速度却相对缓慢,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 不准或极难转专业:制度性障碍与深层考量

招生计划的刚性: 中国大学的招生计划通常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的,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招生人数。一旦学生入学,其身份就被固定在某个专业。转专业往往需要跨越原专业的招生计划,涉及到新的招生指标分配,这在操作层面存在很大难度。
培养方案的完整性与学分要求: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学分要求。转专业意味着学生需要补修原专业未学的课程,或将其已修课程与新专业进行对接,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时间成本。
教育资源配置的考量: 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已经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规模进行了师资、实验设备、教室等资源的配置。如果大量学生频繁转专业,会打乱原有的资源配置计划,可能导致某些专业资源闲置,而另一些专业则人满为患,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
“学业规划”的提前绑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高考制度和专业录取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业规划”提前与某个具体专业绑定。这种模式鼓励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做出“长远”的决定,而对转专业的可能性考虑不足。
管理成本和风险: 允许自由转专业会增加学校的管理复杂性,例如学籍管理、成绩认定、毕业审核等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这也可能存在一些管理风险,例如学生为规避某些难度课程而频繁转专业,影响其学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专才”培养的理念(尽管有时背离实际): 尽管现实就业情况不理想,但很多专业设置和管理依然带有“培养专才”的理念,即希望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深入学习。频繁的专业变动可能被认为不利于这种“专才”的培养。

三、 为什么“希望很小”?:现实的无奈

转专业政策的“玻璃门”: 很多高校都有转专业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伴随着苛刻的条件:需要原专业老师同意、新专业同意、成绩优异、有充分理由等等。这些条件叠加,使得真正能够实现转专业的学生凤毛麟角。
“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身边很少有成功的转专业案例,或者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往往是在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才得以实现。这种“过来人”的经验,也在无形中传递出转专业“难如登天”的信号。
信息不对称: 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的真实学习情况、就业前景往往了解不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做出“正确”的转专业决策。
对“学业”的固有认知: 很多学生和家长仍然秉持着“一考定终身”、“学什么都一样”的心态,认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对于专业的选择和调整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

总结来说,中国大学存在“垃圾专业”和“转专业难”的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应对现实挑战(如高校扩张、就业压力)而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既有制度设计上的滞后,也有管理上的考量。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市场需求进行更灵活的学业规划,也使得一些本可以被优化的专业资源陷入低效甚至浪费的状态。要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包括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转专业机制的优化、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以及对市场需求更敏锐的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干脆直接承认吧,你所谓的“好专业”无非就是就业好、待遇高的专业而已。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北京大学的社会学、西北大学的考古学等等,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水平,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差,但你们选么?

而且,如果我要跟你说,放到10年前,计算机也是垃圾专业,你信么?

不信是吧,看看武汉大学2011年的理科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计算机跟给排水、包装、测绘这些难兄难弟都是一个队伍的:

而且,生科基地班,居然直接能干到670的高分——670分啊,当年你报复旦交大都是很有戏的。

那年头,21世纪真特喵的是生物的世纪。

是不是10年前武大就应该直接把计算机这种垃圾专业砍了?

2020年,师范院校分数暴涨,是不是全国所有大学应该统一改师范?

还是说,所有学校只留计算机,剩下的专业都撤了?

那我就问一句,万一五年之后,再有新的高薪专业,你怎么办?

临时招人,再重新攒出一个专业院系来?

一个社会的热门就业方向,五年、十年可能就会有一个大的变化,但是一所大学,本硕博读下来少说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很有可能某个专业,你本科读的时候还是热门,博士毕业就成冷门了。

大学不是不可以适应社会,但一所还准备办得长久点的大学,怎么也得是以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为目标建设的。面对五年、十年就有一个大变化的就业市场,如果大学唯一的价值,就是给这些行业搞职业培训,那你真还不如上个高职来得实在。

如果你把难就业的专业定义为垃圾专业,那么目前全世界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专业。你学过点基本的人文地理学也该知道,发达国家的产业特点是第三产业占主导,而三产的核心就是服务业。欧美国家的大学,自然也是以这个为导向,因此在这些国家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才是大头,但这些专业的就业同样很困难。中国相对好一点,理工类专业招生较多,部分专业对口就业虽然不难,但在很多人眼里也是天坑。

但话说回来,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社会其实已经对一个专业“垃圾”与否直观的评价,这个评价标准就是分数。拿国外来讲,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澳大利亚某知名大学的申请标准是申请人高考分数要达到满分的65%,但如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申请人高考分数需要达到75%。

按照750的高考总分计算,这10%的差距就是75分。放在某些地方,这75分已经是清北复交和普通双非的差距了。以此作为类比,你也可以知道在国外的大学中,热门专业与普通专业之间的生源质量是有差距的。

当然,国内的情况也是一样。拿吉林大学来说,2021年其在甘肃的最低分是水利类的531分,最高分是临床医学类的596分;在广西,最低分是地质类的562,最高分是临床医学的626。也就是说,在同一所大学,低分专业和高分专业考生的报考分数可以差到五六十分以上。

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类专业2021年在山东的录取线是600分左右,而兰州大学物理学、数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分数线也是600分出头。为什么有人愿意用能上985的分数去一所双非院校?

这就是跟老杨叔说的一样,如果大学专业可以随便转,那人家用能报985的分数上个双非图的是个啥?

user avatar

因为公办大学不靠学生学费过日子,拿谁的钱为主就按谁的要求办。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想要发展成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金主想要发展成怎什么样。

题主你如果去民办大学就不一样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的大学是科研机构,是教育机构,而不是职业培训机构。

大学专业的设立,总体上和社会的需求相关,所以与直觉相悖的是:很多时候,越是就业不好的专业国家越要扶持攻坚。

国家不扶持,产业不会凭空出来,产业没有何来就业?国家可以接受扶持专业的学生占了政策的名和利但分数线比热门专业低,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机会依靠这个上了你本考不上的学校,毕业的时候开始骂娘了么?国家允许相关毕业生不从事自己的专业,但问题是你自己没想到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深层矛盾,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垃圾专业”的诞生:历史遗留与现实压力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 相当一部分我们现在所谓的“垃圾专业”,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期根据国家建设需求而设立的。当时,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特定领域.............
  • 回答
    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瞩目,许多人将其形容为“开挂”或者“光环笼罩”。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光环”就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转动得恰到好处,最终带来了惊人的整体表现。首先,2008年全球金融危.............
  • 回答
    在中国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奥氮平(Olanzapine)确实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尤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等疾病时表现突出。那么,为什么它在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处方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药物本身的特性、临床疗效、经济考量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
  • 回答
    关于“中国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开在韩国”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事实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是2004年在韩国首尔的成均馆大学设立的。至于为什么选择韩国作为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的落地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认同感: 儒家文化的共同根基: 韩国.............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为啥国内航班上,明知道手机开着飞行模式了,不少时候还是不让用呢?其实这事儿说起来,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刀切的规定,而是综合了技术、安全、以及过往的一些经验教训。首先,最核心的理由,也就是大家最常听到的,就是无线电干扰。虽然你把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理论上是关闭了蜂窝网络信号(也.............
  • 回答
    理解您这个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国家的高铁车厢,那些在轨道上呼啸而过的大家伙,没怎么见到点开关节式转向架和主动摆式技术。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说说点开关节式转向架。这名字听起来有点绕,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让车厢在转弯的时候,车体可以相对转向架有一定角度变化的转向架。这么做的好处.............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两百多年的王朝。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其语言——满语,却未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正普及开来,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不会”或者“懒得学”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满语本身的特性。满语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语音、语法.............
  • 回答
    曹德旺赴美设厂,马斯克缘何青睐中国,这背后牵扯的逻辑,绝非简单的“谁更便宜”就能一言蔽之。这更像是一场全球产业链博弈的缩影,牵动着成本、市场、政策、技术以及企业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曹德旺,这位被誉为“玻璃大王”的中国企业家,选择漂洋过海到美国建厂,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要“逃离”中国。 他的决定,更多.............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玩家选择在竞技游戏中“开挂”?深入剖析背后的动机在中国的游戏圈里,“开挂”这个词,相信没有玩家不熟悉。它像一道绕不开的阴影,笼罩在许多竞技类游戏的服务器上,尤其是在那些强调技巧、反应和团队协作的游戏中,如FPS(第一人称射击)、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等。为什么一部分中国玩家会选择.............
  • 回答
    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技术,在中国确实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尤其是在城际和高速铁路网中,与高铁相比,其发展速度和覆盖范围显得相对缓慢。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技术、经济、基础设施、运营和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技术与成本层面1. 高昂的建设成本: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障碍。.............
  • 回答
    “战锤”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还停留在“那个模型玩具很贵”的印象里,或者最多知道它是一个有着庞大世界观的西方奇幻/科幻系列。但要说它在中国真正火起来,甚至像在西方那样形成一种主流文化现象,那确实还有一段距离。这背后原因可不少,细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咱们得说说“模型”。战锤(.............
  • 回答
    在中国网游圈里,“开挂”这个词,简直比Boss还让人头疼,比掉线更让人抓狂。为什么这事儿就这么普遍?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素质不高”就概括完。首先,咱们得聊聊 “赢”的文化。在中国,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争第一,要赢。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延伸到游戏里,更是把“赢”当成了衡量一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现象。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AI报告”式的分析,就当是找个老朋友聊天,聊聊这剑术的事儿。首先,为啥日本剑道馆在中国能开得风生水起,而咱们自己的剑术却好像不那么热闹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哪个好哪个不好,背后是很多因素在作用。先说说日本剑道在.............
  • 回答
    中国亮出东风17(DF17)高超音速导弹,美国仍然敢将航空母舰开到南海,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军事战略、力量对比、国际政治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并非中国展示了某种武器,美国就必然会回避,也并非美国部署航母,中国就必然要发动攻击。两者都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博弈。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1. 东风17(DF.............
  • 回答
    关于墨西哥开运河、改变国运的可能性,以及与中国合作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像一个认真的研究者,而非AI般冷冰冰地罗列事实。墨西哥开运河:一个“如果”的诱惑首先,我们得承认,墨西哥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连接太平洋与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的地缘优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很多台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说实话,台湾和大陆之间这种“分得开”的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上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说得清楚一些:历史的分野:隔阂的根源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虽然两岸同宗同源,但几十年来的隔绝,尤其是近代.............
  • 回答
    中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将科研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我将从历史、政策、社会需求、制度设计和现实影响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中国大学以科研为教育目的而非引导就业的原因分析: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苏联模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教育模式对.............
  • 回答
    中国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受到广泛批判,原因复杂且深刻,这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价值观导向的担忧。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何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首先要明确,这里的“利己主义者”并非指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而是特指那些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 .............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